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你图书馆风靡全球

来源 :中国经贸聚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yl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韩国
  去年,居住在韩国大邱的藏书爱好者尹斗先一时念起,决定用谷歌搜索一下“图书馆”这个词。他事先并没有指望能发现什么特别有趣的东西,但就是这一次,让他认识了“迷你免费图书馆”(Little Free Library)。
  从外形上看,“迷你免费图书馆”充其量只能叫做图书箱。尹斗先发现,这种手工制作的屋形木箱似乎在很多国家都颇为流行。它通常由某个爱书人自行发起建立,一个小木箱只能放二三十本书。书箱不上锁,访客不用办借书卡,书还晚了也不用交逾期费,只需自觉遵守一个原则——“取走一本,放回一本”。人们以它为中转站,交换自己收藏的小说、传记、漫画甚至烹饪书。
  在“迷你免费图书馆”的官方网站上,尹斗先看到了很多实物照片。这些小木箱可以出现在某户人家的前院,也可以出现在城市街道或是乡村公路的边缘;外形可以是普通的木屋,也可以是电话亭、剧院或大钟。从网站上的卫星地图可以看出,小木箱的足迹已经遍布全球,用尹斗先的话说,“就像一张藏宝图”。点击那些小小的木屋图标,可以看到书箱的详细地址、GPS坐标、管理员姓名、联系方式和建立者的简短留言。
  尹斗先立刻就被“迷你图书馆”的概念深深吸引住了。“读书是我生活中最有意义的事,一本書就是一样财富。”他说,“我希望能与邻居们分享这种感觉,迷你图书馆就是个很棒的方法。”
  没过多久,尹斗先就在他的公寓门口建起了自己的手工小木屋,这也是韩国第一个迷你免费图书馆。之后是第二个、第三个……渐渐地,越来越多人喜欢在这些小木箱前聚集、放书、交流,还经常有陌生人留下表示谢意的小纸条。不久前,尹斗先给每个书箱贴上了二维码,路过的人用智能手机扫一扫,就可以了解更多具体信息。很多人给他发来邮件,希望建立自己的小小图书馆。他还新建了一个Facebook小组,供亚洲地区的迷你图书管理员们交流经验、讨论新点子。
  起源与流行


  传至亚洲之前,迷你图书馆已经在美国各地流行起来。2009年,威斯康辛州密西西比河沿岸的哈德逊小镇上,当地居民托德·博尔(Tod Bol)打造了世界上第一座迷你图书馆,然后把它像邮筒一样树立在社区内——这是他献给母亲,一位终生阅读爱好者和退休老师的礼物。后来他发现,周围的居民很喜欢聚集在小图书馆周围,就像平时聚集在其他社区公共设施周围那样,一边闲聊一边交换书籍。这让他意识到,迷你图书馆是一个值得向更多人推广的想法。
  “每个人都天生渴望与他人有所关联,但又往往被世俗所分隔。人与人之间隔阂太多,社会显得如此漠然。”博尔说,“而迷你图书馆就像一个微型社交场,为那些渴望沟通的人打开了一扇窗。”
  基于这样的想法,博尔和一位好友一起,创建了非营利机构“迷你免费图书馆”,开始向大众推广这一概念。他们建立了专门网站,通过一张卫星地图把全世界的迷你图书馆管理员联接在了一起。他们还组织捐书赠书活动,为有意向建立迷你图书馆的人提供书箱和管理建议,制作小礼品回馈那些默默无闻的管理员和爱书者……在他们的努力下,小木箱图书馆从威斯康辛走向整个美国,又从美国走向全世界。到现在,迷你图书馆已经遍布美国50个州,走进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数量超过18000个。博尔本人于2013年10月亲自在加纳建立起20个迷你图书馆,把小木箱带到了西非;他还与慈善机构“走进学校”合作,计划在印度的3500所学校放置迷你书箱。
  从乌克兰到乌干达,从意大利到日本,创始人起初的小小情结,已经化身为日渐成熟的全球性运动,在人人下载电子书、实体书店竞争惨烈的年代,带出一股清新淳朴的公益潮流和文化小风尚。这股风潮的传播速度实在超出了创始人预期,再加上“迷你免费图书馆”人员较少,资金有限,他们甚至已经来不及更新网站上的卫星地图。
  世上没有偷书贼
  在“迷你免费图书馆”的官方宣传视频里,一名才十几岁的小小管理员骄傲地说,建立自己的图书馆真是世界上最酷的事。这大概也是很多管理员的心声。
  图书馆很酷,真正建立起来也很费心思,比如如何制作箱子?如何成为官方认可的管理员?成本几何?如何管理?如何让周围的人参与进来、让书流动起来……还有那个不可避免的疑虑:如何避免书籍丢失或书箱遭到破坏?
  关于这些问题,“迷你免费图书馆”给出了详细建议。有意向者可以从官方网站上花34.95美元订购一个“管理员套装”,里面包括一个小木箱、一枚官方标志和一个管理员编号。小木箱原材料都是能够承受百年风雨侵蚀的谷仓木。也有很多人选择自行解决,或是找商家定制,或是买木料回家自制,或是直接把家中闲置的微波炉、烤箱“变废为宝”,改造成铁皮书箱,只要成品符合两个要求:一是100%防水,二是安装玻璃门。根据官网统计,自己制作木箱的成本通常在15-150美元之间。
  如果想把书箱放置在公共场所,要注意与城市管理者联系沟通。书箱竖起来后,往里面放上十几本书、一本留言簿,属于自己的迷你图书馆就正式建立起来了。如果想在官方卫星地图上看到自己的小书箱,可以去官网登记注册,由工作人员把书箱添加到“藏宝图”上。
  如果在资金、书籍来源和管理上需要帮助,可以通过官网的卫星地图查看本地有没有登记在册的管理员或捐书人。官网建议,最好的方法就是与附近学校、社区组织和当地媒体取得联系,让图书馆得到公众关注、成为“大家的事业”,这样,书籍的管理和流动将更有效率。
  “一旦有人迈出第一步,其他人就会跟上,志愿者、公益组织和你的邻居都会加入进来。”博尔说。现在,狮子社、扶轮社这些国际服务团体都已经成为“迷你免费图书馆”的积极参与者和赞助者。
  关于书籍可能丢失或书箱遭到破坏的问题,博尔说,这种尴尬情况确实存在,但令他们感到欣慰的是,非常非常罕见。而且他认为:“免费的书是无法被‘偷’走的。如果身边很多人都成为迷你图书馆的活跃用户,那些企图窃书者迟早会意识到,这样做既不正确,也毫无意义。”


  社区英雄
  在有些地方,迷你图书馆已经充当起了本应由公立图书馆和书店担当的社会角色,比如该机构发起的“街区图书”(Books Around the Block)计划。这项计划的目的是帮助那些很难接触到书籍的儿童和成年人建立迷你图书馆。在美国明尼阿波利斯市北部一个经常出现在枪击新闻头条中的地区,“街区图书”发起并建立了40座迷你图书馆。在计划的带动下,很快又有200座带着书香的小木屋出现在这片原本以暴力事件著称的街区。明尼阿波利斯公立图书馆的馆长说,看到小书箱在这座城市流行起来,真让人高兴。
  去年,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的莎拉·马克西(Sarah Maxey)在浏览众筹网站“Kickstarter”时,发现了“迷你免费图书馆”的存在。她随即灵感大发,在Kickstarter上发起了迷你图书馆众筹项目,并获得了超出预期的热烈反响。到项目结束时,马克西为她的小小图书事业成功筹集了1万美元资金,足够她建立几十座迷你图书馆了。
  很多像莎拉这样的个人管理员都在通过迷你图书馆为社区提供无偿服务。蒂娜·斯普拉(Tina Sipula)在美国伊利诺伊州一家提供免费食物的慈善机构工作。她在平时上班的地方创办了迷你图书馆,在分发食品之余,为流浪汉和穷人分发起了精神食粮。正如她所说,流浪汉们没有固定地址,所以也无法办理公共图书馆借书卡。卡特里娜飓风袭击美国后,琳达·普拉特(Linda Prout)在新奥尔良协助建立了几十座木屋图书馆。在地球另一头的印度,居住在比哈尔邦的丽萨·海德洛夫( Lisa Heydlauff)正在努力,希望能在該国所有女子学校建立1000座迷你图书馆,专门用于放置商业和创业类书籍。
  “迷你图书馆造就了很多社区英雄 ,这也是它成功的原因之一。”博尔说。
  卡利德和贾思敏·安萨里(Khalid & Yasmin Ansari)就是这样一对来自卡塔尔的英雄。他们以儿子乌马尔的名义建立了一座迷你书箱。他们说:“我们看着那张地图的时候,几乎有种责任感,觉得必须在自己家的社区也建立起这样的图书馆,完成我们对这个世界应尽的义务。”
  让悬念飞
  虽然迷你免费图书馆的传播很大程度上必须归功于互联网,但在这个电子阅读已经成为主流的时代,小书箱的存在,常常被视为一种对“科技依赖症”的对抗和矫正。
  在数码时代,似乎任何问题都必须通过基于数据的计算机算法才能得到科学解答,人们的阅读偏好也不例外。在这种背景下,小木箱的实体化和低科技程度令人耳目一新。居住在美国华盛顿北郊的凯文·沙利文(Kevin Sullivan)在自家车道尽头也搭建了一座迷你图书馆,“屋顶”上贴着英国作家奥斯卡·王尔德的名言:“悬念是可怕的。我希望它一直延续下去。”在迷你图书馆的世界,阅读偏好也成为一种无法计算的悬念,只有神奇的机缘和邻居的品位能决定你的择书范围。20本左右的书籍中,俄罗斯小说,摩托车修理手册,斯堪的纳维亚菜系烹饪书,野外观鸟指南……一切皆有可能。
  对很多人而言——尤其是在富裕程度较高、图书馆资源丰富的地区——这种悬念,正是迷你图书馆最吸引人之处。一名走在回家路上的学生可能会在路边的小木箱发现一本漫画,在之后枯燥乏味的学校生活间隙获得一些小小乐趣。一位正在等巴士的上班族可能会发现一本小诗,一不小心就改变了他对生活的期待。 每一本书都可能是一处灵感的源泉。无论计算机对于人类阅读习惯的计算多么精准,它的算法永远无法替代一个小木箱的魅力和它带来的文学财富。
  此外,迷你图书馆的存在还可以满足一下人们的“文学窥私癖”。借助这些小木箱,访客们可以大胆推测邻居们的阅读习惯——是谁留下这本巴西旅行指南?谁在读加缪的书?那本村上春树的《1Q84》是过去五年来我最爱的小说,谁放的?我放进去的那本《奥德赛》最后会流浪到谁的手中?
  通过这些善意的窥视,人们会更加了解自己居住的街区。“为一个完全陌生的人,留下一份礼物,这会让人发自内心感到温暖。”纽约布鲁克林第一个迷你图书馆管理员苏珊·派蒂皮尔斯(Suzanne Pettypiece)说,“而且我们都知道,书籍是一份多么具有魔力的礼物。”
其他文献
8月楼市限购解封潮蔓延之快,出乎此前所有业内人士的谨慎预估。  公然打响解封潮第一枪的是内蒙古呼和浩特。6月26日上午9点,呼和浩特房地产开发监督管理处对刚发布的限购松绑通知又发了则“更正声明”,正式通知松绑,成为全国首个发文确定放开限购的城市。  和过去地方上发文次日即遭中央打压不同,呼市这次没有收到任何上级回应。由中央发令强制推行了三年的楼市限购政策,就这样以一种“中央默许”的方式,慢慢在各个
期刊
太平洋沿岸的熊孩子  在美国生活过一段时间就会知道,这是一个气象灾害相当频繁的国家,飓风、暴雪、洪水、山火时有发生,其中最常见的是旱灾。受到上空副热带高压影响,干旱每年给美国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60亿-80亿美元,远远超过其他任何一种气象灾害。  长久以来,斜卧于美国西部太平洋沿岸的加利福尼亚州,尤其是接壤墨西哥的南加州地区,每年春季都会陷入好几个月的干旱期。  正因如此,当两年前该地区又一次进入少
期刊
马克·库班(Mark Cuban)又开“嘴炮”,不过向来言辞激烈的达拉斯小牛队老板这次瞄准的不是NBA联盟,而是美国的大企业。  “那些已经或打算将自己的公司搬离美国的企业,你们的行为已经对我和其他投资者的利益造成了损害。我希望有人能够和我站在一起,停止购买并出售这些‘逃离美国’企业的股票,这样也许可以阻止它们离开美国。”库班7月31日在推特上写道。  库班所指的是美国企业通过海外并购来将自己公司
期刊
潜规则无国界  上世纪70年代,世界经济经历了一次影响深远的失调:石油危机、高失业、高通货膨胀和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体系根基动摇,导致西方发达国家经济体陷入集体恶性滞胀。  为了刺激疲软的市场,一些跨国企业趁着各国政府忙于应付经济不景气,开始把贿赂外国官员和掌权者,作为推进海外市场的常用手段。海外商业贿赂就此成为一种普遍商业现象。1973年的水门事件中,尼克松从外国公司处非法获得的竞选献金,就是
期刊
2012年,佛山人均GDP达到14828美元,超过北京和上海,属于世界银行界定的“高收入”(人均GDP超过12616美元)城市。  作为广东第三大城市,佛山因“武术之乡”闻名,武术宗师黄飞鸿、咏春宗师叶问、截拳道创始人李小龙或出生、或祖籍在佛山,但鲜为人知的是,佛山的一系列经济数据也毫不逊色——  城市化率超过94%;固定资产投资占GDP比率在过去10年里保持在30%左右,而全国平均水平持续攀升,
期刊
“以后能在自贸区里买美国货了!”8月20日,上海自贸区管委会、上海市信息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与美国亚马逊公司(下称亚马逊)签署了关于开展跨境电子商务合作的备忘录。  会上传出消息,在上海自贸区挂牌一周年(9月底)之际,亚马逊将正式在自贸区设立国际贸易总部。此次签约前,亚马逊已经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跨境通,试单千余票。  据东方电子支付有限公司总经理王鹏介绍,目前美国亚马逊网站有6000万种商品,“测试时,
期刊
20年前中国的投资机会是股市,10年前的投资机会是房地产,下一个不能失去的资本市场新机会是新三板。  “看得懂”的公司上主板、创业板,“看不懂”的公司上新三板。投中集团数据显示,2013年新三板所有企业毛利率均值50.47%,净资产收益率(ROE)为18.13%,远高于创业板的8.23%。  新三板挂牌没有盈利要求,只要存续达2年,主业清晰就可。6个月左右就可以挂牌成功,实行备案制,无须审核,且可
期刊
7月31日,主营能源的大洲兴业发布非公开发行股票预案,拟募集资金收购在扬影视100%股权,拟发行不超过1.45亿股,发行价格为5.99元/股,募资总额不超过8.6亿元。  2014年以来,A股闻“影”起舞,并购、借壳上市事件此起彼伏,可谓“影视年”。其中,跨界并购尤为凶猛,行业外的公司对影视这块“蛋糕”垂涎欲滴。  也难怪有投资人调侃道:“中国养猪的、做乳制品的、开餐馆的、做金属管材的、卖五金的、
期刊
公车改革指导意见、中央和国家机关公车制度改革方案7月16日正式公布,这也意味着备受全民关注的公车改革在酝酿20年后全面启动。  “取消”正是这次公车改革的核心。按照新方案,中国将取消副部级以下领导干部用车,取消一般公务用车。普通公务出行社会化,适度发放公务交通补贴。司局级每月补贴1300元、处级800元、科级及以下500元。地方补贴标准不得高于上述标准的130%,边疆民族地区和其他边远地区标准不得
期刊
(1)不知道为什么突然想到杜拉斯。  对这位当代最负盛名的法语作家,我其实知之不多,连她那本风靡全球的自传体小说《情人》都没读过。由英法两国合拍的同名电影倒是看过,却已时日久远,印象模糊,只记得春潮翻涌的湄公河,还有那间弥漫着情欲性爱的大房子。当然,那张印有珍·玛琪出演的梳着两小辫的女主人公画像的电影海报,谁见了都过目难忘。  兴许是手头正好有一本《杜拉斯传——我们不能停止不爱》之故。上一回读了勒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