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问,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教学艺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教学问题,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非常重要:从传统教育的角度谈提问的重要性。它是指导学生了解作者思路、理解课文内容的常用方法;是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基本手段;是教师输出信息并获得反馈信息的重要途径;是沟通师生情感和思想认识的主要渠道。从素质教育的角度谈提问的重要性。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恰当有效的提问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发展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操作水平,还可以调动学生包括情感、兴趣、动机、态度等在内的非智力因素,并促使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良性互动,进而提高教学效率。
万市镇中心小学是富阳一所偏僻的农村小学。实施新课程和素质教育这么多年来,我校的教师有的还是按照应试教育的一套进行教育和教学,如何更新他们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观念?这成为学校领导重点考虑的问题。教师培训机构举办的通识培训,已从理论层面上让教师掌握新课程和素质教育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观念,但是,农村教师,尤其是中老年教师总是不能把新课程和素质教育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观念运用到教育教学的实践中。为此,我校提出《优化提问方式 促进师生互动》这个课题(该课题2011年9月已由富阳市教科所作为规划课题立项),从优化传统教学中常用的提问这种教学方法入手,从“促进师生互动”这个角度来促使教师把新课程和素质教育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观念运用到教育教学的实践中。下面简要阐述课题研究的背景、意义、内容、目标、实施、效果等。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一)现实背景
1. 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课程标准强调教师的课堂教学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性、主动性,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应具有问题意识,通过有效的提问培养学生研究性、探究性的学习能力;教师应重视自身在课堂教学的指导作用,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而要做到这些,就必须优化提问方式,促进师生互动。
2. 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就提问这个角度来说,课堂教学主要存在两大问题:一是教师缺乏科学的提问常识,提问的盲目性、随意性、机械性较强;二是由于教师提问不当或是不善提问,学生老是被学生牵着鼻子走,学生学习总是被动应付,使得教学活动成为教师单向的知识传授,师生之间缺乏有效的良性互动。
基于上述两大背景,我校提出《优化提问方式 促进师生互动》这一课题。
(二)现实意义
本课题的研究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
1. 实践意义。本课题的实际意义就在于它的实效性。教学本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良好的师生互动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按照本课题的精神进行小学课堂教学,将会产生很强的实效性提高教学质量。
2. 理论意义。本课题的理论意义就在于它的科学性。课题的科学性是取得实效性的前提和基础。本课题的科学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科学界定“有效提问”内涵;二是沟通“有效提问”和“师生互动”这两者之间联系,形成小学课堂教学的模式。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及目标
(一)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优化提问方式 促进师生互动》这个课题的架构主要由“优化提问方式”和“促进师生互动”这两大方面构成。实施本课题,首先必须从理论上弄清它们的深刻内涵,其理论体系如何建构?这是实施本课题的前提。否则,课题的实践就会因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而缺乏其实效性。
我们认为,“优化提问方式”是方式,“促进师生互动”是目的,如何“优化提问方式”是关键。而“优化提问方式”关键取决于以下四个方面:
1. 正确的提问原则。阅读教学中,随意性、盲目性、零乱性、呆板性、生硬性、模糊性等提问现象比较普遍,要改变这些现象,强化提问的教学效率,教师设计问题必须遵循如下十三种原则:精心设问,注意目的性;启迪思维,注意智能性;循循善诱,注意启发性;新颖别致,注意趣味性;言简意赅,注意简洁性;因材施教,注意针对性;整体把握,注意程序性;产生效应,注意层次性;因势利导,注意灵活性;捕捉良机,注意适时性;多少难易,注意适度性;面向全体,注意广泛性;正确评价,注意鼓励性。
2.明确的提问要求。在掌握提问原则的同时,我们还必须明确提问的要求。也就是说,精心设计教学问题,应该注意四点:一是优选问点,问在知识关键处;二是选准时机,问在教学当问处;三是掌握分寸,问在难易适中处;四是注意对象,问在学生需要处。
3.完整的提問程序。课堂提问大都经过这样一个程序:教师提问,引导出学生最初的反映、回答,再通过相应的对话,引导出事先希望得到的回答,并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分析和评价。具体来说,完整的课堂提问必须经过四个阶段,即:引入阶段——诱导阶段——评价阶段——延伸阶段。
4.科学的提问方式。“问谁”指提问的对象,“怎样问”指提问的方式。这就要求我们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深入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特点,因人设问,优化提问方式,使学生的认知活动更容易深入到问题的实质。科学的提问方式主要有七种类型,即:引路式提问、铺垫式提问、比较式提问、对比式提问、激发式提问、逆序式提问和连锁式提问。
(二)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预期目标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提高教师提问的技能。教师从六个方面优化提问方式,在课堂教学中能够遵循提问的原则,优化提问的技巧,掌握提问的艺术,就能够提高教师提问的技能。
2.形成师生的良性互动。提问得法,能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问得法,有助于师生之间信息和情感的交流,形成教与学的良性循环。
3.强化课程理念的落实。通过优化提问方式,促进师生互动,落实新课程标的教师观、学生观、学习观,构建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的有效模式。
三、课题研究的实施及效果
本课题实施首先是专家引领,掌握课题精神。我校邀请课题顾问、我省著名小学语文教学学者、富阳学院中专高级讲师王玮给我校教师作《课堂提问》的专题报告,组织教师学习王玮写的16000余字的《课堂提问》,掌握课题精神;其次,开展校本教研,进行课题研究的实践活动,提高教师实践课题的能力,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2012年5月22日至24日,我校开展了全校性的课题研究的校本教研活动。现举五个案例: 【案例1】 《西门豹》一文的问题设计 执教者:吕力英
1.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原因是什么?
2.西门豹的做法巧妙在哪里?提示:请同学们带着问题,仔细阅读课文10——15自然段,你是抓住哪些句子来体会的?
3.和组内的小伙伴谈谈你的感受,反复朗读。
【点评】这组问题设计精妙。问题1:用以检查学生对第一课时学习的掌握情况。问题2:提示答问的结构——根据阅读重点设计问题,提问目的意在突破教学难点,因为“西门豹的做法巧妙在哪里?”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通过“仔细”提出学习要求;“课文10——15自然段”指出答案区域和学习范围;“哪些句子”指出学习重点;通过“体会” 提出学习方式。问题3:“和组内的小伙伴”和“反复朗读”提出学习方式。
【案例2】 《棉花姑娘》一文的问题设计 执教者:刘雯美
棉花姑娘,这么多蚜虫在咬你,你感到(),心里想()。
[点评]这个问题设计很好,既有助于学生理解棉花姑娘的心理感受和心理活动,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怜悯心,培养学生善良的品性。
【案例3】 《鱼游到了纸上》一文的问题设计 执教者:陈炜
请同学们围绕课题仔细阅读课文,想想“鱼”是怎么“游到了纸上”?“游到了纸上”是什么意思?它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点评] 这个问题设计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人们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所表现出来的积极的个性倾向。这种个性倾向能使人对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给予优先的注意,并且具有向往的心情。心理学研究说明,一个人的兴趣越浓,他的观察就越仔细,感知、记忆、联想、思维等智力活动就越有成效。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掌握学生渴望接近、了解某种事物,力求认识、探究这种事物的心理活动倾向,设计出富有趣味性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否则,枯燥乏味的提问只会使学生兴趣索然,无动于衷。如《鱼游到了纸上》一文,学生的心理活动倾向是:鱼生活在水里,在水里游,怎么会“游到了纸上”呢?因此,教师设计的三个问题符合学生的心理活动倾向。
【案例4】 《立体图形体积》一文的问题设计 执教者:孙杭英
1.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立体图形?
2.说一说每个公式分别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3.你能借助这些计算公式来完成以下一些练习吗?
4.在现实生活中的柱体还会有什么?你能说出它们是怎样形成的吗?
【点评】这组问题设计精妙。问题1:符合复习课的教学要求,通过提问,让学生回忆所学的立体图形知识,为下一步的巩固阶段奠定基础。问题2:指向明确,思考点是“怎样推导”,学生一听就知道“问什么”和“怎样答”,给学生指明思维的路径。问题3:紧扣上问“怎样推导”,由理解到运用,体现了提问的层次性。问题4:既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又体现了由易而难、从理解到运用的逻辑顺序。
【案例5】 《蝙蝠和雷达》一文的问题设计: 执教者:何欢
蝙蝠是一种动物,而雷达则是一种现代化的遥测装置,这样两种不同的事物怎么会联系在一起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仔细阅读课文。
【点评】这个问题的设计围绕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或教学难点问题,使问题建立在与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的基础上,做到因材设问。因为《蝙蝠和雷达》一文,蝙蝠的探路道理和雷达的工作原理之间的内在联系,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
综上所述,经过一年多的课题研究与实践,我校教师的教学观念的更新速度和教学能力得到显著的提高,这也就从整体上提高了学校的教学质量。美国教学法专家S·G·卡尔汉认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教学实践证明:提问得法(遵循提问的原则、优化提问的技巧、强化提问的效率),往往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提问得法,能更好地發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问得法,有助于师生之间信息和情感的交流,形成教与学的良性循环;提问得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评价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 王玮,课堂提问的原则[J],继续教育,2000.1.
[2]王玮,设问的艺术[J],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2002.12.
万市镇中心小学是富阳一所偏僻的农村小学。实施新课程和素质教育这么多年来,我校的教师有的还是按照应试教育的一套进行教育和教学,如何更新他们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观念?这成为学校领导重点考虑的问题。教师培训机构举办的通识培训,已从理论层面上让教师掌握新课程和素质教育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观念,但是,农村教师,尤其是中老年教师总是不能把新课程和素质教育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观念运用到教育教学的实践中。为此,我校提出《优化提问方式 促进师生互动》这个课题(该课题2011年9月已由富阳市教科所作为规划课题立项),从优化传统教学中常用的提问这种教学方法入手,从“促进师生互动”这个角度来促使教师把新课程和素质教育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观念运用到教育教学的实践中。下面简要阐述课题研究的背景、意义、内容、目标、实施、效果等。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一)现实背景
1. 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课程标准强调教师的课堂教学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性、主动性,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应具有问题意识,通过有效的提问培养学生研究性、探究性的学习能力;教师应重视自身在课堂教学的指导作用,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而要做到这些,就必须优化提问方式,促进师生互动。
2. 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就提问这个角度来说,课堂教学主要存在两大问题:一是教师缺乏科学的提问常识,提问的盲目性、随意性、机械性较强;二是由于教师提问不当或是不善提问,学生老是被学生牵着鼻子走,学生学习总是被动应付,使得教学活动成为教师单向的知识传授,师生之间缺乏有效的良性互动。
基于上述两大背景,我校提出《优化提问方式 促进师生互动》这一课题。
(二)现实意义
本课题的研究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
1. 实践意义。本课题的实际意义就在于它的实效性。教学本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良好的师生互动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按照本课题的精神进行小学课堂教学,将会产生很强的实效性提高教学质量。
2. 理论意义。本课题的理论意义就在于它的科学性。课题的科学性是取得实效性的前提和基础。本课题的科学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科学界定“有效提问”内涵;二是沟通“有效提问”和“师生互动”这两者之间联系,形成小学课堂教学的模式。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及目标
(一)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优化提问方式 促进师生互动》这个课题的架构主要由“优化提问方式”和“促进师生互动”这两大方面构成。实施本课题,首先必须从理论上弄清它们的深刻内涵,其理论体系如何建构?这是实施本课题的前提。否则,课题的实践就会因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而缺乏其实效性。
我们认为,“优化提问方式”是方式,“促进师生互动”是目的,如何“优化提问方式”是关键。而“优化提问方式”关键取决于以下四个方面:
1. 正确的提问原则。阅读教学中,随意性、盲目性、零乱性、呆板性、生硬性、模糊性等提问现象比较普遍,要改变这些现象,强化提问的教学效率,教师设计问题必须遵循如下十三种原则:精心设问,注意目的性;启迪思维,注意智能性;循循善诱,注意启发性;新颖别致,注意趣味性;言简意赅,注意简洁性;因材施教,注意针对性;整体把握,注意程序性;产生效应,注意层次性;因势利导,注意灵活性;捕捉良机,注意适时性;多少难易,注意适度性;面向全体,注意广泛性;正确评价,注意鼓励性。
2.明确的提问要求。在掌握提问原则的同时,我们还必须明确提问的要求。也就是说,精心设计教学问题,应该注意四点:一是优选问点,问在知识关键处;二是选准时机,问在教学当问处;三是掌握分寸,问在难易适中处;四是注意对象,问在学生需要处。
3.完整的提問程序。课堂提问大都经过这样一个程序:教师提问,引导出学生最初的反映、回答,再通过相应的对话,引导出事先希望得到的回答,并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分析和评价。具体来说,完整的课堂提问必须经过四个阶段,即:引入阶段——诱导阶段——评价阶段——延伸阶段。
4.科学的提问方式。“问谁”指提问的对象,“怎样问”指提问的方式。这就要求我们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深入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特点,因人设问,优化提问方式,使学生的认知活动更容易深入到问题的实质。科学的提问方式主要有七种类型,即:引路式提问、铺垫式提问、比较式提问、对比式提问、激发式提问、逆序式提问和连锁式提问。
(二)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预期目标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提高教师提问的技能。教师从六个方面优化提问方式,在课堂教学中能够遵循提问的原则,优化提问的技巧,掌握提问的艺术,就能够提高教师提问的技能。
2.形成师生的良性互动。提问得法,能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问得法,有助于师生之间信息和情感的交流,形成教与学的良性循环。
3.强化课程理念的落实。通过优化提问方式,促进师生互动,落实新课程标的教师观、学生观、学习观,构建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的有效模式。
三、课题研究的实施及效果
本课题实施首先是专家引领,掌握课题精神。我校邀请课题顾问、我省著名小学语文教学学者、富阳学院中专高级讲师王玮给我校教师作《课堂提问》的专题报告,组织教师学习王玮写的16000余字的《课堂提问》,掌握课题精神;其次,开展校本教研,进行课题研究的实践活动,提高教师实践课题的能力,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2012年5月22日至24日,我校开展了全校性的课题研究的校本教研活动。现举五个案例: 【案例1】 《西门豹》一文的问题设计 执教者:吕力英
1.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原因是什么?
2.西门豹的做法巧妙在哪里?提示:请同学们带着问题,仔细阅读课文10——15自然段,你是抓住哪些句子来体会的?
3.和组内的小伙伴谈谈你的感受,反复朗读。
【点评】这组问题设计精妙。问题1:用以检查学生对第一课时学习的掌握情况。问题2:提示答问的结构——根据阅读重点设计问题,提问目的意在突破教学难点,因为“西门豹的做法巧妙在哪里?”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通过“仔细”提出学习要求;“课文10——15自然段”指出答案区域和学习范围;“哪些句子”指出学习重点;通过“体会” 提出学习方式。问题3:“和组内的小伙伴”和“反复朗读”提出学习方式。
【案例2】 《棉花姑娘》一文的问题设计 执教者:刘雯美
棉花姑娘,这么多蚜虫在咬你,你感到(),心里想()。
[点评]这个问题设计很好,既有助于学生理解棉花姑娘的心理感受和心理活动,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怜悯心,培养学生善良的品性。
【案例3】 《鱼游到了纸上》一文的问题设计 执教者:陈炜
请同学们围绕课题仔细阅读课文,想想“鱼”是怎么“游到了纸上”?“游到了纸上”是什么意思?它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点评] 这个问题设计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人们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所表现出来的积极的个性倾向。这种个性倾向能使人对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给予优先的注意,并且具有向往的心情。心理学研究说明,一个人的兴趣越浓,他的观察就越仔细,感知、记忆、联想、思维等智力活动就越有成效。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掌握学生渴望接近、了解某种事物,力求认识、探究这种事物的心理活动倾向,设计出富有趣味性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否则,枯燥乏味的提问只会使学生兴趣索然,无动于衷。如《鱼游到了纸上》一文,学生的心理活动倾向是:鱼生活在水里,在水里游,怎么会“游到了纸上”呢?因此,教师设计的三个问题符合学生的心理活动倾向。
【案例4】 《立体图形体积》一文的问题设计 执教者:孙杭英
1.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立体图形?
2.说一说每个公式分别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3.你能借助这些计算公式来完成以下一些练习吗?
4.在现实生活中的柱体还会有什么?你能说出它们是怎样形成的吗?
【点评】这组问题设计精妙。问题1:符合复习课的教学要求,通过提问,让学生回忆所学的立体图形知识,为下一步的巩固阶段奠定基础。问题2:指向明确,思考点是“怎样推导”,学生一听就知道“问什么”和“怎样答”,给学生指明思维的路径。问题3:紧扣上问“怎样推导”,由理解到运用,体现了提问的层次性。问题4:既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又体现了由易而难、从理解到运用的逻辑顺序。
【案例5】 《蝙蝠和雷达》一文的问题设计: 执教者:何欢
蝙蝠是一种动物,而雷达则是一种现代化的遥测装置,这样两种不同的事物怎么会联系在一起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仔细阅读课文。
【点评】这个问题的设计围绕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或教学难点问题,使问题建立在与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的基础上,做到因材设问。因为《蝙蝠和雷达》一文,蝙蝠的探路道理和雷达的工作原理之间的内在联系,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
综上所述,经过一年多的课题研究与实践,我校教师的教学观念的更新速度和教学能力得到显著的提高,这也就从整体上提高了学校的教学质量。美国教学法专家S·G·卡尔汉认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教学实践证明:提问得法(遵循提问的原则、优化提问的技巧、强化提问的效率),往往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提问得法,能更好地發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问得法,有助于师生之间信息和情感的交流,形成教与学的良性循环;提问得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评价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 王玮,课堂提问的原则[J],继续教育,2000.1.
[2]王玮,设问的艺术[J],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20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