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汪曾祺

来源 :作文周刊(中考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fklyg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以食为天,不论平民百姓还是名人权贵,皆是如此。作家汪曾祺爱吃会吃在现代文学史上是很有名的,金庸赞誉他是“满口噙香中国味的作家”。汪曾祺写吃,无论是日常菜馔,还是野味珍馐,文字都淡雅干净,娓娓道来间让看的人口舌生津。平平淡淡的日子,在作家笔下却是这般有滋有味、有情有趣,让人留恋万分。
  炒米
  故乡的食物
  炒米是各地都有的。但是很多地方都做成了炒米糖。四川有“炒米糖开水”,车站码头都有得卖,那是泡着吃的。但四川的炒米糖似也是专业的作坊做的,不像我们那里。我们那里也有炒米糖,像别处一样,切成长方形的一块一块。也有搓成圆球的,叫做“欢喜团”。那也是作坊里做的。但通常所说的炒米,是不加糖黏结的,是“散装”的;而且不是作坊里做出来,是自己家里炒的。
  说是自己家里炒,其实是请了人来炒的。炒炒米也要点手艺,并不是人人都会的。入了冬,大概是过了冬至吧,有人背了一面大筛子,手执长柄的铁铲,大街小巷地走,这就是炒炒米的。有时带一个助手,多半是个半大孩子,是帮他烧火的。请到家里来,管一顿饭,给几个钱,炒一天。或二斗,或半石;像我们家人口多,一次得炒一石糯米。炒炒米都是把一年所需一次炒齐,没有零零碎碎炒的。过了这个季节,再找炒炒米的也找不着。一炒炒米,就让人觉得,快要过年了。
  装炒米的坛子是固定的,这个坛子就叫“炒米坛子”,不作别的用途。舀炒米的东西也是固定的,一般人家大都是用一个香烟罐头。我的祖母用的是一个“柚子壳”。柚子,——我们那里柚子不多见,从顶上开一个洞,把里面的瓤掏出来,再塞上米糠,风干,就成了一个硬壳的钵状的东西。她用这个柚子壳用了一辈子。
  炒米这东西实在说不上有什么好吃。家常预备,不过取其方便。用开水一泡,马上就可以吃。在没有什么东西好吃的时候,泡一碗,可代早晚茶。来了平常的客人,泡一碗,也算是点心。郑板桥说“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也是说其省事,比下一碗挂面还要简单。炒米是吃不饱人的。一大碗,其实没有多少东西。我们那里吃泡炒米,一般是抓上一把白糖,如板桥所说“佐以酱姜一小碟”,也有,少。我现在岁数大了,如有人请我吃泡炒米,我倒宁愿来一小碟酱生姜,——最好滴几滴香油,那倒是还有点意思的。另外还有一种吃法,用猪油煎两个嫩荷包蛋——我们那里叫做“蛋瘪子”,抓一把炒米和在一起吃。这种食品是只有“惯宝宝”才能吃得到的。谁家要是老给孩子吃这种东西,街坊就会有议论的。
  (选自《汪曾祺文集》,有删改)
  含英咀华
  文章围绕炒米写了吃炒米的风俗、炒米的做法、装炒米的用具、炒米的吃法。语言多为鲜活的口语,少用修辞,多是聊天谈话的语气,如叙家常,平淡质朴,不事雕琢。
  豆汁
  豆汁儿
  没有喝过豆汁儿,不算到过北京。
  小时看京剧《豆汁记》(即《鸿鸾禧》,又名《金玉奴》,一名《棒打薄情郎》),不知“豆汁”为何物,以为即是豆腐浆。
  到了北京,北京的老同学请我吃了烤鸭、烤肉、涮羊肉,问我:“你敢不敢喝豆汁儿?”我是个“有毛的不吃掸子,有腿的不吃板凳,大荤不吃死人,小荤不吃苍蝇”的,喝豆汁儿,有什么不“敢”?他带我去到一家小吃店,要了两碗,警告我说:“喝不了,就别喝。有很多人喝了一口就吐了。”我端起碗来,几口就喝完了。我那同学问:“怎么样?”我说:“再来一碗。”
  豆汁儿是制造绿豆粉丝的下脚料,很便宜。过去卖生豆汁儿的,用小车推一个有盖的木桶,串背街、胡同。不用“唤头”(招徕顾客的响器),也不吆唤。因为每天串到哪里,大都有准时候。到时候,就有女人提了一个什么容器出来买。有了豆汁儿,这天吃窝头就可以不用熬稀粥了。这是贫民食物。《豆汁记》里的金玉奴的父亲金松是“杆儿上的”(叫花头),所以家里有吃剩的豆汁儿,可以给莫稽盛一碗。
  卖熟豆汁儿的,在街边支一个摊子。一口铜锅,锅里一锅豆汁,用小火熬着。熬豆汁儿只能用小火,火大了,豆汁儿一翻大泡,就糊了。豆汁儿摊上备有辣咸菜丝——水疙瘩切细丝浇辣椒油,烧饼,焦圈——类似油条,但作成圆圈,焦脆。卖力气的,走到摊边坐下,要几套烧饼焦圈,来两碗豆汁儿,就一点辣咸菜,就是一顿饭。
  豆汁儿摊上的咸菜是不算钱的。有保定老乡坐下,掏出两个馒头,问“豆汁儿多少钱一碗”,卖豆汁儿的告诉他,——“咸菜呢?”——“咸菜不要钱。”——“那给我来一碟咸菜。”
  常喝豆汁儿,会上瘾。北京的穷人喝豆汁儿,有的阔人家也爱喝。梅兰芳家有一个时候,每天下午到外面端一锅豆汁儿,全家大小,一人喝一碗。豆汁儿是什么味儿?这可真没法说。这东西是綠豆发了酵的,有股子酸味。不爱喝的说是像泔水,酸臭。爱喝的说,别的东西不能有这个味儿——酸香!这就跟臭豆腐和启司一样,有人爱,有人不爱。
  豆汁儿沉底,干糊糊的,是麻豆腐。羊尾巴油炒麻豆腐,加几个青豆嘴儿(刚出芽的青豆),极香。哪家这天炒麻豆腐,煮饭时得多量一碗米,——每人的胃口都开了。
  (选自《西山客话》)
  含英咀华
  作品选取北京城人民鲜活的生活画面,展现豆汁儿这种吃食的特色,用疏朗清淡的笔调,写出了当地的见闻和风物人情,充满了人间烟火的气息,富有地方特色,于平淡中凸显优雅和情趣。
  片段欣赏
  咸菜是青菜腌的。我们那里过去不种白菜,偶有卖的,叫做“黄芽菜”,是外地运去的,很名贵。一盘黄芽菜炒肉丝,是上等菜。平常吃的,都是青菜,青菜似油菜,但高大得多。入秋,腌菜,这时青菜正肥。把青菜成担的买来,洗净,晾去水汽,下缸。一层菜,一层盐,码实,即成。随吃随取,可以一直吃到第二年春天。
  腌了四五天的新咸菜很好吃,不咸,细、嫩、脆、甜,难可比拟。
  咸菜汤里有时加了茨菇片,那就是咸菜茨菇汤。或者叫做茨菇咸菜汤,都可以。
  我小时候对茨菇实在没有好感。这东西有一种苦味。民国二十年,我们家乡闹大水,各种作物减产,只有茨菇却丰收。那一年我吃了很多茨菇,而且产不去茨菇的嘴子的,真难吃。
  我十九岁离乡,辗转漂流,三四十年没有吃茨菇,并不想。
  前好几年,春节后数日,我到沈从文老师家去拜年,他留我吃饭,师母张兆和炒了一盘茨菇肉片。沈先生吃了两片茨菇,说:“这个好!‘格’比土豆高。”我承认他这话。吃菜讲究“格”的高低,这种语言正是沈老师的语言。他是对什么事物都讲“格”的,包括对于茨菇、土豆。
  因为久违,我对茨菇有了感情。前几年,北京的菜市场在春节前后有卖茨菇的。我见到,必要买一点回来加肉炒了。家里人都不怎么爱吃。所有的茨菇,都由我一个人“包圆儿”了。
  北方人不识茨菇。我买茨菇,总要有人问我:“这是什么?”——“茨菇。”——“茨菇是什么?”这可不好回答。北京的茨菇卖得很贵,价钱和“洞子货(温室所产)”的西红柿、野鸡脖韭菜差不多。
  我很想喝一碗咸菜茨菇汤。
  我想念家乡的雪。
  (选自《人间草木》)
  含英咀华
  作者写在沈老师家的聚会场面,写北京菜市场卖茨菇的所见所闻,从侧面体现了作者对咸菜茨菇汤的情感,尤其是结尾两句,寄托着作者对咸菜茨菇汤的喜爱之情,升华主题,令人回味。
其他文献
“谢”在古代是向人道歉、認错,或者表示感谢,这些意义在古代作品中不难看到。如《战国策·魏策》“长跪而谢”,意思是长跪着谢罪;《史记·项羽本纪》“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意思是明天不能不早些亲自来向项王谢罪。后来多用“谢过、谢罪”表示道歉。现在,“谢”的道歉、认错意已不多用,而多用于表示感谢的意义,如“谢幕、谢恩、谢词、谢意”等;有时也用作“拒绝”的意义,如“谢客、谢绝”等。
期刊
阅读下面的选段,回答问题。  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一会儿翅膀碰着波浪,一会儿箭一般地直冲向乌云,它叫喊着,——就在这鸟儿勇敢的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欢乐。  在这叫喊声里——充满着对暴风雨的渴望!在这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愤怒的力量、热情的火焰和胜利的信心。  海鸥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呻吟着,——呻吟著,它们在大海上飞窜,想把自己对暴风雨的
期刊
海子的抒情短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语言质朴,意象本色,思路飘逸,形式工整,读后令人感到意犹未尽。  一、最令人难忘的就是题目  大海是海子诗中的核心意象,广阔浩荡,心旷神怡,生机勃勃,是安魂之乡,是搏斗之乡,是理想之乡,是海子作为“海之子”的精神归宿,是他可以找到真正的幸福感的地方。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当然是一种海市蜃楼,然而这是海子所能感受到的一种明丽的幸福感受。  二、结构清晰  第一章主
期刊
夏,鸣蝉,宣告的瞬间  当蝉在泥土里熟睡时,它们毫不起眼,渺小脆弱。可是,一旦五年之后的夏季来临,宝贝们就会破土而出,飞向枝头,放声歌唱,那声音嘹亮高昂,尖锐脆响,用尽了力气,仿佛不是从嗓子里发出,而是用整个生命在呐喊,在欢呼,在昭告。它們向世人宣告自己的到来,宣告生命的诞生,宣告生命的伟大!  这穿透整个夏季的鸣叫,是一首生命的乐章,启示人们: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短,而在于你是否付出,是否倾情演绎
期刊
花兒开得鲜红娇艳,因为有绿叶陪伴,雨露滋润;大树长得伟岸高挺,因为有小草衬托,根茎维生;而我,踏进这光荣的新学府,嗅得百花芬芳,捧得硕果而归,正是因为——有你们。  恰如日下,昂首挺立  依然记得,那年的天空中骄阳似火,那年的绿茵场上少年挥汗如雨。一望无际的军绿色的海洋,一阵阵掷地有声的呐喊,构成了初中生活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的最初印象。  站军姿,在这个最考验毅力的环节中,我们昂首挺立,面对炙热的
期刊
主题导读  “弘扬人的精神品质”包含两大方面的内容:一是弘扬什么样的精神品质,二是如何弘扬。前者属于价值目标层面,强调的是是非善恶;后者属于实践效果层面,强调的是优劣好坏。其实,什么样的精神品质才值得弘扬,判断起来并不难,比如那些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都值得弘扬。难在“如何去弘扬”,因为“知”与“行”从来都不是同步进行的,“知道”与“做到”之间是有一条巨大的鸿沟的。所以,请您认真阅读本专题,相
期刊
最近,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的井盖成了“景点”。  中科院物理所为了迎接成立90周年的所庆和公众科学日的活动,特意策划了井盖涂鸦活动。物理所的专家们从上千个物理学核心知识点中反复斟酌,精选出24个公式,邀请专人进行艺术设计,在物理所内征集志愿者参与涂鸦工作。画成之后,不少人特意來到中科院物理所围观这些“最有学问的井盖”。  长期以来,“科学”在某种程度上是脱离大众认知范围的。一些复杂的物理公式,对于普通
期刊
你似一本书,容纳万千,带我走过炎热的夏日,漫长的冬夜,短暂的春秋,给了我整个世界。  太阳尽其所能地散射着光热,蝉音聒噪。你拉着我的手走在街上,谈笑着。忽然,你停了下来,我不解地顺着你的目光望去,只见一个老人正推着一辆笨重的电动三轮车,费力地想要爬上前面的陡坡。老人大概六七十岁,鬓已斑白,形容消瘦,可见时光不留情的刻痕。烈日当空,老人洗得发白的衬衣上渗着汗水。他步履蹒跚,用枯瘦的两臂使劲推着,奈何
期刊
外婆,有您那句温暖的话语,有您那个充满爱意的眼神,有您那份默默的呵护,我很幸福。  如花儿般绚烂  儿时,我最害怕打雷了,那疯狂的暴雨如千万支银剑般直射而下,又如千万条透明的银丝线从天上拉下来。我恐惧那夜幕般的黑暗,恐惧轰隆隆的雷鸣声。每当这时,外婆就把我抱在怀里安慰道:“别怕,外婆在你身边!”懵懂的我不懂得什么是爱,却觉得这句话让心灵有了依靠,如同花儿开遍山野的那种欢悦,像一个个小精灵在跳跃着,
期刊
什么是五魁呢?实际上,“五魁首”是“五经魁首”的简称。古人苦读《诗》《书》《礼》《易》《春秋》五种经籍著作,以求功名,夺得魁首。明代科举考试,以儒家五经取士,每经的第一名叫“经魁”;每科的前五名,必然分别是每一经的第一名,俗称“五魁”。  民间将“魁”解释成“鬼之脚右转,如踢北斗”,魁与中国古代的星宿崇拜有很深的关系。魁星,又称奎星,是天上二十八星宿之一,主文运。在古代民俗中,魁星除了保佑學生,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