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首先介绍邹城市西苇水库灌区存在的问题,重点论述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方法,对实施西苇水库灌区末级渠系改造后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分析,对环境影响作简要评价。
关键词西苇水库;灌区;存在问题;对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TV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61-0204-01
1西苇水库灌区概况
西苇水库是邹城市唯一的一座大(2)型水库,以防洪、灌溉为主,兼顾工业供水及渔副业生产。1959年10月开工兴建,1960年6月基本建成,位于城东新规划区内,坐落于白马河支流大沙河中段,现有流域面积113.6km2,总库容10194万m3,兴利库容4111万m3,死库容765万m3。西苇水库灌区建于1961年,包括6个镇街140余个村庄。设计灌溉面积7.74万亩,有效灌溉面积4.43万亩,主干渠系有2条,即南干渠和北干渠,灌区干支渠总长度118km,渠首年引水量78万m3。
2存在问题
1)灌区末级渠系老化失修严重,灌溉面积减少,灌溉效益衰减。灌区末级渠系大部分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建造,现已运行四十多年,期间曾多次进行维护、修补,但从未进行过大的整修改造。经过长时间的运行,支渠渠系老化、淤积严重,部分渠段渠底冲刷严重、基础悬空、渠墙抗稳定性差且部分渠段坍塌,现已无法正常使用。
2)水商品意识淡薄,水量分配缺乏统一的计划。在水量分配上没有统一分配计划,“行政命令水”“亲戚感情水”的现象时有发生;加之灌区上下水商品意识淡薄,水成本意识不强,水费计收的不合理等因素,造成了灌区收取水费困难,工程维护经费不足,灌溉面积减少,灌溉供水质量下降。灌区管理在总体上没有形成一套责权利明晰的水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3)渠道防渗率低,防渗质量差,供水价格低,水费收取率低。灌区渠道跑、冒、漏、渗现象十分严重,渠道防渗率低,水浪费较为严重;水价较低,很多单位用水后拖欠或不交水费,灌区收支入不敷出,难以维持正常的运行和维修,使工程难以正常发挥作用,降低了抗旱能力。
4)缺乏自动控制,无法优化配置水资源。目前灌区水的调度仍然以人工为主,时效性差,难以满足水量的实时调度。同时,由于不能准确地进行流量调配,无法科学地实现水资源合理利用,使有限的水资源更加匮乏与浪费。
5)田间没有量水设施,灌水无法计量。限于当时技术条件和管理体制,灌区支渠以下田间渠系没有设置量水设施,灌水无法计量,灌多灌少一个样,灌区水费不是按方收取,而是按灌溉面积平均收取,即所谓“喝大锅水”。长期以来,农业灌溉“喝大锅水”是造成群众不愿自发节水和水资源大量浪费的一大根源。
6)水利投入不足,缺乏保障機制。长期以来,对灌区的投资无论是再建设还是对运行时间长、骨干设施老化严重的灌区往往只是杯水车薪;同时,在工程建设与管理上,缺乏自主性,存在“等、靠、要”的依赖思想;这往往造成了灌区投入的严重不足,形成了“只用不建 ”的局面,没有水利投入的保障机制。加之节水灌溉投入不足,不能充分调蓄和高效利用水资源,不仅导致有限水资源的大量浪费,而且也难以解决干旱缺水对库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制约。
3治理措施和对策
3.1末级渠系维修改造
1)输、配水过程中的水损失主要有蒸发和渗漏。利用聚丙烯纤维混凝土渠道防渗技术对38km的渠道进行防渗,可提高渠系水的利用系数和渠道抗冲能力,减少渠道的淤积,降低灌溉成本。
2)渠系建筑物改造及配套:①渠系建筑物改造。新建渠系建筑物30座、改造渠系建筑物29座。②利用渠系闸门自动监控技术,对闸门实时监测,实现闸门前后水位的自动监测、过闸流量的实时计算、闸门开度控制等,对水量实时调度,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3)整治田间工程。疏浚排水沟道22.20km。
4)建设测水量水设施。装备轻型装配式田间渠道量水设备,如装备矩形渠道量水槽和农渠标准化定型量水嘴等。
5)建设信息化系统。建设办公自动化及灌区基础资料的数字化系统,建设灌区综合数据库,建设信息监测系统、通信系统和计算机网络系统。
3.2建后管护
1)管理体制:根据灌区工程管理现状和农田水利工程管护的发展方向,工程管护的总体思路是大力推行农民用水户协会模式,加强水库管理局、镇、村三级对工程管理的指导、监督、评价等。
2)运行机制:通过农民用水户协会调解农户间用水矛盾,向用水户收取水费并按合同上缴供水管理单位。提高了用水效率和管理水平,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发展繁荣农村经济,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3)服务体系建设:农民用水户协会是经过民主协商、经大多数农民用水户同意并组建的非营利性用水服务组织。其宗旨是农民互助合作、自主管理、自我服务。接受水行政主管部门政策指导和专管机构的业务技术指导,使专业管理和民主管理相结合,完善了社会化服务体系。
4)水价改革:在末级渠系工程改造,灌区田间工程和测水量水设施建设完成后,在此基础上建立以农民用水户型式为主的运行管理机制,进行灌区田间末级渠系水价测算规划,结合工程水价,形成灌区终端水价,全面实施灌区水价改革,实现灌区“三位一体”目标。
4效益分析和环境影响评价
4.1经济效益
实施本项目后,可新增改善灌溉面积4.2万亩。三年后,每年可新增粮食生产能力671.75万kg,增加经济作物产值336.5万元。每年共增加农业收入1344.12万元。可减少灌溉用水量,缩短灌水时间,降低劳动强度,节省大量农民用工。
4.2社会效益
1)以大力发展农民用水户协会为主要内容的工程管理机制改革,从根本上解决长期以为水利工程重建轻管、管理不善的问题,能大大提高工程的利用率,延长工程的运行年限,节省工程维护费用,节省农民灌溉费用,并且促进按用水量征收水费,建立了良好的灌水秩序、减少了水事纠纷。
2)改善种植业结构,扩大高效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将为灌区农业用水提供保证,大幅度提高水利化程度,提高灌溉水保证率、利用率和水分生产率,不仅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而且有利于优化种植结构,并促进高产、高效、优质农业的发展。
4.3环境影响评价
工程的实施降低了灌水定额,一般不会形成渗漏,可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减少对地下水的污染。
参考文献
[1]刘建军,葛岩,张淑芬.辽宁省大型灌区现状及节水改造技术[J].水利发展研究,
2006,8:31-33.
[2]韩旭升,王峰.胡家岸灌区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改革探讨[J].山东水利,2006,
11:19-20.
关键词西苇水库;灌区;存在问题;对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TV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61-0204-01
1西苇水库灌区概况
西苇水库是邹城市唯一的一座大(2)型水库,以防洪、灌溉为主,兼顾工业供水及渔副业生产。1959年10月开工兴建,1960年6月基本建成,位于城东新规划区内,坐落于白马河支流大沙河中段,现有流域面积113.6km2,总库容10194万m3,兴利库容4111万m3,死库容765万m3。西苇水库灌区建于1961年,包括6个镇街140余个村庄。设计灌溉面积7.74万亩,有效灌溉面积4.43万亩,主干渠系有2条,即南干渠和北干渠,灌区干支渠总长度118km,渠首年引水量78万m3。
2存在问题
1)灌区末级渠系老化失修严重,灌溉面积减少,灌溉效益衰减。灌区末级渠系大部分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建造,现已运行四十多年,期间曾多次进行维护、修补,但从未进行过大的整修改造。经过长时间的运行,支渠渠系老化、淤积严重,部分渠段渠底冲刷严重、基础悬空、渠墙抗稳定性差且部分渠段坍塌,现已无法正常使用。
2)水商品意识淡薄,水量分配缺乏统一的计划。在水量分配上没有统一分配计划,“行政命令水”“亲戚感情水”的现象时有发生;加之灌区上下水商品意识淡薄,水成本意识不强,水费计收的不合理等因素,造成了灌区收取水费困难,工程维护经费不足,灌溉面积减少,灌溉供水质量下降。灌区管理在总体上没有形成一套责权利明晰的水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3)渠道防渗率低,防渗质量差,供水价格低,水费收取率低。灌区渠道跑、冒、漏、渗现象十分严重,渠道防渗率低,水浪费较为严重;水价较低,很多单位用水后拖欠或不交水费,灌区收支入不敷出,难以维持正常的运行和维修,使工程难以正常发挥作用,降低了抗旱能力。
4)缺乏自动控制,无法优化配置水资源。目前灌区水的调度仍然以人工为主,时效性差,难以满足水量的实时调度。同时,由于不能准确地进行流量调配,无法科学地实现水资源合理利用,使有限的水资源更加匮乏与浪费。
5)田间没有量水设施,灌水无法计量。限于当时技术条件和管理体制,灌区支渠以下田间渠系没有设置量水设施,灌水无法计量,灌多灌少一个样,灌区水费不是按方收取,而是按灌溉面积平均收取,即所谓“喝大锅水”。长期以来,农业灌溉“喝大锅水”是造成群众不愿自发节水和水资源大量浪费的一大根源。
6)水利投入不足,缺乏保障機制。长期以来,对灌区的投资无论是再建设还是对运行时间长、骨干设施老化严重的灌区往往只是杯水车薪;同时,在工程建设与管理上,缺乏自主性,存在“等、靠、要”的依赖思想;这往往造成了灌区投入的严重不足,形成了“只用不建 ”的局面,没有水利投入的保障机制。加之节水灌溉投入不足,不能充分调蓄和高效利用水资源,不仅导致有限水资源的大量浪费,而且也难以解决干旱缺水对库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制约。
3治理措施和对策
3.1末级渠系维修改造
1)输、配水过程中的水损失主要有蒸发和渗漏。利用聚丙烯纤维混凝土渠道防渗技术对38km的渠道进行防渗,可提高渠系水的利用系数和渠道抗冲能力,减少渠道的淤积,降低灌溉成本。
2)渠系建筑物改造及配套:①渠系建筑物改造。新建渠系建筑物30座、改造渠系建筑物29座。②利用渠系闸门自动监控技术,对闸门实时监测,实现闸门前后水位的自动监测、过闸流量的实时计算、闸门开度控制等,对水量实时调度,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3)整治田间工程。疏浚排水沟道22.20km。
4)建设测水量水设施。装备轻型装配式田间渠道量水设备,如装备矩形渠道量水槽和农渠标准化定型量水嘴等。
5)建设信息化系统。建设办公自动化及灌区基础资料的数字化系统,建设灌区综合数据库,建设信息监测系统、通信系统和计算机网络系统。
3.2建后管护
1)管理体制:根据灌区工程管理现状和农田水利工程管护的发展方向,工程管护的总体思路是大力推行农民用水户协会模式,加强水库管理局、镇、村三级对工程管理的指导、监督、评价等。
2)运行机制:通过农民用水户协会调解农户间用水矛盾,向用水户收取水费并按合同上缴供水管理单位。提高了用水效率和管理水平,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发展繁荣农村经济,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3)服务体系建设:农民用水户协会是经过民主协商、经大多数农民用水户同意并组建的非营利性用水服务组织。其宗旨是农民互助合作、自主管理、自我服务。接受水行政主管部门政策指导和专管机构的业务技术指导,使专业管理和民主管理相结合,完善了社会化服务体系。
4)水价改革:在末级渠系工程改造,灌区田间工程和测水量水设施建设完成后,在此基础上建立以农民用水户型式为主的运行管理机制,进行灌区田间末级渠系水价测算规划,结合工程水价,形成灌区终端水价,全面实施灌区水价改革,实现灌区“三位一体”目标。
4效益分析和环境影响评价
4.1经济效益
实施本项目后,可新增改善灌溉面积4.2万亩。三年后,每年可新增粮食生产能力671.75万kg,增加经济作物产值336.5万元。每年共增加农业收入1344.12万元。可减少灌溉用水量,缩短灌水时间,降低劳动强度,节省大量农民用工。
4.2社会效益
1)以大力发展农民用水户协会为主要内容的工程管理机制改革,从根本上解决长期以为水利工程重建轻管、管理不善的问题,能大大提高工程的利用率,延长工程的运行年限,节省工程维护费用,节省农民灌溉费用,并且促进按用水量征收水费,建立了良好的灌水秩序、减少了水事纠纷。
2)改善种植业结构,扩大高效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将为灌区农业用水提供保证,大幅度提高水利化程度,提高灌溉水保证率、利用率和水分生产率,不仅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而且有利于优化种植结构,并促进高产、高效、优质农业的发展。
4.3环境影响评价
工程的实施降低了灌水定额,一般不会形成渗漏,可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减少对地下水的污染。
参考文献
[1]刘建军,葛岩,张淑芬.辽宁省大型灌区现状及节水改造技术[J].水利发展研究,
2006,8:31-33.
[2]韩旭升,王峰.胡家岸灌区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改革探讨[J].山东水利,2006,
11: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