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纵观铁凝的创作,不难看出铁凝作品与基督教文化的密切关系。这不仅体现在基督教文化在铁凝作品中的具象化呈现,并且体现在基督教文化中罪恶观念、忏悔与救赎意识,对人类的爱的本质等文化因素的深层契合。以基督教文化的角度观照铁凝的作品,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的理解铁凝的作品,也势必为我们呈现一位更具魅力的铁凝。
[关键词]铁凝;基督教文化;罪恶;忏悔;爱
[中图分类号]1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6)04-0073-05
新时期以来,随着西方文化思潮的大规模涌入,基督教文化受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热切关注,形成了对基督教文化接受的良好氛围。铁凝,作为一位始终关注现实人生的作家她的创作自然受到同时期文化氛围的影响。再有,要提及铁凝的家庭出身,她的父亲是画家,母亲是音乐教师,家庭环境的耳濡目染有助于熏陶她的西化艺术感受力,并且她也曾坦言自己早年就读过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屠格涅夫等西方基督教思想浓厚的作家的作品,并且她深深地爱上了他们,在以后的创作中也受到他们的影响,“陀斯妥耶夫斯基从宗教入手,他表达的是人类灵魂永远的钝痛,不是尖利的,不是很锋利的那种疼,是钝痛。那么我觉得这些东西都是非常深厚的,一言难尽它就影响了你,它就好像在空气里影响你,影响是空气里的东西,但是对于一个作家来说,都(影响和资源)需要,我的这种比喻都是形象化的,也许是不很确切的。”考查关于铁凝作品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她作品中女性意识和乡土意识的研究,而对于基督教文化与她作品的联系研究很少,即便偶有涉及也主要集中在谈论忏悔意识上。因而,进一步探究铁凝的作品与基督教文化的幽微勾连,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发掘铁凝作品的内涵和艺术魅力。
一、基督教元素的具象化呈现
铁凝作品中包含了丰富的基督教文化符号,在铁凝的四部长篇小说中,每部都涉及至少一位与基督教有密切关系或本身就是基督徒的人物。例如《玫瑰门》中,司猗纹曾在教会学校上学,姑爸屋中搜出的仅有的书就是《圣经》;《无雨之城》中,普运哲的姑姑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她满蕴着温柔和牺牲像天使一般爱着普运哲;《大浴女》中的方兢口中回旋着的上帝;《笨花》中的西贝梅阁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她坚信天国,坚信上帝对人类的拯救,向所有接近她的人诉说上帝的义,一心一意等待上帝国度的降临。这些人物的出现无疑在书中营造了一种基督教的文化氛围,种下了基督教文化的种子,为从基督教角度阐释其作品提供了可能。
铁凝在作品中不时引用基督教中的语言,讲述《圣经》中的故事和人物。例如《笨花》中对《圣经》经文的直接引用“哀恸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安慰。清心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见神。——《新约全书》马太福音第一章第五节”。行文至此,正是中华民族处于日本侵略的水深火热之时,人民悲痛,需要安慰,更需要来自神的盼望,经文正是此时人们那种心境的表达;《麦秸垛》中,在杨青故意供认出毛线领是沈小凤的后,不仅觉得脸上发烧,又想起了基督教中那个出卖耶稣的犹大;《棉花垛》中,小臭子和乔背的班得森传教士带来的“金句”:“淫乱的人终归要下地狱”,由此才有了乔对小臭子的行为规劝,也为之后小臭子的种种劣迹及最终的死埋下伏笔……作品中这些直观化。的基督教文化知识的介入,虽然作者一定程度上滤去了它们的宗教意味,但在故事内容上却起到点题和强化的作用。此外,铁凝作品中还塑造了基督教文化在中国传播的主要推动人物——牧师和传教士形象。例如《棉花垛》中的班得森传教士,《笨花》中的山牧仁牧师等。他们在近现代中西方交流史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毋庸置疑他们首要的身份是作为基督教的传播者来到中国的,他们在作品中的出现也给作品蒙上了一层基督教文化的氛围。审视铁凝笔下的传教士和牧师,更接近真实历史中的这群人,因为她没有把他们丑化为侵略者的开路人,也没有把他们美化为身处灾难中的中国的救世主,而是把他们当作鲜活的生命个体来写。他们只是一群从西方来到中国传播基督教的宗教信仰者;他们是人,所以他们会固守他们的生活习性:爱喝羊奶、吃面包,早餐爱喝麦片粥,下午有散步的习惯;他们是基督徒,所以他们有着博爱的胸怀,尽己所能帮助被侵略的中国人,千方百计托人给向文成送急需的药品。这些具象化的基督教因素的呈现,是反映当时当地社会现实的必要,在一定程度上渲染了基督教的文化意蕴,增加作品的多元化色彩。
二、“撒旦”母题:罪恶之谷
基督教文化是罪感文化,“世人都犯了罪,亏缺了神的荣耀”,“都”说的不是程度,而是范围,只要是人就有罪。“按基督教义理,罪是人与上帝的关系和人与人关系的偏离或断裂。前一种偏离导致人与自身的价值本源(上帝)关系的断裂,这就是罪;后一种偏离导致人与人的互相联系的断裂,是为恶;人与上帝关系的偏离必然导致人间关系的断裂,恶是罪的结果。”关于罪恶的书写几乎贯穿了整本基督教文化的经典——《圣经》,在创世之初罪就来到了世界,堕落天使撒旦借助引诱上帝为人类始祖亚当创造的女人夏娃,二人先后吃了上帝明令禁止他们吃的分辨善恶树上的果子,人类走上了背离上帝旨意的道路,之后在上帝问询之时二人都将责任推给他者(女人或蛇),人与上帝的关系出现断裂,即罪进入人间。亚当和夏娃被神逐出伊甸园,世代生活在了堕落天使撒旦掌权的世界。而整个基督教文化就是神对人的救赎和爱,基督耶稣为洗去人所犯的罪而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用基督耶稣的宝血遮盖了所有信他名人的罪,使人与上帝断裂的关系得以恢复,人得见上帝的面。人来到这世上,也就是处于了罪恶之谷,人性在很大程度上包含着罪性。铁凝注重对人的探索,热衷于对人性的书写,她曾说:“人性结构的丰富性给文学带来了说不尽的视角。”罪与恶的角度,为铁凝作品奠定了深入浅出探索人性的基调。具体体现为作品中对人的私欲、嫉妒、仇恨、非道德的性爱等的展现,以此为突破口揭示人性的深广与丰富。
小说《何咪儿寻爱记》支配何咪儿行动的不是来自外界道德观念,而是源于自己的私欲。她12岁就恋上了刚从部队复员的表哥,费尽心机与表哥通信,焦灼的浸泡在自己的欲火之中;又是因为私欲,她鼓动马建军袭击一楼为何二咪报仇;她的私欲在不断地满足中,也在不断地滋生,她霸道的要求马建军在身后跟着她,护着她,听命于她的驱遣;而她为了听更动人的情话,享受更文明的爱抚,抛弃马建军,沉迷于李力为她设计的艺术幻梦中;私欲具有排他性,她无法忍受马建军找别人做女朋友,又刁蛮的将其抢回;然而,她并不知道珍惜,为了满足她对金钱的欲望,她隐瞒家人堕胎,一个人在北京出卖皮肉挣钱;当她回过头来又想占有马建军的爱时,她又抛弃了爱她的宏生,拆散马建军已建立起来的温馨的家庭,夺回马建军。放纵私欲就是她的罪恶,她任由自己的私欲纵横驰骋,从未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她的私欲就是她世界的中心,围绕这个中心她随意做着伤害他人,她这株恶之花缠绕、吮吸着那些有她想要的“汁液”的人的肉体和灵魂,到处释放着罪恶的毒气,寻觅着满足私欲的下一个目标。司猗纹亦是罪恶的化身。她18岁出于性欲冲动,瞒着父母与华致远发生性关系;为满足亵渎人生的小把戏,强奸了自己的公爹;出于嫉妒,她制造齐小姐卑于她的屈身瞬间;为了在新时代争得站出来的机会,她绞尽脑汁,不惜以人为壑:虚张声势的交东西,谄媚的拍罗大妈马屁,诬陷自己的亲妹妹和友人达先生,出卖单纯的小姑子,挖空心思设计展览儿媳和大旗的偷情,公开嘲弄外孙女的大便;即使到了60多岁的年纪,她仍然斗志昂扬,煞费心机地跟踪儿媳,窥探并插足外孙女的生活;直至当她患了腰脊髓病变,她的邪恶之心继续蔓延:她以“双挂号”信暗中知会苏眉丈夫,苏眉与叶龙北约会,企图制造苏眉和丈夫的不和;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她不断要求着被“运动”,丝毫不考虑这样做给别人带来的麻烦。罪是恶的结果,恶是人与人关系的断裂,司猗纹的罪恶使她的人与人的关系剑拔弩张,她不伦的性爱,嫉恨、虚伪、陷害、出卖、设计暗算、窥视,竭尽所能呈现给世人“一株妩媚而狰狞的罂粟花”。再有《大浴女》本身就是一部因仇恨而架构起来的故事。由于对母亲与唐医生偷情的愤恨,她对尹小荃厌恶、漠视、嘲弄,最后眼睁睁见死不救,是尹小跳的仇恨促使了尹小荃的死;而又是尹小荃的死让尹小跳永远失去了灵魂洁净的可能,自己的灵魂永远的亏欠导致了她永远丧失了成为一个正常人的可能,仇恨使她的灵魂终生受到谴责,也使她永远丧失了在尹小跳面前做姐姐的尊严。基督教文化中对人的罪恶的关注,对罪恶在人性的多样化体现多角度开掘,为铁凝的人性探索打开了一个更开阔的视野,有助于铁凝对人性的“幽暗意识(即是发自对人性中与生俱来的阴暗面和人类社会中根深蒂固的黑暗势力的正视和警惕)”更进一步的揭示。 三、忏悔与自审:叩问精神救赎之路
忏悔与救赎思想是基督教文化的重要内容,承认并认识到人生而有罪的事实,才有了对罪的厌恶和背离的企望,产生救赎和忏悔的渴求。“《圣经》中忏悔的意思,包括三个要素:认识罪、知己罪、痛恨罪。”铁凝在作品中对罪恶的揭示,其实已经是忏悔的开端了,而后的认罪和批判罪,进而自我的救赎与拯救,是忏悔的逐层深入。铁凝在这方面似乎有自觉地追求,“文学可能并不承担审判人类的义务,也不具备指点江山的威力,它却始终承载着理解世界和人类的责任,对人类精神的深层关怀。它的魅力在于我们必须有能力不断重新表达对世界的看法和对生命的追问;必须有勇气反省内心以获得灵魂的提升。”作品中人物多不是以法律上的罪犯存在,而是一些道德上的残缺者,他们所受之罚也不是以肉体伤害呈现,而是一种灵魂和内心的雕琢,这就是忏悔的力量。
《对面》中的“我”是一个两性关系上的浪荡子,在与不同的女人发生关系时,却希望能逃脱对她们应承担的责任,在这种逃脱中撞见自己的灵魂。在与肖禾发生彼此的第一次时,本是美好的事情,“我”却把这看作是“这初次的毫无意思的体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我”得知肖禾不再追着我对她负责、与她结婚时,“我”对肖禾“产生了一种说不尽的滋味”,做爱变得无比畅快淋漓;因为不用对旅途中的姑娘负责,所以“我”对她不止一次的求爱;因为林林是一个为追求婚姻而付出爱的女人,所以“我”对她提高些警惕,不断地耍弄她、疏远她……就是这样一个自私的男人,霸道的吓死了对面任性而活的女人。这件事成了“我”遇见灵魂的契机,自此,每当“我”想起这个因我故意惊吓而死的女人时,心中都会冒出“一种久违了的让自己变得好一些的愿望”。这件事让“我”认识到自己的卑鄙、龌龊,自己不过是躲在暗处对对面有欲望的另一个男人罢了。“我”对对面的欲望,以及“我”玩弄女性,凶狠的罪性促成了“我”的谋杀。通过不断地反省自我,不断地忏悔,或许“我”的心中真能如对面一般——一片清明。《大浴女》中的尹小跳是儿童出版社的编辑,具有旁人说不出来不好的品质,她心甘情愿的承受着方兢对她精神上百般的性虐待,容忍方兢的无赖;忍让和包容尹小帆一次次的挑剔和抢夺;将自己深爱的恋人陈在拱手让给万美辰;对朋友和同事们报以宽厚仁慈的态度……几乎具备了所有道德高尚者所应有的一切好品质,然而她清醒的知道她并非生来就如此的“善根厚实”,是许多年前她亲眼目睹却没伸出援手救下的死去的尹小荃“成全了”她。“这个两岁的小美人儿把尹小跳变得鬼鬼祟祟,永远好似人穷志短。”“尹小荃让她终生丧失了清白的可能”。正是这深藏在心底的阴暗,催促她竭尽全力去撕毁心中的不洁,不断地忏悔,养育了她美好的品格。引领她进人心灵静谧的花园,品尝到“痛苦的甜蜜”。铁凝刻画笔下的这些人物正暗合了基督教文化中忏悔者的心路历程:“正视自己的罪,是悔改的开端,当人认清自己在神面前的情况时,才是在光明中行。只有对罪的深刻体认,才能够产生高度的‘忏悔意识’,以而达到获取真正自由和生命的更新”
四、由爱而来:“圣母”式女性塑造
基督教文化也是关于爱的文化,或可言“不管上帝一词意指什么,它的本质只有一个,那就是爱”,在《圣经》中多次出现关于爱的论述,“我赐给你们一条新命令,乃是叫你们彼此相爱;我怎样爱你们,你们也要怎样相爱。你们若有彼此相爱的心,众人因此就认出你们是我的门徒了。”爱,不仅是基督徒应遵循的诸条命令之一,并且是基督徒们成为基督徒的标志。此外,《圣经》中对爱的内涵还有具体的阐述“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是相信,凡是盼望,凡是忍耐;爱是永不止息。”基督教对爱如此执着的追求,深深地影响着铁凝,并体现在她对文学的认识,及文学创作中。“我心目中的文学是什么样子?是对人类大的体贴和爱。体和贴,说起来似乎很简单,但真是很难做到的。这种对人类的大的体贴和爱,这种永不疲倦的激情……”这是铁凝对基督教爱的契合,不仅仅是中国传统式的推己及人,兼爱众的爱,而是一种大爱,博爱,永远地包容忍耐,推崇以自我的牺牲付出拯救他人,对待善恶之人均等而视之的爱。
大模糊婶和大芝娘是两位像大地一样的女性,她们以深沉、无私、包容和坚韧的爱,爱着她们身边的人。有爱的人心灵都是柔软的,早年丧子的大模糊婶没有消沉在自己的不幸里,她用自己无私的爱托住了冯一早这个生来就没妈的孩子,处处护着他,惦记着他。她的爱给了一早前所未有的安全感,“只要我能钻进她的奶底下,我爹有个什么可怕的?天底下还有什么可怕的?”她用无私的爱呵护着一早从呱呱婴儿到魂归他乡,她以温暖的母亲的胸怀不求回报的爱着他,怜恤着身边的人。大芝娘用她宽阔的胸怀包容并爱着她生命中所有人:面对对她始乱终弃的丈夫她毫无怨言,困难时期她不计前嫌接纳了前夫的一家四口,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为孩子、爱人无私的付出;她把爱献给了身边所有的人,用爱消融人们所有的不幸,时刻准备带给人以帮助和安慰。她不仅真诚的关心有心计的杨青,她也给敢爱敢恨的沈小凤以可靠地避风港湾;她怜悯受苦的人,关心花儿;她仁义充满了恻隐之心,将外路来的五星视若己出。大芝娘的爱给这藏污纳垢的世界带来了一抹光亮,给污浊不堪的欲望世界带来了一丝单纯。她的爱就是光,是她从太阳那里得来又释放给人间的温暖。这种宽容、牺牲和忍让的爱在白大省身上得到更进一步的发挥,她心甘情愿的背起了别人扔给她的十字架。从那团来不及清洗干净的蛋黄洗发膏,就预示白大省将永远伴着这种对任何人都无私无尽的爱。她的一生经历了三个男人,他们都享受着她的爱,利用过她的真诚,由衷赞誉过她的善良,也无一例外的抛弃过她。特别是她的初恋郭宏,一个来自大连为了毕业后能留在北京而利用她的人,她却浑然不知,对郭宏的爱毫无保留,在郭宏遇到了更值得他利用的日本女留学生时,白大省却被无情的抛弃了;然而,有一天,抛弃过她又被妻子抛弃的郭宏出现在她家门口,抱着一个他与别人生的孩子出现在白大省的面前,表达他要与白大省重新结合的想法时,显然是想再次利用她;白大省在看到了郭宏的落魄,孩子的可怜后,竟然再次欣然接纳了这对父女。白大省这种低标准,谦让所有人,忘我牺牲的爱无疑有着耶稣基督对整个人类无尽的爱的影子。白大省对他人爱的表达,是对基督教文化中爱的一种形象化的诠释。
基督教文化在中国的接受,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作为西方重要思想传入中国以来,经历了较为曲折的历程。在现代文学时期,基督教文化得到了较好的回应,特别是新文化的倡导者们都积极加入对基督教文化的译介,像陈独秀、周作人、鲁迅等都对基督教进行过不同程度的研究,并且大家基本认同把基督教作为一种拯救国民,改造国民性的重要手段,尤其出现了像冰心、许地山、老舍等这些基督教文化意识浓厚的作家;但新中国成立至文革时期,基督教文化在大陆的文学作品中基本销声匿迹;直至到了上世纪80年代新时期以后,当代作家把基督教文化作为再次打开国门学习西方的必修功课,继而当代作家们对基督教文化呈现了前所未有的热情和兴趣。铁凝,毋庸置疑受到了基督教文化的影响,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铁凝对基督教文化的接受不是直接的,她不是以一个虔诚基督徒的身份来反映和传播基督教文化的,充其量她只是一位基督教文化的认同者或者说是有保留的接受者。像她在散文《正定三日》中给我们展现的正定,这里既有基督教堂,又有佛庙寺院二者和谐共处,作者是以一位现实的关怀者接受宗教意识的影响的。但我觉得我们应当欣赏这样的努力,而不是求全责备,毕竟铁凝与基督教文化的耦合,丰富了她的创作,加深了她探索人性的深度,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庆幸的。我们期待这种耦合能够持续进行并不断加深,我们也期待铁凝创作出对人性有更深入探寻的好作品。
责任编辑 丛琳
[关键词]铁凝;基督教文化;罪恶;忏悔;爱
[中图分类号]1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6)04-0073-05
新时期以来,随着西方文化思潮的大规模涌入,基督教文化受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热切关注,形成了对基督教文化接受的良好氛围。铁凝,作为一位始终关注现实人生的作家她的创作自然受到同时期文化氛围的影响。再有,要提及铁凝的家庭出身,她的父亲是画家,母亲是音乐教师,家庭环境的耳濡目染有助于熏陶她的西化艺术感受力,并且她也曾坦言自己早年就读过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屠格涅夫等西方基督教思想浓厚的作家的作品,并且她深深地爱上了他们,在以后的创作中也受到他们的影响,“陀斯妥耶夫斯基从宗教入手,他表达的是人类灵魂永远的钝痛,不是尖利的,不是很锋利的那种疼,是钝痛。那么我觉得这些东西都是非常深厚的,一言难尽它就影响了你,它就好像在空气里影响你,影响是空气里的东西,但是对于一个作家来说,都(影响和资源)需要,我的这种比喻都是形象化的,也许是不很确切的。”考查关于铁凝作品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她作品中女性意识和乡土意识的研究,而对于基督教文化与她作品的联系研究很少,即便偶有涉及也主要集中在谈论忏悔意识上。因而,进一步探究铁凝的作品与基督教文化的幽微勾连,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发掘铁凝作品的内涵和艺术魅力。
一、基督教元素的具象化呈现
铁凝作品中包含了丰富的基督教文化符号,在铁凝的四部长篇小说中,每部都涉及至少一位与基督教有密切关系或本身就是基督徒的人物。例如《玫瑰门》中,司猗纹曾在教会学校上学,姑爸屋中搜出的仅有的书就是《圣经》;《无雨之城》中,普运哲的姑姑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她满蕴着温柔和牺牲像天使一般爱着普运哲;《大浴女》中的方兢口中回旋着的上帝;《笨花》中的西贝梅阁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她坚信天国,坚信上帝对人类的拯救,向所有接近她的人诉说上帝的义,一心一意等待上帝国度的降临。这些人物的出现无疑在书中营造了一种基督教的文化氛围,种下了基督教文化的种子,为从基督教角度阐释其作品提供了可能。
铁凝在作品中不时引用基督教中的语言,讲述《圣经》中的故事和人物。例如《笨花》中对《圣经》经文的直接引用“哀恸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安慰。清心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见神。——《新约全书》马太福音第一章第五节”。行文至此,正是中华民族处于日本侵略的水深火热之时,人民悲痛,需要安慰,更需要来自神的盼望,经文正是此时人们那种心境的表达;《麦秸垛》中,在杨青故意供认出毛线领是沈小凤的后,不仅觉得脸上发烧,又想起了基督教中那个出卖耶稣的犹大;《棉花垛》中,小臭子和乔背的班得森传教士带来的“金句”:“淫乱的人终归要下地狱”,由此才有了乔对小臭子的行为规劝,也为之后小臭子的种种劣迹及最终的死埋下伏笔……作品中这些直观化。的基督教文化知识的介入,虽然作者一定程度上滤去了它们的宗教意味,但在故事内容上却起到点题和强化的作用。此外,铁凝作品中还塑造了基督教文化在中国传播的主要推动人物——牧师和传教士形象。例如《棉花垛》中的班得森传教士,《笨花》中的山牧仁牧师等。他们在近现代中西方交流史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毋庸置疑他们首要的身份是作为基督教的传播者来到中国的,他们在作品中的出现也给作品蒙上了一层基督教文化的氛围。审视铁凝笔下的传教士和牧师,更接近真实历史中的这群人,因为她没有把他们丑化为侵略者的开路人,也没有把他们美化为身处灾难中的中国的救世主,而是把他们当作鲜活的生命个体来写。他们只是一群从西方来到中国传播基督教的宗教信仰者;他们是人,所以他们会固守他们的生活习性:爱喝羊奶、吃面包,早餐爱喝麦片粥,下午有散步的习惯;他们是基督徒,所以他们有着博爱的胸怀,尽己所能帮助被侵略的中国人,千方百计托人给向文成送急需的药品。这些具象化的基督教因素的呈现,是反映当时当地社会现实的必要,在一定程度上渲染了基督教的文化意蕴,增加作品的多元化色彩。
二、“撒旦”母题:罪恶之谷
基督教文化是罪感文化,“世人都犯了罪,亏缺了神的荣耀”,“都”说的不是程度,而是范围,只要是人就有罪。“按基督教义理,罪是人与上帝的关系和人与人关系的偏离或断裂。前一种偏离导致人与自身的价值本源(上帝)关系的断裂,这就是罪;后一种偏离导致人与人的互相联系的断裂,是为恶;人与上帝关系的偏离必然导致人间关系的断裂,恶是罪的结果。”关于罪恶的书写几乎贯穿了整本基督教文化的经典——《圣经》,在创世之初罪就来到了世界,堕落天使撒旦借助引诱上帝为人类始祖亚当创造的女人夏娃,二人先后吃了上帝明令禁止他们吃的分辨善恶树上的果子,人类走上了背离上帝旨意的道路,之后在上帝问询之时二人都将责任推给他者(女人或蛇),人与上帝的关系出现断裂,即罪进入人间。亚当和夏娃被神逐出伊甸园,世代生活在了堕落天使撒旦掌权的世界。而整个基督教文化就是神对人的救赎和爱,基督耶稣为洗去人所犯的罪而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用基督耶稣的宝血遮盖了所有信他名人的罪,使人与上帝断裂的关系得以恢复,人得见上帝的面。人来到这世上,也就是处于了罪恶之谷,人性在很大程度上包含着罪性。铁凝注重对人的探索,热衷于对人性的书写,她曾说:“人性结构的丰富性给文学带来了说不尽的视角。”罪与恶的角度,为铁凝作品奠定了深入浅出探索人性的基调。具体体现为作品中对人的私欲、嫉妒、仇恨、非道德的性爱等的展现,以此为突破口揭示人性的深广与丰富。
小说《何咪儿寻爱记》支配何咪儿行动的不是来自外界道德观念,而是源于自己的私欲。她12岁就恋上了刚从部队复员的表哥,费尽心机与表哥通信,焦灼的浸泡在自己的欲火之中;又是因为私欲,她鼓动马建军袭击一楼为何二咪报仇;她的私欲在不断地满足中,也在不断地滋生,她霸道的要求马建军在身后跟着她,护着她,听命于她的驱遣;而她为了听更动人的情话,享受更文明的爱抚,抛弃马建军,沉迷于李力为她设计的艺术幻梦中;私欲具有排他性,她无法忍受马建军找别人做女朋友,又刁蛮的将其抢回;然而,她并不知道珍惜,为了满足她对金钱的欲望,她隐瞒家人堕胎,一个人在北京出卖皮肉挣钱;当她回过头来又想占有马建军的爱时,她又抛弃了爱她的宏生,拆散马建军已建立起来的温馨的家庭,夺回马建军。放纵私欲就是她的罪恶,她任由自己的私欲纵横驰骋,从未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她的私欲就是她世界的中心,围绕这个中心她随意做着伤害他人,她这株恶之花缠绕、吮吸着那些有她想要的“汁液”的人的肉体和灵魂,到处释放着罪恶的毒气,寻觅着满足私欲的下一个目标。司猗纹亦是罪恶的化身。她18岁出于性欲冲动,瞒着父母与华致远发生性关系;为满足亵渎人生的小把戏,强奸了自己的公爹;出于嫉妒,她制造齐小姐卑于她的屈身瞬间;为了在新时代争得站出来的机会,她绞尽脑汁,不惜以人为壑:虚张声势的交东西,谄媚的拍罗大妈马屁,诬陷自己的亲妹妹和友人达先生,出卖单纯的小姑子,挖空心思设计展览儿媳和大旗的偷情,公开嘲弄外孙女的大便;即使到了60多岁的年纪,她仍然斗志昂扬,煞费心机地跟踪儿媳,窥探并插足外孙女的生活;直至当她患了腰脊髓病变,她的邪恶之心继续蔓延:她以“双挂号”信暗中知会苏眉丈夫,苏眉与叶龙北约会,企图制造苏眉和丈夫的不和;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她不断要求着被“运动”,丝毫不考虑这样做给别人带来的麻烦。罪是恶的结果,恶是人与人关系的断裂,司猗纹的罪恶使她的人与人的关系剑拔弩张,她不伦的性爱,嫉恨、虚伪、陷害、出卖、设计暗算、窥视,竭尽所能呈现给世人“一株妩媚而狰狞的罂粟花”。再有《大浴女》本身就是一部因仇恨而架构起来的故事。由于对母亲与唐医生偷情的愤恨,她对尹小荃厌恶、漠视、嘲弄,最后眼睁睁见死不救,是尹小跳的仇恨促使了尹小荃的死;而又是尹小荃的死让尹小跳永远失去了灵魂洁净的可能,自己的灵魂永远的亏欠导致了她永远丧失了成为一个正常人的可能,仇恨使她的灵魂终生受到谴责,也使她永远丧失了在尹小跳面前做姐姐的尊严。基督教文化中对人的罪恶的关注,对罪恶在人性的多样化体现多角度开掘,为铁凝的人性探索打开了一个更开阔的视野,有助于铁凝对人性的“幽暗意识(即是发自对人性中与生俱来的阴暗面和人类社会中根深蒂固的黑暗势力的正视和警惕)”更进一步的揭示。 三、忏悔与自审:叩问精神救赎之路
忏悔与救赎思想是基督教文化的重要内容,承认并认识到人生而有罪的事实,才有了对罪的厌恶和背离的企望,产生救赎和忏悔的渴求。“《圣经》中忏悔的意思,包括三个要素:认识罪、知己罪、痛恨罪。”铁凝在作品中对罪恶的揭示,其实已经是忏悔的开端了,而后的认罪和批判罪,进而自我的救赎与拯救,是忏悔的逐层深入。铁凝在这方面似乎有自觉地追求,“文学可能并不承担审判人类的义务,也不具备指点江山的威力,它却始终承载着理解世界和人类的责任,对人类精神的深层关怀。它的魅力在于我们必须有能力不断重新表达对世界的看法和对生命的追问;必须有勇气反省内心以获得灵魂的提升。”作品中人物多不是以法律上的罪犯存在,而是一些道德上的残缺者,他们所受之罚也不是以肉体伤害呈现,而是一种灵魂和内心的雕琢,这就是忏悔的力量。
《对面》中的“我”是一个两性关系上的浪荡子,在与不同的女人发生关系时,却希望能逃脱对她们应承担的责任,在这种逃脱中撞见自己的灵魂。在与肖禾发生彼此的第一次时,本是美好的事情,“我”却把这看作是“这初次的毫无意思的体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我”得知肖禾不再追着我对她负责、与她结婚时,“我”对肖禾“产生了一种说不尽的滋味”,做爱变得无比畅快淋漓;因为不用对旅途中的姑娘负责,所以“我”对她不止一次的求爱;因为林林是一个为追求婚姻而付出爱的女人,所以“我”对她提高些警惕,不断地耍弄她、疏远她……就是这样一个自私的男人,霸道的吓死了对面任性而活的女人。这件事成了“我”遇见灵魂的契机,自此,每当“我”想起这个因我故意惊吓而死的女人时,心中都会冒出“一种久违了的让自己变得好一些的愿望”。这件事让“我”认识到自己的卑鄙、龌龊,自己不过是躲在暗处对对面有欲望的另一个男人罢了。“我”对对面的欲望,以及“我”玩弄女性,凶狠的罪性促成了“我”的谋杀。通过不断地反省自我,不断地忏悔,或许“我”的心中真能如对面一般——一片清明。《大浴女》中的尹小跳是儿童出版社的编辑,具有旁人说不出来不好的品质,她心甘情愿的承受着方兢对她精神上百般的性虐待,容忍方兢的无赖;忍让和包容尹小帆一次次的挑剔和抢夺;将自己深爱的恋人陈在拱手让给万美辰;对朋友和同事们报以宽厚仁慈的态度……几乎具备了所有道德高尚者所应有的一切好品质,然而她清醒的知道她并非生来就如此的“善根厚实”,是许多年前她亲眼目睹却没伸出援手救下的死去的尹小荃“成全了”她。“这个两岁的小美人儿把尹小跳变得鬼鬼祟祟,永远好似人穷志短。”“尹小荃让她终生丧失了清白的可能”。正是这深藏在心底的阴暗,催促她竭尽全力去撕毁心中的不洁,不断地忏悔,养育了她美好的品格。引领她进人心灵静谧的花园,品尝到“痛苦的甜蜜”。铁凝刻画笔下的这些人物正暗合了基督教文化中忏悔者的心路历程:“正视自己的罪,是悔改的开端,当人认清自己在神面前的情况时,才是在光明中行。只有对罪的深刻体认,才能够产生高度的‘忏悔意识’,以而达到获取真正自由和生命的更新”
四、由爱而来:“圣母”式女性塑造
基督教文化也是关于爱的文化,或可言“不管上帝一词意指什么,它的本质只有一个,那就是爱”,在《圣经》中多次出现关于爱的论述,“我赐给你们一条新命令,乃是叫你们彼此相爱;我怎样爱你们,你们也要怎样相爱。你们若有彼此相爱的心,众人因此就认出你们是我的门徒了。”爱,不仅是基督徒应遵循的诸条命令之一,并且是基督徒们成为基督徒的标志。此外,《圣经》中对爱的内涵还有具体的阐述“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是相信,凡是盼望,凡是忍耐;爱是永不止息。”基督教对爱如此执着的追求,深深地影响着铁凝,并体现在她对文学的认识,及文学创作中。“我心目中的文学是什么样子?是对人类大的体贴和爱。体和贴,说起来似乎很简单,但真是很难做到的。这种对人类的大的体贴和爱,这种永不疲倦的激情……”这是铁凝对基督教爱的契合,不仅仅是中国传统式的推己及人,兼爱众的爱,而是一种大爱,博爱,永远地包容忍耐,推崇以自我的牺牲付出拯救他人,对待善恶之人均等而视之的爱。
大模糊婶和大芝娘是两位像大地一样的女性,她们以深沉、无私、包容和坚韧的爱,爱着她们身边的人。有爱的人心灵都是柔软的,早年丧子的大模糊婶没有消沉在自己的不幸里,她用自己无私的爱托住了冯一早这个生来就没妈的孩子,处处护着他,惦记着他。她的爱给了一早前所未有的安全感,“只要我能钻进她的奶底下,我爹有个什么可怕的?天底下还有什么可怕的?”她用无私的爱呵护着一早从呱呱婴儿到魂归他乡,她以温暖的母亲的胸怀不求回报的爱着他,怜恤着身边的人。大芝娘用她宽阔的胸怀包容并爱着她生命中所有人:面对对她始乱终弃的丈夫她毫无怨言,困难时期她不计前嫌接纳了前夫的一家四口,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为孩子、爱人无私的付出;她把爱献给了身边所有的人,用爱消融人们所有的不幸,时刻准备带给人以帮助和安慰。她不仅真诚的关心有心计的杨青,她也给敢爱敢恨的沈小凤以可靠地避风港湾;她怜悯受苦的人,关心花儿;她仁义充满了恻隐之心,将外路来的五星视若己出。大芝娘的爱给这藏污纳垢的世界带来了一抹光亮,给污浊不堪的欲望世界带来了一丝单纯。她的爱就是光,是她从太阳那里得来又释放给人间的温暖。这种宽容、牺牲和忍让的爱在白大省身上得到更进一步的发挥,她心甘情愿的背起了别人扔给她的十字架。从那团来不及清洗干净的蛋黄洗发膏,就预示白大省将永远伴着这种对任何人都无私无尽的爱。她的一生经历了三个男人,他们都享受着她的爱,利用过她的真诚,由衷赞誉过她的善良,也无一例外的抛弃过她。特别是她的初恋郭宏,一个来自大连为了毕业后能留在北京而利用她的人,她却浑然不知,对郭宏的爱毫无保留,在郭宏遇到了更值得他利用的日本女留学生时,白大省却被无情的抛弃了;然而,有一天,抛弃过她又被妻子抛弃的郭宏出现在她家门口,抱着一个他与别人生的孩子出现在白大省的面前,表达他要与白大省重新结合的想法时,显然是想再次利用她;白大省在看到了郭宏的落魄,孩子的可怜后,竟然再次欣然接纳了这对父女。白大省这种低标准,谦让所有人,忘我牺牲的爱无疑有着耶稣基督对整个人类无尽的爱的影子。白大省对他人爱的表达,是对基督教文化中爱的一种形象化的诠释。
基督教文化在中国的接受,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作为西方重要思想传入中国以来,经历了较为曲折的历程。在现代文学时期,基督教文化得到了较好的回应,特别是新文化的倡导者们都积极加入对基督教文化的译介,像陈独秀、周作人、鲁迅等都对基督教进行过不同程度的研究,并且大家基本认同把基督教作为一种拯救国民,改造国民性的重要手段,尤其出现了像冰心、许地山、老舍等这些基督教文化意识浓厚的作家;但新中国成立至文革时期,基督教文化在大陆的文学作品中基本销声匿迹;直至到了上世纪80年代新时期以后,当代作家把基督教文化作为再次打开国门学习西方的必修功课,继而当代作家们对基督教文化呈现了前所未有的热情和兴趣。铁凝,毋庸置疑受到了基督教文化的影响,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铁凝对基督教文化的接受不是直接的,她不是以一个虔诚基督徒的身份来反映和传播基督教文化的,充其量她只是一位基督教文化的认同者或者说是有保留的接受者。像她在散文《正定三日》中给我们展现的正定,这里既有基督教堂,又有佛庙寺院二者和谐共处,作者是以一位现实的关怀者接受宗教意识的影响的。但我觉得我们应当欣赏这样的努力,而不是求全责备,毕竟铁凝与基督教文化的耦合,丰富了她的创作,加深了她探索人性的深度,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庆幸的。我们期待这种耦合能够持续进行并不断加深,我们也期待铁凝创作出对人性有更深入探寻的好作品。
责任编辑 丛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