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导学案;编写;学生;主体;完整性;层次性
【中图分类号】 G6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22—0086—01
导学案是集教师的“导案”、学生的“学案”、“练案”(分层次的训练)和综合性评价于一体的导学性文本,它是高效课堂教学理念下教师为学生进行学习设计的产物,被形象地比喻为高效课堂上学生学习的“路线图”(导航仪)、“指南针”、“方向盘”。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怎样编写出高效、实用的导学案,这是一线教师最为困惑的问题,也是影响课堂教学改革能否顺利推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能否达成的关键环节。如何立足学生主体发展,寻求导学案的编写策略,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导学案应以学生为主体
导学案是用于帮助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展示、梳理探究的学习方案,必须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发展,做学习的主人。在编写的导学案中,从行为项目的陈述来看,有的还是教学目标而没有改为学习目标,有的仍是教学方法而没有改成学习方法,有的学习过程仍然写着教学过程,教后反思还没有改成学后反思,仍有板书设计等;从目标的内容来看,陈述大多还是用“知道、了解、理解”等不易测量和评价教学效果的词,而不是用能评价学习水平的行为动词,如“复述……”、“记住……”、“能归纳……”、“正确使用……进行测量”等等,若能这样表述,我们在上课时就能关注教学能否有效和高效;从学习过程来看,仍有引入新课等字眼,而没有把引入变成问题启发思考。
二、导学案应一课一学案
导学案是引导学生高效地完成该课时学习任务的纸质文本。因此,需要教师根据实际的授课计划,分课时编写导学案,使学生的每一节课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能有计划地完成学习任务,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有的一个导学案包含三个课时的内容,学生要达到的学习目标不明确,学生存在的问题没能得到有效的解决,自主学习容量也不足;有的教材一节知识分2课时或3课时,在编写学案时,问题的设计中有“一”而没有了“二”,显得学案不完整,同时学习目标有的也是教材整节(或单元)的总目标。
三、导学案中的学习过程要有完整性
学生的完整学习过程应有预习、上课、巩固三个环节。导学案是引导学生完整地学好该课时内容的有效工具,因此,应包含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部分,课前应设计一些为学好本课时内容的准备性知识,本课时内容的预习练习和一些必要的准备要求;课中突出重点、分层要求、设计问题、注意递进、检测评价;课后突出知识巩固。有的课中探究重点不突出,各个知识点平铺没有起伏;有的准备性知识预习不够。
四、导学案的设计要有明确的层次性
在实行的分层、异步、导学的教学模式下,导学案的编写必须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导学案的编写要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可以先整体感知,然后局部探究,可以先是概念的理解,再到实际的运用等等。导学案的内容设计,首先要使全体学生都有所发展,其次要力求让优等生能吃饱。我们对学生有分层,对导学案中设计的问题也必须明确分层,这样才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知道“我该做哪些,我是否达到了学习目标”。在导学案中问题的设计应分为以下4个层次:A级。识记类内容,要求学生在课前时间必须解决,由学生自主独立完成。B级。理解级,要求学生能把新知识与原有知识和生活挂钩,形成融会贯通的衔接,由学生合作学习完成。C级。应用级,学以致用,能解决例题和习题,由学生展示探讨完成。D级。拓展级,要求学生能把知识、经验和社会以及最新科研成果挂钩,由教师点拨学生完成。导学案中问题的设计首先要能启发学生思维;其次不易太多,太碎;再次,问题或者说知识点的呈现要尽量少用一个一个填空的方式,避免学生照课本填空,对号入座,抑制了学生的积极思维;最后,问题的叙述语应引发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参与。如,你认为是怎样的?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你的理由?你的发现等等。
五、导学案应充分体现学习方法上的“导”
导学案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导学案的编制要有利于学生的“导”,即“导学、导思、导练、导讲”。在“导”中进行探究学习,从而激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因此,导学案在力求做到“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层次递进化”的同时,更应该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在教学中,我们经常讲看哪段文字、认真观察哪个主题图、审题时解题的切入点是什么、研究对象是什么、我们一般从哪些方面去思考这类问题、具体用的是什么方法等等,这就是具体的学法,在编写学案时若能把具体的方法渗透到问题设计中,定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编辑:郭裕嘉
【中图分类号】 G6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22—0086—01
导学案是集教师的“导案”、学生的“学案”、“练案”(分层次的训练)和综合性评价于一体的导学性文本,它是高效课堂教学理念下教师为学生进行学习设计的产物,被形象地比喻为高效课堂上学生学习的“路线图”(导航仪)、“指南针”、“方向盘”。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怎样编写出高效、实用的导学案,这是一线教师最为困惑的问题,也是影响课堂教学改革能否顺利推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能否达成的关键环节。如何立足学生主体发展,寻求导学案的编写策略,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导学案应以学生为主体
导学案是用于帮助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展示、梳理探究的学习方案,必须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发展,做学习的主人。在编写的导学案中,从行为项目的陈述来看,有的还是教学目标而没有改为学习目标,有的仍是教学方法而没有改成学习方法,有的学习过程仍然写着教学过程,教后反思还没有改成学后反思,仍有板书设计等;从目标的内容来看,陈述大多还是用“知道、了解、理解”等不易测量和评价教学效果的词,而不是用能评价学习水平的行为动词,如“复述……”、“记住……”、“能归纳……”、“正确使用……进行测量”等等,若能这样表述,我们在上课时就能关注教学能否有效和高效;从学习过程来看,仍有引入新课等字眼,而没有把引入变成问题启发思考。
二、导学案应一课一学案
导学案是引导学生高效地完成该课时学习任务的纸质文本。因此,需要教师根据实际的授课计划,分课时编写导学案,使学生的每一节课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能有计划地完成学习任务,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有的一个导学案包含三个课时的内容,学生要达到的学习目标不明确,学生存在的问题没能得到有效的解决,自主学习容量也不足;有的教材一节知识分2课时或3课时,在编写学案时,问题的设计中有“一”而没有了“二”,显得学案不完整,同时学习目标有的也是教材整节(或单元)的总目标。
三、导学案中的学习过程要有完整性
学生的完整学习过程应有预习、上课、巩固三个环节。导学案是引导学生完整地学好该课时内容的有效工具,因此,应包含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部分,课前应设计一些为学好本课时内容的准备性知识,本课时内容的预习练习和一些必要的准备要求;课中突出重点、分层要求、设计问题、注意递进、检测评价;课后突出知识巩固。有的课中探究重点不突出,各个知识点平铺没有起伏;有的准备性知识预习不够。
四、导学案的设计要有明确的层次性
在实行的分层、异步、导学的教学模式下,导学案的编写必须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导学案的编写要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可以先整体感知,然后局部探究,可以先是概念的理解,再到实际的运用等等。导学案的内容设计,首先要使全体学生都有所发展,其次要力求让优等生能吃饱。我们对学生有分层,对导学案中设计的问题也必须明确分层,这样才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知道“我该做哪些,我是否达到了学习目标”。在导学案中问题的设计应分为以下4个层次:A级。识记类内容,要求学生在课前时间必须解决,由学生自主独立完成。B级。理解级,要求学生能把新知识与原有知识和生活挂钩,形成融会贯通的衔接,由学生合作学习完成。C级。应用级,学以致用,能解决例题和习题,由学生展示探讨完成。D级。拓展级,要求学生能把知识、经验和社会以及最新科研成果挂钩,由教师点拨学生完成。导学案中问题的设计首先要能启发学生思维;其次不易太多,太碎;再次,问题或者说知识点的呈现要尽量少用一个一个填空的方式,避免学生照课本填空,对号入座,抑制了学生的积极思维;最后,问题的叙述语应引发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参与。如,你认为是怎样的?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你的理由?你的发现等等。
五、导学案应充分体现学习方法上的“导”
导学案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导学案的编制要有利于学生的“导”,即“导学、导思、导练、导讲”。在“导”中进行探究学习,从而激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因此,导学案在力求做到“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层次递进化”的同时,更应该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在教学中,我们经常讲看哪段文字、认真观察哪个主题图、审题时解题的切入点是什么、研究对象是什么、我们一般从哪些方面去思考这类问题、具体用的是什么方法等等,这就是具体的学法,在编写学案时若能把具体的方法渗透到问题设计中,定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编辑: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