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这些说法是缺乏科学依据的,是很荒谬的、错误的言论。
至今为止,没有任何科学研究发现日常摄入食物不同,会引起健康人血液酸碱性改变的证据,亦没有因为人体血液酸性而导致疾病增加的科学证据。如果纠正所谓的“酸性体质”就可以预防慢性病,那么每天服用碱性的小苏打(碳酸氢钠)就可以不生病了吗?这显然是非常可笑的。随着国民经济飞速发展,中国居民由贫困饥饿到食物极大丰富的同时,肥胖、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疾病患病率增加,这主要是源于膳食结构不合理及身体活动减少,而绝不是由于鱼、禽、蛋和瘦肉等“酸性食物”引起的!
正确认识“食物酸碱性”
按照食物化学研究理论,食物燃烧后所得灰分的化学物质中如果含有磷、硫、氯较多溶于水后呈酸性;如果含有钾、钠、钙、镁较多溶于水后则呈碱性,这也是为什么吃起来酸酸的水果却为碱性食物的原因。但食物灰分是食物燃烧后剩下的一些元素的氧化物,与食物在体内代谢产物的性质是完全不同的,血液的酸碱度是成千上万种代谢产物综合平衡的结果,绝不是几种食物就可以决定的。
引起肥胖、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高发的饮食原因
1.忽视谷类的作用,动物性食品摄入过多
很多人认为吃主食会发胖,实际恰恰相反:动物实验发现单纯食用主食,即使食用量巨大亦很难制造出肥胖模型。谷类食物提供人体生理活动的绝大部分能量:心脏跳动、大脑功能、肝脏代谢等,因此少吃或是不吃主食对身体的危害是非常巨大的。建议成年人每天摄入主食200-400克(4-8两),最好其中40%来源于粗粮杂豆和薯类,因其中含有对健康好处多多的维生素及膳食纤维。
我国居民食用动物性食物较多,尤其是猪肉消费过高,肥肉、动物内脏和荤油是高脂肪食物,摄入过多引起肥胖,增加心脑血管疾病发生风险。建议成年人每日摄入量:鱼虾类50-100克(1-2两),畜禽肉类50-75克(1-1.5两),1个鸡蛋。
2.油脂和盐食用过量
我国居民平均每天摄入烹调油和盐的量分别为42克和12克,已远高于推荐量30克和6克,食用油和食盐过量所引起的的高血脂、高血压及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危害我国城乡居民健康的主要问题。烹调时,用油和盐一定做到心中有数,尽可能少用:一汤匙油=10克;一汤匙盐=8克,并合理选择烹调方法,减少烹调油盐的首选方法:采用蒸、煮、炖、拌、快炒的烹调方法,充分享受食物的原味。
3.三餐分配不合理,缺少运动
现代人生活节奏紧张,经常忽略承担着一天当中最繁重任务的早餐,简单吃个面包或是不吃,这都是对健康不利的。早餐不但要吃好还要吃得丰富,早餐应包括谷类、肉或蛋、奶类、蔬菜,如果只有两类营养不充足。中餐不但要吃饱,还要尽可能吃得丰盛,晚饭则要吃得少吃得清淡,很多人喜欢安排晚上和朋友聚会,大吃一顿然后回家睡觉,引起肥胖,同时睡觉时胃肠道也需要休息,但却还要消化主人晚餐时的大鱼大肉,长此以往引起胃肠道疾病的发生。
坚持长期低强度体力活动,如慢跑、快走、打太极拳、游泳、打球、骑自行车等,每天30分钟就可以,持之以恒的运动能够让人感觉精力充沛,预防肥胖等多种疾病的发生。
平衡的膳食结构才是远离慢性疾病、通往健康的光明之路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强调“食物多样,谷类为主,粗细搭配;多吃蔬菜和水果;常吃适量的鱼、禽、蛋和瘦肉”,均为近年营养学的研究成果,为改善中国居民营养状况而提出的膳食措施。蔬菜水果之所以能够预防慢性疾病的发生,是因为它们产生能量低,而且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以及对健康有益的植物化学物质,而绝不是所谓碱性作用。让广大居民远离“鱼、禽、蛋和瘦肉”,必然造成居民营养素摄入不足甚至缺乏,少年儿童的生长发育以及成人的营养状况将无从保证!应当按照指南要求,大力提倡“谷类为主,适量的鱼虾和畜肉类”的平衡膳食原则,使人们在享受丰富物质的同时,汲取充足而合理的营养。
至今为止,没有任何科学研究发现日常摄入食物不同,会引起健康人血液酸碱性改变的证据,亦没有因为人体血液酸性而导致疾病增加的科学证据。如果纠正所谓的“酸性体质”就可以预防慢性病,那么每天服用碱性的小苏打(碳酸氢钠)就可以不生病了吗?这显然是非常可笑的。随着国民经济飞速发展,中国居民由贫困饥饿到食物极大丰富的同时,肥胖、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疾病患病率增加,这主要是源于膳食结构不合理及身体活动减少,而绝不是由于鱼、禽、蛋和瘦肉等“酸性食物”引起的!
正确认识“食物酸碱性”
按照食物化学研究理论,食物燃烧后所得灰分的化学物质中如果含有磷、硫、氯较多溶于水后呈酸性;如果含有钾、钠、钙、镁较多溶于水后则呈碱性,这也是为什么吃起来酸酸的水果却为碱性食物的原因。但食物灰分是食物燃烧后剩下的一些元素的氧化物,与食物在体内代谢产物的性质是完全不同的,血液的酸碱度是成千上万种代谢产物综合平衡的结果,绝不是几种食物就可以决定的。
引起肥胖、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高发的饮食原因
1.忽视谷类的作用,动物性食品摄入过多
很多人认为吃主食会发胖,实际恰恰相反:动物实验发现单纯食用主食,即使食用量巨大亦很难制造出肥胖模型。谷类食物提供人体生理活动的绝大部分能量:心脏跳动、大脑功能、肝脏代谢等,因此少吃或是不吃主食对身体的危害是非常巨大的。建议成年人每天摄入主食200-400克(4-8两),最好其中40%来源于粗粮杂豆和薯类,因其中含有对健康好处多多的维生素及膳食纤维。
我国居民食用动物性食物较多,尤其是猪肉消费过高,肥肉、动物内脏和荤油是高脂肪食物,摄入过多引起肥胖,增加心脑血管疾病发生风险。建议成年人每日摄入量:鱼虾类50-100克(1-2两),畜禽肉类50-75克(1-1.5两),1个鸡蛋。
2.油脂和盐食用过量
我国居民平均每天摄入烹调油和盐的量分别为42克和12克,已远高于推荐量30克和6克,食用油和食盐过量所引起的的高血脂、高血压及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危害我国城乡居民健康的主要问题。烹调时,用油和盐一定做到心中有数,尽可能少用:一汤匙油=10克;一汤匙盐=8克,并合理选择烹调方法,减少烹调油盐的首选方法:采用蒸、煮、炖、拌、快炒的烹调方法,充分享受食物的原味。
3.三餐分配不合理,缺少运动
现代人生活节奏紧张,经常忽略承担着一天当中最繁重任务的早餐,简单吃个面包或是不吃,这都是对健康不利的。早餐不但要吃好还要吃得丰富,早餐应包括谷类、肉或蛋、奶类、蔬菜,如果只有两类营养不充足。中餐不但要吃饱,还要尽可能吃得丰盛,晚饭则要吃得少吃得清淡,很多人喜欢安排晚上和朋友聚会,大吃一顿然后回家睡觉,引起肥胖,同时睡觉时胃肠道也需要休息,但却还要消化主人晚餐时的大鱼大肉,长此以往引起胃肠道疾病的发生。
坚持长期低强度体力活动,如慢跑、快走、打太极拳、游泳、打球、骑自行车等,每天30分钟就可以,持之以恒的运动能够让人感觉精力充沛,预防肥胖等多种疾病的发生。
平衡的膳食结构才是远离慢性疾病、通往健康的光明之路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强调“食物多样,谷类为主,粗细搭配;多吃蔬菜和水果;常吃适量的鱼、禽、蛋和瘦肉”,均为近年营养学的研究成果,为改善中国居民营养状况而提出的膳食措施。蔬菜水果之所以能够预防慢性疾病的发生,是因为它们产生能量低,而且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以及对健康有益的植物化学物质,而绝不是所谓碱性作用。让广大居民远离“鱼、禽、蛋和瘦肉”,必然造成居民营养素摄入不足甚至缺乏,少年儿童的生长发育以及成人的营养状况将无从保证!应当按照指南要求,大力提倡“谷类为主,适量的鱼虾和畜肉类”的平衡膳食原则,使人们在享受丰富物质的同时,汲取充足而合理的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