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宫佐 李日韦的“无重力”公共艺术概论课已经接近尾声,我从原先混淆行为艺术和公共艺术的概念,到如今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在这个过程中也接触到更多崭新的、富有生命力的作品,但令我最难以忘怀的还是李日韦的“无重力”。
一、作品的艺术特征
“无重力”是他的作品创作始终贯穿的主题。刚开始我只是觉得他的作品非常好玩,或者说很有意思,并没有想太多,但在当我
认真翻看他的作品和阅读他的采访解读时,我才发觉这和我的认知截然不同。现实生活中,我们所生活的环境中是不可能实现无重力的,而让“无重力”这种超现实的表现方式得以表现出来,他所作出的最佳选择就是--摄影。他的许多摄影作品被邀约参加过全球很多国家的画展,也被众多知名杂志采编为封面。李日韦本人跟他的作品很相似,不按常理,打破规则条件,让人觉得十分有趣,也使他的作品更富有感染力。
二、作品的“社会功能”
重力在我们的生活中,看不见也摸不着,无论是人类还是任何生物都生活在重力的限制下,永远也摆脱不了。与此同时,重力也更像我们生活中的那些无形限制,比如金钱、自由、权利等等。
他的作品所带来的震撼视觉效果,并非仅仅只是作品中的“无重力”。他的一些作品中,透露着更多的隐藏信息,有对生活的不甘示弱,也有人们对压抑情绪的发泄,有对人生理想的追求,更有对团结的力量诠释。在他的一系列作品中,都透露出他对当代生活的思考:当今人们都处于失重状态中的生活。
然而,李日韦的作品本身并没有表现出完全脱离的重力,它其实带有一定的重力,但又和正常情况下的状态完全不同。每幅作品他都去寻找一个画面的支点,来保持画面的协调性,这个支点你能感觉到它确实存在,但看不到摸不着。他所创作出的每幅画面,是能在某个极短的瞬间存在的,这个瞬间可能是几秒,也可能是百分之一秒。而他把这些暂时摆脱了束缚的短暂时刻定格下来,提炼出来。这可以说是:人,其实一直在和一些无形的东西抗争。
作品“无重力”的创作是用一些吊钢丝等特技方法,和使用相机拍摄而成的。理所当然,作品会造成观众的感官冲击,这也是李日韦所希望达到的,同时也是人们对环境的不安全感以及对制约无法摆脱
的恐惧感。换言之,他把群众与空间环境联系起来了,而联系的这条纽带就在于这夸张的画面之中,他希望和观众产生交流,不是明白画面中的夸张形态,而是切实明白生存环境的“重力感”的这种限制性。
他用影像将这种状态形象化夸张化:失去重力,在高空中的那一瞬间,释放恐惧,以追求到一种自由的生活状态,是他所认为的人生的终极目标,也即找到人生快乐幸福的状态。“作品的完成,并不是艺术家把它制作出来,作品是需要群众参与的”,确实,再天马行空的创作脱离了群众,脱离了观众,可能真的就失去了作品本身的意义和内涵。
三.我对于“无重力”作品的认知
虽然他作品并没有直接的指向某个事件,但其實是一直在在当下的环境里人们的一种生存状态的映射。如今,现在社会已经进入高度文明的时期了,但在一战、二战中所曾表现出的残酷和掠夺,这种厮杀现象,其实在我们这个时代仍然存在。我们关注平日里的新闻动态就能发觉,一些国际组织、区域会谈或者一些国家的领导人经常聚在一起看似严肃的探讨问题。但其实大多数时候这只是一种借口,并没有真正解决问题。所以在看似美好的现代化的生活中,我们依然处于一种“失重”的状态。我们和作者都一直在关注这些问题,所以他的创作也一直和重力有关。而“无重力”这种美好的向往、憧憬,正是对于当下我们所生活在这样环境下的一种慰藉,一种生理上心灵上的安慰。我们如果仅仅是从表面而关注作品本身,确实看不出什么端倪,反倒令人恐惧和厌恶,但当我们深入了解这些摄影的背景,考虑这些违反重力条件的因素,和联系一些我们生活中接触到的一些现象,或许我们才会真正理解点什么。
作者简介: 姓名:刘宫佐(1997.03--);性别:男,籍贯:河南南阳人,学历:本科在读,就读于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现有职称:无;研究方向:公共艺术;
一、作品的艺术特征
“无重力”是他的作品创作始终贯穿的主题。刚开始我只是觉得他的作品非常好玩,或者说很有意思,并没有想太多,但在当我
认真翻看他的作品和阅读他的采访解读时,我才发觉这和我的认知截然不同。现实生活中,我们所生活的环境中是不可能实现无重力的,而让“无重力”这种超现实的表现方式得以表现出来,他所作出的最佳选择就是--摄影。他的许多摄影作品被邀约参加过全球很多国家的画展,也被众多知名杂志采编为封面。李日韦本人跟他的作品很相似,不按常理,打破规则条件,让人觉得十分有趣,也使他的作品更富有感染力。
二、作品的“社会功能”
重力在我们的生活中,看不见也摸不着,无论是人类还是任何生物都生活在重力的限制下,永远也摆脱不了。与此同时,重力也更像我们生活中的那些无形限制,比如金钱、自由、权利等等。
他的作品所带来的震撼视觉效果,并非仅仅只是作品中的“无重力”。他的一些作品中,透露着更多的隐藏信息,有对生活的不甘示弱,也有人们对压抑情绪的发泄,有对人生理想的追求,更有对团结的力量诠释。在他的一系列作品中,都透露出他对当代生活的思考:当今人们都处于失重状态中的生活。
然而,李日韦的作品本身并没有表现出完全脱离的重力,它其实带有一定的重力,但又和正常情况下的状态完全不同。每幅作品他都去寻找一个画面的支点,来保持画面的协调性,这个支点你能感觉到它确实存在,但看不到摸不着。他所创作出的每幅画面,是能在某个极短的瞬间存在的,这个瞬间可能是几秒,也可能是百分之一秒。而他把这些暂时摆脱了束缚的短暂时刻定格下来,提炼出来。这可以说是:人,其实一直在和一些无形的东西抗争。
作品“无重力”的创作是用一些吊钢丝等特技方法,和使用相机拍摄而成的。理所当然,作品会造成观众的感官冲击,这也是李日韦所希望达到的,同时也是人们对环境的不安全感以及对制约无法摆脱
的恐惧感。换言之,他把群众与空间环境联系起来了,而联系的这条纽带就在于这夸张的画面之中,他希望和观众产生交流,不是明白画面中的夸张形态,而是切实明白生存环境的“重力感”的这种限制性。
他用影像将这种状态形象化夸张化:失去重力,在高空中的那一瞬间,释放恐惧,以追求到一种自由的生活状态,是他所认为的人生的终极目标,也即找到人生快乐幸福的状态。“作品的完成,并不是艺术家把它制作出来,作品是需要群众参与的”,确实,再天马行空的创作脱离了群众,脱离了观众,可能真的就失去了作品本身的意义和内涵。
三.我对于“无重力”作品的认知
虽然他作品并没有直接的指向某个事件,但其實是一直在在当下的环境里人们的一种生存状态的映射。如今,现在社会已经进入高度文明的时期了,但在一战、二战中所曾表现出的残酷和掠夺,这种厮杀现象,其实在我们这个时代仍然存在。我们关注平日里的新闻动态就能发觉,一些国际组织、区域会谈或者一些国家的领导人经常聚在一起看似严肃的探讨问题。但其实大多数时候这只是一种借口,并没有真正解决问题。所以在看似美好的现代化的生活中,我们依然处于一种“失重”的状态。我们和作者都一直在关注这些问题,所以他的创作也一直和重力有关。而“无重力”这种美好的向往、憧憬,正是对于当下我们所生活在这样环境下的一种慰藉,一种生理上心灵上的安慰。我们如果仅仅是从表面而关注作品本身,确实看不出什么端倪,反倒令人恐惧和厌恶,但当我们深入了解这些摄影的背景,考虑这些违反重力条件的因素,和联系一些我们生活中接触到的一些现象,或许我们才会真正理解点什么。
作者简介: 姓名:刘宫佐(1997.03--);性别:男,籍贯:河南南阳人,学历:本科在读,就读于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现有职称:无;研究方向:公共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