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话大王郑渊洁的家庭教育课儿子是皮皮鲁女儿是鲁西西(上)

来源 :北广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eeman110_w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郑渊洁的儿子与我年纪相仿,都是80后生人,郑渊洁曾让他就读于北京最好的小学,但后来却听闻儿子学校老师的一句粗言秽语,这让郑渊洁大为惊诧。他下定决心,让孩子从小学退学,回家自学,从此儿子郑亚旗的学历就停留在了“小学”。加之郑渊洁自己也是小学辍学、回家自学,所以郑渊洁总是笑称:“我家祖孙三代,我爸、我、我儿子,都是小学文化!”
  现实版的皮皮鲁
  郑渊洁的儿子郑亚旗将自己活成了现实版的皮皮鲁。在郑亚旗从学校退学后,郑渊洁与他约定:“十八岁之前要什么有什么,十八岁之后一切靠自己。”于是,童年的郑亚旗拥有成堆的玩具,玩也玩不完的新鲜玩意儿。
  郑渊洁给他自编了教材,内容涉及写作、哲学、道德、自救、数理化等,以童话人物做主人公串联起教材的知识点,用讲故事的方式给儿子授课,并且随时补充。有一次,郑渊洁受邀去少管所演讲,讲课之余与一个小男孩聊天,这个小孩因为在1 6岁生日那天偷钱被抓,可这个孩子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盗窃罪”。郑渊洁意识到,让孩子了解法律,非常必要!于是,从少管所出来,郑渊洁就到书店买了一本《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回家就给郑亚旗一条条念,可《刑法》枯燥,郑亚旗听不进去,于是,郑渊洁将《刑法》里的41 9个罪名,编成41 9个寓教于乐的故事,作为给郑亚旗的家庭法制教材,名为《皮皮鲁和41 9宗罪》。
  1 993年,郑渊洁花重金为郑亚旗买了电脑。1 995年,郑渊洁在郑亚旗的鼓励下开始用电脑写作。2000年,郑亚旗1 8岁,按照他与老郑的约定,“要什么不给什么”,郑亚旗去超市扛过货、当摄影师,最后落脚在《电脑报》做技术主管……2008年,郑亚旗鼓励郑渊洁进行作品版权再开发,并成立了皮皮鲁总动员公司,围绕“皮皮鲁”等郑渊洁的童话人物,进行IP开发运营。几年来,郑亚旗将父亲的作品从一年60万册的销量,提高到了将近1 000万册,年销售额达1 .5亿。2008年至2017年,郑渊洁持续1 0年进入中国作家富豪榜前三,其中2009年、2012年、201 7年荣登榜首。郑亚旗功不可没!
  如今,郑亚旗也身为人父,他为人随和、从不迟到,和父亲郑渊洁一样,每天坚持早起工作,并保证陪伴女儿的时间。“我上小学六年,老郑风雨无阻地接送了我六年。”所以,郑亚旗从不对女儿说忙,工作再多,他也会保证陪伴女儿的时间:“我晚饭时间出去谈事或者应酬的情况,会控制在一个月不超过两次。”
  回顾自己的辍学生涯,郑亚旗说:“在学校,学习是一件痛苦的事,在家里,我能从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获取快乐,这是我不上学的核心理由。”而在他36岁的时候,有媒体形容郑亚旗:“通常,我们欣赏一个人,会说他有才华、有气质、有修养……可我们极少用‘幸福’去评论一个人。”但郑亚旗,“这个人一定很幸福!”


  現实版的鲁西西
  郑亚旗活得像皮皮鲁,而郑家还有一位鲁西西。后来,郑渊洁有了第二段婚姻,1 999年,小女儿郑亚飞出生。郑渊洁想在女儿身上如法炮制对儿子的教育经验,不让女儿上学,自已亲自在家教授。意想不到的是,女儿完全不吃老爸这一套,抵死不从,一定要上学!
  在入园的年龄,郑渊洁拗不过女儿,勉为其难送她去了幼儿园。每次,郑渊洁送女儿入园前都会叮咛:“如果有同学欺负你,或者老师对你不好,你就和爸爸说,咱以后就不去了!”刚开始,郑渊洁想得挺美,幼儿园这么多孩子,哪有不吵架和被欺负的,等哪天女儿受了委屈,就可以理所当然地让女儿回家,由他来教导啦。


  谁料,女儿每天都是乐滋滋地去上学,与儿子郑亚旗对学校的恐惧、厌恶对比,女儿对上学简直“有瘾”!郑渊洁哭笑不得,回家后认真地对比了自己的两个孩子,发现两人性格完全不同!儿子好动,不适应学校填鸭式教育,在家自由学习,正好释放了他的天性,所以在家教育比较适合他。而女儿恰好相反,女儿喜欢读书,喜欢群体生活,学校更适合她。郑渊洁想到“因材施教”的道理,这才放弃了原来一直坚持的想法,让女儿顺其自然去上学了。
  后来,郑亚飞一路学来,非但不厌学,而且学习成绩渐渐提升,从一开始吊车尾到中等,再到逆袭成为“学霸”。高中毕业时,郑亚飞成为了全年级唯一的全额奖学金获得者,被美国六所名牌大学同时录取。郑渊洁问女儿:“你想读到什么程度啊?”郑亚飞不假思索地回答:“我要读到博士!”
  郑渊洁的家庭教育课
  如今,郑渊洁经过了两个孩子的教育实践之后,将自己的养育理念加以提炼,在《郑渊洁的家庭教育课》中,他给为人父母者提出几个建议,其中不乏惊世骇俗之语。
  家长绝对不能对孩子做什么?郑渊洁的回答是:贬低。“欣赏能让孩子长成参天大树,贬低能让孩子枯萎畸形。”2009年,比尔·盖茨的爸爸写了一本书,叫做《盖茨是怎样培养的》。其中一句话令人印象深刻,那就是比尔·盖茨的爸爸说:作为父母,您对孩子不管怎么做,就是不能贬低孩子。郑渊洁也认为,如果家长想摧毁孩子,那最快捷的方法,就是按照以下步骤来摧毁孩子的自尊:一、让孩子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没人赏识他。“你真蠢”“我怎么生了你这么个东西”,这些话都可以达到摧毁自尊的“完美”效果。(未完待续)
其他文献
日前,著名加速器物理学家方守贤院士在京离世。方守贤是我国第一台大科学装置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经理,是我国高能加速器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2013年,他曾撰写《我的高能加速器梦》一文并发表,其中完整记录了他为实现“建造世界一流的高能加速器”这一梦想所做的努力和坚持。  没有讲义就“啃”外文原版书  1 932年1 0月28日,方守贤在上海出生。1 9年后的秋天,他以高分考入上海交通大学物理系。
期刊
人的成长是一辈子的事情,绝对不是你在小学、大学所得的分数决定的。分数对于孩子来说很重要,但是不能因为孩子分数低就认为孩子没出息。请家长一定要改一改判断成功的标准。孩子分数高是成功的标准之一,但是千万不要把它当作是必然的标准,更不能当做是唯一的标准。否则你的孩子就会受到无数的伤害,因为任何一次考试只有一个第一名。如果一个班里有40名学生,难道除了第一名,其余的39个孩子都是笨蛋吗?都是失败者吗?绝对
期刊
美国西部时间1月26日上午,退役刚3年多的NBA著名球星科比·布莱恩特在加利福尼亚州卡拉巴萨斯的一次直升机失事中不幸遇难,年仅41岁。和他同时遇难的还有他13岁的二女儿吉安娜·玛丽亚及其他七名机上人员。  消息传出,全世界的篮球迷都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之中,很多人都不敢相信这是真的。科比·布莱恩特被认为是NBA历史上最伟大的球员之一。他,1978年8月23日出生在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州的费城,他的父亲是前
期刊
2019年,一出张火丁磨砺10年的《霸王别姬》在京首演,京沪两地锋芒尽出,也引起了她从艺以来的最大争议。在长安大戏院再次上演时,张火丁不仅为观众带来如醉如痴的《霸王别姬》,谢幕返场时,还连唱了《女儿家》《梁祝》和《锁麟囊》三段经典唱段。  张火丁每年的演出极少,每次登台都会成为演出票房最火爆的文化现象,尤其这出让她“想了三十年”“十年磨一剑”、大胆用程派艺术挑战梅派经典剧目的《霸王别姬》,更是让戏
期刊
一名电视台的记者曾这样提问:“吴总,您是大兴机场的奠基人,我想问您几个问题……”吴志晖回答:“首先,奠基人这个词我不太认同,我们都是建设者。”  天安门正南46公里,北京市大兴区与河北省廊坊市广阳区的交界处,十年前还是一幅北方的乡村图景,最显著的元素是大片的玉米地和西瓜田。十年后,一只巨大的钢铁凤凰———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在这里惊艳了世界。  大兴机场一期工程占地面积27平方公里,远期规划年客流吞
期刊
在上世纪80年代末,上海电影译制厂译制了《茜茜公主》三部曲,在影院和电视台多次播放,引起了巨大反响。美丽纯真的茜茜,英俊国王弗兰茨的形象在中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茜茜公主》拍摄于1955年,该片的主创人员都想不到30多年后,这部讲述欧洲宫廷生活的影片在东方有如此巨大的影响力。  罗密叫他“卡尔叔叔”  弗兰茨国王的扮演者卡尔海因茨·伯姆2008年在接受德国之声的采访中说:“我很想利用这次采访的机会
期刊
1月30日19:30,北京卫视《生命缘》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特别报道,播出了。  作为北京地区第一支进驻医院隔离区内采访的团队,《生命缘》节目组一行四人从腊月二十九(1月23日)起,进驻北京地坛医院。  1月30日20:17,记者第一次联系上了隔离区内的《生命缘》导演李晓东。没聊几句,有任务,他“云消失”了。  22: 00,我们再次接上头。断断续续,隔离区内的场景、人物、故事,一一浮现……  先说一
期刊
被称为千年之“舞”的中国“戏曲活化石”傩戏,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据记载,从原始社会末期就有了傩祭的活动。在孔子生活的时代,傩祭已经非常盛行,在民间传奇颇多。每逢新春佳节,江西等地都会请傩神、跳傩舞,祈盼新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为此,记者前往江西省婺源县采访,记录了“非遗”傩戏传承与发展的窘境,在“坚守中窥探出路”,有关部门也正在想方设法为千年之“舞”续上香火。  名作赏析  朱宪民
期刊
年尾年初,一场严重的疫情———因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而导致的肺炎,从武汉开始,迅速蔓延全国。  1月20日,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召开发布会,2003年抗击“非典”的领军人物、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被任命为专家组组长,再次挂帅,阻击疫情。出现在媒体镜头之中的钟南山院士,身材挺拔健硕,全然不像是一位80多岁的老人,他的身体状态甚至丝毫也不逊色于待在他旁边的那些年轻人。他是怎么做到的?这当与他几十年如一日的
期刊
早在2000多年以前,我们的老祖宗们就在《左传》中说过“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可惜这个事吧,总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但说难也不难。下面就让我们来看下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莫言是怎么“知错能改”的:  莫言是文学大家,却没什么架子,每有读书心得,或有什么书法、诗词作品,总爱拿出来和网友们互动一下。2018年春节前,莫言在自己的微博中晒了件书法作品,但很快就有眼尖的网友从里面挑出了两个错别字。他写的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