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成功的语文教学,离不开课堂讨论环节,这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重要表现。本文从充分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不断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注重培养学生的德行三个方面探讨了构建有效的课堂讨论的方法。
【关键词】语文 课堂讨论 引领作用 知识储备 德行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0-0043-01
成功的语文课堂教学,尽管教学内容不同,教学方法各异,但每节课的教学设计都有这样一个环节: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展示讨论结果,教师归纳总结。这一环节非常“出彩”,成功讨论后的学生发言精彩纷呈:他们思维敏捷,见解精辟,语言生动;对文本的解读准确细致,对现实的思考深刻独到,赢得听课教师的阵阵掌声。这样看来,分组讨论的确是个不错的方法。它充分贯彻了“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育理念,让学生“合作探究”,课堂气氛热烈,教学效果良好。那么,什么样的讨论算是有效讨论,如何构建有效的课堂讨论?笔者提出自己的几点看法。
1.充分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从讲授者的角色转换成促进者的角色。表面上看,教师讲的时间少了,主导地位降低了。实则不然,这种主导只是由显性转为隐性,难度更大了。讨论是否有效,关键点仍在于教师。
1.1教师要对文本阅读进行引导。文学作品是作者主观感受的表达,内心情感的流露,某种见解和智慧的展现。语文教学的重要价值在于让学生获取这种感受,体验这种情感,理解这种见解,转化这种智慧,最终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因此,教师要首先善于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引导学生去感悟、探究文本,为他们提供讀和想的方法、技巧,使学生感悟到作者的感悟,体会到作者的情感,理解作者观察问题、分析现象、表达情感的视角和方法。在此基础上的对和文本有关的问题的讨论,才是有意义的。学生有了认识有了感受才能去肯定或质疑,去表达去交流去碰撞,才能真正有收获。否则讨论只能流于形式,看似热热闹闹,实则一无所获。
1.2教师要善于提出关注点。好的关注点可以激发学生的讨论兴趣。关注点可以是一个疑问或者是一个问题。一般是文本世界与当时的社会现实抑或当今现实社会的碰撞与冲突,涉及到作者的人生观、方法论等;文本的选择涵盖古今中外,作者因其时代、民族、阶级不同而见解各异,很容易与今天的中学生的思想产生碰撞。关注点的选择既要有代表性,又要有多样性,这样,在经常的思想碰撞下,学生自然而然就学会了人生的智慧,哲理的思考。这样就符合新课改所提倡的“浸润式学习”。
1.3教师要善于调控。有时,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并陈述事实时,往往容易偏题,如不加以干涉,讨论往往会引到无关的问题上。因此,当讨论偏离主题时,教师要善于让学生重新回到关注点上,这样才能保证讨论的有效性。这时,教师的调控艺术就显现出来了,不能生拉硬拽,这样会挫伤学生讨论的热情。可以通过巧妙的设问,自然转移学生的关注点,使讨论回到正常的轨道。
2.不断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知识储备是讨论的“源头活水”,如果学生的背景知识不够,讨论就会失去效果,焦点问题就会演变成随机的猜想和空洞的议论。一方面,教学讨论时要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另一方面,要做足讨论前的知识准备。这就要求教师对问题的设计需要有层次性、延伸性。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相关的课外阅读。同时以专题为主线,以模块为单位,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讨论一个学生完全没有背景知识的问题,无疑是在浪费时间。例如,目前语文教材的编写多以模块为单位。每个模块都有一个有研究和探讨价值的专题。一个模块内的文章相互关联,互相解释和补充,为学生讨论和探究搭建了很好的平台。这些对构建学生的知识体系同样重要。如果讨论教学始终沿着积累——讨论——提高,再积累——再讨论——再提高的轨道前进,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语文素养必将会有质的飞跃。
3.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德行。讨论法教学更深层次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倾听、包容他人的意见,批判地看待自己和他人的见解和价值观。不确定性、推想以及一定的争执都是讨论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质疑别人的思维,捍卫自己的见解,对全面、深刻理解文本主题有重要意义。教师在讨论教学中通过各种方式,倡导君子之辩,反对小人之争。教师要时时关注生生互动的过程,并予以恰到好处的帮助,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还能学会各种讨论技巧和处世之道,例如,尊重别人的观点和发言权,学会等待发言时机,对新的观点采取开放态度等。
总之,关注一堂课的讨论,不仅关注它课堂上展现的精彩,更要关注精彩背后的深刻内涵。如此,我们才能在学习和运用讨论这一教学方法时深刻而富有成效,而不至流于肤浅和形式。
【关键词】语文 课堂讨论 引领作用 知识储备 德行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0-0043-01
成功的语文课堂教学,尽管教学内容不同,教学方法各异,但每节课的教学设计都有这样一个环节: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展示讨论结果,教师归纳总结。这一环节非常“出彩”,成功讨论后的学生发言精彩纷呈:他们思维敏捷,见解精辟,语言生动;对文本的解读准确细致,对现实的思考深刻独到,赢得听课教师的阵阵掌声。这样看来,分组讨论的确是个不错的方法。它充分贯彻了“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育理念,让学生“合作探究”,课堂气氛热烈,教学效果良好。那么,什么样的讨论算是有效讨论,如何构建有效的课堂讨论?笔者提出自己的几点看法。
1.充分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从讲授者的角色转换成促进者的角色。表面上看,教师讲的时间少了,主导地位降低了。实则不然,这种主导只是由显性转为隐性,难度更大了。讨论是否有效,关键点仍在于教师。
1.1教师要对文本阅读进行引导。文学作品是作者主观感受的表达,内心情感的流露,某种见解和智慧的展现。语文教学的重要价值在于让学生获取这种感受,体验这种情感,理解这种见解,转化这种智慧,最终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因此,教师要首先善于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引导学生去感悟、探究文本,为他们提供讀和想的方法、技巧,使学生感悟到作者的感悟,体会到作者的情感,理解作者观察问题、分析现象、表达情感的视角和方法。在此基础上的对和文本有关的问题的讨论,才是有意义的。学生有了认识有了感受才能去肯定或质疑,去表达去交流去碰撞,才能真正有收获。否则讨论只能流于形式,看似热热闹闹,实则一无所获。
1.2教师要善于提出关注点。好的关注点可以激发学生的讨论兴趣。关注点可以是一个疑问或者是一个问题。一般是文本世界与当时的社会现实抑或当今现实社会的碰撞与冲突,涉及到作者的人生观、方法论等;文本的选择涵盖古今中外,作者因其时代、民族、阶级不同而见解各异,很容易与今天的中学生的思想产生碰撞。关注点的选择既要有代表性,又要有多样性,这样,在经常的思想碰撞下,学生自然而然就学会了人生的智慧,哲理的思考。这样就符合新课改所提倡的“浸润式学习”。
1.3教师要善于调控。有时,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并陈述事实时,往往容易偏题,如不加以干涉,讨论往往会引到无关的问题上。因此,当讨论偏离主题时,教师要善于让学生重新回到关注点上,这样才能保证讨论的有效性。这时,教师的调控艺术就显现出来了,不能生拉硬拽,这样会挫伤学生讨论的热情。可以通过巧妙的设问,自然转移学生的关注点,使讨论回到正常的轨道。
2.不断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知识储备是讨论的“源头活水”,如果学生的背景知识不够,讨论就会失去效果,焦点问题就会演变成随机的猜想和空洞的议论。一方面,教学讨论时要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另一方面,要做足讨论前的知识准备。这就要求教师对问题的设计需要有层次性、延伸性。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相关的课外阅读。同时以专题为主线,以模块为单位,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讨论一个学生完全没有背景知识的问题,无疑是在浪费时间。例如,目前语文教材的编写多以模块为单位。每个模块都有一个有研究和探讨价值的专题。一个模块内的文章相互关联,互相解释和补充,为学生讨论和探究搭建了很好的平台。这些对构建学生的知识体系同样重要。如果讨论教学始终沿着积累——讨论——提高,再积累——再讨论——再提高的轨道前进,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语文素养必将会有质的飞跃。
3.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德行。讨论法教学更深层次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倾听、包容他人的意见,批判地看待自己和他人的见解和价值观。不确定性、推想以及一定的争执都是讨论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质疑别人的思维,捍卫自己的见解,对全面、深刻理解文本主题有重要意义。教师在讨论教学中通过各种方式,倡导君子之辩,反对小人之争。教师要时时关注生生互动的过程,并予以恰到好处的帮助,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还能学会各种讨论技巧和处世之道,例如,尊重别人的观点和发言权,学会等待发言时机,对新的观点采取开放态度等。
总之,关注一堂课的讨论,不仅关注它课堂上展现的精彩,更要关注精彩背后的深刻内涵。如此,我们才能在学习和运用讨论这一教学方法时深刻而富有成效,而不至流于肤浅和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