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网络空间的脆弱稳定状态及其成因

来源 :世界经济与政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yu_y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人类社会与网络空间高度相连以及大国竞争加剧,网络空间战略稳定对于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意义日益凸显.然而,当前网络空间处在介于稳定与不稳定之间的脆弱稳定状态,即网络空间总体和平,但各种网络攻击不断,缺乏相应的全球治理机制,导致安全问题泛化.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网络空间广泛存在的安全问题以及公共产品短缺为大国采取机会主义的做法操弄网络空间公共产品提供了便利.这些做法包括利用公共产品私物化、采取零和博弈思维和进攻性网络战略作为推行其自由民主战略的工具、强制或胁迫他国的工具以及歧视和排他性的工具,最终将导致网络空间面临失序的威胁.以"棱镜门"为代表的全球监听计划、"清洁网络计划"和"震网病毒"三个案例分别从制度安排、合作规范和攻防平衡的角度揭示了网络空间的脆弱稳定特征.随着大国博弈日趋激化,网络空间战略稳定的脆弱性将持续上升.负责任国家行为规范、以主权原则为核心的国际法在网络空间的适用以及建立信任措施是维护网络空间战略稳定的重要保障.
其他文献
大国博弈乃常说常新的老话题.在新冠肺炎疫情走势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中,当今世界大国或国家集团之间的博弈,即合作、竞争与对抗,具有某种确定性的领域和博弈方式不在少数,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期刊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随着实力的快速提升,中国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之路,取得了显著成就.纵观历史上的大国外交,其理论基础或仅为职业外交官的行为指南,或服务于殖民扩张、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弥合大国外交的权力优势与外交规范的价值吁求之间的鸿沟、走出一条大国外交理论的构建之路是构建和把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基础的重要任务.然而,关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基础的既有研究对解释性理论与构成性理论不加区分,出现了理论与实践"两张皮"等问题.作者在梳理与反思既有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指
传统的联盟研究多关注"同舟共济"型正式强联盟,忽视了"同床异梦"型非正式弱联盟.作者提出"弱链式联盟"的概念,是指主权国家或政治实体在非正式安全合作协议之上,通过议题联系将潜在的安全合作伙伴整合成复合多元的军事共同体,针对共同敌人建立松散的" 主导国—代理人—次级代理人" 链状安全合作结构.弱链式联盟具有安全合作的非正式性、"大联盟"与"小联盟"的联动性、双边与多边的复合性以及合作与斗争的二重性等特征.通过考察美国发起的" 中东战略联盟"、俄罗斯主导的叙利亚问题"协调联盟"
安全化困境所导致的" 偏执" 与" 回避" 是指在安全化过程中安全行为体在每个阶段都面临着困难选择,导致其片面固执于一个选项,而有意回避另一种可能.采用类型化和阶段化的研究方法对安全化困境的形成机理进行考察,发现安全化困境在不同阶段呈现出适当性、互动性和导向性三种差异化特征,并由此导致国际安全中的"偏执"与"回避" 行为.在安全化启动阶段,安全化施动者往往执迷于将所有公共议题上升为安全问题或拒绝将理应安全化的议题安全化.在安全化互动阶段,安全化施动者执着追求安全化的实施目标,回避良性互动的
经济方略是运用经济领域的政策工具实现对外政策目标的策略、方法和技巧,也是国家货币实力向国际货币权力转化的重要推动力量,但经济方略在国际货币权力生成过程中的作用有待深入探究.经济方略由操作方式和政策工具两个维度构成,操作方式可区分为放任(无为而治)、激励(以利相诱)、协商(共商共谋)、保护(以邻为壑)、胁迫(以害相逼) 和制裁(经济武器),政策工具涉及金融、贸易、能源、发展等领域的多种经济政策手段,包括贷款、援助、贸易优惠或壁垒、技术支持或限制、汇率政策等.货币实力、权力意愿、对外货币政策目标以及实现对外政
国际投资协定签订的初衷和核心在于缔约国"自缚手脚"地失去一定的政策自主权以保护外国投资.近年来国际投资治理体系朝着适度扩大东道国监管空间的方向改革,但尚欠缺对背后驱动因素的系统性解释.作者关注民粹主义对国际投资政策的影响,认为民粹主义程度较高的政府因其" 反精英" 的意识形态核心具有扩大国际投资协定中国家监管空间的倾向.通过对1986—2017年247个重新谈判(包括终止)的国际投资协定进行实证分析,在控制其他影响因素后,可以发现国际投资协定中国家监管空间的变化与其国内民粹主义程度存在显著的正相关
在强化对华战略竞争的大背景下,美国会以各种手段阻挠其他国家尤其是美国盟国发展对华经贸关系.随之而来的一个问题是美国压力下美国盟国如何在对华经贸关系上做出选择.作者认为,除了美国的压力外,至少有四个因素会影响美国盟国在对华经贸关系上的选择:一是安全考虑,即对华经贸合作是否会带来严重的与不可控的安全风险;二是经济利益考虑,即对华合作能否产生可观的经济收益,或中国公司产品的性价比优于其他选项;三是国内政治因素,即一国国内尤其是政府(包括议会)中是否存在积极支持或反对对华合作的力量,执政者是否会从对华合作中获得政
随着新制度经济学的兴起,越来越多的研究探讨了双边关系对国际贸易与投资的影响,而鲜有学者考察双边关系改善能否抑制贸易保护主义的发生.近年来,逆全球化动向不断加剧带来贸易保护主义层出不穷,为世界经济复苏与中国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带来更多的不稳定性与不确定性.与此同时,中国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外交理念,切实增进与贸易伙伴国的政治互信并不断扩大务实合作,良好的双边关系为双边贸易发展巩固提质.对于双边关系改善能否抑制贸易伙伴国对中国发起贸易保护这一问题,作者基于国家间双边关系这一制度视角
推进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是改善全球治理的重要方式.高质量的国际区域经济合作不仅能使参与国从经济上受益,也对其社会发展和国家治理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区域经济合作产生的政治效应是国际政治经济学关注的理论问题.作者基于东南亚8个国家的微观调查数据,分析了来自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FDI)和其他经济社会因素如何影响东道国民众对中国的正面感知.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东道国民众关于中国在当地产生积极影响的感知受到中国在东道国FDI数量的非单调影响,只有FDI的数量保持在恰当范围内才能使东道国民众关于中国影响力的正面感知处于较高
中国外交具有比较明显的人际关系和人际情感色彩,中国与他国的双边关系常常呈现较大起伏,并伴随有显著的情感或情绪性变化,这种现象难以用现有的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去理解和解释.作者借鉴中国人处理日常人际关系的经验智慧,结合理性主义和文化心理学两种范式,提出了分析中国对外关系与行为的义利逻辑.中国的对外关系与行为通常是在追求带有情感色彩的长期关系互惠(义)与短期明确利益或理性国家利益(利)之间相平衡的结果.这种平衡的关键在于义利冲突的程度,如是否损害主权、安全等核心国家利益以及持续损害经济与社会发展等其他重要利益.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