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现炒热白果,叫卖声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bear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9月26日至30日,浙江临安市举办第二届中国名茶点评选展示会。展会期间同时举行“茶与茶点论坛”。就我个人而言,参加专题研讨茶点的会还是头一次。这次论坛的规模虽然不大,却传达了一个信息:茶点的选配与开发将成为当今茶艺发展中的一个新亮点。喝茶品茗不仅要茶精、水甘、具美、沏泡见功夫,还要茶点到位。
  古今茶人对佐茶食品的选配有过很多经验与论述。明人钱椿年说:“凡饮佳茶,去果方觉清绝。”这已成为茶家普遍的共识。一壶50年陈普洱茶,岂能满口嚼着果饼来品尝。《考槃余事》的作者屠隆认为:“茶有真香,有佳味,择果不能夺其香,不可夺其味。”这是选配茶点的一大原则。不然,就不是品茶,而是吃茶餐了。尽管如此,可以佐茶的食品还是很多的,仅在明人的几本茶书中推荐的就有核桃、榛子、瓜仁、枣仁、菱米、榄仁、栗子、鸡头(即芡实)、银杏、杏仁、莲子、山药、新笋、芝麻、莒蒿、芹菜、莴苣等。还有许多面食糕点也宜茶,苦茶庵主周作人喜好南方茶食中的酥糖、云片糕、松子糕、橘红糕等。民俗学家邓云乡独爱以杭州九芝斋的焦桃片佐茶。
  如今许多传统的茶食果品在记忆中消失了,即便还有的,也不再用传统的加工炒制方式了。就以银杏(江浙一带俗称白果)来说,这次展示会上有一种已炒制过的,可开袋即食的银杏,还选作冷盘上了餐桌。这种食用方便的小包装银杏,无疑是为银杏广开了一条营销渠道,是应当首肯的。只是在我嚼着这因冷却而有点变硬的果肉时,忆起了昔日街头响起的“现炒热白果,香又香来糯又糯”叫卖声,还有白果随着铁铲翻炒在铁锅里的滚动声和白果受热开爆的噼啪声。十几颗刚起锅的白果,盛在一只三角小纸包里,现剥现吃,呆仁晶莹光润,似绿宝石般,嚼在嘴里真是香糯无比。
  后来,我还读到过南宋诗人杨万里的《银杏》诗,有句云:“深灰浅火略相遭,小苦微甘韵最高。”说的是把银杏放到炭火里煨,煨好后一颗颗剥着吃,或者是边煨边吃,这白果香糯之外又微苦而带甜。煨白果没有吃过,吟读杨万里的诗,唇齿间似乎会溢出一股淡淡的甜香来。
  白果从小铁锅现炒现卖到如今用机器批量炒制,这是工业化带来的进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方便了贩卖营销,但却失去了热白果又香又糯的品质特征,更没有了现炒现卖现吃的生活情致。站在小铁锅边,听着翻炒声,等待白果发出噼啪声而慢慢炒熟,手里捏着的小三角纸包从热得有点发烫到热气渐渐消散,到最后一颗只稍许剩些热气……这个过程比如今的白果开袋即食更诱人。
  记得周作人在《北京的茶食》中说过:“我们于日用必需的东西以外,必须还有一点无用的游戏与享乐,生活才觉得有意思。我们看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都是生活必要的——虽然是无用的装点,而且是愈精炼愈好。”作为生活艺术的茶艺,此间喝的正是不求解渴的茶,吃的是不求饱的茶点,所求的却是喝与吃的过程以及在喝吃过程中带来的情趣与愉悦。
  当人们的物质性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满足,精神性需求便会上升,这就要依靠文化的力量了。回忆和怀旧是一种文化,它能引来一长串说不完的故事,给人带来对于美好的重新体验,茶艺馆也是一个回忆和怀旧的载体。茶艺馆和茶会所要制作选配好茶点,看来还要在开发经营茶点文化和文化茶点上多下工夫。
其他文献
潮汕人喜欢喝工夫茶是众所周知的,潮汕人说:“宁可三日无肉,不可一日无茶。”一点都不夸张,随便走进一户潮汕人家,客厅的显眼位置上摆放的一定是精致的工夫茶具。祖籍福建的林语堂先生在《吾国吾民》中写道:“中国人最爱品茶,在家中喝茶,上茶馆也是喝茶;开会时喝茶,打架讲理时也要喝茶;早饭前喝茶,午饭后也要喝茶。有清茶一壶,便可随遇而安。”  潮汕人喜欢喝茶可谓“国人之最”,就是出外郊游也要带上茶具,甚至离乡
期刊
提笔之际,我想起一句“不简单”的话:什么是不简单?就是大家都认为简单的事,你千百遍去做,并且把它做好,这就是不简单。由此我想起一个人——茶圣陆羽。  陆羽是个孤儿,刚出生就被弃于江边,被佛寺收养后,他曾放过牛。他相貌丑陋,说话还带口吃。但就是这样一个弃婴,后来却与茶结缘,自己采茶、制茶、煮茶,从茶叶中发现新天地,写出了《茶经》,成为一代贤人雅士。  许多从人生底层出发的人,容易对名利产生执著,但陆
期刊
2008年11月16日下午,以“缘结武夷·茶和天下”为主题的“第二届中国(武夷山)国际禅茶文化节”在美丽的武夷山拉开帷幕。来自韩国、日本、美国以及海峡两岸的佛教界、茶学界、文化界嘉宾300多人云集武夷山。  本届禅茶大会所倡导的“心茶之路”让人们更加了解茶与禅所共有的宁静欢乐。此次大会以“传灯茗心”茶会、108位高僧共同为大红袍母树祭茶、天心永乐禅寺茶祖殿落成开光、茶文化陆羽奖颁奖等生动的形式传播
期刊
人物名片:陈德华,男,高级农艺师。1941年出生于福建长乐。1963年毕业于福安农校茶叶专科,同年分配到武夷山市茶叶公司、茶叶研究所工作。担任过武夷山市茶叶公司总经理、茶研所所长、星愿茶叶公司副总经理;创办了武夷山市面上首家民营茶研所——北斗岩茶研究所。投身茶事长达45年。    海峡茶道:近年来,武夷山茶业发展迅猛,大红袍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几乎成为武夷岩茶的代名词了。您作为武夷山资深茶人之一,大
期刊
2008年11月20日~24日,由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广东省茶业行业协会主办,广东省农业厅等单位主办的2008中国(广州)国际茶业博览会在广州·琶洲·中洲中心隆重举行,本届展会面积达40000平方米,设1000个展位,吸引了来自中国各大产茶区和美国、越南、印度等近10个国家和地区的茶商参展。    名茶汇聚茶区强势出击    本届广州茶博会汇聚了来自中国内地各大产茶区及世界各国和地区的名茶,囊括了6
期刊
有人说咖啡与红茶是白领丽人的标志饮品。尽管不大认同,却无法否认包括我自己都是喜欢在office里捧杯袋泡红茶整理情绪的那类人。也许是早已习惯了立顿等商业红茶的味,所以当某天在死党那儿喝了正山小种红茶时,一瞬间抓住我的,除了惊异,更多的是那不可思议的颠覆性认知。原来,红茶可以是这样的;原来,红茶可以不加奶;原来,红茶可以有桂圆的味道;原来,红茶可以汤明如镜;好多的原来,细问之下,原来,这就是红茶的鼻
期刊
品茶,有时候却是在品心。品味种茶者的耕耘之勤;品味制茶者的技艺之精;更是品味做茶者之心。一泡茶由叶至茶,流淌进心田的不仅仅是香醇,更是做茶者的拳拳之心。  一次茶友活动,结识了武夷山盛世君汉生态茶业有限公司,初次品尝到了以君子之心做出的极品好茶。而后与三五好友相邀再次品味君汉茶,有感于唐汉遗风通过叶叶清茶流芳千栽,更是对君汉所传达的“雅、淡、坚”的理念有了更深的理解。    水仙:温婉绵柔——雅 
期刊
从丽江到香格里拉的路上,人们往往会经过一个叫白水台的地方,据说,那里是东巴文化的发祥地。  “东巴”是纳西语,意为“智者”,指的是巫师和祭司。东巴多才多艺,集写、画、唱、舞于一身,他们是纳西族古老东巴文化的创造者、传播者和继承者。  当我们来到白水台的时候,天也快要黑了。白水台是世界上最大的华泉台地之一,富含碳酸氢钙的山泉水经光合作用,历时万年沉积形成了仙境般的自然奇观。这里是纳西人的聚居地,早在
期刊
常常幻想着能拥有一间足够大的茶室,给我那些四处搜罗来的各色茶具一个舒适的安身之地,可以在不同的季节,顺应不同的心情和不同茶品,以不同的茶具和配饰来呼应。  泡绿茶时,喜欢用简单透明的玻璃壶和玻璃品茗杯,让心绪和那些灵芽一起在壶中纷飞起舞,用一身的纤毫,在壶里下一场“毛毛雨”,把世界蕴染成一个春天。而桌边,一定要配上同样透明的开片玻璃花瓶,插几支淡雅的黄色橘梗花。常把绿茶比作容易受伤的女人,这套茶席
期刊
有人说,茶是造物者赐给中华民族的。的确,中华民族从发现茶到认识茶,从认识茶到利用茶,再到完善茶、发展茶,绵延数千年的历史,内涵深遂,人文丰富,堪称是一部包罗万象的民族史诗。   中国人对茶的利用最初是孕育于野生采集活动之中的。古史传说中认为“神农尝百草,日遇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这是人类利用茶叶的最早记录。依照《诗经》等有关文献记录,在史前期,“荼”是泛指诸类苦味野生植物性食物原料的。在食医合一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