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推荐理由:文章视有独特,思想内涵深刻,论证层次清晰。设题紧扣文体特点。问法简洁明了。首题考查学生对论证思路的理解。次题考查学生对论证方法的理解,末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把握和对核心词语的理解。答案具有指导性,分值合理。
用文化滋养时代的心灵
①2018年的第一天,不少人走进国家图书馆,一睹《四库全书》真容。参观之余,领一页字帖,坐在展厅里一笔一画地抄写书中内容。文化的书函,在这样一次“观四库、抄经典”的读者体验活动中被打开。
②读者、观众与经典的距离,已经越来越近。故宫博物院打开《千里江山图》卷轴,中国美术馆展示徐悲鸿的“奔马”与“战马”……,在不同场地、以适宜的方式择精品而展,成了打开文化的一种共同选择。人们在“拈花”之间,感受到穿越千年、跨越万里的经典散发出文化的沁人芳香。
⑧藏,是为了存,也是为了传。这个传,不仅是传诸后世,也是传诸众人。无论是历史文物还是经典文本,最珍贵的莫过于其历史与文化价值,倘若这两点不能被更多人欣賞、研究、传承,也就很难实现“价值外溢”,更谈不上价值增值。
④当前,我们的文化视野不断打开,但文物的“开放度”依旧有待提升。有的场所作为历史遗迹,被长期以“保护”的名义由“铁将军”把门;有的文物,被一些单位藏着掖着,那些单位生怕失去了研究的“首发权”。开放的文化有着更强的辐射力,就像故宫博物院,开放区域越来越大,展出文物越来越多,文创形式也越来越丰富。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才能涵养出真正的文化自信。
⑤面对文明的瑰宝、文化的结晶,人们会有一种与时间对话、与历史握手的感受。让现代人有更多机会近距离接触这些文明的宝藏,有利于大家形成自己的文化观念、审美趣味,有利于滋养时代的心灵这又何尝不是美好生活、全面发展所需?只有真正推开文化的大门,让更多的人走进去,才能在新时代实现“美美与共”。
(李洪兴/文,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1月16日,有删改。此文曾刊载于《中学生阅读·初中·中考》2018年第5-6期合刊)
1.请概述第④段的论述层次。(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②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结合全文,阐释最后一段中“美美与共”的内涵。(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自2018年江苏连云港市中考语文试题,参考答案见第53页)
用文化滋养时代的心灵
①2018年的第一天,不少人走进国家图书馆,一睹《四库全书》真容。参观之余,领一页字帖,坐在展厅里一笔一画地抄写书中内容。文化的书函,在这样一次“观四库、抄经典”的读者体验活动中被打开。
②读者、观众与经典的距离,已经越来越近。故宫博物院打开《千里江山图》卷轴,中国美术馆展示徐悲鸿的“奔马”与“战马”……,在不同场地、以适宜的方式择精品而展,成了打开文化的一种共同选择。人们在“拈花”之间,感受到穿越千年、跨越万里的经典散发出文化的沁人芳香。
⑧藏,是为了存,也是为了传。这个传,不仅是传诸后世,也是传诸众人。无论是历史文物还是经典文本,最珍贵的莫过于其历史与文化价值,倘若这两点不能被更多人欣賞、研究、传承,也就很难实现“价值外溢”,更谈不上价值增值。
④当前,我们的文化视野不断打开,但文物的“开放度”依旧有待提升。有的场所作为历史遗迹,被长期以“保护”的名义由“铁将军”把门;有的文物,被一些单位藏着掖着,那些单位生怕失去了研究的“首发权”。开放的文化有着更强的辐射力,就像故宫博物院,开放区域越来越大,展出文物越来越多,文创形式也越来越丰富。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才能涵养出真正的文化自信。
⑤面对文明的瑰宝、文化的结晶,人们会有一种与时间对话、与历史握手的感受。让现代人有更多机会近距离接触这些文明的宝藏,有利于大家形成自己的文化观念、审美趣味,有利于滋养时代的心灵这又何尝不是美好生活、全面发展所需?只有真正推开文化的大门,让更多的人走进去,才能在新时代实现“美美与共”。
(李洪兴/文,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1月16日,有删改。此文曾刊载于《中学生阅读·初中·中考》2018年第5-6期合刊)
1.请概述第④段的论述层次。(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②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结合全文,阐释最后一段中“美美与共”的内涵。(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自2018年江苏连云港市中考语文试题,参考答案见第5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