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荣祥先生主编的《济南市场大观》中记载,春秋战国时期济南就已经是齐国重要的贸易中心,出现了以铸币为媒介的商品流通、专职商人和商业市场。经过唐宋的大规模发展,到元代时,济南成为山东最大的商业城市,主要经营铁业、盐业和丝织品,并以盐运为盛。明洪武年间,设置济南历城为山东省省会,商业经济和市场“远方之货至,富人争市以博利”,繁华至极。到了光绪中叶,济南城中商业渐成规模并有了名号,比如大明湖畔的明湖居和鹊华居两大茶社书场、雅观楼等大戏院,就在这时广为人知。
清末,济南商业发展迅猛,商业更加细化,商业中心从东关、南关转移到西关,从如今西门附近的剪子巷、制锦市、筐市街等街巷名称上就可看出当时济南工商业的发达程度。那时的西关商行林立,有国药行、杂货行、绸布行、鞋帽行、钱行,被称为“西关五大行”。
同时,济南商界行帮会馆发展起来,较大的商帮有山西、陕西、章丘帮等,以章丘帮势头最猛,尤其是章丘旧军孟家,在济南开设了“瑞升禄”、“庆祥”等商号,俨然左右了济南的商业势力,并出现了像孟洛川这样的大商人。
1904年5月1日,胶济铁路开通前一个月,经历了千年风雨沧桑的古城济南发生了一个中国城市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重大事件:开设通商口岸,自主开埠。
一个月后,老济南城开来了第一列火车,随即而来的是,济南城市人口和面积超过了任何一个时代,城市发生了巨大嬗变:修整道路、建立市场、开泉种树。一时间,商埠区内道路规整、市场繁华、人口密集,人们穿洋装、吃西餐、看大戏,商业繁华异常,数不清的银行、洋行、老商号,遍布城市街区。到1937年七七事变之前,济南已成为当时华北地区仅次于京津的第三大都市。
开埠之前,济南重儒轻商,商业形态表现为传统的消费,如绸布店、中药铺子、杂货铺子、戏班、茶馆等,近代企业只有山东机器局一家。到1915年,商埠区已从原来的荒郊变成繁华的商埠区,美孚石油、三井等25家外资企业在此设立总行或分理处,保险业、碳业等新式行业相继出现,而如丰年面粉厂、泺源造纸厂等济南近代民族工业也迅速崛起。
上世纪四十年代,济南自由市场和商业市场均已形成并成规模,商贩和商铺、商场并存,形成了最初的济南商业市场。
“文革”时期,济南的自由市场和个体经营被停止,只保留了国营商业,到七八十年代才逐渐放开,济南商业再次打开并系统地修建了商业街,如泉城路、经二路、大观园商场、西市场等,都是当时济南最繁华的商业区。
清末,济南商业发展迅猛,商业更加细化,商业中心从东关、南关转移到西关,从如今西门附近的剪子巷、制锦市、筐市街等街巷名称上就可看出当时济南工商业的发达程度。那时的西关商行林立,有国药行、杂货行、绸布行、鞋帽行、钱行,被称为“西关五大行”。
同时,济南商界行帮会馆发展起来,较大的商帮有山西、陕西、章丘帮等,以章丘帮势头最猛,尤其是章丘旧军孟家,在济南开设了“瑞升禄”、“庆祥”等商号,俨然左右了济南的商业势力,并出现了像孟洛川这样的大商人。
1904年5月1日,胶济铁路开通前一个月,经历了千年风雨沧桑的古城济南发生了一个中国城市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重大事件:开设通商口岸,自主开埠。
一个月后,老济南城开来了第一列火车,随即而来的是,济南城市人口和面积超过了任何一个时代,城市发生了巨大嬗变:修整道路、建立市场、开泉种树。一时间,商埠区内道路规整、市场繁华、人口密集,人们穿洋装、吃西餐、看大戏,商业繁华异常,数不清的银行、洋行、老商号,遍布城市街区。到1937年七七事变之前,济南已成为当时华北地区仅次于京津的第三大都市。
开埠之前,济南重儒轻商,商业形态表现为传统的消费,如绸布店、中药铺子、杂货铺子、戏班、茶馆等,近代企业只有山东机器局一家。到1915年,商埠区已从原来的荒郊变成繁华的商埠区,美孚石油、三井等25家外资企业在此设立总行或分理处,保险业、碳业等新式行业相继出现,而如丰年面粉厂、泺源造纸厂等济南近代民族工业也迅速崛起。
上世纪四十年代,济南自由市场和商业市场均已形成并成规模,商贩和商铺、商场并存,形成了最初的济南商业市场。
“文革”时期,济南的自由市场和个体经营被停止,只保留了国营商业,到七八十年代才逐渐放开,济南商业再次打开并系统地修建了商业街,如泉城路、经二路、大观园商场、西市场等,都是当时济南最繁华的商业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