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畜牧业是造成当今最严重的环境问题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养殖业产生的温室气体甚至比交通运输所产生的还要多”
“畜禽粪便已经成了中国的主要污染源之一。”2006年年底在杭州举行的欧洲全球生命科学计划食品研讨会上,浙江大学农学院环境工程系副教授吴伟祥不无忧虑地说。
这位学者引述的数字表明,全国各地畜牧业每年产生的畜禽粪便达27亿吨,是工业产生的固体废料的3.4倍。
他说,仅浙江一省,以900家中等规模以上的养猪场、奶牛场和养鸡场为主导的畜牧业在2000年产生的畜禽粪便就达2670万吨,其中包含68.7万吨化学耗氧量(COD)和51.2万吨生物耗氧量(BOD)——两个表示水质污染度的重要指标;此外还含有大量其他污染物,如总磷、氨氮和总氮等。
“由于这些物质大都未经处理即排入水中,畜禽粪便已经成为浙江地表水的主要污染源之一。由于处理设施和处理能力都非常有限,仅有6.2%的畜禽粪便作为肥料施用到农田,而经过处理排放的畜禽粪便仅占5%。”吴说。
根据中国农业大学程序教授的研究,全国2万多大中型畜牧场中,安装了粪便处理设施的只有3%。
环绕城市的新污染源
有关部门的统计数字显示,中国人均肉食消费量已经从1980年的13.4公斤上升到目前的53公斤。在很多人为中国人均肉食消费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日渐缩小而欢欣鼓舞的时候,一些农业专家发出警告:虽然这场“畜牧业革命”对改善中国人的膳食结构、提高国民的营养水平功不可没,但是我们也要警惕它的负面影响。
令很多人意想不到的一个负面影响,就是大规模工厂式畜牧场对环境的污染。程序教授说,当中国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开始引进集约化养殖系统以解决肉、禽、蛋、奶供应不足的问题时,很少有人预见到这样的“畜牧业革命”给环境带来的危害。
由隶属于欧洲生物技术联盟的欧洲全球生命科学计划组织发起的这次研讨会,吸引了来自欧洲、美国、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中国的30多位农业经济学家和畜牧兽医专家,集中讨论迅速工业化的畜牧生产给人类提出的挑战。
作为研究中国农作制度的专家,程序教授说,进口的密闭式动物喂养系统虽然生产力很强,效率很高,但是它打破了传统养殖业中作物栽培、饲料生产和粪肥处理的那种有利于生态的内在联系。
程的研究表明,工厂式畜牧场对中国大陆猪肉、鸡蛋、肉鸡和牛奶供应的贡献率,在1979年还几乎为0,而到90年代中期,国内15%的猪肉、25%的鸡蛋、40%的肉鸡和50%的牛奶都是由这些新兴产业提供的了。
“这些畜牧场大都建在城市周边,它们所产生的大量畜禽粪便很少经过处理就排放出去,造成了对水和空气的污染。”他说。
清华大学和中国农业大学的一个联合调查发现,流入我国淡水湖中水体污染最为严重的三个湖泊——云南的滇池、安徽的巢湖和江苏的太湖——的氮、磷等养分总量中,农业生产占滇池的近70%,巢湖的60%,太湖的35%。程序说,其中很大一部分来自畜禽排泄。
联合国粮农组织“畜牧、环境和发展”项目协调员海宁·斯登费尔德(Henning Steinfeld)指出,“畜牧业是造成当今最严重的环境问题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养殖业产生的温室气体甚至比交通运输所产生的还要多。”
他说,饲料作物生产中产生的氮、农药残留,畜禽粪便排出的氮、病原体和药物残留等,在全世界造成的污染都极为严重。在美国,畜牧业导致55%的水土侵蚀,使用37%的杀虫剂,排入水中的氮和磷分别有32%和33%来自畜牧业。
斯登费尔德认为,随着全球肉类产量进一步增加,畜牧业对全球温室效应的影响也会增长。目前畜牧业已经占用地球土地面积的30%,作为农业增长最为迅速的一个门类,畜牧业还会占用更多的土地生产饲料和放牧。在拉丁美洲,已经有70%的森林遭到砍伐,为牧场腾出空间。他援引世界自然协会的数据说,畜牧业对全球825个陆地生态区中的306个造成了威胁,并且威胁到1699个濒危物种。
挑战粮食自给的基本政策
畜牧业的过度发展,影响的不只是环境,而且危及人类健康。
斯登费尔德说,生态环境的恶化固然对人类健康不利,而畜禽疾病本身,也已经成为公共健康的一个大问题。他说,全世界70%的新发疾病源于动物,在有限的空间里和动物密切接触的人诱发疾病的机会显著增加。同时,一定水平的畜产品消耗量,固然对人摄取蛋白质等营养成分有益,但是过高的消耗量,会导致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一些癌症。
程序教授认为,畜牧业生产的增长,还会挑战中国粮食自给的基本政策。在90年代之前,中国的粮食进口量从没有超过供应量的5%。但是,随着畜牧业的发展,特别是工厂式畜牧场的扩大,商品饲料粮的需求量大为增加。商品饲料粮的产量已经从1990年的3100万吨增长到2005年的1.07亿吨,年增长率高达8.6%。
目前,中国50%的大豆和72%的玉米是做饲料粮用的。由于国内需求的增加,玉米的出口量已经大为减少,今年头三季度的玉米出口量比去年同期减少了68.8%。从90年代中期起,中国已经从大豆净出口国成为大豆净进口国,2005年进口大豆近3000万吨。专家预计中国在不久的将来也会成为玉米的净进口国。
程序说,如果把进口的大豆、小麦和大麦都算上,2005年中国粮食的自给率已经低于95%。如果要达到2020年人均肉食消费量73公斤的目标,则需要更多的粮食进口以解决饲料问题。程序认为这将有可能影响中国的粮食安全。
“畜牧业革命”转型
面对“畜牧业革命”带来的这些负面影响,程序和一些国际专家提出应该对“畜牧业革命”进行反思。程序建议中国需要一种“新型的畜牧业革命”,充分利用现有饲料资源,做到物尽其用,将作物栽培与畜牧业结合起来,以沼气作为循环生产的关键环节。
来自荷兰农业经济研究所的黑·巴库斯博士介绍了荷兰畜牧业加强环境管理的经验。他以荷兰实施22年之久的畜禽粪便政策,说明如何发展有效的农业环境政策,来规范畜牧业的发展。这项政策经过不断的实践检验和修订,对畜牧场的规模、建设地点、粪便处理和排放标准都做了细致的规定,节制了畜牧业对环境的污染。
“现代农业引发的环境问题比工业要多,但是却没有工业那样受到规范的约束,”他说,“需要有一种建立畜牧业的公共环境政策的紧迫感。”
中国农业大学的农业生态学家李季教授很同意巴库斯的观点,“我们的确缺乏节制畜牧业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和其他环境问题的法规。”
此外,专家们还注意到这样的现象;一些大公司在畜牧业的垄断经营,使很多小农户没有从畜牧业的发展中受益。联合国粮农组织农业与经济发展局局长、国际农业经济学家学会前会长普拉布·平加里(Prabhu Pingali)博士建议发展中国家重新确定畜牧业政策的方向,创立能够让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畜牧业,从单纯支持生产转向促进环境与健康。
“对于畜牧场的规模也不要一味求大,而是要根据当地情况适度经营,使小农户也能够进入现代食品生产体系并长期生存下去。”他说。
“畜禽粪便已经成了中国的主要污染源之一。”2006年年底在杭州举行的欧洲全球生命科学计划食品研讨会上,浙江大学农学院环境工程系副教授吴伟祥不无忧虑地说。
这位学者引述的数字表明,全国各地畜牧业每年产生的畜禽粪便达27亿吨,是工业产生的固体废料的3.4倍。
他说,仅浙江一省,以900家中等规模以上的养猪场、奶牛场和养鸡场为主导的畜牧业在2000年产生的畜禽粪便就达2670万吨,其中包含68.7万吨化学耗氧量(COD)和51.2万吨生物耗氧量(BOD)——两个表示水质污染度的重要指标;此外还含有大量其他污染物,如总磷、氨氮和总氮等。
“由于这些物质大都未经处理即排入水中,畜禽粪便已经成为浙江地表水的主要污染源之一。由于处理设施和处理能力都非常有限,仅有6.2%的畜禽粪便作为肥料施用到农田,而经过处理排放的畜禽粪便仅占5%。”吴说。
根据中国农业大学程序教授的研究,全国2万多大中型畜牧场中,安装了粪便处理设施的只有3%。
环绕城市的新污染源
有关部门的统计数字显示,中国人均肉食消费量已经从1980年的13.4公斤上升到目前的53公斤。在很多人为中国人均肉食消费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日渐缩小而欢欣鼓舞的时候,一些农业专家发出警告:虽然这场“畜牧业革命”对改善中国人的膳食结构、提高国民的营养水平功不可没,但是我们也要警惕它的负面影响。
令很多人意想不到的一个负面影响,就是大规模工厂式畜牧场对环境的污染。程序教授说,当中国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开始引进集约化养殖系统以解决肉、禽、蛋、奶供应不足的问题时,很少有人预见到这样的“畜牧业革命”给环境带来的危害。
由隶属于欧洲生物技术联盟的欧洲全球生命科学计划组织发起的这次研讨会,吸引了来自欧洲、美国、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中国的30多位农业经济学家和畜牧兽医专家,集中讨论迅速工业化的畜牧生产给人类提出的挑战。
作为研究中国农作制度的专家,程序教授说,进口的密闭式动物喂养系统虽然生产力很强,效率很高,但是它打破了传统养殖业中作物栽培、饲料生产和粪肥处理的那种有利于生态的内在联系。
程的研究表明,工厂式畜牧场对中国大陆猪肉、鸡蛋、肉鸡和牛奶供应的贡献率,在1979年还几乎为0,而到90年代中期,国内15%的猪肉、25%的鸡蛋、40%的肉鸡和50%的牛奶都是由这些新兴产业提供的了。
“这些畜牧场大都建在城市周边,它们所产生的大量畜禽粪便很少经过处理就排放出去,造成了对水和空气的污染。”他说。
清华大学和中国农业大学的一个联合调查发现,流入我国淡水湖中水体污染最为严重的三个湖泊——云南的滇池、安徽的巢湖和江苏的太湖——的氮、磷等养分总量中,农业生产占滇池的近70%,巢湖的60%,太湖的35%。程序说,其中很大一部分来自畜禽排泄。
联合国粮农组织“畜牧、环境和发展”项目协调员海宁·斯登费尔德(Henning Steinfeld)指出,“畜牧业是造成当今最严重的环境问题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养殖业产生的温室气体甚至比交通运输所产生的还要多。”
他说,饲料作物生产中产生的氮、农药残留,畜禽粪便排出的氮、病原体和药物残留等,在全世界造成的污染都极为严重。在美国,畜牧业导致55%的水土侵蚀,使用37%的杀虫剂,排入水中的氮和磷分别有32%和33%来自畜牧业。
斯登费尔德认为,随着全球肉类产量进一步增加,畜牧业对全球温室效应的影响也会增长。目前畜牧业已经占用地球土地面积的30%,作为农业增长最为迅速的一个门类,畜牧业还会占用更多的土地生产饲料和放牧。在拉丁美洲,已经有70%的森林遭到砍伐,为牧场腾出空间。他援引世界自然协会的数据说,畜牧业对全球825个陆地生态区中的306个造成了威胁,并且威胁到1699个濒危物种。
挑战粮食自给的基本政策
畜牧业的过度发展,影响的不只是环境,而且危及人类健康。
斯登费尔德说,生态环境的恶化固然对人类健康不利,而畜禽疾病本身,也已经成为公共健康的一个大问题。他说,全世界70%的新发疾病源于动物,在有限的空间里和动物密切接触的人诱发疾病的机会显著增加。同时,一定水平的畜产品消耗量,固然对人摄取蛋白质等营养成分有益,但是过高的消耗量,会导致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一些癌症。
程序教授认为,畜牧业生产的增长,还会挑战中国粮食自给的基本政策。在90年代之前,中国的粮食进口量从没有超过供应量的5%。但是,随着畜牧业的发展,特别是工厂式畜牧场的扩大,商品饲料粮的需求量大为增加。商品饲料粮的产量已经从1990年的3100万吨增长到2005年的1.07亿吨,年增长率高达8.6%。
目前,中国50%的大豆和72%的玉米是做饲料粮用的。由于国内需求的增加,玉米的出口量已经大为减少,今年头三季度的玉米出口量比去年同期减少了68.8%。从90年代中期起,中国已经从大豆净出口国成为大豆净进口国,2005年进口大豆近3000万吨。专家预计中国在不久的将来也会成为玉米的净进口国。
程序说,如果把进口的大豆、小麦和大麦都算上,2005年中国粮食的自给率已经低于95%。如果要达到2020年人均肉食消费量73公斤的目标,则需要更多的粮食进口以解决饲料问题。程序认为这将有可能影响中国的粮食安全。
“畜牧业革命”转型
面对“畜牧业革命”带来的这些负面影响,程序和一些国际专家提出应该对“畜牧业革命”进行反思。程序建议中国需要一种“新型的畜牧业革命”,充分利用现有饲料资源,做到物尽其用,将作物栽培与畜牧业结合起来,以沼气作为循环生产的关键环节。
来自荷兰农业经济研究所的黑·巴库斯博士介绍了荷兰畜牧业加强环境管理的经验。他以荷兰实施22年之久的畜禽粪便政策,说明如何发展有效的农业环境政策,来规范畜牧业的发展。这项政策经过不断的实践检验和修订,对畜牧场的规模、建设地点、粪便处理和排放标准都做了细致的规定,节制了畜牧业对环境的污染。
“现代农业引发的环境问题比工业要多,但是却没有工业那样受到规范的约束,”他说,“需要有一种建立畜牧业的公共环境政策的紧迫感。”
中国农业大学的农业生态学家李季教授很同意巴库斯的观点,“我们的确缺乏节制畜牧业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和其他环境问题的法规。”
此外,专家们还注意到这样的现象;一些大公司在畜牧业的垄断经营,使很多小农户没有从畜牧业的发展中受益。联合国粮农组织农业与经济发展局局长、国际农业经济学家学会前会长普拉布·平加里(Prabhu Pingali)博士建议发展中国家重新确定畜牧业政策的方向,创立能够让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畜牧业,从单纯支持生产转向促进环境与健康。
“对于畜牧场的规模也不要一味求大,而是要根据当地情况适度经营,使小农户也能够进入现代食品生产体系并长期生存下去。”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