胡佛总统的青花缘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teyg29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是中美重新互开大门40周年,1972年尼克松成为第一位身在“大位”访问中国的美国总统,这在中国已是路人皆知。而鲜为人知的是,曾经有一位美国青年,于113年前,远渡重洋到中国“打工”,积攒了人生“第一桶金”,他后来成为美国第31届总统。更少有人知道的是,这位总统在中国时爱上了青花瓷,此后一生坚持收藏中国明清瓷器,并具有很高的鉴赏能力。
  这位总统就是赫伯特·胡佛(1874-1964年)。
  
  到中国淘金
  1898年末,正在澳大利亚做采矿工程师的斯坦福大学首届毕业生胡佛意外地接到了一份新的“工作邀请”—到中国去采矿,年薪7500美元另加10美分。这在当时对一名年仅24岁的青年是一份很诱人的工作,令人难以拒绝。胡佛在决定接受这份工作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在斯坦福大学地质系读书时的同学露·亨利拍了个电报,内容只有一句话:“嫁给我吗?”
  接到了肯定的答复后,胡佛马上回到加州,于1899年2月10日草草地举行了一个婚礼,买了一些有关中国的书籍,打点了一下行装,在婚后不到10天,就登上了开往中国的轮船。当时从美国到中国走海路需要一个多月,胡佛夫妇正好有时间在船上恶补了一下有关东方的文化习俗。
  胡佛到达中国后才知道,他的这份工作有两项职责,一是为清朝光绪政府设在北方的开平煤矿做总工程师,另一个是当美国公司的中国代表。尽管这两项工作在今天看来有明显的“利益冲突”,但在当时,中国官方似乎并不介意。胡佛的中国老板交待给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北方寻找金矿。只是胡佛带领的勘探团队,走遍了中国北方的山山水水,最后还是无功而归。后来,胡佛凭借他的商业和金融专长,精明的头脑和特殊的地位,很快在中国积累了一笔财富。史学家公认,就是这“第一桶金”,为他后来在美国经商和从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天津淘宝
  胡佛夫妇在中国共生活了将近3年的时间(1899-1902年),他们把家安置在天津。露·亨利是一位美丽善良的女性,颇有语言天才,能讲多种语言,除了从事家务还在当地的医院做义工。一到中国,他们就请了一位汉语家庭教师,很快,露·亨利的中文就有明显长进,能够自由交谈,办事买东西也不成问题。而胡佛的中文虽有进步,但用他自己的话讲,“掌握的中文从来没有超过100句”。露·亨利的天才还在于,她竟然能够将就胡佛的初级中文,用中文同丈夫交谈。后来胡佛入主白宫后,在一些特殊场合,胡佛夫妇如果需要讲些私事,不便让旁人听到,二人就用中文谈话。
  大概就是从天津开始,胡佛夫妇开始对中国传统文化发生了兴趣,尤其是迷上了中国古代的青花瓷器。同其他古董收藏者来比,胡佛夫妇至少有两个优势:一是清朝末年,天津是个收藏皇室古董不可多得之地,很多清朝宫廷的遗老遗少和太监宫女,家就住在天津,天津的古玩市场十分兴旺。另一点是胡佛夫妇的经济宽裕,适逢美元坚挺。
  胡佛夫妇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开始了他们对中国青花瓷器的收藏。随着收藏的增加,胡佛夫妇的鉴赏能力不断提高,并将主要兴趣转移到明代和康熙时期的青花瓷上,而这两个时期的青花瓷,正是中国历史上青花瓷器发展的顶峰。当时正值中国的清朝皇室衰落,义和团运动、洋务运动、外国势力的入侵等等巨大社会变化,造成了中国宫廷和民间文物的大量流失,对腰缠万贯的外国人来讲,要收藏中国古董正是最佳时机。露·亨利日渐娴熟的中文,无疑十分有助于她提高对中国瓷器的鉴赏眼力。就是在中国天津,胡佛夫妇积累了他们的“第一桶”青花瓷收藏。
  
  一生收藏明清青花
  据相关资料记载,胡佛夫妇一生在不同时期,收藏过250到400余件中国的青花瓷,其中不乏明代和康熙时期的青花瓷精品。从天津开始,他们收藏青花瓷的热情似乎从来没有间断过,即使在做了总统和从“大位”退下来后,胡佛仍然没有中断同古董商人和收藏家的联系。据纽约曼哈顿的一位专门经销中国古董的店主介绍,有一次,听说胡佛总统在外面看到了他们店橱窗中的中国瓷器,传过话来,表示很有兴趣。店主问,喜欢哪一件,得到的答复是,所有的青花瓷。店主至今还保留着当年胡佛总统经常坐的沙发椅。
  明代和康熙时的青花瓷,即便是在清末和民国时代,也是十分珍贵。尤其是官窑瓷器,普通人更无法染指。胡佛夫妇的特殊爱好和地位,使他们有机会接触很多名贵稀少的青花瓷珍品,并时常收到囊中,仔细玩赏,这无疑会培养和锻炼他们的鉴定眼力。据说,在鉴定方面,有语言天赋的总统夫人要胜过总统一筹。一次,胡佛在外地看到12个中国青花盘子出售,每个要价10美元。胡佛看了半天,还是拿不准是不是真品。于是只买了一个,邮回去给夫人看,露·亨利接到盘子以后,回电指示:“不论什么价格,全部买下”。结果胡佛再去找那位古董商,已经不见踪影,甚为遗憾。过了几年,胡佛惊讶地看到,其中的一个盘子在伦敦拍卖,售出千余元之多。
  胡佛夫妇对青花瓷的热爱体现在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据熟悉他们生活的人回忆,几乎所有胡佛夫妇居住过的地方,从他们的美国乡间别墅,到伦敦的“红房”,再到晚年居住的曼哈顿华尔道夫酒店公寓,所有的客厅摆设中都有名贵的中国青花瓷。就连他们入住白宫的短短四年,也没有忘记带上他们的青花瓷收藏,摆设在显眼的地方展示给来自世界各地的贵宾。据美国飞虎队陈纳德将军的遗孀陈香梅女士回忆,她在先生过世后不久,就接到了胡佛总统的慰问电,并邀请她去曼哈顿华尔道夫公寓见面,交谈之际,陈女士还注意到室内摆设了很多珍贵的中国青花瓷。
  
  夫妻的纽带和感恩的礼物
  胡佛夫妇对青花的热爱,从他们夫妻的共同兴趣发展到感情的纽带,甚至成为共同的遗产。据报道,露·亨利从天津开始收藏中国青花瓷,连续40余年,成为明代和康熙青花瓷的鉴赏专家,她一生不断积累,收藏了一套近乎完整的青花瓷器。有点遗憾的是,直到她于1944年因心脏病突然去世,此套瓷器还缺两件没能找到。胡佛十分欣赏他夫人对瓷器的鉴赏水平,并没有因夫人的去世而中断收藏,相反,仍然继续苦苦地寻找。
  说来也巧,就在夫人过世不久,胡佛到住在马里兰州的一位“重要人物”家里去做客,偶然在主人的壁炉架上看到一件青花瓷器摆件,正好是他夫人收藏中缺少的一件,于是就耐心地向主人解释了他和夫人收藏中国青花瓷的经历。主人听过后大受感动,决定忍痛割爱,将此件藏品作为礼品送给客人。胡佛很高兴地接受了这件盼望已久的瓷器,但执意要按市场价格付费,主人坚持不过,只好同意。胡佛的到访还有意外的收获,因为这位朋友还知道到哪里可以找到另一件胡佛夫妇缺失的青花瓷。当胡佛听说亚特兰大的一位古董商存有他要的东西时,马上回到纽约的家里,定了下一班的机票,直飞亚特兰大,将最后一件青花瓷器拿下。当他把最后一件瓷器摆入夫人留下的青花瓷收藏时,胡佛说道:“我希望露知道我完成了她的收藏,并因此而感到欣慰。”
  然而,胡佛先生并不是一位只进不出的“守藏奴”,他不但多次慷慨地将藏品捐赠给有关机构,还偶尔将珍藏的青花瓷作为礼品赠送给他人以示感激。1964年夏季,胡佛患了一场大病,诊断为肠癌,经过医生手术和护士的精心照料,到了年底,病情基本康复。为了感激一位贴身护士多年来对他无微不至的照顾,胡佛破例选了一件画有青花凤凰纹的瓷瓶作为圣诞礼物送给这位护士,并附了一封真挚而又不失幽默的亲笔信如下:
  1962年圣诞节
  亲爱的杜克小姐:
  这是一个康熙早期制作的瓷瓶。
  此瓷瓶有三个用途。
  1. 圣诞和新年快乐!
  2. 对你在我不适期间的精湛技术和奉献表示感激。
  3. 如遇生活窘迫或对此瓶厌倦时,把它送到苏富比拍卖行去,千万不要扔到垃圾箱里。
  你真诚的 赫伯特·胡佛
  说来也巧,30余年后,胡佛总统当年送给护士的瓷瓶和亲笔信,以及总统先生同两位护士的合影照片,一同出现在美国的一个拍卖会上,笔者有幸得到了这一套具有珍贵历史意义藏品。经考证,这件精美的瓷瓶是“凤穿云纹青花釉里红胆瓶”。而“釉里红”应该是青花瓷器中的精品。
  胡佛一直活到90岁,于1964年去世,在他之前,只有一位美国总统活到了91岁。据说,胡氏夫妇一生所收藏的中国青花瓷最后有三个归宿。大部分捐给设在爱荷华州的胡佛总统图书馆及博物馆,以及在加州斯坦福大学的胡佛研究所,公众现在还可以在这两个地方参观胡佛总统留下的精美中国青花瓷;还有一部分留给了他的两个儿子,儿子去世后由孙辈继承,其中也有些捐献给不同机构;仅有一小部分,流入民间私人收藏。(责编:石晓)
其他文献
2011年7月23日,首届中国青州艺术博览会召开,收藏天下数字频道、山东电视台鉴宝栏目等众多媒体参加,文化部艺术品评估鉴定委员会主任王立军、毛晓沪、夏天星等专家亲临现场鉴宝。笔者有幸将收藏多年的两枚古钱“西周”、“六铢”带到现场请专家对此进行鉴定,鉴定结果均为真品,并出具了三位著名专家签名的鉴定证书。  作为一名普通的古钱收藏爱好者,能拥有两枚上档次、较为珍贵的古钱,笔者倍感荣幸与自豪,兴奋之情溢
期刊
素肌玉骨、沉静典雅的青花瓷器自从元代成熟以来,就广受中外消费者的欢迎,而将青花装饰工艺与其他釉下或釉上装饰方法结合一体也一直是制瓷工匠们探索的内容之一,也因此出现了一些与青花有关的瓷器品种。现将其中的一部分介绍於下:    青花釉里红  是青花、釉里红两色同施于一器的装饰方法。由于青花着色剂是钴,釉里红着色剂是铜,二者烧成温度及对窑室气氛的要求有差异,因此将二者施于一器并非易事。青花釉里红工艺始于
期刊
PV君是日本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老一代著名的中国古钱收藏大家,曾不惜重金收集大量中国珍稀古钱,因起步早,藏家少,斩获颇丰,但瑕不掩瑜,当然也会有少量泥沙俱下、鱼龙混杂之处,现据拍卖公司彩照,略加评点,不妥之处,敬请商榷。  1.木胎包金贝:此贝笔者曾集得一枚,其含金成色与其相近,形状不同,大约为春秋后期之物,但是否木胎,颇可商榷,以木胎包金之贝币,尚闻所未闻。笔者所藏之品,包金外观尚好,内胎却已
期刊
笔者于数年前在一藏友家中串门时,有幸见到一枚折十型的“大辽天庆”大钱,此钱的详细出处已无从可考。据该藏友介绍,此折十大钱得自于四川省内江市自发形成的古玩钱币市场,为一走乡串户的钱贩所售。当时原钱的主人正欲将此钱与另一位藏友交换第一套旧版人民币,因相商未达成一致而搁浅,后被笔者毫不犹豫地用数十张第一套旧版人民币将这枚折十型“大辽天庆”大钱换下。  这是一枚开门见山的“大辽天庆”折十型大钱,其钱青铜材
期刊
士标,清代书画家,安徽休宁人,与渐江、孙逸、汪   之瑞为“新安派四大家”(即海阳四家)。《仿各家山水册》,集中地体现了他的艺术成就。细细观赏这套山水册,如皴法、树法、点苔法、没骨法等技法,可以看出查士标正是在深厚的艺术传统基础上,将自己的心灵与自然景物交融,匠心独运,乘兴点化出不同凡响的作品来,从而具有独特的艺术风貌。  《仿各家山水册》,纸本,共十开,仿十大家画法,每幅纵22厘米,横17厘米。
期刊
沈荃(1624-1684年),字贞蕤,号绎堂,别号充斋,华亭(今上海松江)人。顺治九年(1652年)探花,授编修,累官至翰林院侍读学土、礼部侍郎,卒谥文恪。他工书法,宗法米芾、董其昌,是康熙年间最重要的书家之一。  沈荃与董其昌是同乡,自幼即倾慕董书,并以之为其书学的基础,极得董书的笔法特点与风神。爱好董其昌书法的康熙帝曾向其学习书法,或者说是他专习董书而影响到康熙皇帝。据记载,在康熙皇帝向他学习
期刊
近日读了《收藏界》2011年11期“总编视线”《我们还能相信谁》一文,使我感慨万千,打开了心扉,借贵刊一角说一说。  在今天收藏行业中,买假卖假屡见不鲜,都司空见惯了。专家老师们经常说要练就一双火眼金睛,可火眼金睛哪能看透玉皇大帝锦囊里卖的什么药呢?今年九月底因出差去西安,恰逢大唐西市举办博览会,在古玩市场逛了两天,市场繁荣热闹,各类古玩琳琅满目,门类齐全,但仔细端详后便发现百分之九十五以上都是现
期刊
廖云锦(生卒年不详),字蕊珠,号锦云、织云女史,青浦(今属上海)人。清代著名文人袁枚的女弟子,活动于清嘉庆、道光年间。清人蒋宝龄在《墨林今话》中记载:“织云幼随父之合肥,即喜握管作花鸟,后归泗泾马氏。所居读画楼,朝夕点染,临瓯香以上诸名迹。入古,艺遂独绝。中岁嫠处,悒郁不自得,益借笔墨以抒其岑寂之抱。”从廖氏传世作品可知,她是晚清颇有成就的女画家,工绘花鸟,宗法恽寿平,不以笔墨勾勒轮廓线,直接上色
期刊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名川大山,古往今来一直倍受许多士子才人的追求与向往。从观山看水到图画山川,中国传统山水画更多地赋予描绘对象以主观意尚和人生旨趣,可谓是一种富有哲理和人格化的绘画艺术。历史上文人、画家,送别戚友时诗画咏叹不绝,曾经留下不少的逸闻轶事。明代中叶文人陈沂创作的《龙江晓饯图》画卷(纸本设色,画芯纵26.2厘米,横185.7厘米,现藏于上海博物馆),就是一幅比较典型的饯行送别佳作。
期刊
编者按:  本文作者数年前的一次“捡漏”,有幸收藏了徐邦达先生的一帧墨笔山水册页,成就了与徐邦达先生的一次通信。徐老的身传言教,求真、笃实的大师风范至今使人难以忘怀,成为作者后来学习的一个警策。今惊悉我国著名古书画鉴定大家、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著名书画家、诗人徐邦达先生因病于2012年2月2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1岁,尤感这段往事成为作者一生难忘的珍贵回忆,特刊登出来与读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