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咸菜

来源 :闽南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vbei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踏呀踏咸菜,新正明儿在!”
  这是小时候在东洲村踏咸菜时念的顺口溜,现今很少人知道“踏咸菜”这回事了。
  每年冬至前后,东洲村家家户户几乎都要张罗着腌制咸菜。这时候大田里、菜园子成片的芥菜都长到半米多高,壮壮的,绿油油的,还没抽花,又经过初霜冻过,正是收成、腌制芥菜的最佳时间。
  被砍倒的芥菜整齐地躺在菜畦上,晒着暖暖的太阳。两天后,菜叶子蔫了,菜杆子皱了,失去水分的芥菜裸露着身躯,有气无力地等待着村民们用“担甲”(用两条竹片制成的U型架子)抬回家。之后,芥菜又被剖成对半,或晾在竹篙上吹风,或铺在砖埕上晒太阳,继续风干。几天后,芥菜蔫巴巴了,才开始在自家门口“踏咸菜”。
  当年我家住的是闽南式雨厝,两排房子相对,每排五间房,门对门,窗对窗,院子有个石门,走到底有个通风的花窗,中间有个三四米宽通道,铺着红砖,这种建筑叫“十间厝仔”。
  那时院子里住着三户人家,入石门右边三间房住着两户人家,是兄弟俩,一个叫元通,一个叫元来。兄弟俩对面有两间房子,长年锁着,是一个我得叫“七祖婆”的房产。以前曾租给一个外地来的漂亮女人,是生产队请来的会计,据说那女会计与人通奸,害死在外轮当水手的丈夫,带着个女儿逃得无影无踪了。
  院子后半段五间房是我外婆家。“踏咸菜”就在院子的砖埕上。日头西下的时候,母亲开始张罗着铺草席,刷大缸,准备一大袋盐巴。在草席上铺上一层晒干的芥菜,我和弟妹们便洗净小脚丫,打着赤脚排着队,有时拉着前面那个人的衣襟,有时把手搭在前面那个人的双肩,转着圈儿踩踏芥菜,一边踩一边嘻嘻哈哈地念着闽南语顺口溜:
  “踏呀踏咸菜,新正明儿在(正月到了)。吃粥配咸菜,大人囝仔人人爱!咸菜丝,炒肉油,咸菜甲(茎),煮虾头,腌好咸菜一大缸,一年到头无烦忧!”
  我的两个小姨也加入了踏咸菜的队伍。母亲不时地抓一把盐撒在芥菜上,待芥菜流出青汁,叶子色泽变深,就再铺上一层芥菜,又是撒盐,又是转圈儿踩踏。记得那时脚上如果有划伤,盐水一渗,痛得半死,但咬紧牙忍一阵子就不疼了,第二天居然伤口愈合了。
  夜幕降临,月牙挂在天边,从花窗刮进来的风冷嗖嗖的。外婆点亮一盏煤油罩灯,“十间厝仔”顿时明亮起来,邻居元来家的小儿子和仔,元通家的三个女儿和小儿子松根吃罢晚饭,也加入转圈踏咸菜,院子里热热闹闹的。
  小姨开玩笑说:和仔你有臭脚气,要是今年我家的咸菜有“熬风味”(菜腐烂变味),就把你家的大缸咸菜扛回来!和仔支支吾吾争辩说,他们家年年踏咸菜、腌咸菜,也不见得有“熬风味儿”。看到他的一副囧样,大家乐得笑了起来。
  母亲要去煮点夜宵犒劳大家,我便抢着负责撒盐这道工序。我端着盛盐巴的小笸箩,像喂小鸡似的,东撒一把,西撒一撮,还恶作剧地把盐撒在和仔的脚盘上,他嘿嘿傻笑,故意停下来,后面的队伍跌跌撞撞挤成一团,元通家二女儿背上的小弟弟也被甩在菜跺上,哭了起来。这一闹,我撒盐的工作被剥夺了,只好又跟在队伍后面转圈儿。

  一层芥菜,撒一回鹽,菜垛子越码越高。来回踩踏时间久了,菜汁儿溢满地,一阵淡淡的咸菜味儿弥漫在空气中。
  舅舅收工回家,开始帮着装菜入缸。他往里屋找出一个半透明的石块,在缸里划拉划拉几下,将大缸垫稳,便叫大家开始团菜。“团菜”就是把踩踏过的芥菜扭成一团,挤干打结,方便存放及后日取用。
  踩踏过的芥菜装满两大缸,在菜面压上石头,又切了两小节甘蔗,放进缸里,用块纱布罩住缸口。除两大缸咸菜之外,还顺便腌制了两三坛子的芥菜茎和芥菜花。母亲说,来年开春就可以食用,往后一年就靠这些咸菜“度日子”啦!
  大家洗完手脚,蹲在院子吃着热气腾腾的锅边糊。我问舅舅为什么要用石块在缸里划拉划拉?舅舅神秘地说:那不是普通的石块,叫明矾。别看那么划拉几下,我们家的咸菜缸不会发泡,也不会出现“熬风味儿”,过一段时间还得找个子弹壳放几天。
  后来,我读了化学课程以后,才知道原来明矾学名叫十二水合硫酸钾铝,可以用来沉淀、净化水质,具有抑菌、凝絮作用。在腌制咸菜、萝卜等食物时,使用微量的明矾还可以让食物口感清脆。至于放铜制子弹壳估计是起到产生硫酸铜的功效,让腌制的咸菜还原成青绿的色泽好看吧。那两小节甘蔗有什么“路用”(作用),我至今不清楚。
  在我的记忆中,外婆家腌制的咸菜不会变味,而且爽口,在东洲村是有点名气的。
  我上中学时,有一段时间寄宿学校。在那个年代,寄宿生大都要自带大米蒸饭,还要带上下饭的咸菜或萝卜干,用一个玻璃罐子装着,管吃一星期。家境好的,家长还给点伙食费,到食堂打点热菜吃。家境差的,就是一罐生咸菜从周一熬到周末。偶尔用猪油炒过的咸菜,便是大家羡慕的美食了。我带去学校的咸菜,总是很快被同学们“尝一口”给尝完了。
  曾经和我同桌的一个叫郭余柜的同学,从山里一个叫“亭透社”的偏僻小村子来,他的咸菜是没炒过油的,带来的番薯也比大米多,每天番薯加上生咸菜吃多了,快到开饭前,总听到他的肚子咕噜咕噜地叫,“噗噗噗”放出来的屁又臭又响,周围的几个女同学都捂住鼻子嗤嗤地偷笑。男同学开玩笑说:郭余柜放的是含有硫化氢的“咸菜屁”——“熬风味”!前两年在“亭透社”遇见他,听说生意做得不错,俩儿子也很出息,办了个工厂。他当上爷爷了,身体发福,俨然是个农民企业家。我和他聊起当年咸菜下饭的往事,开玩笑说:老郭你现在放屁,估计不会有“熬风味”了吧?余柜憨憨的说道:现在是“鱼肉浸肚”,一粒卜肚(一个肚子)圆滚滚,肠子肥肥的,放个“鸟屁”!
  我曾经看过一副对联:读书须似食鸡跖,做事先从咬菜根。
  余柜是个咬过咸菜根的人,懂得生活的艰辛,也懂得打拼才会有好日子。听一个叫翟宣荣的同学说,当年余柜曾经背着个破挎包,跑到江苏一带推销闽南土特产。
  改革开放这四十年,老百姓生活水准提高了很多,再也不用“咸菜度日”了。但我偶尔也买些咸菜吃,回味一下当年的“咸菜岁月”。
其他文献
漳州市唯一的武榜眼黄国梁是一面旗帜,更是一部传奇。自幼练习武艺,以一招“魁星踢斗”刀法绝技,力压群雄,赢得乾隆皇帝和满场喝彩,被钦点辛丑武科一甲第二名(俗称榜眼),特选为一等御前带刀侍卫郎。这对一个农家子弟来说,已经是登峰造极了。可是好景不长,从乾隆四十六年辛丑,公元1781年,他进京会考经殿试高中榜眼,至公元1795年榜眼去逝,不过短短十四年间,年仅三十九岁,一个正值壮年的黄国梁突然辞世,有关他
期刊
画为心声,这是中国传统的审美观。所以西画重物理的透视,而中国画则重心灵的透视。鸽子,是沈默钟爱的素材,就因為忘不了小时与二哥一起放飞群鸽时掠过碧海苍穹那一串嘹亮的哨音;故乡的海,更是让他激情四溅,传统画飘逸的仙鹤也被置于峥嵘的礁石上与轰浪相搏!  然则诗画贵乎缘情,有乡心斯有乡情,万物著我之颜色,又何必事事皆吾乡之所见?虽离家千里万里,终是心在情在,居陋室,一箪食,一瓢饮,无不乐如。漳州人爱讲“欢
期刊
里约奥运赛程已过大半,为奥运健儿加油喝彩的同时,我也注意到几组数据,有的险中取胜让人钦服,有的毫厘之失令人叹惋,有的疏忽鲁莽叫人唏嘘,有的夸张搞怪的予人分享,五味杂陈、意韵深绵。  惊叹,摔了一大跤。8月14日,男子10000米比赛,英国“长跑传奇”法拉赫跑到第10圈时不慎被绊倒,让人为他捏了一把汗,但这对他只是小意思,凭着丰富的经验和最后百米强力冲刺,以27分5秒17成功卫冕,而这只比亚军选手只
期刊
经过十个月的精心酝酿,《漳州作家丛书》终于出炉了。  这是一套洋溢闽南风韵、彰显时代精神的文学丛书。  呈现在我们面前的24位作家作品,包括小说12部、散文9部、诗歌3部,共计428万字,比较有代表性地展示了我市近年来文学创作的丰硕成果。  作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漳州文化事业繁荣的重要举措,市委宣传部、市文联筹划出版这
期刊
1602年,在阿姆斯特丹拍卖会上,荷兰人拍卖了俘获葡萄牙“克拉克”商船上的中国瓷器,引起了商界的轰动和学界的关注。这些来自中国的瓷器一时间轰动整个荷兰乃至整个欧洲。但在当时,人们无法知道这些瓷器的原产地,只好以商船号命名,称之为“克拉克瓷”。几百年过去了,经过文物考古工作者的艰辛付出,这些被冠以洋名字的“克拉克瓷”原产地神秘面纱终于被揭开——就在今天福建省平和县的南胜镇、五寨乡一带。因此,“克拉克
期刊
閩南小邑石码镇,亦称锦江。“东承西接”厦漳两地,素称“海滨邹鲁”。明嘉靖初期,沿江垒石筑坝,故称其为石码。这里美味多多,小吃连连:“正港”的五香、“好料”的蚝煎、“软路”的双糕润、 “煞嘴”的米烧粿、“香见甲”的肉粽、“滑律术”的卤面;这里区位优越、独秀一方,处九龙江北溪与西溪之交汇,居漳州平原之要川,望鹭岛之繁华,抱紫云之温美,入画紫泥水乡粼粼之网影,放眼海门阵阵之渔帆;这里名胜荟萃、历史悠久,
期刊
中秋节那天下午,我与阿诚去市图书馆一楼技艺大厅看《方寸匠心》以乐剪纸艺术作品展览,可谓别具一格,让人惊艳!  曾经看过多次剪纸作品展览,前两年也曾参加过漳州市图书馆举办的剪纸讲座,所看的剪纸作品都是传统的窗花、年画、风景等,所见的剪纸传承人都是女性。而这一次的剪纸展览与众不同,作者叶以乐竟然是个80后男生,他的每一幅作品,都是用传统的剪纸手法,融入东西方现代审美理念,构图简洁时尚,线条明快,且充满
期刊
茶山上的那几只蚂蚁,怎么推过那一夜的风狂?  那个风狂的夜晚,我窝在高峰谷集集小筑的钢铁之躯里,并没有想起那几只蚂蚁。风,像海浪拍击礁石一样拍击钢板的时候,我想起的是满山的柚子是否安好。成熟的柚子在树上,是黄澄澄的金子,被风吹落掉在地上,就连铜板都不如。  第二天雨停风未停的时候,我看见了那只大大的蚂蚁,它的头躲在黄花槐的后面。柔弱的黄花槐,安然无恙,枝上的黄花依然笑得很无邪,地上的落花,也不伤感
期刊
历史就是一件件往事,就是一道道曾经出现过的风景,它不断地诱惑着人们去回望,去想象,去品味。央视发现之旅纪录片栏目曾经聚焦漳州,重温龙江精神、谷文昌精神、女排精神、110精神、海商精神等漳州五种精神的历史背景和深刻内涵,并把这些极具代表性和历史意义的题材陆续拍成纪录片。我的父亲陈文和有幸与其中两种精神有缘:他是最早报道龙江精神的人;也是最早用文学形式——报告文学,讴歌谷文昌精神的人。提起父亲,内心总
期刊
今年春天俨然是多晴少雨的季节,急死了种植的农夫。然而立夏刚过,便悄然下起了雨。  初夏的上午,雨在无边无际处绵延着,只有乌云密布,没有惊雷,细细的雨丝下个不停。远望,雨悄然把大地润泽,在郁郁葱葱的绿色里,在百花争艳的花海里,细细的雨丝织成了一张密密的天网,把天地间的万物都网在雨的中央,眼前的世界被封锁在密如珠网的雨丝中,往远看去,村庄的街道、树木、房屋和行人都只剩下一道模糊的轮廓。  淅淅沥沥的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