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四个全面”是新时期治国理政的指导思想,是对现实改革开放实践的科学概括。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四个全面”既相互区別又相互关联。其中,全面建成小康是现实目标;全面深化改革是根本方法;全面依法治国是重要保障;全面从严治党是根本保证。因此,从四个全面视角重新考察国家治理全过程,对于推进现实治理、全面建成小康意义重大。
[关键词]四个全面 国家治理 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6-0003-02
当前,我国处于小康社会决胜期、改革开放攻坚期、依法治国关键期和从严治党紧要期。经济社会正进入新的调整、适应和转型阶段。在这种复杂形势下,“四个全面”是国家治理的灯塔,为国家治理指明方向。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现实目标
国家治理与全面小康紧密相连,相互促进。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小康攻坚期,也正处于国家治理瓶颈期。在改革攻坚中,国家治理需要紧紧着眼全面小康新实际新阶段,才能实现治理的现代化、中国化。
(一)国家治理必须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三十多年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有力证明改革开放实践的巨大成功。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看到:我国仍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许多现实治理难题日益严峻;各种社会矛盾复杂交织;全面小康任重而道远。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紧要时期,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①在治理过程中,坚持按规律办事,实事求是,准确了解实际情况,是实现全面小康的前提。
(二)国家治理必须坚持有序发展和重点推进
全面小康是当前最艰巨、最重大的战略任务。现阶段,我们面临的治理难题依然突出。比如,农村精准扶贫任务艰巨;城乡居民收入分配不均;科技创新能力较弱;环境治理难度加大等。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科学方法做指引。在治理实践中,全面小康更需要统筹兼顾,既要抓住主要矛盾,推进重难点领域治理,也要采用渐进的有序方式,协调处理各种矛盾。
(三)国家治理必须坚持亲民爱民的价值追求
国家治理是民生工程,需要不断凝聚人心,汇聚共识,才能推动国家治理迈向新台阶。这要求:第一,坚持民族繁荣和国家治理相结合,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让各民族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只有各民族同心协力,迎难而上,才能真正实现全面小康;第二,坚持人民至上、群众观点,更加关注民生发展和人民幸福,人民是攻坚克难的主力军,面对复杂严峻形势,国家治理更需发挥人民智慧,调动其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惟有治理成果更多惠及广大人民,才能助推全面小康迈向新境界。
二、全面深化改革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根本方法
改革与治理是适应经济新常态、顺应社会新变化的必然选择。面对错综复杂局势,全面深化改革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键环节。唯有全面深化改革、不断解放思想、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真正实现治理现代化。
(一)全面深化改革要求理顺利益关系
社会主义改革的生命力在于不断破除落后的、过时的旧体制,重新调整社会关系,协调各方利益,打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在新常态下,我们面临的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改革发展任务更加紧迫,社会矛盾日益增多。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这亟需改革向深处着力,打破既得利益集团的垄断,不断释放市场活力,让改革红利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广大人民。在改革中,只有处理好各种社会关系,才能助推国家治理迈向新阶段。
(二)全面深化改革要求明确政府权责
政府是国家治理的领导者、决策者。在治理实践中,一是要“定准位”,就是要把政府职责细化、权限厘清。政府要把该管而没有管的事情做好,不该管的事情要坚决“收手”。二是要“用好权”,就是坚持权为民所用,自觉接受监督。在政府治理中,首先,要坚持“大道至简”,继续推进简政放权,释放更多市场活力。这使行政权力大大“瘦身”,提高政府服务效率。其次,明确和细化权力界限,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各级政府要加大整改力度,明确权力的边界、内容和主体等,使每一个事项和职责准确、明晰。最后,健全权力制约监督机制,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权力总是与利益联系在一起。权力监督要时时抓、处处抓。要扩大权力监督的范围,将上下监督、横向监督、交叉监督相结合,实现监督的常态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三)全面深化改革要求创新治理模式
国家治理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和群众等发挥积极作用。全面深化改革要求改变以政府为主的、直接的、强制的治理模式,结合现实,不断创新治理模式、思路,实现治理的提质增效。在这里,要让更多民众积极参与到国家治理全过程;大力推进专业咨询机构、社会团体、基层群众和政府的互动协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构建区域治理联防联控体系,形成网格化、全方位的治理网络等等。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只有让更多人才、社会组织、资本、技术和资源纳入治理全过程,才能真正提高治理效率,实现创新治理。
三、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在推进治理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改革和法治相互依存、并行不悖。改革离不开法治,法治为改革推进提供保障;法治离不开改革,改革为法治发展提供动力。总之,改革和法治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共同推进治理现代化不断向前发展。
(一)国家治理必须树立宪法权威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②一方面,它对国家性质、各组织机构职能、基本制度、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等作了明确规定;另一方面,宪法集中反映人民意志,是全国人民共同利益的集中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法治权威能不能树立起来,首先要看宪法有没有权威。③在推进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坚持依宪治理,健全宪法体系和发扬宪法精神。只有自觉树立宪法权威,才能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法治化。 (二)国家治理必须严格公正执法
行政机关是实施法律法规的重要主体,要带头严格执法,维护公共利益、人民权益和社会秩序。④首先,行政执法必须以“法”为据。“法”是调整各种社会关系的根本。其次,在治理过程中,执法人员要遇事找“法”、办事靠“法”和管理用“法”,自觉培养法治思维,真正做到“法无授权不可为”。再次,执法行为要做到文明、公正。暴力执法、钓鱼执法等导致社会矛盾日益凸显。执法机关必须加强法治教育、道德教育和专业执法教育,使文明执法成为新风尚。最后,健全执法权力监督问责机制。只有不断加强执法权监督、落实,从严问责,使权力监督常态化、法治化,才能从源头上解决多头执法、执法不严等问题。
(三)國家治理必须增强法律意识
增强法律意识关键要让“法”贯穿于人们生活全过程。首先,用科学的法治价值观凝聚人心。让法治真正成为一种信仰,一种共识。其次,发挥先进模范指引作用。领导干部要带头尊法、爱法、学法和守法,不断增强法律意识。再次,健全法治宣传和普法教育。积极发展特色法律文化;利用新媒体、互联网开展多样的宣传活动;加快搭建全方位的法治教育信息平台;真实反映民意,让更多群众参与到法治建设中来。最后,坚持法治和德治的统一。诚信既是中华传统美德的“传家宝”,也是法治社会的基本品质。建立个人诚信、社会征信体系;倡导守法诚信为荣、违法失信为耻的价值导向等。只有广大群众真心拥护法律,自觉用“法”想问题、办事情,才能真正实现国家治理的法治化和现代化。
四、全面从严治党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根本保证
全面从严治党关系民心向背,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主轴。面临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只有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正风肃纪,才能凝聚党心、民心,发挥党的先锋作用,为国家治理现代化开创新局面。
(一)国家治理必须全面提升党的领导
面临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党的领导成为治国理政的基石,指引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法宝。首先,提高治理能力。领导干部要自觉培养法治思维,创新治理方式,从实践中学习成长。其次,增强规矩意识。好规矩重在落实。每个党员必须严格遵守党纪国法,按照宪法和党章想问题,做事情。再次,加强党内法规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系统化。党内法规要结合实际、着眼长远、有序推进,构建党内法规与宪法法律相结合的制度体系。最后,严明党纪,从严惩治腐败。面临严峻的治理任务,反腐倡廉、违纪严惩不能只是“一阵风”,必须在“常”和“长”下工夫,形成“不敢腐”“不想腐”“不能腐”的反腐制度体系。只有从法律、制度上全面提升党的领导,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二)国家治理必须始终贯彻群众路线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也是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⑤近年来,全国各地广泛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坚持“反四风”,加大整改落实,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形成为民务实清廉的政治新常态。人民群众始终是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实际治理中,一要经常和群众“对对表”,找问题、明差距、反省自身;二要向群众学习,坚持实事求是,大兴调研之风,把工作做细、做实;三要定期召开民主生活会、群众干部交流会,广泛吸纳民意;四要主动关心百姓冷暖,爱民亲民。只有党和群众上下同心,真抓实干,国家治理才能出成效。
(三)国家治理必须自觉践行三严三实
“三严三实”是加强党性修养、解决作风弊病的重要思想。作风建设是从严管党、治党的根本。在治理过程中,党员干部要在“严”和“实”上大气力。从“严”上来说,一要严守底线。守规矩、讲原则、抗腐蚀是每个党员的必备课。二要树立宗旨意识。共产党人要牢记党的宗旨,按照党章国法严格要求自己,坚定“为人民服务”“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三要增强学习意识。广大党员必须自觉学习,向现实实践学,向人民群众学,形成“爱学习、好学习”的新气象。从“实”上来说,一是立足要“实”。国家治理必须着眼于现实。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是党的优良传统。二是方法要“实”。治理必须尊重规律,求真务实,方法要活学活用。三是作风要“实”。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唯有党员干部从小事做起、脚踏实地、勤奋务实,才能不断推进国家治理新发展。
总之,“四个全面”总布局为治理现代化指明方向。只有把国家治理现代化放在“四个全面”这个大棋局中通盘考量,科学把握其深刻内涵,才能指引治理现代化伟大实践,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积蓄力量。
注释;
①国务院研究室编写组,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p10.
②《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p008.
③《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p052.
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版,p145.
⑤2013年12月26日,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参考文献】
[1]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全面小康热点面对面:理论热点面对面.2016[M].北京:学习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2016.
[3]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6.
责任编辑:杨柳
[关键词]四个全面 国家治理 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6-0003-02
当前,我国处于小康社会决胜期、改革开放攻坚期、依法治国关键期和从严治党紧要期。经济社会正进入新的调整、适应和转型阶段。在这种复杂形势下,“四个全面”是国家治理的灯塔,为国家治理指明方向。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现实目标
国家治理与全面小康紧密相连,相互促进。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小康攻坚期,也正处于国家治理瓶颈期。在改革攻坚中,国家治理需要紧紧着眼全面小康新实际新阶段,才能实现治理的现代化、中国化。
(一)国家治理必须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三十多年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有力证明改革开放实践的巨大成功。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看到:我国仍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许多现实治理难题日益严峻;各种社会矛盾复杂交织;全面小康任重而道远。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紧要时期,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①在治理过程中,坚持按规律办事,实事求是,准确了解实际情况,是实现全面小康的前提。
(二)国家治理必须坚持有序发展和重点推进
全面小康是当前最艰巨、最重大的战略任务。现阶段,我们面临的治理难题依然突出。比如,农村精准扶贫任务艰巨;城乡居民收入分配不均;科技创新能力较弱;环境治理难度加大等。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科学方法做指引。在治理实践中,全面小康更需要统筹兼顾,既要抓住主要矛盾,推进重难点领域治理,也要采用渐进的有序方式,协调处理各种矛盾。
(三)国家治理必须坚持亲民爱民的价值追求
国家治理是民生工程,需要不断凝聚人心,汇聚共识,才能推动国家治理迈向新台阶。这要求:第一,坚持民族繁荣和国家治理相结合,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让各民族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只有各民族同心协力,迎难而上,才能真正实现全面小康;第二,坚持人民至上、群众观点,更加关注民生发展和人民幸福,人民是攻坚克难的主力军,面对复杂严峻形势,国家治理更需发挥人民智慧,调动其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惟有治理成果更多惠及广大人民,才能助推全面小康迈向新境界。
二、全面深化改革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根本方法
改革与治理是适应经济新常态、顺应社会新变化的必然选择。面对错综复杂局势,全面深化改革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键环节。唯有全面深化改革、不断解放思想、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真正实现治理现代化。
(一)全面深化改革要求理顺利益关系
社会主义改革的生命力在于不断破除落后的、过时的旧体制,重新调整社会关系,协调各方利益,打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在新常态下,我们面临的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改革发展任务更加紧迫,社会矛盾日益增多。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这亟需改革向深处着力,打破既得利益集团的垄断,不断释放市场活力,让改革红利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广大人民。在改革中,只有处理好各种社会关系,才能助推国家治理迈向新阶段。
(二)全面深化改革要求明确政府权责
政府是国家治理的领导者、决策者。在治理实践中,一是要“定准位”,就是要把政府职责细化、权限厘清。政府要把该管而没有管的事情做好,不该管的事情要坚决“收手”。二是要“用好权”,就是坚持权为民所用,自觉接受监督。在政府治理中,首先,要坚持“大道至简”,继续推进简政放权,释放更多市场活力。这使行政权力大大“瘦身”,提高政府服务效率。其次,明确和细化权力界限,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各级政府要加大整改力度,明确权力的边界、内容和主体等,使每一个事项和职责准确、明晰。最后,健全权力制约监督机制,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权力总是与利益联系在一起。权力监督要时时抓、处处抓。要扩大权力监督的范围,将上下监督、横向监督、交叉监督相结合,实现监督的常态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三)全面深化改革要求创新治理模式
国家治理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和群众等发挥积极作用。全面深化改革要求改变以政府为主的、直接的、强制的治理模式,结合现实,不断创新治理模式、思路,实现治理的提质增效。在这里,要让更多民众积极参与到国家治理全过程;大力推进专业咨询机构、社会团体、基层群众和政府的互动协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构建区域治理联防联控体系,形成网格化、全方位的治理网络等等。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只有让更多人才、社会组织、资本、技术和资源纳入治理全过程,才能真正提高治理效率,实现创新治理。
三、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在推进治理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改革和法治相互依存、并行不悖。改革离不开法治,法治为改革推进提供保障;法治离不开改革,改革为法治发展提供动力。总之,改革和法治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共同推进治理现代化不断向前发展。
(一)国家治理必须树立宪法权威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②一方面,它对国家性质、各组织机构职能、基本制度、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等作了明确规定;另一方面,宪法集中反映人民意志,是全国人民共同利益的集中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法治权威能不能树立起来,首先要看宪法有没有权威。③在推进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坚持依宪治理,健全宪法体系和发扬宪法精神。只有自觉树立宪法权威,才能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法治化。 (二)国家治理必须严格公正执法
行政机关是实施法律法规的重要主体,要带头严格执法,维护公共利益、人民权益和社会秩序。④首先,行政执法必须以“法”为据。“法”是调整各种社会关系的根本。其次,在治理过程中,执法人员要遇事找“法”、办事靠“法”和管理用“法”,自觉培养法治思维,真正做到“法无授权不可为”。再次,执法行为要做到文明、公正。暴力执法、钓鱼执法等导致社会矛盾日益凸显。执法机关必须加强法治教育、道德教育和专业执法教育,使文明执法成为新风尚。最后,健全执法权力监督问责机制。只有不断加强执法权监督、落实,从严问责,使权力监督常态化、法治化,才能从源头上解决多头执法、执法不严等问题。
(三)國家治理必须增强法律意识
增强法律意识关键要让“法”贯穿于人们生活全过程。首先,用科学的法治价值观凝聚人心。让法治真正成为一种信仰,一种共识。其次,发挥先进模范指引作用。领导干部要带头尊法、爱法、学法和守法,不断增强法律意识。再次,健全法治宣传和普法教育。积极发展特色法律文化;利用新媒体、互联网开展多样的宣传活动;加快搭建全方位的法治教育信息平台;真实反映民意,让更多群众参与到法治建设中来。最后,坚持法治和德治的统一。诚信既是中华传统美德的“传家宝”,也是法治社会的基本品质。建立个人诚信、社会征信体系;倡导守法诚信为荣、违法失信为耻的价值导向等。只有广大群众真心拥护法律,自觉用“法”想问题、办事情,才能真正实现国家治理的法治化和现代化。
四、全面从严治党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根本保证
全面从严治党关系民心向背,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主轴。面临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只有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正风肃纪,才能凝聚党心、民心,发挥党的先锋作用,为国家治理现代化开创新局面。
(一)国家治理必须全面提升党的领导
面临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党的领导成为治国理政的基石,指引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法宝。首先,提高治理能力。领导干部要自觉培养法治思维,创新治理方式,从实践中学习成长。其次,增强规矩意识。好规矩重在落实。每个党员必须严格遵守党纪国法,按照宪法和党章想问题,做事情。再次,加强党内法规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系统化。党内法规要结合实际、着眼长远、有序推进,构建党内法规与宪法法律相结合的制度体系。最后,严明党纪,从严惩治腐败。面临严峻的治理任务,反腐倡廉、违纪严惩不能只是“一阵风”,必须在“常”和“长”下工夫,形成“不敢腐”“不想腐”“不能腐”的反腐制度体系。只有从法律、制度上全面提升党的领导,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二)国家治理必须始终贯彻群众路线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也是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⑤近年来,全国各地广泛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坚持“反四风”,加大整改落实,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形成为民务实清廉的政治新常态。人民群众始终是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实际治理中,一要经常和群众“对对表”,找问题、明差距、反省自身;二要向群众学习,坚持实事求是,大兴调研之风,把工作做细、做实;三要定期召开民主生活会、群众干部交流会,广泛吸纳民意;四要主动关心百姓冷暖,爱民亲民。只有党和群众上下同心,真抓实干,国家治理才能出成效。
(三)国家治理必须自觉践行三严三实
“三严三实”是加强党性修养、解决作风弊病的重要思想。作风建设是从严管党、治党的根本。在治理过程中,党员干部要在“严”和“实”上大气力。从“严”上来说,一要严守底线。守规矩、讲原则、抗腐蚀是每个党员的必备课。二要树立宗旨意识。共产党人要牢记党的宗旨,按照党章国法严格要求自己,坚定“为人民服务”“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三要增强学习意识。广大党员必须自觉学习,向现实实践学,向人民群众学,形成“爱学习、好学习”的新气象。从“实”上来说,一是立足要“实”。国家治理必须着眼于现实。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是党的优良传统。二是方法要“实”。治理必须尊重规律,求真务实,方法要活学活用。三是作风要“实”。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唯有党员干部从小事做起、脚踏实地、勤奋务实,才能不断推进国家治理新发展。
总之,“四个全面”总布局为治理现代化指明方向。只有把国家治理现代化放在“四个全面”这个大棋局中通盘考量,科学把握其深刻内涵,才能指引治理现代化伟大实践,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积蓄力量。
注释;
①国务院研究室编写组,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p10.
②《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p008.
③《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p052.
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版,p145.
⑤2013年12月26日,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参考文献】
[1]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全面小康热点面对面:理论热点面对面.2016[M].北京:学习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2016.
[3]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6.
责任编辑:杨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