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了迎合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人才的需求,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日益壮大,那么如何才能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尤其是科研水平?本文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学术观入手,分析学生选择科学硕士的原因、对学术研究的看法、学术研究的目的和对抄袭的看法四方面,从中挖掘目前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科研水平偏低的主要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科学硕士;培养模式;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3-0142-02
自2001年入世以来,公平的国际竞争环境使得我国对外贸易规模呈现阶梯式上升,带动国内经济腾飞和科技迅猛发展的同时,高等教育也进入了飞速发展时期,研究生招生规模从2002年的16.4万人增加到2014年的56万人,上升了约3.4倍。然而,2013年我国的GDP增速首次突破8%,除了决策层和政策制定者反思经济结构和发展模式外,教育界对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也打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一、学硕的学术观现状及特点
研究生的学术观是指研究生对学术研究的看法,其正确与否关系着学生科学研究的动力、效率和效果。根据调查,我们发现学硕的学术观存在很多乱象,诸如急功近利、科学研究的主动性较弱、学位论文抄袭现象严重等。基于问卷调查的选项设计,我们从选择学硕的原因、学术研究价值观、学术研究目的、对抄袭现象的看法、是否具备科学研究的方法五方面阐述我国学硕的学术观现状。
1.经济因素选择学硕。很多本科生选择继续深造的原因是,提升学历以满足工作岗位的需要,把硕士学位当作获取工作岗位的一块敲门砖。据统计分析和调查研究发现,学生选择学硕的几个代表性的原因包括:兴趣爱好、为工作增加砝码、父母老师建议以及费用。由于学硕和专硕的学费差距较大,使得学硕成为众多学生报考的首选。
2.对学术研究的看法不一。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硕认同学术研究是有价值的,约41%的学硕认为学术研究比较有价值,约23%的学硕认为学术研究非常有价值。通过深度访谈发现,学硕撰写并发表核心期刊论文的人数凤毛麟角,大部分学生因为忙于实习和找工作没有足够的时间撰写创新性论文,部分学生因缺乏必要的训练不知道怎样撰写有深度的论文。究其原因,这与学生仍然与没有树立正确的学术价值观息息相关。
3.学术研究目的的功利化。通过访谈,我们了解到:越来越多的公司在校园招聘中,除课程成绩外,开始重视学生学术论文发表情况,在校期间获得过科研立项的学生往往被大公司所青睐,所以很多学生为了增加应聘竞争力,会选择进行学术研究,比例约为48%。功利化的学术目的只能昙花一现,在顺利进入工作岗位后,其研究能力不具有持续性。
4.能够容忍论文抄袭和剽窃。近年来,有关学位毕业论文抄袭和造假事件层出不穷,因此,我们调查了学硕对论文抄袭的看法。其结果发现,约10%的在读学生认为剽窃抄袭是完全可以接受的,约23%的学生认为基本可以接受。
5.缺乏科学的学术研究方法。科学、合理的研究方法是学术研究顺利进行的工具、手段和保障,贯穿于学术研究的全过程。调查研究发现,约40%的学生对科学研究方法并不了解,甚至不关心。比如,调查问卷的设计机制、Eviews和Stata等软件的操作机理,大部分学生只是在收集数据时设计了问卷,在分析数据时使用了相关软件,至于调查问卷设计的合理性和软件的操作原理均是未知数,当然,所得对应结论的科学性和隐含的政策含义也有待商榷。
二、学硕学术研究水平偏低的原因
我们国家的学生在各种国际竞赛中都能摘金夺银,但最终成为科学家的却不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我国高等人才科研能力偏低。而我国的学硕以学术研究为导向,偏重理论研究,以培养科研一线人员为目标,所以探究我国学硕研究水平偏低的原因,对于人才培养模型的改革具有战略性意义。本文从培养模式和学生自身因素两个角度,挖掘学硕研究水平偏低的内外动因。
1.社会不正之风助长浮躁学习风气。在国际化的今天,部分高校研究生采取两年制,职业竞争导致就业压力日趋上升,促使部分学生走出校园通过实习去接轨社会。其结果是,学硕不学,科硕不科,热衷于实习和赚钱,为了顺利拿到硕士学位,学术腐败、论文抄袭等现象屡见不鲜,学生没有崇高的学术追求和学术道德。
2.学术评价体系有待完善。调查显示,约51.8%的学生认为目前的学术评价体系有待完善,评价标准过于单一。比如,以期刊级别来判断论文质量的高低。其实,不同的学术领域,其研究方法、思路和工具差别很大,有时候,不同学科的论文进行跨学科比较,真的很难,笔者认为也没必要。因此,判断一篇学术论文质量的高低应放到具体学科领域内来看,不能泛泛地以期刊级别定论。
3.培养机制不够健全。在招生环节,部分高校注重规模发展,扩建校区,扩大研究生的规模和人数,因此,研究生选拔标准单一化,仅以分数论英雄,忽视了科研培养潜力的差异。在培养环节,许多高校对入学新生就明确提出论文质量和数量方面的硬性要求,若无法达标将不能毕业,这种硬性要求使得学生在压力下创作,并非出于自身的兴趣和爱好,当然不能从根本上激发学生创作的热情。
4.知识的原始积累匮乏。众所周知,庞大的知识储备是提高学术研究水平的必备前提。虽然统计结果支持这一观点,约33.8%学硕赞同知识储备缺乏是导致研究水平不高的主导原因,约24.9%的学硕认同学术道德缺乏是影响学硕研究水平偏低的主要内因,然而,访谈的结果却事与愿违。学生对图书馆资料的使用效率非常低,不完全掌握具体某一领域的发展脉络和前沿问题,这样,部分毕业论文中出现“以偏概全”、“分析浮浅”、“实证数据不符合模型的假设”等问题就不足为奇了。
5.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人发现,硕士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在下降,尤其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上,部分学生学习动机不强,缺乏学习兴趣,拖延心理严重,这些内因促成了学生学术研究动力不足、求知欲下降。根据耿希峰等在2010年的调查统计发现,在高校学生的不良学习行为中,缺乏方法表现最为明显,懒惰行为次之。这些不良的学习行为是导致学硕研究水平偏低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科学硕士;培养模式;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3-0142-02
自2001年入世以来,公平的国际竞争环境使得我国对外贸易规模呈现阶梯式上升,带动国内经济腾飞和科技迅猛发展的同时,高等教育也进入了飞速发展时期,研究生招生规模从2002年的16.4万人增加到2014年的56万人,上升了约3.4倍。然而,2013年我国的GDP增速首次突破8%,除了决策层和政策制定者反思经济结构和发展模式外,教育界对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也打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一、学硕的学术观现状及特点
研究生的学术观是指研究生对学术研究的看法,其正确与否关系着学生科学研究的动力、效率和效果。根据调查,我们发现学硕的学术观存在很多乱象,诸如急功近利、科学研究的主动性较弱、学位论文抄袭现象严重等。基于问卷调查的选项设计,我们从选择学硕的原因、学术研究价值观、学术研究目的、对抄袭现象的看法、是否具备科学研究的方法五方面阐述我国学硕的学术观现状。
1.经济因素选择学硕。很多本科生选择继续深造的原因是,提升学历以满足工作岗位的需要,把硕士学位当作获取工作岗位的一块敲门砖。据统计分析和调查研究发现,学生选择学硕的几个代表性的原因包括:兴趣爱好、为工作增加砝码、父母老师建议以及费用。由于学硕和专硕的学费差距较大,使得学硕成为众多学生报考的首选。
2.对学术研究的看法不一。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硕认同学术研究是有价值的,约41%的学硕认为学术研究比较有价值,约23%的学硕认为学术研究非常有价值。通过深度访谈发现,学硕撰写并发表核心期刊论文的人数凤毛麟角,大部分学生因为忙于实习和找工作没有足够的时间撰写创新性论文,部分学生因缺乏必要的训练不知道怎样撰写有深度的论文。究其原因,这与学生仍然与没有树立正确的学术价值观息息相关。
3.学术研究目的的功利化。通过访谈,我们了解到:越来越多的公司在校园招聘中,除课程成绩外,开始重视学生学术论文发表情况,在校期间获得过科研立项的学生往往被大公司所青睐,所以很多学生为了增加应聘竞争力,会选择进行学术研究,比例约为48%。功利化的学术目的只能昙花一现,在顺利进入工作岗位后,其研究能力不具有持续性。
4.能够容忍论文抄袭和剽窃。近年来,有关学位毕业论文抄袭和造假事件层出不穷,因此,我们调查了学硕对论文抄袭的看法。其结果发现,约10%的在读学生认为剽窃抄袭是完全可以接受的,约23%的学生认为基本可以接受。
5.缺乏科学的学术研究方法。科学、合理的研究方法是学术研究顺利进行的工具、手段和保障,贯穿于学术研究的全过程。调查研究发现,约40%的学生对科学研究方法并不了解,甚至不关心。比如,调查问卷的设计机制、Eviews和Stata等软件的操作机理,大部分学生只是在收集数据时设计了问卷,在分析数据时使用了相关软件,至于调查问卷设计的合理性和软件的操作原理均是未知数,当然,所得对应结论的科学性和隐含的政策含义也有待商榷。
二、学硕学术研究水平偏低的原因
我们国家的学生在各种国际竞赛中都能摘金夺银,但最终成为科学家的却不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我国高等人才科研能力偏低。而我国的学硕以学术研究为导向,偏重理论研究,以培养科研一线人员为目标,所以探究我国学硕研究水平偏低的原因,对于人才培养模型的改革具有战略性意义。本文从培养模式和学生自身因素两个角度,挖掘学硕研究水平偏低的内外动因。
1.社会不正之风助长浮躁学习风气。在国际化的今天,部分高校研究生采取两年制,职业竞争导致就业压力日趋上升,促使部分学生走出校园通过实习去接轨社会。其结果是,学硕不学,科硕不科,热衷于实习和赚钱,为了顺利拿到硕士学位,学术腐败、论文抄袭等现象屡见不鲜,学生没有崇高的学术追求和学术道德。
2.学术评价体系有待完善。调查显示,约51.8%的学生认为目前的学术评价体系有待完善,评价标准过于单一。比如,以期刊级别来判断论文质量的高低。其实,不同的学术领域,其研究方法、思路和工具差别很大,有时候,不同学科的论文进行跨学科比较,真的很难,笔者认为也没必要。因此,判断一篇学术论文质量的高低应放到具体学科领域内来看,不能泛泛地以期刊级别定论。
3.培养机制不够健全。在招生环节,部分高校注重规模发展,扩建校区,扩大研究生的规模和人数,因此,研究生选拔标准单一化,仅以分数论英雄,忽视了科研培养潜力的差异。在培养环节,许多高校对入学新生就明确提出论文质量和数量方面的硬性要求,若无法达标将不能毕业,这种硬性要求使得学生在压力下创作,并非出于自身的兴趣和爱好,当然不能从根本上激发学生创作的热情。
4.知识的原始积累匮乏。众所周知,庞大的知识储备是提高学术研究水平的必备前提。虽然统计结果支持这一观点,约33.8%学硕赞同知识储备缺乏是导致研究水平不高的主导原因,约24.9%的学硕认同学术道德缺乏是影响学硕研究水平偏低的主要内因,然而,访谈的结果却事与愿违。学生对图书馆资料的使用效率非常低,不完全掌握具体某一领域的发展脉络和前沿问题,这样,部分毕业论文中出现“以偏概全”、“分析浮浅”、“实证数据不符合模型的假设”等问题就不足为奇了。
5.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人发现,硕士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在下降,尤其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上,部分学生学习动机不强,缺乏学习兴趣,拖延心理严重,这些内因促成了学生学术研究动力不足、求知欲下降。根据耿希峰等在2010年的调查统计发现,在高校学生的不良学习行为中,缺乏方法表现最为明显,懒惰行为次之。这些不良的学习行为是导致学硕研究水平偏低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