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

来源 :高教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defeng19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双一流”建设的关键是建成世界一流水平的研究生教育。采用案例研究法,选取江苏省四所“双一流”建设高校,对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路径进行探究。研究表明:“双一流”建设高校通过把好“入口关”,不断提升生源质量;抓住核心环节,升级优化课程体系;立足国际视野,开展对外交流合作;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保障机制;严控“出口关”,确保学位论文质量等举措推动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未来,需进一步凝练人才培养特色、完善分流淘汰机制、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关键词:“双一流”建设;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江苏高校;多案例分析
   一、研究背景
   2017年9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简称“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正式揭晓,由此拉开了我国高校发展的新序幕。高水平的研究生教育是“双一流”建设的核心要素、关键内容、突出特征和重要支撑。从人才培养角度来看,“双一流”建设的关键是建成世界一流水平的研究生教育。[1]刘延东副总理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十二次讲话中指出:“我国高水平大学建设要想取得突破进步,就必须把建设一流的研究生教育体系放在重要位置”。[2]在“双一流”建设中,高校需要进一步推动研究生教育的改革和发展,[3]树立“自知自信、自立自强、自省自闯”的战略思维,从目标定位、师资建设、苗子选拔、机制建构、现实导向和国际合作等方面采取“超常规”的改革行动,才能实现尽快建成一流研究生教育的目标,[4]打造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高质量研究生教育。江苏省有15所高校入选“双一流”建设,入选高校数位列全国第二,能取得如此好的成绩,与江苏省历来十分重视研究生教育密不可分。高水平的研究生教育是创建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坚实基础、重要内容、现实要求和必然选择。江苏省在稳定扩大研究生教育规模的同时,也坚持走内涵式发展之路,不断加强研究生培养工作,形成了一个工程(研究生培养创新工程)、两项改革(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深化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三项品牌(实施产业教授制度、建设研究生工作站、开展科研创新活动)、五大保障(开展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评估、开展学位论文抽检评议和评优工作、对外发布毕业研究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公开出版《江苏省研究生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建成江苏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信息平台)的“1235”工作格局,基本实现了从规模扩张到质量提升和内涵式发展的转换。[5]那么,入选的15所“双一流”建设高校在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方面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形成了哪些特色、未来还面临哪些挑战呢?本研究通过使用多案例研究方法、以江苏省四所“双一流”建设高校为个案,来探讨江苏省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路径。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案例研究法(case study method)与实验、问卷调研等并列为主要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它是建立在深入和全面实地考察基础上对现实某一复杂和具体现象所做的一种经验性研究。[6]案例选取数量是采用该方法做研究设计的关键,多案例研究遵循“可复制”的逻辑原则,通过比较分析多个案例,从而进一步扩展和反复验证研究发现或结论,有助于提出更具普适性的理论概念或框架[7]。本研究选用多案例研究方法对问题进行探究,有利于提高研究结果的效度,使研究发现更具推广性。
   (二)案例选择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
  考虑到研究的可行性,本研究选取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和南京农业大学四所“双一流”高校作为研究案例。首先,四所高校在研究生高质量发展实践上具有代表性,这四所学校均为“211工程”建设高校,其中南京大学、东南大学为“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在研究生教育上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其次,这四所学校在院校类型上具有代表性,南京大学和东南大学分别为全国综合性大学、工科大学的领头羊,南京师范大学和南京农业大学分别为全国师范类大学、农林类大学的排头兵。
   (三)数据收集
   本研究的数据收集主要通过文本数据收集和半结构化访谈的方式来获取。首先通过登录各学校的官方网站和研究生院网站来获取与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相关的文本数据。其次,在对各学校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础上,采用半结构化访谈的方式对四所学校负责研究生培养的工作人员进行半小时至一小时不等的访谈,一方面检验前期收集到的文本数据的效度;另一方面,通过与主管领导面对面的交流,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各校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具体实践。
   三、江苏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路径分析
  (一)把好“入口关”,不断提升生源质量
   生源质量是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如何选拔出“优秀”的本科毕业生进入到研究生阶段,是我国各研究生院在招生环节中面临的关键问题。相关的研究结果表明,仅仅依靠初试成绩为唯一标准来选拔研究生或者预测其未来的绩效并不可靠,因为初试成绩只是对考生在本领域知识认知因素方面的考察。[8]结合Reeve等人的研究生绩效模型提出的研究生应具备学业能力、职业愿景与自我导向等特征[9],以及社会对高校人才输出的能力要求,各高校或学院根据自身的发展特色和学科发展要求,纷纷实行推免制、申请考核制等研究生招生体制的改革,选择恰当的招生方式,提高录取面试的结构化程度,来不断提升生源质量,把好研究生教育的“入口关”。
   近年来,江苏各高校大力推行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通过优秀大学生夏令营,进一步扩大硕博连读、直博生比例,试行博士研究生入学“申请-考核”制,打通学术型硕士和博士的培养通道,大力提升研究生生源质量,成效也十分显著。南京大学实施“优质生源质量工程推进计划”,鼓励院系探索适应新时期发展需求与特色化的人才选拔模式,稳步推进博士研究生入学“申请-考核”制,以此连接学术型硕士和博士的培养通道,逐步改变博士生的生源结构,提高博士生的生源质量,实现博士研究生培养的入口优化。2018年,南京大学招收的博士研究生中,“双一流”建设高校生源数为 1184人,占博士研究生招生总数的 778%。其中,“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生源占博士研究生招生总数的 545%,“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生源占博士研究生招生总数的 233%。东南大學则实行“两段式”考试方式,推行按一级学科招收硕士生;进一步扩大硕博连读、直博生比例;博士生招生在总量适度的前提下,推行院士、名博导按需自主招生;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同等条件下可优先或破格录取在实际工作岗位中取得杰出成绩的申请者或在本学科领域内取得突出成果的报考者。2018年,东南大学硕士研究生接收推免生数较上一年度增加115%;博士研究生中“双一流”建设高校生源的比例由2017年的663%增加到706%。南京师范大学则出台了推免生科技新苗计划专项资助、推免生尊享优先选择导师、推免生复试费用减免等相关政策。2014年、2015年、2016年、2017年和2018年南京师范大学接收推免生的人数分别为408人、716人、780人、847人和858人,接收推免生人数连年递增。南京农业大学则逐步限制在职博士的录取比例,规定自然学科控制在50%以内,人文社科控制在100%以内;同时,逐步提高硕博连读生比例,扩大重点学科直博生规模,有效提高了博士研究生的生源质量。    (二)抓住核心环节,升级优化课程体系
   课程是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环节之一。研究生教育的课程设置应充分体现其本质要求和研究生个体的适切性基础,满足研究生群体对知识特性和学术探究性的内在要求。[10]只有综合考虑研究生课程的重要性和与其它层次教育相比的独特性,研究生教育高素质人才培养的目标才能得以有效实现。
   江苏高校非常重视研究生课程建设,大力实施研究生课程改革,升级优化课程体系。南京大学按照研究生成长规律,贯通硕博课程,打造博士生“特色”化课程平台以适应博士生个性化科研和学习的需要。学校以“分类型、分层次的重点导向课程”建设为抓手,立足立德树人、强化科教融合,形成“重视课程学习,加强课程建设,提高课程质量”的氛围。东南大学则积极加强精品课程的建设,4年内已建设8门省级研究生精品课程,立项建设108门校级研究生精品课程,学校积极搭建研究生教育高水平课程教学平台。比如,与南京易学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联合开发的“东南大学研究生网络辅助教学平台”,自2008年下半年投入使用以来,任课老师在平台上建设的网络课程已达1565门次。南京师范大学大力开展研究生核心课程和精品学位课程建设,从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和在培养方面具有鲜明特色的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开始试点,以一级学科课程体系建设为目标,以本学科研究生必须掌握的知识为内容,注重课程内容的更新、讲授方式和考核方式的改革、博硕士课程的銜接、一级学科层面课程和学科方向层面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在不断总结与积累的基础上,获得一定建设经验后,进一步拓宽到更多的学科。近年来,学校共有14门课程入选江苏省优秀研究生课程、4门课程入选江苏省研究生双语教学改革试点课程。南京农业大学为强化研究生课程的基础性、适应性、专业性,在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扩充基础理论,加强创新思维的训练,按照植物生产类、动物生产类、经济管理类、基础生物类、工程技术类等5大类构建研究生基础课系列课程,打造研究生精品核心课程。南京农业大学按照一级学科设置通开课,完成本硕博分级体系建设,夯实课程基础,严格质量把控,体现学科特色,精简原有课程,避免重复课程。《南京农业大学农林学科学术型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在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2014年研究生教育成果奖评选中脱颖而出,成功获得2014中国研究生教育成果二等奖。另外,南京农业大学着力推动研究生英语授课课程建设,截止2017年底,共开设全英文课程66门,《高级植物营养学》《农业遥感原理与技术》2门课程入选“教育部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基因组概论》等7门课程入选“江苏高校省级外国留学生英文授课精品课程”。
   (三)立足国际视野,开展对外交流合作
   国际化是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趋势和重要发展策略。提升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水平,不仅能培养研究生的国际化视野,增强国际交流能力,还能使其快速掌握本学科的国际学术前沿动态,不断提高其国际竞争和合作能力。[11]提升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水平是促进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内容和手段,也是适应全球化趋势做出的积极应对,更是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12]江苏高校高度重视培养研究生创新人才必须具备的国际视野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采取多种措施加强研究生国际交流与合作。南京大学通过公派研究生出国攻读学位或进修访学、合作科研、支持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研究生参加相关国际学术会议、聘请国外著名专家学者参与培养研究生、实施博士研究生短期国外访学项目等方式,大幅增加优秀研究生联合培养和出国交流的比例,大力提高学校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程度。2007-2018 年,南京大学共计派出超过1500名学生赴国外攻读博士学位或者开展联合培养,其中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近1200名。通过与国外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拓展了学术视野,也为以后的合作研究创造了潜在机会。东南大学为营造国际合作培养环境与氛围,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不断扩大留学生规模,2017年硕士留学研究生招生人数为214人,居全省首位,博士留学研究生招生人数为72人,居全省第二位;2018年硕士留学研究生招生人数为150人,居全省第二位,博士留学研究生招生人数为86人,居全省首位。南京农业大学鼓励研究生“走出去”,了解和开展国际前沿研究,设立直博生海外专项基金,组织实施直博生海外访学,目前全校有海外交流经历的博士生比例已经超过50.0%,在海外留学3个月以上的博士生比例达到20.0%。南京师范大学多举措推进研究生国际交流,2016-2018年,共有50名研究生入选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529人次研究生获资助参加国内外高水平学术会议,342名研究生进入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研究生暑期学校学习。
   (四)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保障机制
   制度建设是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保障。学校只有建立起规范的制度和健全的质量保障体系,才能使得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有章可循。南京师范大学从招生、培养以及教育管理,全方位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南京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结构调整办法》《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招生改革方案(试行)》《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导师岗位条例》《南京师范大学关于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工作的指导意见》《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奖助体系实施意见》和《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三助”工作暂行办法》等,使得研究生培养全过程均有章可依,有法可循。东南大学始终注重博士研究生的学风建设,帮助他们克服急功近利、浮皮潦草的不良情绪。为了杜绝学术虚假现象,学校专门制定了《东南大学考试管理办法》和《东南大学学生学术道德规范条例》等规章制度。
   为鼓励研究生潜心学术,静心科研,多出成果,江苏高校采取各种措施来完善研究生奖助制度。例如,南京大学出台“南京大学优秀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计划(A/B)”项目,鼓励和引导优秀博士研究生在学期间进行创新研究,完成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其中A计划资助额度为8万元/年,B计划资助额度为4.2万元/年。东南大学设立了“优秀博士论文基金”和“培育对象基金”,除了皆给予2万元的科研经费资助外,还将分别获得每月1000元和3000-5000元的生活费补贴。南京农业大学出台学校《研究生奖助体系改革实施方案(试行)》,对研究生学费缴纳标准和奖助办法进行规定,包括设立“校长奖学金”,对特别优秀的研究生分别给予十万元、五万元和三万元奖励。南京师范大学设立“博士学位论文培育计划资助”,文科类和理工科类入选者在正常学制内,除10000元/年的生活费资助外,还将分别获得7000元/年和10000元/年的科研经费资助,入选者在延长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校给予4000元/月的生活补贴。    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导师队伍息息相关。江苏省各高校纷纷出台导师管理制度,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比如,东南大学改革研究生导师遴选制度,明确具有博士学位的优秀副教授也可以担任博士生指导教师;实行导师责任制,积极发挥导师在研究生招生、培养、教育质量控制中的主导地位;实行评聘分开,建立动态的上岗制度,在每年招生開始之前,根据在岗博士生导师的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的实际情况决定是否允许其当年度招生,打破了博士生导师的“终身制”;对新上岗导师进行培训,强调研究生培养的导师全面负责制。南京师范大学制定出台了《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导师岗位条例》,该条例明确了责任,强调了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负有对研究生进行学科前沿引导、科研方法指导、学术规范教导和高尚品格训导的责任。该条例实现了管理重心下移,将硕士研究生导师遴选工作下放到培养学院,由各培养学院依据条例确定硕士生导师遴选条件。
   (五)严控“出口关”,确保学位论文质量
   学位论文质量是衡量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指标,也是衡量研究生教育培养过程质量的重要“把关口”。对研究生而言,学位论文是学校对其培养阶段创新性成果的集中体现,也是对该专业研究生专业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程度的检验,以及独立从事科学工作能力的充分体现。为了进一步确保学位论文的质量,各省域研究生教育相关管理部门或评估部门和各高校纷纷采取抽检的方式,对抽检到的论文进行等级划分,如合格、优秀等。同时,在全国、全省和全校范围内,开展优秀学位论文的评比,这些举措大大提高了学位论文的整体质量。
   江苏高校构建了开题报告、博士资格考试、预答辩、双盲评审、正式答辩等核心环节的学位论文质量保障体系。例如,南京大学实行博士研究生资格考核制度,根据考核结果落实弹性分流淘汰机制,从而将学位论文质量控制点前移。各院系根据学科专业培养特色确定博士资格考核方案,研究生院则明确全校资格考核中的共性规则,如各院系博士考核每年只能举行一次,每次考核暂缓通过率不低于150%,优秀率不高于150%。从2014-2018年已完成的博士研究生资格考核的执行效果来看,已基本实现学校博士资格考核预设立的目标规则,如2018年全校平均优秀率为143%,暂缓通过率为152%。另外,南京大学在研究生学位论文评审上推进国际化评价机制,在物理学、化学等优势学科实行学位论文国际化评审制度,逐步缩小与世界一流大学在创新人才培养上的差距。东南大学严把学位授予关,重视盲审和抽检,博士学位论文全部进行盲审,对抽检优秀率高的院系和导师在招生指标上予以奖励;对抽检结果差的院系和导师予以惩戒:分管校长约谈、减少招生指标乃至停招、盲审费用自理等。南京师范大学建立学位论文问责制度,出台《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存在问题学位论文处理办法》等管理办法,促使学位论文质量不断提高。在教育部对博士学位论文抽检中,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至2017年连续五年抽检结果合格率均为1000%,其中2013年的抽检结果优秀效率达到362%.在江苏省对硕士学位论文抽检中,南京师范大学近些年的抽检结果优秀率都在100%左右,其中2015年达到174%。南京农业大学以博士资格考试为抓手、以预答辩为核心、以双盲评审为标杆、以创新工程为平台,大力提升博士学位论文质量。截止到2018年,南京农业大学共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2篇,提名14篇;江苏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17篇;获得全国优秀兽医博士学位论文15篇。另外,南京农业大学于2014年启动实施了博士学位论文创新工程项目。截止到2018年,学校共择优资助62名博士研究生进行创新性研究,资助效果显著,已结题资助人员发表SCI论文总影响因子人均达到197。
   四、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通过对江苏省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路径进行分析,总结出如图1所示的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框架,这一路径框架鲜明地体现出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全面质量管理(TQM)的基本内涵是为持续提升产品的质量,由该组织的所有部门和所有成员一起综合运用现代管理理论和现代科学技术,深入剖析质量管理的全过程,系统管理影响质量的各种因素,以生产出使消费者满意的产品的一种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全面质量管理主要就是“三全”的管理:全面的质量、全过程和全员参与。[13]与企业不同,高校是一个非营利组织,其质量管理有着自身的特殊性,把企业的质量管理方法简单移植过来的做法显然是不可行的,但大学要树立质量财富的管理理念,要将质量管理作为一种内在追求,培育大学的质量文化。[14]通过对四所高校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具体措施进行分析,能够看出四所高校首先将质量意识置于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全局地位,各项措施的实施也都以实现研究生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从生源质量这一入口,到国际视野、课程体系、制度建设等培养措施,再到学位论文质量这一出口,也都体现出了全过程的高等教育质量观;而若要实现这一路径框架的协调、科学与持续运转,更需要各方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参与,包括行政人员、教学人员以及学生自身等。
  
   (二)未来展望
   研究表明江苏省研究生教育已形成了一条较为成熟且以质量提高为追求的发展路径。研究生教育作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重要内容,是引领“双一流”建设向纵深发展的关键因素和核心抓手。“双一流”建设需要研究生教育的鼎力支持,首先在学科研究方面,与本科教育强调基础性相比,研究生教育更加专注于某一领域的精深化研究,从而拓展该学科的知识领域,因此,学科建设水平成为研究生教育一项区别于本科生教育的重要责任,而这也正好契合“双一流”建设的内涵之一即一流学科建设。其次在师资培养方面,高水平的研究生教育也成为“双一流”建设中师资队伍的重要源头和坚强后盾 [15],研究生教育尤其是博士研究生教育是培养学术人才队伍的关键力量,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提供学术职业的后备军。因此,研究生教育要发挥为“双一流”建设输送优秀学术人才的重任,从而为我国“双一流”建设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一流师资队伍的保障。第三,在人才培养方面,“双一流”建设不仅需要拔尖创新人才的支撑,更需要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研究生教育因为较好地融合教育和科技,是引进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能够快速推进和提升“双一流”建设的质量和水平,这也对研究生教育在如何培养人才方面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    以上方面都是“双一流”建设对研究生教育提出的新挑战,这些挑战应成为研究生教育未来发展的着力点。在已有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路径框架的基础上,江苏省研究生教育需要进一步凝练培养特色、完善分流淘汰机制以及加强导师队伍建设,从而更好地应对这些挑战,推动“双一流”建设目标的实现。
   1.人才培養特色有待进一步凝练
   研究生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顶端,必须树立自身人才培养的理念,并用自己的教育思想来指导实践。在我国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应坚持开放与兼容、竞争与合作、民族与国际等多样化的发展理念。[16]同时,结合社会对所需人才提出的要求,和各省高校自身和学科的发展特色,分层分类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各类人才。
   目前,江苏省在研究生高质量发展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各高校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培养模式。如南京大学的“二三三”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该模式实行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互动培养,将培养全过程分为转型期基础教育、专业教育与训练、实际能力培养与实践三个阶段,每个阶段所培养的知识与能力侧重点不同;建立分流培养机制,实现导师科学指导和学生自主选择的相结合;提供专业学术类、选择性交叉复合类和就创业导向类三条能力实践路径,为研究生的个性化成长提供更多的发展路径和选择。同时,南京大学强化过程管理,严格实行博士资格考核,建立择优分流机制;健全论文质量保证体系,实行博士学位论文校级层面抽检盲审;建立以激励为目的弹性学制,实施优秀博士生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健全奖助体系,建立分阶段、分类型、分层次激励机制,建设具有南京大学特色的“四三三”博士研究生培养体系。南京农业大学以世界一流、中国特色、南农品质的有机结合为发展理念,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强研究生国际化培养,多形式多渠道促进研究生出国进行学术交流;创设以研究生为主导者的国际学术会议,营造校园国际交流氛围;建设研究生全英文课程体系,为国际化教育提供支撑,构建与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相匹配的研究生国际化培养体系。但总的来看,江苏省研究生人才培养特色还不够明显,有待高校多下功夫,对自身人才培养特色进行总结和进一步凝练。
   2.分流淘汰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大学严格学位文凭标准、严肃毕业证书颁发管理,既是回应社会对学术组织的信任,也是自身对“高深学问”敬畏和信仰的主要表现形式。[17]建立动态的分流培养机制,一定程度地提高研究生淘汰率,是保障和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和有效途径。在我国,受制于种种现实因素,研究生教育培养过程中缺乏合理有效的分流淘汰机制,研究生教育的整体淘汰率较低。相关调查数据显示,2001-2006年,我国博士学位授予数量基本与博士研究生毕业人数不相上下,但随着在职人员获取学位数量的逐年增加,自2007年起,博士学位授予数开始高出毕业的博士研究生人数。[18]而我国硕士学位授予数每年都会高于毕业生人数,与教育发达国家动辄30.0%-50.0%的淘汰率相比,我国硕士研究生整体淘汰率还不到5.0%。[19]研究生培养制度上的宽进宽出现状,造成在学研究生的学习动力不足,导师对研究生的要求不高、督促不够和指导不力,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堪忧。目前,部分高校已开始着手完善研究生培养分流淘汰机制。比如,南京师范大学逐渐完善博士生中期考核或博士生资格考试制度,制定并实施《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培养机制改革意见》,指导各培养学院制订具体实施办法,形成分流与退出机制。一级学科层面每次考核设置一定比例的不通过率,提高博士生学位授予科研成果要求。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院从2004年开始试行研究生的淘汰机制,对一些课程成绩排名靠后的学生做不合格处理,并通过制定一定比例的不及格率来增强学生的竞争压力,提高学生对课程的投入力度。但从当前各高校研究生的淘汰现状来看,研究生因为课程学习不合格、学术成果达不到要求等等原因而被淘汰的人数较少,其中的大部分研究生淘汰也仅仅是因为学制的限制或本身学不下去了而产生的自然淘汰。整体而言,江苏省乃至全国的高校都还没有形成科学完善的研究生教育分流淘汰机制,或者说是缺乏有效的可操作性方案,从而使这项制度在具体的实施中是举步维艰。
   3.导师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导师既是带领研究生展开科研工作的引路人,也是培养研究生科研素养形成的主体,是研究生人才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因此,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对促进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目前,江苏省各高校已意识到导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并采取了大量的措施来提升导师队伍质量、提高导师指导水平。比如,南京大学建立严格的导师遴选及学生培养制度,实施“师德一票否决”制,针对教育部、省教育厅等抽盲中出现的培养质量不过关现象,将追责至导师,取消导师2年以上招生资格。建设以知名教授领衔的研究生导师创新性团队,充分发挥院士、长江学者、杰青、万人计划等知名教授的创新引领作用,发挥培养团队的综合优势,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南京农业大学实行博士生指导教师和学术型硕士生指导教师申报条件量化指标年度修订制度、学术型硕士生指导教师和专业学位硕士生指导教师分类遴选制度和高水平青年教师培养和人才引进计划。学校每2-3年修订一次博士生导师和学术型硕士导师申报条件量化指标,不断提高导师遴选标准。学校制定区别于学术型导师遴选的《南京农业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聘任及管理办法》,建立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相适应的导师遴选标准体系。但从调研情况来看,导师队伍建设仍然是各高校面临的重要议题,在导师队伍中还存在诸如自身学术创新能力不足、对研究生的指导不力和不能正确处理教学、科研与育人之间的关系等现象,诸如此类的问题正成为制约研究生教育质量进一步提升的关键因素。2018年10月,江苏省学位委员会、省教育厅联合制定出台《关于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强调把立德树人作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学养深厚、术业精进、治学严谨、指导有方的高素质导师队伍。该意见的出台,为打造江苏省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研究生导师队伍指明方向,各高校要根据该意见的相关要求,结合学校实际,切实做好研究生导师队伍的建设工作,助力本校和江苏省研究生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四所案例学校为本文的撰写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在此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1]耿有权.“双一流”建设视域中的研究生教育[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6(8):1-5.
   [2]刘延东副总理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十二次会议上的讲话[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6(3):1-6.
   [3]周玉清,黄欢,付鸿飞.以“双一流”建设引领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双一流”建设高端论坛综述[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6(3):1-6.
   [4]白强.一流大学视角下一流研究生教育的思考[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7(2):19-23.
   [5]洪流.树立一流目标 强化内涵建设 推动江苏学位与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8(5):1-6.
   [6]孙海法,刘运国,方琳.案例研究的方法论[J].科研管理,2004(2):107-112.
   [7]Graebner M E,Eisenhardt K M.The Seller’s Side of thes Story:Acquisition as Courtship and Governance as Syndicate in Entrepreneurial firms[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2004,49(3):366-403.
   [8]孙晓敏.如何有效选拔研究生——人力资源选拔的视角[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2.
   [9]Reeve C L,Hakel M D.Criterion Issues and Practical Considerations Concerning Noncognitive Assessment in Graduate Admissions[C]//Symposium Conducted at the Meeting of Noncognitive Assessments for Graduate Admissions,GraduateRecord Examinations Board,Toronto,Ontario,2001.
   [10]羅尧成.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研究[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63.
   [11]李凯歌,刘自团.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现状、国际经验及发展策略[J].中州大学学报,2013(1):87-90.
   [12]“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合作研究”课题组.研究生教育国际合作:理念、实践与展望[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15.
   [13]刘云清.论研究生教育的全面质量管理[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3):149-151.
   [14]盛欣.浅析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理念的转型及趋势[J].大学教育科学,2015(1):116-119+123.
   [15]高平发,龚文涛.“五大理念”在引领研究生教育“双一流”建设中的作用[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6(12):15-19.
   [16]周叶中,程斯辉.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12.
   [17]邬大光,腾曼曼,李端淼.大学本科毕业率与高等教育质量相关性分析——基于中美大学本科毕业率数据的比较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6,37(12):56-65.
   [18]中国教育在线.2011年全国研究生招生数据调查报告[EB/OL].[2020-03-22].http://www.eol.cn/html/ky/baogao/index.shtml.
   [19]中国教育在线.2015年全国研究生招生数据调查报告[EB/OL].[2020-03-22].http://www.eol.cn/html/ky/report2015/b.shtml.
  (责任编辑赖佳)
其他文献
摘要:我国高校愈加重视发展规划的执行,并通過自上而下的目标分解、以量化指标为核心的考核体系、层层签订的目标责任书、与干部考核及资源配置相挂钩的激励机制实现了规划执行的常规化、制度化、精细化运作。这些举措将高校发展规划执行纳入压力型体制场域中,压力型体制中的压力传递机制调动了规划执行的积极性,也确保了某些重点监控指标的完成,但减压机制的客观存在,为选择性执行、策略性应对、甚至操纵数据提供了运作空间。
期刊
摘 要: 博士学位普及化背景下,我国的学术劳动力市场开始利用更多元的教育信号,如第一学历、最高学历的毕业院校来进行人才筛选。基于信号筛选理论,本文通过对全国28所公立高校1683位研究生学历的专任教师的问卷调查,采用logit回归、系数集束化和负二项回归等方法,对我国学术劳动力市场中教育信号的存在性、时效性和合理性的三重属性进行了检验。结果发现:我国学术劳动力市场中的根据多重教育信号进行人才筛选的
期刊
摘要:二战后扩招以来,为促进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英国出台了一系列报告和法案。剑桥大学作为英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的一流大学,其源自1996年《迪尔英报告》的扩大高等教育参与措施自实施以来,以东安格利亚教育推广合作组织项目、萨顿信托暑期学校项目、体验剑桥项目、内在探索项目、圆梦项目以及高等教育+项目等项目为抓手,通过立体联动的活动组织、差异定位的活动对象、精心设计的活动内容,既有效提升了剑桥大学弱势群
期刊
摘要:杜威的经验改造论逻辑是对传统哲学二元分离学说进行批判为着力点,以实用主义哲学重塑经验论哲学的发展前景为旨归而呈现的。他的经验改造论是赋予经验教育的连续性、交互性、整体性等特性的前提条件,成为建构其教育教学理论最为重要的核心概念。杜威对经验的改造蕴含着具有时代真理、科学发展、实践指向的教育价值,为我们从经验的改造或改组与教育即生长、教材与教法的统一、教育与民主主义社会的建构等方面进一步管窥杜威
期刊
摘要:传统分层固化背景下,地方高校面临创新能力的低水平循环困境。“双一流”建设对地方高校提出了特色化、高质量发展要求,实现优势学科群率先突破成为合理的战略选择。政府资源投入规模与顶层制度设计必须与学科群战略相辅相成,因此,地方政府必然会面临支持逻辑、支持形式与支持重点的抉择。河南农业大学与南京工业大学优势学科群遵循不同的发展战略,在地方政府支持下都实现了快速发展,并在服务区域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期刊
摘要:京师同文馆从创办之初便遭遇招生难、师资匮乏等困境,在试图将“西学”课程引入的过程中又遭遇中西文化冲突的正面交锋。“由洋文及诸学”的课程改革使京师同文馆从面临停办的困境中解脱出来,并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难除学生修业年限过长、“西学”课程难落实、管理混乱等积弊,所遭遇的课程改革困境背后始终是中西文化认同及冲突问题。考察京师同文馆课程改革遭遇的困境,分析其根本原因,为审视与把握当代外语课程改
期刊
摘要:通过对16名人文社科专业在读博士生的深度访谈,对博士生导师指導行为的内容与类型,及其对人文社科博士生培养需求的对应关系进行质性研究。研究发现:第一,导师指导行为的内容包括学术支持、个性化关怀和立德树人三个维度;第二,导师指导行为的类型包括师徒从游型、情感关怀型和学术效能型;第三,人文社科博士生的培养对导师指导行为的需求分为三个层次,即学术支持是基础、个性化关怀是导向、立德树人是根本。建议完善
期刊
摘要:在罗格斯大学本科教育历程中,围绕创新能力培养,课程形态体现批判性思维 、体现科学探究、体现跨学科/多视角、体现反思和体验式学习,其课程教学始终为本科生提供机会接触思考、认识和理解的多种模式,作为解决遇到多维、多通道、多变量实际问题时的准备。这些经验启示我们:培养创新人才将持续优化培养理念作为先导,把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作为培养模式创新的核心内涵,教学的组织实施体现“以人为本”应有足够的制度空间
期刊
摘要:以湖南省13个地方高校协同创新中心为样本,采用内容分析法对选取的55份政策文本从政策工具和创新价值链两个维度进行量化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供给面政策工具和环境面政策工具使用过多;需求面政策工具应用不足;政策主要集中于创新价值链中研究开发阶段,产业化和市场化阶段的相关政策应用不足。针对地方高校协同创新中心政策工具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优化建议。  关键词:地方高校;协同创新中心;政策文本;政策工
期刊
摘要:韩国产业教育立法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法律体系,其《振兴产业教育及促进产学研合作相关法》的主要亮点有精细的产业教育顶层设计,与时俱进的产业教育实施内容,完善的产业教育保障机制。我国发展产业教育应当借鉴韩国的经验:重在强化政府责任担当,明确产业教育角色定位;拓宽产业教育主体,构建产业教育共同体;创新产业教育内容,提升产业教育质量;科学立法,为产业教育提供制度保障。  关键词:韩国;产业教育;启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