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文章从基本技能、情感体验、文化修养、数字化教学以及个性化教学等教学模式的组元着手,对我国高等院校平面设计类专业的培养模式进行对比分析,阐述了师范类院校及理工类院校平面设计类专业的培养模式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论述了一种多元化的,以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为工具,强调个性培养、技能、情感、文化为基础的教育教学模式,以期对我国平面设计类专业优化培养模式的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 高等院校 平面设计 培养模式
引 言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中设有平面设计类专业的院校数量在不断增加,但其教学水平仍处于初级阶段,特别是在培养模式方面(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仍存在一些不足,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对平面设计类专业培养模式的基本组元进行分析,对不同艺术类教学模式中各环节的内容进行全面把握,力争将平面设计的基础性、艺术性、学术性以及教师教育的示范性和综合性等统一起来,以期推进我国高等院校平面设计类专业教学改革的全方位、深层次研究,为更进一步完善不同教学体系下教学的改革,促进平面设计教育的深入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与参考。
平面设计类专业培养模式组元
平面设计类专业培养模式一般由技能教学、情感教学、文化教学、数字化教学及个性化教学组成。各组元在学生培养过程中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相互促进。
1.技能教学
技能教学包括基础知识理论的教授与知识的拓宽。学生学习基础知识理论往往学得比较“死”,这需要教师针对不同学生的特质以及相关的理论内容,作出调整和对待,并针对细微的变化作出观测,及时针对学生的接受情况作出详细的回馈调查。只有对理论加以区别,对学生有区别地教授理论知识,才能把“死”的理论变成“活”的指导思想,使其充分掌握应该具备的理论知识,并推动学生在艺术道路上走得更高更远。
在知识拓宽教学中,拓宽范围并不是要求教师片面地增加理论设计的数量,而是分别从语言、体裁等形式上加以拓宽。基础技能的培训是相对枯燥的过程,但是知识范围的拓展却恰恰弥补了这一弱势,使学生不断地学习新的设计技能并激发创造力,从而丰富了教学内容。
2.情感体验教学
教师在实施情感体验教学模式时,首先需要把握作品的情感主线,能够深刻理解并领悟情感的内涵以及设计作品所抒发的情感特性,深入体会并以巧妙的方式表现出来。教师需要注意的是学生情感体现的波形变化,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完善学生的情感体验的模式,从而扩展学生体验的深度和广度。
3.文化修养教学
艺术的感受力实质上是对艺术的一种文化审美。在通常情况下,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是成正比的,它正是围绕着艺术感受力而作用于设计本身的,学生需要从文化视野的高度去深层次地洞悉现实、领悟人生、创作和理解作品,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作品,使其具有强烈的创作能力。
为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教师还需要明确文化类别,大致可分为三类,如表1所示: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明确文化的类别,不能侧重某一种类型,特别需要均衡各种文化修养的熏陶,从而在文化修养的理论与实践培养中能够得心应手。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把以下三个部分作为模式的要点,但需要结合学生自身的特性并加以调整变化:第一,需要将案例作为引子,激发学生的文化兴趣。其次,教师应带领学生积极参观与本课程有关的艺术展览,因为这些展览具体包含了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学生在参观的过程中,会使得自身的情感潜移默化地融入到文化氛围之中。最后,教师还可以有关的影像资料作为辅助手段,使文化修养的教育生动活泼起来,从而让学生能够真正受到熏陶。
4.数字化教学
为了体现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必须实现多媒体与数字化教学模式的融合,特别是利用计算机带动多媒体之间的互动关系。教师可带领学生依照计算机的特性创作自己的课件和作品,例如可采用计算机的优势组织细节,还可伴有电影或者动画影像出现等。
5.个性化教学
首先,个性化教学模式的应用要以学生的需求调研为前提。教师须调研学生真实的学习需求,从而在课程编排中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与培养需求。
其次,制订一个富有个性的、独特的培养计划是个性化教学模式开始的关键。教师需要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之上与学生构建一个符合其自身发展特质的培养方式,从而帮助学生更加清晰地认清前进的方向。
最后,建立有效的教学评价机制是个性化教学模式实施的保障。教师应定期对此阶段的个性化教学模式实行检验,由学生作为评价的主体,提出个性化教学模式中的不足,师生之间相互沟通,真正使学生获得符合自身特点的培养方式。
高等院校平面设计类专业培养模式对比
在我国高校中设有平面设计类专业的高校可分两大类,一是师范类,二是理工类。师范类院校培养模式注重文化和情感,理工类院校注重技能,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的特点,但都存在不足。
师范院校以职业教育为培养目的,将情感教学作为培养核心,注重基础理论知识和基础训练,缺少与社会实践的联系。
理工院校重视数字化教学,学生的实践能力比较强,但教学上对情感教学的忽视往往导致了艺术设计流于形式,使学生在专业创作时过分追求技术,缺乏创造力、个性与文化深度。
高等院校平面设计专业应与市场经济的时代需求相接轨,要满足设计基础教学和前沿科技研究的需求,重视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要改变仅以职业教育为目的的认识,脱离以技能、技术为教育核心的状态,将情感教学贯穿于数字化与个性化教学中,结合文化和技能教育,以知识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全面、综合地研究和规划高等院校平面设计类专业的培养模式。
结 语
高等院校必须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根据社会的实际需求和自身条件,确定办学层次和人才培养模式,大胆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努力培养出受社会欢迎、有特色、高质量的人才。同时社会、企业也有义务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环境,以推动理工院校平面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曾维林.因子分析法下江西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证分析[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11,3.
[2]房桂芳,张国东,魏龙.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09,21.
[3]王玉庄.教育发展评析与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北京工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4.
[4]张君.美国平面设计教育对当前高校平面设计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的启示[J].美术教育研究,2012,12.
[5]夏纪林.理工院校学生心理问题特点及实施教育的途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9.
作者单位:西安邮电大学数字艺术学院 陕西西安
【关键词】 高等院校 平面设计 培养模式
引 言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中设有平面设计类专业的院校数量在不断增加,但其教学水平仍处于初级阶段,特别是在培养模式方面(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仍存在一些不足,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对平面设计类专业培养模式的基本组元进行分析,对不同艺术类教学模式中各环节的内容进行全面把握,力争将平面设计的基础性、艺术性、学术性以及教师教育的示范性和综合性等统一起来,以期推进我国高等院校平面设计类专业教学改革的全方位、深层次研究,为更进一步完善不同教学体系下教学的改革,促进平面设计教育的深入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与参考。
平面设计类专业培养模式组元
平面设计类专业培养模式一般由技能教学、情感教学、文化教学、数字化教学及个性化教学组成。各组元在学生培养过程中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相互促进。
1.技能教学
技能教学包括基础知识理论的教授与知识的拓宽。学生学习基础知识理论往往学得比较“死”,这需要教师针对不同学生的特质以及相关的理论内容,作出调整和对待,并针对细微的变化作出观测,及时针对学生的接受情况作出详细的回馈调查。只有对理论加以区别,对学生有区别地教授理论知识,才能把“死”的理论变成“活”的指导思想,使其充分掌握应该具备的理论知识,并推动学生在艺术道路上走得更高更远。
在知识拓宽教学中,拓宽范围并不是要求教师片面地增加理论设计的数量,而是分别从语言、体裁等形式上加以拓宽。基础技能的培训是相对枯燥的过程,但是知识范围的拓展却恰恰弥补了这一弱势,使学生不断地学习新的设计技能并激发创造力,从而丰富了教学内容。
2.情感体验教学
教师在实施情感体验教学模式时,首先需要把握作品的情感主线,能够深刻理解并领悟情感的内涵以及设计作品所抒发的情感特性,深入体会并以巧妙的方式表现出来。教师需要注意的是学生情感体现的波形变化,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完善学生的情感体验的模式,从而扩展学生体验的深度和广度。
3.文化修养教学
艺术的感受力实质上是对艺术的一种文化审美。在通常情况下,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是成正比的,它正是围绕着艺术感受力而作用于设计本身的,学生需要从文化视野的高度去深层次地洞悉现实、领悟人生、创作和理解作品,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作品,使其具有强烈的创作能力。
为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教师还需要明确文化类别,大致可分为三类,如表1所示: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明确文化的类别,不能侧重某一种类型,特别需要均衡各种文化修养的熏陶,从而在文化修养的理论与实践培养中能够得心应手。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把以下三个部分作为模式的要点,但需要结合学生自身的特性并加以调整变化:第一,需要将案例作为引子,激发学生的文化兴趣。其次,教师应带领学生积极参观与本课程有关的艺术展览,因为这些展览具体包含了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学生在参观的过程中,会使得自身的情感潜移默化地融入到文化氛围之中。最后,教师还可以有关的影像资料作为辅助手段,使文化修养的教育生动活泼起来,从而让学生能够真正受到熏陶。
4.数字化教学
为了体现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必须实现多媒体与数字化教学模式的融合,特别是利用计算机带动多媒体之间的互动关系。教师可带领学生依照计算机的特性创作自己的课件和作品,例如可采用计算机的优势组织细节,还可伴有电影或者动画影像出现等。
5.个性化教学
首先,个性化教学模式的应用要以学生的需求调研为前提。教师须调研学生真实的学习需求,从而在课程编排中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与培养需求。
其次,制订一个富有个性的、独特的培养计划是个性化教学模式开始的关键。教师需要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之上与学生构建一个符合其自身发展特质的培养方式,从而帮助学生更加清晰地认清前进的方向。
最后,建立有效的教学评价机制是个性化教学模式实施的保障。教师应定期对此阶段的个性化教学模式实行检验,由学生作为评价的主体,提出个性化教学模式中的不足,师生之间相互沟通,真正使学生获得符合自身特点的培养方式。
高等院校平面设计类专业培养模式对比
在我国高校中设有平面设计类专业的高校可分两大类,一是师范类,二是理工类。师范类院校培养模式注重文化和情感,理工类院校注重技能,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的特点,但都存在不足。
师范院校以职业教育为培养目的,将情感教学作为培养核心,注重基础理论知识和基础训练,缺少与社会实践的联系。
理工院校重视数字化教学,学生的实践能力比较强,但教学上对情感教学的忽视往往导致了艺术设计流于形式,使学生在专业创作时过分追求技术,缺乏创造力、个性与文化深度。
高等院校平面设计专业应与市场经济的时代需求相接轨,要满足设计基础教学和前沿科技研究的需求,重视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要改变仅以职业教育为目的的认识,脱离以技能、技术为教育核心的状态,将情感教学贯穿于数字化与个性化教学中,结合文化和技能教育,以知识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全面、综合地研究和规划高等院校平面设计类专业的培养模式。
结 语
高等院校必须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根据社会的实际需求和自身条件,确定办学层次和人才培养模式,大胆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努力培养出受社会欢迎、有特色、高质量的人才。同时社会、企业也有义务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环境,以推动理工院校平面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曾维林.因子分析法下江西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证分析[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11,3.
[2]房桂芳,张国东,魏龙.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09,21.
[3]王玉庄.教育发展评析与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北京工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4.
[4]张君.美国平面设计教育对当前高校平面设计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的启示[J].美术教育研究,2012,12.
[5]夏纪林.理工院校学生心理问题特点及实施教育的途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9.
作者单位:西安邮电大学数字艺术学院 陕西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