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留倩影,计算记芳魂

来源 :莫愁·智慧女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om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归去来兮。”1950年,华罗庚一封《致中国全体留美学生的公开信》引起强烈反响,海外学子受其感召,纷纷决定回国。这其中,就有夏培肃。
  夏培肃1923年出生于重庆一个教育世家,父亲夏鸿儒在江津县办学办实业,母亲是小学校长。三四岁时,母亲便一字一句地教她背诵《长恨歌》,引导她走进传统文化。她不仅博览群书,数学天赋也非常高,从小学到中学,始终保持第一名。枯燥的代数、几何,她却乐在其中。
  抗战爆发,夏培肃立志工业救国。高中毕业时,她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国立中央大学电机系,研究电路是她的兴趣。大学毕业后,夏培肃被推荐到交通大学攻读研究生,两年后,又以优异成绩通过留学生考试,赴英国爱丁堡大学深造。
  在英国,夏培肃于1950年获得博士学位,毕业论文中的新成果,在当时刚刚兴起的计算机方面得到广泛应用,深得导师赞赏。但同时,西方人对中国的偏见也深深刺伤了她的心:留学生每年需要去警察局登记,同时登记的是各类犯人;房东女儿的地理书里,中国男人抽鸦片、女人裹小脚,穷得没钱点灯,穿衣靠西方国家施舍……“不能让他们瞧不起中国人!”夏培肃暗下决心。听到华罗庚的召唤,1951年,她踏上了回国的轮船。
  回国后,夏培肃到清华大学任教。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举,基础设施和国防力量都需要计算機的支持,时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的华罗庚决定研制中国自己的计算机。既懂电子,数学又出色,29岁的夏培肃被华罗庚选中。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计算机,夏培肃一边设计,一边创办了计算机原理讲习班,她翻译资料、编写讲义,操作系统中的“位”,内存、缓存中的“存”,都是由她首次翻译并一直沿用至今。
  1958年,中科院创办中国科技大学,夏培肃当仁不让,负责计算机专业的筹备。作为主讲教授,她编写了《电子计算机原理》,这是我国在计算机方面的第一本正式讲义。
  培养人才的同时,夏培肃还负责“107计算机”的研制。那时,随着中苏关系降到冰点,苏联撤回了全部援助。就在许多国家纷纷猜测,中国计算机发展将就此停步时,但仅仅一年后,“107”横空出世。作为设计者和制造者,夏培肃创造了历史。最重要的电路是她设计的,运行非常稳定,远超苏联机器。“107”的成功是里程碑式的一笔,在夏培肃领导下,中科院继续研发更高效的计算机,计算机科学也从两手空空到蓬勃发展。夏培肃马不停蹄。古稀之年,她依然骑着自行车去授课,为计算机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鉴于夏培肃在计算技术方面的贡献,英国赫瑞-瓦特大学授予她名誉科学博士学位。在她看来,这不仅是个人荣誉,更是英国对中国的友好表示。
  “技术自主,国家才能强大。”为此,夏培肃多次有预见性地提出,必须加速国产芯片的研究,以免受制于人。尽管年事已高,但她仍然走在计算机前沿,为年轻科学家提供帮助。
  2001年,学生胡伟武出任龙芯处理器的首席设计师,78岁的夏培肃帮他搜集资料,鼓励创新。次年,“龙芯一号”诞生!中国终于结束了计算机产业“无芯”的尴尬历史,为了致敬夏培肃从事计算机事业50年,这只芯片被命名为“夏50”。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2014年,夏培肃走完了淡泊宁静的一生。“中关留倩影,计算记芳魂”,人生虽已落幕,但她留下的印迹依然灿烂夺目。
  夏培肃(1923-2014年),电子计算机专家,中国计算机事业奠基人,被誉为“中国计算机之母”。
  编辑 文心
其他文献
《女工绘》  刘庆邦 著 作家出版社  本书以20世纪70年代的矿山女工为主角,绘就了一幅后知青时代矿山女工的群芳图。书中对众多女性的命运有着深入细致的理解和体察,尤其是对主人公华春堂的描写,准确绘制了女工命运多舛的多面形象,并以对小人物的书写折射时代特色。《白衣执甲逆行出征》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 编写 人民卫生出版社  本书从全国抗疫工作者中征稿,筛选出三百篇稿件,按照逆行、身影、战友、家
期刊
为打通基层妇联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做到“提户知人、提人知事、提事知情”,南京市江宁区麒麟街道及各村(社区)妇联以“三全”社区家庭教育支持行动为契机,主动亮出身份、走到群众身边、积极提供服务。麒麟街道在“三全”的基础上探索实施“社区全域、父母全程、家庭全类型、街道全覆盖”的“四全”社区家庭教育支持行动。泉水社区志愿者上门发放宣传手册递出名片亮身份  江宁区麒麟街道六个村(社区)妇联主席主动作为,来
期刊
苏州高新区科技女性联盟成立暨“她时代她力量”女性发展课堂启动仪式  近年来,苏州高新区妇联紧紧围绕党政所需、妇女所急,扎实做好引领服务联系各项工作。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之际,苏州高新区妇联全面打造“慧绣高新”工作品牌,实施初心向党、时代建功、幸福家庭、平安逐梦、活力提升五大行动,全力推动区妇女儿童事业发展。“三式”引领,不忘初心有担当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苏州高新区妇联切实承担团
期刊
女性社會组织孵化基地助力有效的社会治理  苏州工业园区产业发达、人才荟萃,女大学生、女白领、女企业家、女科学家高度聚集,其中国家、省、市、区四级领军人才中女性达194人。为了有效引领园区女性创新创业,苏州工业园区妇工委精准把脉高层次女性人才需求,实施巾帼创新创业行动,建立女企业家公益联盟、女科学家联盟,打造独墅湖巾帼创新基地、科创区女性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女性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实施春风行动、女大学生
期刊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增进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对党的了解,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与美德,江苏省盐南高新区妇联聚巾帼之力,创新方式方法,丰富活动载体,让党史学习教育走进千家万户。巾帼心向党,争做最美“半边天”  若有大梦筑胸襟,巾帼何曾让须眉。5月30日下午,由盐城市女性人才联谊会主办、盐南高新区妇联协办的“巾帼心向党奋进新征程”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专场演出在新弄里剧院精彩上演,
期刊
前不久,“错换人生28年”事件当事人之一因肝癌去世,两个抱错孩子的家庭再次被推上热搜,到底是“错换”还是“偷换”至今未果,但其间的种种矛盾还是引起了人们对人性的深刻思索。  我突然想起上海作家滕肖澜的长篇小说《海上明珠》,当时有人评论故事情节的设定太过戏剧化,没想到如今却有了现实版,虽然小说与现实结局大不相同,但还是应了那句“戏如人生,人生如戏”。  小说开门见山,由车祸切入,千余字后便道出了“女
期刊
村子搬迁,集中居住,许多缸被主人遗弃。过去盛水盛米盛糠、腌鱼腌肉腌排骨腌猪头等多种作用的家什,在崭新得一尘不染的家里找不到安身之处。我和70多岁的婆婆顶着热辣辣的太阳,到无人的院落里寻缸,然后用三轮车拖回来。婆婆惜物,她从城里穿连衣裙的小姑娘变成山区老太太,与缸结下不解之缘。  我心里早已计划好,准备培植一缸菖蒲、一缸莲、一缸茨菰、一缸荷。前面三样,第一年夏天已实现,唯独荷错过了下藕的机会。  娘
期刊
1985年~2020年,《莫愁》杂志从20世纪走到21世纪,历经35载春夏秋冬。遥想当年,江苏省妇联为更加有力地推动妇女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决定创办一本全省妇女自己的期刊,在省委的重视关怀下,在宣传出版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莫愁》应运而生。  35年,《莫愁》不忘初心不负使命,以高站位大格局,向社会展示各界巾帼风采,为女性构建精神文化家园,成为妇女事业发展的舆论阵地。我们与女性交流职
期刊
编辑手记:马静(中)和下水道四班姐妹  20多年前,《莫愁》刊登了徐州市下水道四班的事迹,这个光荣集体的故事感动了无数人。在《莫愁》创刊35周年之际,记者对下水道四班进行了回访,邀请第五任班长马静为我们讲述半个世纪以来她们眼中时代和城市的变迁。  6月一入梅,整个江苏便泡在了雨水里,大量的降水考验着每座城市的地下管网系统。在徐州,有这样一群朴实乐观的人,不怕脏,不怕累,不怕险,50年来守护着城市的
期刊
一本雜志的价值是什么?她是带有logo的文化产品,链接起生产线上下全部的努力。她链接起读者、报道对象、作者和编辑,链接起发行、印刷、物流以及所有为之付出努力的人们,从策采编发到阅读、传播,到思考、回味……她链接的是每一个“看得见”的心灵和共同的记忆、情怀。  她书写时代、记录时代,属于每一个向往美好生活的人,属于每一个奋斗者。35年来,《莫愁》记住了江苏热土和中国大地上一张张生动的面庞。大力发展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