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近日出版的《瞭望》新闻周刊发表解读胡锦涛总书记“七一”讲话精神的特别报道《奋进为人民》。报道共分9篇文章,分别采访9位专家,深入解读了党依靠人民完成和推进“三件大事”的历史进程和“四个选择”的历史结论;“一面旗帜”、“一条道路”、“一个理论体系”、“一个制度”的深刻内涵;党建面临的“四大考验”、“四大危险”;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极端重要性;中国改革的新前景;“三个没有变”的国情现实;中国式民主的关键;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加强党的青年工作等。现本刊予以摘编以飨读者。
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节点,总书记讲话,回顾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必不可少。但回顾的目的是什么?
“不是为了给自己歌功颂德”,中央党校党史部副主任谢春涛在记者采访时表示,“而是通过历史,恰如其分地阐明中国共产党的贡献和地位,抑或说是,执政的合法性。”
在“七一”讲话中,胡锦涛把党的90年历史归纳为“三件大事”: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件大事”的推进和完成,则是“四个选择”的进程——“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
历史的回顾,尽管最具有说服力,但也仅是确立起一整套逻辑的最初起点。“中国共产党要得到老百姓的进一步认同,还需依靠更多现实表现,展露更多出色的执政成就。”谢春涛说。
符合历史本来面目
记者:“七一”讲话简明扼要地回顾了中国共产党90年的历史,归纳成“三件大事”,如何理解?
谢春涛:用“三件大事”来概括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用高度凝练的语言展现了党对这个民族、国家的贡献,准确,全面,也很有说服力。简而言之,三件大事就是中国站起来、强起来、富起来。
“三件大事”符合历史本来面目,而历史本身最具有说服力。90年的历史已经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能够完成和推进“三件大事”,是因为它真正赢得了最大多数中国人的支持。
在领导实现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坚定地捍卫国家民族利益,真诚地解决人民,特别是农民的民生问题,努力地实现人民的民主权利,党、政府和军队保持高度廉洁。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又取得了多方面的执政成就:政治上,建立了各级人民民主政权;经济上,恢复了被多年战乱破坏的国民经济;外交上,荡涤了帝国主义的污泥浊水;国防上,打赢了抗美援朝战争。这几个方面的努力及成就,表明了新中国“新”在何处,也具体说明了我们通常所说的“解放”,到底意味着什么。今天的我们未必有深切的感受,但对于亲身经历过新旧社会对比的人们,其体会应该是刻骨铭心的。
从1953年到195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实现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为中国的进步和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近年来,因为改革开放使非公有制经济得到发展,农村也全面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有人认为改革否定了当年的改造。这完全是误解。当年改造建立起的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和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的制度没有改变,也不会改变。改革只是对原有基本制度的丰富和完善,绝不是要否定它。
不必讳言,在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我们也走过弯路,甚至发生了“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这样严重的失误。但是,这些失误都是在探索中发生的。因为没有经验,又不能照抄照搬苏联模式,那就不可能完全不出现失误。对这些教训的总结,为后来走上改革开放的正确道路,提供了深刻教益。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共产党深刻总结了教训。1978年,邓小平等领导人出访发达国家和地区,又意识到我们的落后和原因。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实行改革开放,实现工作重心转移,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从而实现了建国以来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在这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30多年来,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都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已经逐步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不可避免的”选择
记者:完成这“三件大事”的进程中,得出“四个选择”的结论,分别具有怎样的历史必然性?
谢春涛:为什么选择中国共产党?因为在中国共产党之前,这么多政党、这么多政治力量都进行了尝试,谁也没能解决中国的问题。只有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真正实现了国家和民族的独立,中国综合国力大幅提高,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地位显著提升。一百多年里中国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充分证明了“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18世纪特别是19世纪以来,中国逐渐沦为任人宰割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了挽救国家民族于危亡,中国的先进分子相继不断地向外界学习,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中国曾先后有过两三百个政党,这些政党在刚成立时,往往都宣称救国救民,但绝大多数很快烟消云散。
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也是因为在此之前,中国的先进分子可以说接触过几乎所有的学说,最终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解决了中国的问题。
尤其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理论成果,推动中国不断向前发展。有了毛泽东思想,才有中国革命的胜利,与中国共产党差不多同时成立的许多国家的共产党,不少至今还没取得过革命胜利。而邓小平理论经过丰富发展,包括“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战略思想的提出,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这个理论体系指导下,中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些历史充分证明了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必然性和正确性。
为什么选择社会主义?近代以来的历史已经证明,资本主义工业化的道路在中国走不通。从19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生以来,由于受到外国垄断资本的压迫和本国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始终处于举步维艰的境地。独立以后的中国如果走资本主义道路,难以取得真正意义上的经济独立,很可能成为外国垄断资本的加工厂和单纯的廉价原料、廉价劳动力的供应地,甚至失去已经争得的政治独立。
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力量相对来说比较强大,它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主要基础;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保证工业发展、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一个必要条件;当时的国际环境也促使中国选择社会主义。
为什么选择改革开放?由于照搬苏联计划经济体制,文革结束时,中国经济发展滞后,老百姓生活没有实质性改变。从1957年到1976年,全国职工几乎没涨过工资,许多生活消费品供给不足,需凭票购买。“穷则思变”,中国共产党总结经验教训,带领中国人民走上了改革开放之路。
而在后来的苏东剧变之时,中国经受住了严峻考验,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国坚持了改革开放,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邓小平曾就此总结指出,如果没有改革开放的成果,这个关我们闯不过,闯不过就乱,乱就打内战,“坚持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
过去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
记者:历史作出了选择,但为何要不断强调继续坚持“四个选择”?有何现实针对性?
谢春涛:回顾历史已经可以看出,“四个选择”的确是历史的结论,是人民的选择,而不是自吹自擂。但在今天,还有一些人不见得心甘情愿接受这一结论,不一一认同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改革开放。这些人未必有多大影响,但客观上是存在的。因此,党中央不断强调坚持“四个选择”,不断通过历史来说服、教育全党和人民,目的就是增强大家的认同。
而且,胡锦涛总书记提醒全党,“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光从历史上认同还不够,中国共产党要得到老百姓的进一步认同,还需依靠更多现实表现,展露更多出色的执政成就。也唯有如此,才能继续坚持“四个选择”。“七一”讲话随后以较长篇幅讲党的建设,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等,即是延续了这样一个逻辑。
中国共产党也深知,在前行的道路上仍有很多风险和考验。重大的基本的挑战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
科学发展的挑战,我们要用科学发展观这一新的发展思路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社会和谐的挑战,我们要用平衡协调各阶层利益关系等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平发展的挑战,我们要使国际社会成员相信中国的发展对世界是机遇,不是挑战,更不是威胁,从而营造一个有利于和平发展的国际空间;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挑战,我们要促进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实现各民族间的真正的友爱团结;执政党建设的挑战,我们要不断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使党在复杂环境下保持生机活力,保持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
我认为,中国共产党已经清醒地意识到这些挑战,并已有了有效的应对之策。如果党中央的各项主要战略部署能得到深入的贯彻落实,这些挑战和其他挑战都能成功应对。
(摘自《瞭望》新闻周刊 董瑞丰/文)
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节点,总书记讲话,回顾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必不可少。但回顾的目的是什么?
“不是为了给自己歌功颂德”,中央党校党史部副主任谢春涛在记者采访时表示,“而是通过历史,恰如其分地阐明中国共产党的贡献和地位,抑或说是,执政的合法性。”
在“七一”讲话中,胡锦涛把党的90年历史归纳为“三件大事”: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件大事”的推进和完成,则是“四个选择”的进程——“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
历史的回顾,尽管最具有说服力,但也仅是确立起一整套逻辑的最初起点。“中国共产党要得到老百姓的进一步认同,还需依靠更多现实表现,展露更多出色的执政成就。”谢春涛说。
符合历史本来面目
记者:“七一”讲话简明扼要地回顾了中国共产党90年的历史,归纳成“三件大事”,如何理解?
谢春涛:用“三件大事”来概括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用高度凝练的语言展现了党对这个民族、国家的贡献,准确,全面,也很有说服力。简而言之,三件大事就是中国站起来、强起来、富起来。
“三件大事”符合历史本来面目,而历史本身最具有说服力。90年的历史已经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能够完成和推进“三件大事”,是因为它真正赢得了最大多数中国人的支持。
在领导实现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坚定地捍卫国家民族利益,真诚地解决人民,特别是农民的民生问题,努力地实现人民的民主权利,党、政府和军队保持高度廉洁。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又取得了多方面的执政成就:政治上,建立了各级人民民主政权;经济上,恢复了被多年战乱破坏的国民经济;外交上,荡涤了帝国主义的污泥浊水;国防上,打赢了抗美援朝战争。这几个方面的努力及成就,表明了新中国“新”在何处,也具体说明了我们通常所说的“解放”,到底意味着什么。今天的我们未必有深切的感受,但对于亲身经历过新旧社会对比的人们,其体会应该是刻骨铭心的。
从1953年到195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实现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为中国的进步和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近年来,因为改革开放使非公有制经济得到发展,农村也全面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有人认为改革否定了当年的改造。这完全是误解。当年改造建立起的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和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的制度没有改变,也不会改变。改革只是对原有基本制度的丰富和完善,绝不是要否定它。
不必讳言,在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我们也走过弯路,甚至发生了“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这样严重的失误。但是,这些失误都是在探索中发生的。因为没有经验,又不能照抄照搬苏联模式,那就不可能完全不出现失误。对这些教训的总结,为后来走上改革开放的正确道路,提供了深刻教益。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共产党深刻总结了教训。1978年,邓小平等领导人出访发达国家和地区,又意识到我们的落后和原因。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实行改革开放,实现工作重心转移,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从而实现了建国以来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在这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30多年来,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都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已经逐步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不可避免的”选择
记者:完成这“三件大事”的进程中,得出“四个选择”的结论,分别具有怎样的历史必然性?
谢春涛:为什么选择中国共产党?因为在中国共产党之前,这么多政党、这么多政治力量都进行了尝试,谁也没能解决中国的问题。只有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真正实现了国家和民族的独立,中国综合国力大幅提高,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地位显著提升。一百多年里中国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充分证明了“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18世纪特别是19世纪以来,中国逐渐沦为任人宰割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了挽救国家民族于危亡,中国的先进分子相继不断地向外界学习,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中国曾先后有过两三百个政党,这些政党在刚成立时,往往都宣称救国救民,但绝大多数很快烟消云散。
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也是因为在此之前,中国的先进分子可以说接触过几乎所有的学说,最终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解决了中国的问题。
尤其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理论成果,推动中国不断向前发展。有了毛泽东思想,才有中国革命的胜利,与中国共产党差不多同时成立的许多国家的共产党,不少至今还没取得过革命胜利。而邓小平理论经过丰富发展,包括“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战略思想的提出,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这个理论体系指导下,中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些历史充分证明了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必然性和正确性。
为什么选择社会主义?近代以来的历史已经证明,资本主义工业化的道路在中国走不通。从19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生以来,由于受到外国垄断资本的压迫和本国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始终处于举步维艰的境地。独立以后的中国如果走资本主义道路,难以取得真正意义上的经济独立,很可能成为外国垄断资本的加工厂和单纯的廉价原料、廉价劳动力的供应地,甚至失去已经争得的政治独立。
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力量相对来说比较强大,它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主要基础;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保证工业发展、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一个必要条件;当时的国际环境也促使中国选择社会主义。
为什么选择改革开放?由于照搬苏联计划经济体制,文革结束时,中国经济发展滞后,老百姓生活没有实质性改变。从1957年到1976年,全国职工几乎没涨过工资,许多生活消费品供给不足,需凭票购买。“穷则思变”,中国共产党总结经验教训,带领中国人民走上了改革开放之路。
而在后来的苏东剧变之时,中国经受住了严峻考验,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国坚持了改革开放,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邓小平曾就此总结指出,如果没有改革开放的成果,这个关我们闯不过,闯不过就乱,乱就打内战,“坚持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
过去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
记者:历史作出了选择,但为何要不断强调继续坚持“四个选择”?有何现实针对性?
谢春涛:回顾历史已经可以看出,“四个选择”的确是历史的结论,是人民的选择,而不是自吹自擂。但在今天,还有一些人不见得心甘情愿接受这一结论,不一一认同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改革开放。这些人未必有多大影响,但客观上是存在的。因此,党中央不断强调坚持“四个选择”,不断通过历史来说服、教育全党和人民,目的就是增强大家的认同。
而且,胡锦涛总书记提醒全党,“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光从历史上认同还不够,中国共产党要得到老百姓的进一步认同,还需依靠更多现实表现,展露更多出色的执政成就。也唯有如此,才能继续坚持“四个选择”。“七一”讲话随后以较长篇幅讲党的建设,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等,即是延续了这样一个逻辑。
中国共产党也深知,在前行的道路上仍有很多风险和考验。重大的基本的挑战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
科学发展的挑战,我们要用科学发展观这一新的发展思路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社会和谐的挑战,我们要用平衡协调各阶层利益关系等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平发展的挑战,我们要使国际社会成员相信中国的发展对世界是机遇,不是挑战,更不是威胁,从而营造一个有利于和平发展的国际空间;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挑战,我们要促进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实现各民族间的真正的友爱团结;执政党建设的挑战,我们要不断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使党在复杂环境下保持生机活力,保持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
我认为,中国共产党已经清醒地意识到这些挑战,并已有了有效的应对之策。如果党中央的各项主要战略部署能得到深入的贯彻落实,这些挑战和其他挑战都能成功应对。
(摘自《瞭望》新闻周刊 董瑞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