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过村庄的光影之河

来源 :大众DV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mall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7年末,我客座任教的北京大学新闻学院“纪录片与专题片创作”课堂上,邀来了两位特殊的对话者:纪录片导演吴文光和北京顺义沙子营村的农妇邵玉珍。吴文光虽然是中国上世纪90年代“新纪录片运动”的标志性人物,但“80后”的大学生们对他却并无深刻的印象;而标准北方农村妇女形象、带来一纸箱炒花生的邵玉珍大妈,更是和年轻靓丽的北大学生们(选这门课的女生居多)反差强烈。
  《我的村子2006》放映结束之后,始终手握着一部小DV的邵玉珍来到讲台上,讲述她一年多的拍摄经历。令我略有些吃惊的是,学生和邵玉珍之间的互动相当热烈,他们争相求证这位农村妇女的创作取舍、拍摄心态,以及她和乡亲邻居因为纪录片摄制而建立的新关系。对于这些刚刚接触纪录片不久的青年人来说,邵玉珍的作品或许不具备职业参考价值,但它全然不加修饰的乡土气息却质朴感人,从另一种角度证实了纪录片鲜活的生命力。
  在近年来各地漫游和创作的个人经历中,我总会在偏远的乡村,偶遇几个对纪录片拍摄情有独钟的当地村民。由于他们正是村庄的一分子,能够自然融会于当地的生活环境之中,并与村落的命运休戚与共,因此这些乡村影像创作者的镜头,总能够捕捉更为真实而生动的日常景象,甚至是不足为外人道的村庄或家庭私密。
  “村民影像计划”在开创之初,据说还有“自治”两个字作为定语,正好符合它与欧洲基金会合作的出身血统。在北大的课堂以及其他的放映活动中,也总会有人质询几位农民作者,为什么不用更大的力度去拍摄村民选举,或者其他与乡村政治有关的“硬核题目”。“村民自治”的理念当然政治正确,透着民主精神的高贵情怀,但在当代中国,以普通农民的身份,用DV为政治改革探路,确乎不是一个合乎理性与人情的要求。拿起DV开始影像拍摄的村民,并不比其他人拥有更多的责任和义务,他们持之以恒的创作本身已经足够令我们肃然起敬,并为自己的麻木、惰性感到羞愧。
  除了邵玉珍的影片之外,我还观摩了陕西农民张焕财的同名作品《我的村庄2006》。较之京郊顺义更为浓郁的陕北民风在视听感受上更为强悍。不时在镜头前出出入入、插科打诨的张焕财,也更像我在西部乡村结识的朋友,充满激情和活力,有着不安于庸碌人生的“非分梦想”。张焕财梦想着写小说,拍一部世界有名的纪录片,他无法与村里以赌钱为乐的乡党一道在骰子的滚动中寻欢作乐。这时,一部DV摄像机带给他的不仅仅是一种超越日常生活边界的彼岸梦想,更是将这种梦想亲手实现的可靠工具。他曾在一篇访谈中自嘲是一只不愿努力刨食的“瘦鸡”,却有着“肥鸡”们不愿去理解的精神追求。正是这种“瘦鸡”精神,让我们看到了他从100多盘DV带中剪辑出的纪录片作品,感受着他的村庄和家人一年往复的光阴故事。
  “村民影像计划”在吴文光等人的培育之下,想必会像张焕财、邵玉珍们精心侍弄的庄稼一样茁壮成长。我所期待那些来自乡村农人的新作品,并不非要合乎我们这些“城里人”的胃口。它们就像一条流过乡村的光影之河,要让村里的叔伯妯娌们见到自家人的音容和身影,让娃娃们的笑脸永远拥挤在镜头前,让老人吧嗒着旱烟杆絮叨着把该说的话讲完。纪录片的使命其实正在于此。
其他文献
初识大洋ME系列产品的时候就被大洋的广告语吸引了—just like me,这忽然让我想起了Carpenters乐队的一首老歌《close to you》,不知道是不是巧合,反正我在测评的过程中一直哼着这个旋律。Just like me,they long to be,Close to you。    大洋的产品在业内一直以专业被使用者称道,大洋公司过去一直是国内非编领域的领航者,在广电领域它的地
期刊
做视频编辑,无论业余玩家还是专业人士,好像都与“双”字结下不解之缘。CPU要双核,硬盘要双硬盘(有人甚至为了追求速度还组建RAID),内存要双通道,光驱要两个(方便刻录)。随着时代发展和价格平民化,这些曾经“贵族”的硬件都已成为家用电脑的标准配置,那么还有什么没“双”起来呢?回答是:双显示器。也就几年前,一台17英寸的液晶显示器还价格不菲,而现在22英寸甚至更大的(有专为设计人员用的30英寸显示器
期刊
如此小巧的身段,却富含着海量的数据,强氧mini-IO系统如同变形金刚手中的能量块,其间蕴含了无穷无尽的威力。开放而广博的接口,大容量热插拔硬盘组,丰富的后期软件搭配,这几乎可以完成从采集、编辑、合成到输出的所有需求,不禁让人惊叹它的强大。    天时:高清时代    进入到高清时代,虽然很多显示设备和摄录器材都已经升级成了高清标准,而且我们也已经逐渐使用了这个“高清怪兽”的来临,但是面对一个大数
期刊
《哥斯拉》(Godzilla)是怪兽系列的经典电影,这次的2014重拍版由传奇影业与华纳兄弟影业公司合拍,曾经凭借制作特效出道的导演加雷斯·爱德华在执导了《怪兽》(Monster)之后,一举受到投资人追捧,顺理成章获得了执导《哥斯拉》的机会。“哥斯拉”系列电影最早诞生于日本东宝电影公司,这是美国版的第二部“哥斯拉”的影片,上一部同名影片于1998年上映。该片由亚伦·强森、布莱恩·科兰斯顿、伊丽莎白
期刊
当我有机会拿到曼富图Modosteady 585稳定器试用,立刻被其独特的设计所吸引,随便摆弄了几下,让我不禁联想到小时候玩过的“变形金刚”。红色的手柄和黑色的构件使得这款稳定器看起来美观大方,再加上独特巧妙的结构设计,这一切都让人爱不释手。随后的使用更加让我爱上了这个“小家伙”。  Modosteady 585可以称得上是一款三合一功能的DV稳定器,轻巧的消费级家用DV都完全适用,只要你的DV不
期刊
诚如所见。中国近几十年飞速发展,让我们感受到了市场经济的力量。商业性价值判断也几乎成为价值衡量的唯一标准。  并不是所有的劳动价值都是以商业性价值判断为标准的。比如, “村民影像计划”的劳动成果。  这些村民拍摄的“纪录片” (之所以加上引号,是因为他们所拍摄的影像,几乎颠覆了我们对纪录片的概念的理解),价值何在?如果按照商业价值来判断,这些纪录片既不会被电视台收购,更没有机会进入商业院线创造
期刊
一个农民不仅仅要种好田里的庄稼。  还应该有梦里的庄稼。  梦里的庄稼是滋养灵魂的,  田里的庄稼只能填饱肚皮。  一颗有梦想的种子,  终究是要发芽的。    二十年前,在电视里看到这样一个画面:一个麦客肩扛着褡裢,手持着麦镰,昂首阔步走在乡村的土路上。他的身后,有被他风一样的速度掀起的尘土与一片金黄色的麦浪。背景是悠扬欢快的秦腔曲牌。当时的感觉:既熟悉又亲切。  我瞪大了眼睛,想看这个麦客大哥
期刊
在北京最冷的那天,我们造访了位于北京东五环外的草场地工作站,采访了长期在这里进行纪录片培训与放映的吴文光。    这几天,吴文光仍沉浸在一种亢奋状态中,他的兴奋来自于三部纪录片,而这三部纪录片正是“村民影像培训”计划的阶段成果。2005年,欧盟的一个基金会同国家民政部和吴文光合作,在全国招募10位村民,进行“村民自治影像”的培训,主要是让村民拿起DV拍摄村民直接选举的民主过程。基金会的支持只有不到
期刊
2005年4月,那时和文光常常见面都是因为剧场的一些事情。有一天听他说起村民影像计划的想法,当时心里一动,套用他常说的一句话,就是那种心里被照亮的感觉。这种感觉从我1988年在一个机房里看他剪《流浪北京》的时候开始,近20年的交往中时常从他这里获得。当我们这一代从80年代过来的人大多沉沦在清点自己的那点账单,大张旗鼓地自得或自怨的时候,吴文光已经从早期的纪录片到DV,再到今天的村民影像,使得“记录
期刊
那个在草坪上沐浴着阳光和洒水器溅出的水滴,趴在草坪上读书的女孩,诱惑了亨伯特。也迷住了镜头前的无数男女。这不是60年代保守如修女般的库布里克老爷爷版,也不是美国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毫无遮拦的语言描写,不过她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舌尖向上,分三步,从上颚往下轻轻落在牙齿上”。就可以“轻轻拈出那三个词——洛·丽·塔。”  男人们都爱洛丽塔,年轻。任性,甚至有些男孩子气·女人希望自己就是洛丽塔,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