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随着国际粮价全面上涨,特别是国际大米价格创出20年来的高点,粮食问题再次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尽管现代农业的高产高效,阻击了马尔萨斯预言的实现,但日趋严峻的世界粮食供应局势,让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马尔萨斯在19世纪初的“人口可能比食品供应力增长更快”的预言:一方面是因人口数量激增等因素而导致的粮食消费量暴涨;另一方面是全球粮食总产量的下降。这样,必然导致全球粮食储备量下降。如今,全球粮食储备量已减少到30年来的最低水平
6月3日至5日,联合国粮农组织在罗马主办的世界粮食安全峰会。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当天呼吁,到2030年,世界粮食生产需要增长50%才能满足不断上升的粮食需求,并呼吁各国采取“放手、紧急”的措施以应对席卷全球的粮食危机。
中国的情况同样不容乐观:据统计,2007年,我国粮食虽比上年有所增产,但从人均占有粮食的情况来看,我国人均年粮食占有量在400公斤上下,已接近世界粮食危机线——人均占有量370公斤。事实告诉我们,我国上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两次出现通货膨胀,都与粮食供求出现问题有关。
本刊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许多阻碍粮食安全的普遍性问题:
——比如,“尽管各种形式的‘米袋子’工程,不断成为各地领导的政治表达,但是,不可忽略的事实是,许多农民生产粮食的积极性已消失殆尽,他们宁肯离开土地离开家乡,到陌生的城市打工。”
——比如,养活13亿人口,需要大量的粮食。然而,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城市化、工业化以及沙漠化等因素导致生产粮食的耕地正在锐减,逐渐逼近18亿亩红色警戒线。
——比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只有京、津、沪、藏、宁等省份缺粮如今,整个东南沿海的粤、闽、浙加上京、津、沪、青黔、晋、陕等都成为缺粮区。一些本来应该承担向外供应粮食的南方城市,现在却在向外购粮。
——比如,我国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是黑龙江,但是,整个东北地区进关的货车,都要受山海关运输瓶颈的制约。运力不足和不堪重负,有粮也无法运出,粮区农民不敢种粮,也不敢囤粮。
种粮难,卖粮难,买粮难,运粮难,如此种种,粮食危机似乎离我们并不遥远。
值得庆幸的是,中国已经意识到问题的严峻及所在,并开始采取各种措施来稳定粮价和提高供给。国家在50天里,两次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并扩大最低收购价涉及城市。在今年预算安排“三农”投入5625亿元、比上年增加1307亿元的基础上,中央财政再增加252.5亿元投入,主要直接补贴给农民,采取十项重要措施,支持农业和粮食生产。
与此同时,铁道部联合农业部及国家粮食局及地方政府,开始了60天“北粮南运”的大会战,将1000万吨东北粮仓的粮食紧急输送到南方地区,稳定供给,平抑粮价。特别是在汶川大地震发生时,已有大量东北外运粮食运抵四川等地,保证了地震灾区粮食充足。
而且,农业部频频表示,我国大米库存量达4000万1吨可自给自足;发改委有关官员也称全国粮食储备约2.5亿吨;国务院研究机构的专家认为全国粮价不会因四川地震上涨,10年内不会有粮荒;粮食院士袁隆平视野开阔,称中国杂交水稻能解困全球粮荒……
尤其值得国内民众高兴的是,进入5月下旬以来,我国小麦主产区自南向北陆续进人大面积收割期,42万台联合收割机投入今年的“三夏”机收会战。我国夏粮有望迎来第五个丰收年,单产再创历史最好水平。这对汶川大地震波及的川甘陕渝等十几个省区、市的粮食缺口无疑种下安心丸。四川是我国农业大省和养殖大省,大地震使四川农作物受灾面积达350多万亩。
不仅如此,重新审视和解读国家粮食安全,更为重要和关键的问题在于,治标的同时更要治本:
——如果我们能够建立合理的粮食价格机制,实行“贵粟”政策,实行适度高粮价政策,让种粮者真正得利,保护好农民务农种粮的积极性;
——如果我们能够建立严格的土地控制机制,严防死守18亿亩耕地警戒线;
——如果我们能够建立粮食宏观调空机制,以粮食为重点,合理开发广袤的草原,广阔的水域,广大的丘陵,辽阔的沙地等自然资源,地尽其利,物尽其用,充分发挥整个资源的效应;
——如果我们能够建立科学的产业结构调整机制,改变农业补贴工业的现状,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
——如果我们能够建立一个高效的土地流转机制,建立起大规模的种粮基地,改变现有的小农生产经营模式,恢复南方产粮能力;
——如果我们能够建立统筹的购粮运粮调剂机制,突破运输瓶颈,不断提高粮食运输能力;
——如果我们能够建立安全的粮食储备机制,这包括战略储备、周转库存等。储备规模、品种结构、地区分布都要合理,并确保储量相当于当年粮食消费总量的30%左右;
——如果我们能够建立长久的粮食知识产权的保护机制,加大新品种、新技术开发,更大化地普及推广和发挥这些新技术新品种的作用;
——如果我们能够建立开放的粮食进出口机制,适当融入国际分工,更多的利用国际资源和国际市场,进口一些我们缺少的品种,就等于进口了国外的耕地和能源;
——如果我们能够建立有效的农业服务机制,建立起来更多农业服务方面的公益性机构,粮食收购、技术推广、合作社等等;
——只要我们能够建立积极的社会保障机制,对城市低保人群补贴到位,甚至提供“低保粮票”供应;
——如果我们能够建立对化肥、农药等“催化剂”形成杠杆化补91自机制;
如果能够让以上种种“如果”真正变为现实,我们就有理由相信:中国不惧“粮荒”。
随着国际粮价全面上涨,特别是国际大米价格创出20年来的高点,粮食问题再次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尽管现代农业的高产高效,阻击了马尔萨斯预言的实现,但日趋严峻的世界粮食供应局势,让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马尔萨斯在19世纪初的“人口可能比食品供应力增长更快”的预言:一方面是因人口数量激增等因素而导致的粮食消费量暴涨;另一方面是全球粮食总产量的下降。这样,必然导致全球粮食储备量下降。如今,全球粮食储备量已减少到30年来的最低水平
6月3日至5日,联合国粮农组织在罗马主办的世界粮食安全峰会。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当天呼吁,到2030年,世界粮食生产需要增长50%才能满足不断上升的粮食需求,并呼吁各国采取“放手、紧急”的措施以应对席卷全球的粮食危机。
中国的情况同样不容乐观:据统计,2007年,我国粮食虽比上年有所增产,但从人均占有粮食的情况来看,我国人均年粮食占有量在400公斤上下,已接近世界粮食危机线——人均占有量370公斤。事实告诉我们,我国上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两次出现通货膨胀,都与粮食供求出现问题有关。
本刊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许多阻碍粮食安全的普遍性问题:
——比如,“尽管各种形式的‘米袋子’工程,不断成为各地领导的政治表达,但是,不可忽略的事实是,许多农民生产粮食的积极性已消失殆尽,他们宁肯离开土地离开家乡,到陌生的城市打工。”
——比如,养活13亿人口,需要大量的粮食。然而,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城市化、工业化以及沙漠化等因素导致生产粮食的耕地正在锐减,逐渐逼近18亿亩红色警戒线。
——比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只有京、津、沪、藏、宁等省份缺粮如今,整个东南沿海的粤、闽、浙加上京、津、沪、青黔、晋、陕等都成为缺粮区。一些本来应该承担向外供应粮食的南方城市,现在却在向外购粮。
——比如,我国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是黑龙江,但是,整个东北地区进关的货车,都要受山海关运输瓶颈的制约。运力不足和不堪重负,有粮也无法运出,粮区农民不敢种粮,也不敢囤粮。
种粮难,卖粮难,买粮难,运粮难,如此种种,粮食危机似乎离我们并不遥远。
值得庆幸的是,中国已经意识到问题的严峻及所在,并开始采取各种措施来稳定粮价和提高供给。国家在50天里,两次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并扩大最低收购价涉及城市。在今年预算安排“三农”投入5625亿元、比上年增加1307亿元的基础上,中央财政再增加252.5亿元投入,主要直接补贴给农民,采取十项重要措施,支持农业和粮食生产。
与此同时,铁道部联合农业部及国家粮食局及地方政府,开始了60天“北粮南运”的大会战,将1000万吨东北粮仓的粮食紧急输送到南方地区,稳定供给,平抑粮价。特别是在汶川大地震发生时,已有大量东北外运粮食运抵四川等地,保证了地震灾区粮食充足。
而且,农业部频频表示,我国大米库存量达4000万1吨可自给自足;发改委有关官员也称全国粮食储备约2.5亿吨;国务院研究机构的专家认为全国粮价不会因四川地震上涨,10年内不会有粮荒;粮食院士袁隆平视野开阔,称中国杂交水稻能解困全球粮荒……
尤其值得国内民众高兴的是,进入5月下旬以来,我国小麦主产区自南向北陆续进人大面积收割期,42万台联合收割机投入今年的“三夏”机收会战。我国夏粮有望迎来第五个丰收年,单产再创历史最好水平。这对汶川大地震波及的川甘陕渝等十几个省区、市的粮食缺口无疑种下安心丸。四川是我国农业大省和养殖大省,大地震使四川农作物受灾面积达350多万亩。
不仅如此,重新审视和解读国家粮食安全,更为重要和关键的问题在于,治标的同时更要治本:
——如果我们能够建立合理的粮食价格机制,实行“贵粟”政策,实行适度高粮价政策,让种粮者真正得利,保护好农民务农种粮的积极性;
——如果我们能够建立严格的土地控制机制,严防死守18亿亩耕地警戒线;
——如果我们能够建立粮食宏观调空机制,以粮食为重点,合理开发广袤的草原,广阔的水域,广大的丘陵,辽阔的沙地等自然资源,地尽其利,物尽其用,充分发挥整个资源的效应;
——如果我们能够建立科学的产业结构调整机制,改变农业补贴工业的现状,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
——如果我们能够建立一个高效的土地流转机制,建立起大规模的种粮基地,改变现有的小农生产经营模式,恢复南方产粮能力;
——如果我们能够建立统筹的购粮运粮调剂机制,突破运输瓶颈,不断提高粮食运输能力;
——如果我们能够建立安全的粮食储备机制,这包括战略储备、周转库存等。储备规模、品种结构、地区分布都要合理,并确保储量相当于当年粮食消费总量的30%左右;
——如果我们能够建立长久的粮食知识产权的保护机制,加大新品种、新技术开发,更大化地普及推广和发挥这些新技术新品种的作用;
——如果我们能够建立开放的粮食进出口机制,适当融入国际分工,更多的利用国际资源和国际市场,进口一些我们缺少的品种,就等于进口了国外的耕地和能源;
——如果我们能够建立有效的农业服务机制,建立起来更多农业服务方面的公益性机构,粮食收购、技术推广、合作社等等;
——只要我们能够建立积极的社会保障机制,对城市低保人群补贴到位,甚至提供“低保粮票”供应;
——如果我们能够建立对化肥、农药等“催化剂”形成杠杆化补91自机制;
如果能够让以上种种“如果”真正变为现实,我们就有理由相信:中国不惧“粮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