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言志”与当代诗歌接受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gfgd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诗言志”是诗歌读者中接受最广的理论之一。“诗言志”总是与“诗缘情”一同出现,界定不同的两种诗歌类型,这种理解是有偏差的,但是从结构主义的视角看又是可以理解的。重新认识“诗言志”的理论内涵对当代诗歌有重要意义。
  关鍵词:诗言志;当代诗歌;结构主义
  作者简介:赵志强,男,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4-0-01
  在当代的诗歌读者群体中,“诗言志”无疑是接受度最广的诗歌理论之一。“诗言志”总是和“诗缘情”结伴出现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读者对诗歌观念的分裂。这似乎在向读者暗示诗歌是分为两类的,一类“言志”,一类“缘情”。“言志”的一类指向理性、入世、抱负、对家国天下的关怀,“缘情”的一类指向感性、内心、情绪、对个体情感的抒发。从诗歌理论指导诗歌接受的角度来说,这样简单的分类方式会造成诗歌接受时对很多无法归类诗歌的遮蔽,在解读诗歌时,也会造成对诗歌内涵的简单化理解,这两组概念之外的其他思想向度会被忽视。因此,对“诗言志”、“诗缘情”等概念的重新阐释是有必要的。
  美国汉学家周蕾在《现代性与叙事——女性的细节之处》一文中分析过类似的宏大与个体的文学现象,她从张爱玲的一篇散文出发,论述了“五四”时期中国的现代性表现为对家国、革命等宏大主题的张扬和对细微的、情绪的个体性的压抑。虽然在当代人的个体性得到进一步的承认和重视,但是这种二元对立中仍然隐含着高下的判断,“言志”的、入世的诗歌是正统、正道,而“缘情”的、私人化的诗歌是游戏、兴趣。这种诗歌理念会在无形中影响诗歌创作和接受,阻碍读者对某些诗歌的接受和理解。尽管如此,从接受的角度来说,这种二元对立的简化划分又是可以理解的。
  结构主义是一种起源于语言学,最终影响到人类学、社会学、文学等人文学科的重要理论方法。结构主义研究的是社会的模式,侧重于研究现象之间的关系,而不是现象本身。结构主义的研究旨在揭示“人类心理”的结构,建立“人类心理”的普遍真理,找到对全人类的心理都普遍有效的思维构成原则。结构主义学者认为人思维的深层结构是二元对立的,人类通过一组组二元对立的概念来认识和思考世界。因此,当“诗言志”和“诗缘情”两个理论同时出现时,人们会本能得将其对立起来,认为“志”和“情”所表述的是相对立的两种内涵,又因为“志”在现代汉语中最常用的义项是“志向、抱负”,因此“志”表示宏大感情、“情”表示私人感情的观念就会被普遍接受。这种对概念的简单化、二元对立式理解在文学接受的过程中是很常见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对立也是这样一种思维过程,二者彼此应和,共同体现着文学接受中的规律。
  “现实主义”与“诗言志”有着类似的指向,都是入世的、宏大的、反映现实的;“浪漫主义”则与“诗缘情”类似,指向个体的、内心的、情绪性的文学。在大众语境中,大众对这些概念没有精确的思考、准确的定义,只是一种倾向和感觉。吕林在《关于“两结合”创作方法的科学性问题——兼论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的原则和特征》中对“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种理论的内涵进行了梳理和对比。他将“现实主义”的内涵总结为:“按照现实本身的样子反映现实本质的真实”。“浪漫主义”的内涵总结为:“按照愿望、理想以至幻想的样子反映现实”。二者的对立仅仅在于表现手段的不同,但目的都是追求表现现实的本质真实,从这个角度来看,二者不是二元对立的,而是实现同一种目的的两种不同手段。华兹华斯给《抒情歌谣集》写的序言被视为是英国浪漫主义的宣言,在这篇序言中他写到:“这些诗的主要目的,是在选择日常生活里的事件和情节,自始至终竭力采用人们真正使用的语言来加以叙述或描写,……最重要的是从这些事件和情节中真实地而非虚浮地探索我们的天性的根本规律……”华兹华斯的这些表述也表明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在原初内涵上的相近,它们的差异只是实现目的的手段的不同,并不是大众语境中的二元对立。
  从结构主义的视角出发,结合大众语境对“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接受过程,当今诗歌读者观念中“诗言志”和“诗缘情”的二元对立可以被更好的理解。对“诗言志”和“诗缘情”观念的内涵进行重新的认识,打破这种简单的二元对立,就是对当代诗歌理论的发展和解放。
  美国心理学家David J. Wallin在《心理治疗中的依恋》一书中引述了脑神经学的研究成果,证明了人的感官感受和人的情绪、情感是紧密联系,互相影响的。从实证科学的角度证明了对人的“精神”和“肉体”划分的不合理。因此,打破二元对立,将人视为一个整体是诗歌理论的前提和基础。对“诗言志”和“诗缘情”的二元对立理解其实是一种内隐的审查机制,让读者和作者无意地进行自我审查,从而对自己的情绪和触动进行选择性的认识和表现。“文学即人学”,文学反映、探索“人”这个主体,但不是以自然科学中的分割、抽象的方式对“人”进行理解,而是通过一种感受的、整体的方式对人进行表现。从这种角度理解“诗言志”这一理论,是一种对诗歌观念的解放。
  参考文献:
  [1][美]周蕾,蔡青松译.妇女与中国现代性[M].上海:三联书店.2008,8.
  [2][美]David J. Wallin,巴彤等译.心理治疗中的依恋[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7,5.
  [3]戴伟华,论五言诗的起源——从“诗言志”、“诗缘情”的差异说起[J].中国社会科学,2005(6).
其他文献
摘 要:就生态文学来说,是反映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发展之间关系的重要文学,但是很多人对生态文学的理解是生态环境和文学之间的关系,这样错误、片面地认为给生态文学发展带来了影响。尤其是我国的生态文学,由于我国有56个民族,而在少数民族的文学中,对生态文学及生态思想也有进行了体现。因此,本文将对当代少数民族文学中的生态思想进行探究,使人们正确认识生态文学的含义及重要性。  关键词: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生态思
摘 要:散文創作是左中美文学创作活动的主要方式,其作品与作者的情感体验有着密切的联系,她以纯真至情的笔触来表达自己的赤诚之心。优美的语言、独特的写作视角和率真的情感表达,不仅使左中美的散文散发出淡淡的生命之美、家园之美和栖居之美,还使人感受到一种蓬勃向上的生态生机美,其中无论是对绚丽多彩的自然生态美的描写,还是对蓬勃向上的社会生态美的赞美,亦或是对温暖和谐的人物生态美的讴歌,无不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和
摘 要:《饥饿的女儿》和《好儿女花》两部自传小说,分别解开“我”的身世之谜和母亲晚年生活的真相,作者通过“草蛇灰线”式设置疑问的结构导出亲情的流动——从分裂到回归,在这“有意味的形式”下书写着深刻的亲情主题。  关键词:自传小说;草蛇灰线;亲情建构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4-0-02  《饥饿的女儿》和《好儿女花》是虹影两
目的探讨7-二氟亚甲基-5,4’-二甲氧基金雀异黄素(dFMGEN)对高糖诱导猴视网膜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AO/EB荧光双染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dFMGEN对高糖诱导猴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RF-6A凋亡的影响;选用荧光分光光度计检测高糖诱导下dFMGEN对RF-6A细胞与单核细胞粘附率的影响;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高糖诱导下dFMGEN对RF-6A细胞线粒体活性氧定位及定量的影响;采用E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