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开化县位于浙江人民母亲河钱塘江的源头,地处浙皖赣三省七县交界处,是连接浙西、皖南和赣东北的要冲、浙江的“西大门”、重要的生态功能保护区。县域面积2236平方公里,辖18个乡镇(建制镇9个)、449个行政村,总人口34.5万。开化县域版图的85%为山地,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全县森林覆盖率80.4%,被国家环保总局划定为“华东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
近年来,开化从地处源头的实际出发,正确处理生态与经济的辩证关系,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实施“生态立县”发展战略,把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环境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统筹布局、科学规划、长短结合、稳步推进,取得了较好成效,实现了经济的不断发展,生态的不断优化,走出了一条具有区域特色的可持续发展新路子,为加快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开化要在新的起点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必须把握自身特点、找准发展定位、选优发展路径,在“生态立县、特色兴县”战略框架下,探索走“产业高新、小县大城、生态发展”之路,努力实现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互促双赢。
产业生态化发展
以“产业高新”为方向,加快推进开化的工业化进程,促进生态资源的保护与利用,为小县大城建设提供必要经济基础和产业支撑。就是要充分发挥良好生态环境对生产要素的吸引和凝聚作用,按照“产业生态化”的要求,积极培育和引进一批高新产业,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切实解决好经济发展过程带来的对环境资源的破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工业化与城市化、生态化互动发展。
当前,开化县全力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经济形势逐步回升向好,但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依然存在,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很多,经济形势仍然十分复杂。透过这场危机,我们可以看到,谁能抢占产业价值链的高端环节,谁就能够获得高回报;反之,就只能做低端环节,赚取低廉的加工费。当前,各地正抓住世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大机遇,把高新产业的发展作为未来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和战略选择。开化作为浙江省的硅产业基地,近年来以光伏、有机硅等为重点的工业产业不断壮大,许多技术居国内领先水平。合成材料公司有机硅单体关键技术二甲选择性高达89%,为国内之最,接近世界最好水平;万向硅峰公司生产的硅片,一直应用于我国的航空航天事业,代表了我国电子级太阳能硅片的最好水平,并参与制定了我国第一个硅片生产和检测的国家标准,等等。这些都为开化的产业高新化发展奠定了基础。今后,开化应坚持量质并举,扎实推进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大环境建设,不断做大经济总量,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沿着高新化方向寻求更大的发展。
1、大力引进高新产业。坚持招商引资一号工程、一把手抓不动摇,落实一票否决机制,实行全员招商和专业招商相结合,大力引进一批高新产业。依托“浙江省硅产业基地”品牌,以硅产业链延伸为重点,着力培育和引进一批太阳能电池、有机硅下游产品开发等高端项目。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积极引进一批产业关联度大、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的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项目和企业,扶持发展现代服务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努力提高新兴产业在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比重。
2、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新型工业化为方向,抓牢浙江省加快光伏产业发展,打造国内领先新能源产业基地的契机,强化科技创新,加强政策引导,做好以光伏、有机硅产业为主导的“2+6”产业的提升工作,用现代科技改造传统产业,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主导产业走向产业链条的高端环节,主导产品走向终端产品或高附加值产品。按照“工业新城、城市新区”的定位,坚持园区“建园”和“造城”同步推进,着力推进县工业园区和华埠有机硅基地建设,推进产业和企业集聚集约集群发展,推动工业化与城市化互促共进。
3、培育大企业大集团。把培育大企业大集团作为推动产业高新发展的重中之重,坚持扶优扶强,强化“引进大项目、支持大企业、培育大产业”的理念,不断提高规模支撑水平。一要加大投入力度。坚持能快则快、能大则大的原则,不断提高工业投入、技改投入在投资结构中比重。二要加强资本运作。通过资产重组、上市融资、合资合作等途径,促进企业快速裂变扩张。三要注重创新。鼓励企业走创新之路,大力推进机制体制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以持续全面的创新,为企业的发展壮大注入不竭的动力。四是加强企业家和人才队伍建设。把人才资源看成企业的第一资源,加紧培养一支熟悉市场经济规则、掌握法律法规的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和具有较强科技创新能力的科技人才队伍。
“小县大城”的城市化模式
以“小县大城”为目标,加快开化的城市化进程,促进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为产业发展提供更有力的平台支撑。就是要抢抓国家加快发展中小城镇的良机,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的基础上,合理整合生产要素,把县城作为增长极来建立和发展,促进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产业和生产要素向县城集聚,最大程度地发挥城市在调整经济结构、解决就业等方面的作用,为加快工业化进程奠定坚实基础,从根本上解决农村人口对资源环境造成的压力,实现城乡的互动发展和良性循环。
从开化实际出发,走“小县大城”之路有必要、有基础、有支撑。从现代化的要求看,城市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只有通过城市化的路子,才能最终实现现代化;从区域特点看,开化是个山区县,人口居住分散,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决定了开化不可能走一些发达地区城乡一体化的路子,只能集中要素把县城做大;从生态建设看,生态最好的地方往往是“无人区”,必须逐步把山区农民转移到城市中来;从城市建设现状看,“城(关)华(埠)一体”的发展格局已经形成,城市框架已经拉开;从城市化与工业化互促互进关系看,县工业园区和华埠有机硅基地建设初具规模,随着大量企业的集聚发展,必将大大加快开化的城市化进程;从政策环境看,通过近年来的不断探索和积累,开化已形成一批有利于“小县大城”建设的规划政策、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
1、注重规划引领。按照山水园林城市的定位和“一城三区”的发展方向,遵循规划共绘、设施共建、产业共兴、资源共享、文化共融、环境共保原则,坚持“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修编完善县域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加强上下位规划和平行规划之间的对接和衔接,从更高层面、更宽视野来考虑城乡架构、产业分布和功能配套,优化城乡生产力和人口布局。
2、加强城市建设。坚持把拉开城市框架、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文明作为核心措施,加快推进具有开化特色的山水园林城市建设,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按照对外大开放、对内大循环的总体要求,坚持以城市路网骨架为先导,完善县域交通、城际交通和城市内部交通体系,打造城市便捷通畅的人流、物流通道。完善城市功能,加快人居新区、市政公用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着力打造城华沿线最佳人居集聚区。加强城市综合管理,深化省级文明县城创建成果,以国家级卫生城市和省级园林城市“两城联创”为载体,加大城市管理力度。推进“平安开化”建设,优化城市发展环境。
3、加快人口集聚。从开化城市人口集聚的途径来看,县内农村人口城镇化迁居是城市人口集聚的主要来源。因此,要按照“四有”即有房可居、有业可就、有学可上、有社会保障可依的要求,全面梳理依附在户籍制度基础上的城乡不平等待遇,逐步消除体制性政策障碍,进一步完善下山脱贫、住房供应、就业培训、创业贷款、子女就学、社会保障等配套政策,逐步形成有利于农村人口向县城集聚的政策体系。
大力发展生态产业
以“生态发展”为导向,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努力实现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互促双赢。就是要在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的同时,用生态理念引领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突出“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这一主线,不断提高GDP中的“绿色”含量,实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开化在“生态立县,特色兴县”战略实践中,不遗余力地开展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先后荣获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省级生态县称号,并正向国家级生态县目标迈进,为整个流域的可持续发展作出了贡献。目前,生态已经成为开化最大的财富、最大的优势、最大的潜力、最大的品牌。但是,保护生态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加快发展。为了下游的利益和子孙后代的发展,我们应当保护好这块净土。但我们不能让优越的生态环境和保护生态环境的要求,成为影响开化加快发展、推进工业化进程的包袱。我们必须在保护好良好生态环境的同时,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通过大力发展对生态环境要求高又无污染工业,大力发展绿色、有机食品,大力发展生态休闲旅游业等,将其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互促双赢。这个保护和转化的过程,就是“生态发展”的过程。
1、构建绿色屏障。加快建设国家级生态县,力争今年上半年通过考核验收并获命名。认真组织开展以“四荒绿化”、“四周彩化”、“四旁美化”为主要内容的城乡绿化、彩化行动,继续抓好“百里绿色长廊”工程建设,不断提高绿化水平。加强自然保护区、生态公益林建设,加强资源保护和林政管理工作,保障森林资源安全。推行公益景观林认建、认养制度,探索建立绿化基金会,建立健全林地流转机制,多渠道筹集绿化资金。加强农村能源建设,完善补助政策,大力推广节柴灶、沼气池、太阳能等新型洁净能源,控制森林资源低值消耗。
2、发展生态产业。按照“生态产业化”的方向,依托资源禀赋条件,把加快发展生态农业放在重要位置,依托“中国绿茶金三角核心区”、“中国食用菌之乡”等品牌,深化“四位一体”新型农业服务体系建设,抓好农产品示范基地和园区建设,重点建设名茶、食用菌、油茶、木竹、蔬菜、清水鱼等示范园区,形成一批优质专用农产品生产基地,不断提高绿色、有机农产品在农业中的比重。把生态旅游业作为一个主导产业来培育,扎实推进中国根艺美术博览园、“龙顶”度假村、森林博览园等一批特色景区景点建设;依托地处浙皖赣旅游“金三角”的区位优势,主动对接融入黄山、千岛湖、三清山等著名景区,加强区域合作,借景扬名、借景造势、借力发展。
3、严格控制污染。在招商引资中,将环境影响评价作为市场准入的一道重要门槛。今后,凡不符合环保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达不到排放标准和总量控制目标的项目,一律不得批准建设。项目建设过程中,强化环保设施“三同时”制度,确保污染防治设施落到实处。全面推进工业园区生态环境建设,实现园区综合效益最大化和废物排放最小化。加强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施城市绿化、美化、亮化、净化工程,提高城市污水和垃圾集中处理率,实现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继续抓好农村面源污染的控制治理工作。完善节能减排约束机制,开展排污权交易试点,推进环境资源化和资源有偿化改革。
(责编:耿国彪)
近年来,开化从地处源头的实际出发,正确处理生态与经济的辩证关系,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实施“生态立县”发展战略,把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环境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统筹布局、科学规划、长短结合、稳步推进,取得了较好成效,实现了经济的不断发展,生态的不断优化,走出了一条具有区域特色的可持续发展新路子,为加快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开化要在新的起点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必须把握自身特点、找准发展定位、选优发展路径,在“生态立县、特色兴县”战略框架下,探索走“产业高新、小县大城、生态发展”之路,努力实现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互促双赢。
产业生态化发展
以“产业高新”为方向,加快推进开化的工业化进程,促进生态资源的保护与利用,为小县大城建设提供必要经济基础和产业支撑。就是要充分发挥良好生态环境对生产要素的吸引和凝聚作用,按照“产业生态化”的要求,积极培育和引进一批高新产业,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切实解决好经济发展过程带来的对环境资源的破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工业化与城市化、生态化互动发展。
当前,开化县全力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经济形势逐步回升向好,但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依然存在,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很多,经济形势仍然十分复杂。透过这场危机,我们可以看到,谁能抢占产业价值链的高端环节,谁就能够获得高回报;反之,就只能做低端环节,赚取低廉的加工费。当前,各地正抓住世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大机遇,把高新产业的发展作为未来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和战略选择。开化作为浙江省的硅产业基地,近年来以光伏、有机硅等为重点的工业产业不断壮大,许多技术居国内领先水平。合成材料公司有机硅单体关键技术二甲选择性高达89%,为国内之最,接近世界最好水平;万向硅峰公司生产的硅片,一直应用于我国的航空航天事业,代表了我国电子级太阳能硅片的最好水平,并参与制定了我国第一个硅片生产和检测的国家标准,等等。这些都为开化的产业高新化发展奠定了基础。今后,开化应坚持量质并举,扎实推进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大环境建设,不断做大经济总量,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沿着高新化方向寻求更大的发展。
1、大力引进高新产业。坚持招商引资一号工程、一把手抓不动摇,落实一票否决机制,实行全员招商和专业招商相结合,大力引进一批高新产业。依托“浙江省硅产业基地”品牌,以硅产业链延伸为重点,着力培育和引进一批太阳能电池、有机硅下游产品开发等高端项目。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积极引进一批产业关联度大、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的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项目和企业,扶持发展现代服务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努力提高新兴产业在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比重。
2、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新型工业化为方向,抓牢浙江省加快光伏产业发展,打造国内领先新能源产业基地的契机,强化科技创新,加强政策引导,做好以光伏、有机硅产业为主导的“2+6”产业的提升工作,用现代科技改造传统产业,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主导产业走向产业链条的高端环节,主导产品走向终端产品或高附加值产品。按照“工业新城、城市新区”的定位,坚持园区“建园”和“造城”同步推进,着力推进县工业园区和华埠有机硅基地建设,推进产业和企业集聚集约集群发展,推动工业化与城市化互促共进。
3、培育大企业大集团。把培育大企业大集团作为推动产业高新发展的重中之重,坚持扶优扶强,强化“引进大项目、支持大企业、培育大产业”的理念,不断提高规模支撑水平。一要加大投入力度。坚持能快则快、能大则大的原则,不断提高工业投入、技改投入在投资结构中比重。二要加强资本运作。通过资产重组、上市融资、合资合作等途径,促进企业快速裂变扩张。三要注重创新。鼓励企业走创新之路,大力推进机制体制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以持续全面的创新,为企业的发展壮大注入不竭的动力。四是加强企业家和人才队伍建设。把人才资源看成企业的第一资源,加紧培养一支熟悉市场经济规则、掌握法律法规的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和具有较强科技创新能力的科技人才队伍。
“小县大城”的城市化模式
以“小县大城”为目标,加快开化的城市化进程,促进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为产业发展提供更有力的平台支撑。就是要抢抓国家加快发展中小城镇的良机,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的基础上,合理整合生产要素,把县城作为增长极来建立和发展,促进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产业和生产要素向县城集聚,最大程度地发挥城市在调整经济结构、解决就业等方面的作用,为加快工业化进程奠定坚实基础,从根本上解决农村人口对资源环境造成的压力,实现城乡的互动发展和良性循环。
从开化实际出发,走“小县大城”之路有必要、有基础、有支撑。从现代化的要求看,城市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只有通过城市化的路子,才能最终实现现代化;从区域特点看,开化是个山区县,人口居住分散,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决定了开化不可能走一些发达地区城乡一体化的路子,只能集中要素把县城做大;从生态建设看,生态最好的地方往往是“无人区”,必须逐步把山区农民转移到城市中来;从城市建设现状看,“城(关)华(埠)一体”的发展格局已经形成,城市框架已经拉开;从城市化与工业化互促互进关系看,县工业园区和华埠有机硅基地建设初具规模,随着大量企业的集聚发展,必将大大加快开化的城市化进程;从政策环境看,通过近年来的不断探索和积累,开化已形成一批有利于“小县大城”建设的规划政策、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
1、注重规划引领。按照山水园林城市的定位和“一城三区”的发展方向,遵循规划共绘、设施共建、产业共兴、资源共享、文化共融、环境共保原则,坚持“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修编完善县域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加强上下位规划和平行规划之间的对接和衔接,从更高层面、更宽视野来考虑城乡架构、产业分布和功能配套,优化城乡生产力和人口布局。
2、加强城市建设。坚持把拉开城市框架、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文明作为核心措施,加快推进具有开化特色的山水园林城市建设,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按照对外大开放、对内大循环的总体要求,坚持以城市路网骨架为先导,完善县域交通、城际交通和城市内部交通体系,打造城市便捷通畅的人流、物流通道。完善城市功能,加快人居新区、市政公用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着力打造城华沿线最佳人居集聚区。加强城市综合管理,深化省级文明县城创建成果,以国家级卫生城市和省级园林城市“两城联创”为载体,加大城市管理力度。推进“平安开化”建设,优化城市发展环境。
3、加快人口集聚。从开化城市人口集聚的途径来看,县内农村人口城镇化迁居是城市人口集聚的主要来源。因此,要按照“四有”即有房可居、有业可就、有学可上、有社会保障可依的要求,全面梳理依附在户籍制度基础上的城乡不平等待遇,逐步消除体制性政策障碍,进一步完善下山脱贫、住房供应、就业培训、创业贷款、子女就学、社会保障等配套政策,逐步形成有利于农村人口向县城集聚的政策体系。
大力发展生态产业
以“生态发展”为导向,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努力实现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互促双赢。就是要在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的同时,用生态理念引领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突出“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这一主线,不断提高GDP中的“绿色”含量,实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开化在“生态立县,特色兴县”战略实践中,不遗余力地开展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先后荣获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省级生态县称号,并正向国家级生态县目标迈进,为整个流域的可持续发展作出了贡献。目前,生态已经成为开化最大的财富、最大的优势、最大的潜力、最大的品牌。但是,保护生态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加快发展。为了下游的利益和子孙后代的发展,我们应当保护好这块净土。但我们不能让优越的生态环境和保护生态环境的要求,成为影响开化加快发展、推进工业化进程的包袱。我们必须在保护好良好生态环境的同时,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通过大力发展对生态环境要求高又无污染工业,大力发展绿色、有机食品,大力发展生态休闲旅游业等,将其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互促双赢。这个保护和转化的过程,就是“生态发展”的过程。
1、构建绿色屏障。加快建设国家级生态县,力争今年上半年通过考核验收并获命名。认真组织开展以“四荒绿化”、“四周彩化”、“四旁美化”为主要内容的城乡绿化、彩化行动,继续抓好“百里绿色长廊”工程建设,不断提高绿化水平。加强自然保护区、生态公益林建设,加强资源保护和林政管理工作,保障森林资源安全。推行公益景观林认建、认养制度,探索建立绿化基金会,建立健全林地流转机制,多渠道筹集绿化资金。加强农村能源建设,完善补助政策,大力推广节柴灶、沼气池、太阳能等新型洁净能源,控制森林资源低值消耗。
2、发展生态产业。按照“生态产业化”的方向,依托资源禀赋条件,把加快发展生态农业放在重要位置,依托“中国绿茶金三角核心区”、“中国食用菌之乡”等品牌,深化“四位一体”新型农业服务体系建设,抓好农产品示范基地和园区建设,重点建设名茶、食用菌、油茶、木竹、蔬菜、清水鱼等示范园区,形成一批优质专用农产品生产基地,不断提高绿色、有机农产品在农业中的比重。把生态旅游业作为一个主导产业来培育,扎实推进中国根艺美术博览园、“龙顶”度假村、森林博览园等一批特色景区景点建设;依托地处浙皖赣旅游“金三角”的区位优势,主动对接融入黄山、千岛湖、三清山等著名景区,加强区域合作,借景扬名、借景造势、借力发展。
3、严格控制污染。在招商引资中,将环境影响评价作为市场准入的一道重要门槛。今后,凡不符合环保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达不到排放标准和总量控制目标的项目,一律不得批准建设。项目建设过程中,强化环保设施“三同时”制度,确保污染防治设施落到实处。全面推进工业园区生态环境建设,实现园区综合效益最大化和废物排放最小化。加强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施城市绿化、美化、亮化、净化工程,提高城市污水和垃圾集中处理率,实现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继续抓好农村面源污染的控制治理工作。完善节能减排约束机制,开展排污权交易试点,推进环境资源化和资源有偿化改革。
(责编:耿国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