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疆处于我国西北部,光热资源丰富,具有棉花生产的资源禀赋优势,是我国最大的产棉区和商品棉基地,也是我国棉花产量的主要供给来源,棉花产量占全国产量的67%,棉花产业是新疆农业主导产业。棉花产业发展的稳定不仅关系新疆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也关系国家棉花安全和棉紡织工业发展。
一、 新疆棉花发展面临的问题
1.产业集群程度低。产业集群如同一个生命体,它的成长、发展、成熟到衰退在各个不同的时期都体现出不同的特点。而农业产业集群在其发展的各阶段有着自己本身的特征和影响因素。新疆棉花加工业仍处于产业集群成长期的初级阶段,其产业进入门槛、所需技术均不高,而由于棉花加工产业的这些特点,盲目投资而导致的重复建设、加工能力建设与生产能力不匹配的问题也随之产生。从新疆棉花加工产业总体来看,加工技术落后、产品品种单一、附加值低为主要特征,高端加工价值链建设仍在起步阶段,产业链衔接不紧密,没有形成所匹配的市场规模,对进一步带动棉花生产发展还有限。新疆棉花产业集群形成的原因主要是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在棉花市场上的竞争力也主要来自于自然条件赋予它的优良品质;而集群内的主体、农户以及棉花加工企业之间仍处于相对分割的关系,还没有形成紧密联系互动的良性关系。人才支持、物流支持及其他产业链相关的支持力度激励效果较弱,相关产业协作性较低。
2.产品质量不稳定。长期以来,新疆棉花素以纤维长、丝光度好、品级高闻名,成为我国纺织企业生产配棉的首选原料,在市场上具有较高的竞争优势。自2010年以来尤其是临时收储政策实施后的2012年和2013年,新疆棉花的质量出现持续下滑的局面;2014年度,在目标价格补贴政策实施和市场机制的双重作用下,棉花收购加工企业质量意识增强,棉花质量较临时收储时期有所好转,但并不能满足纺织企业的需求;2015年棉花质量出现严重下滑,出现“纤维短、马值高”的质量问题;2016年度的总体质量状况略好于2015年度。棉花质量的波动,有气候因素影响,但也有多年来“重产、轻质”等深层次原因。纤维短、强度低、一致性差、机采棉短纤维和棉结含量高,是当前纺织企业反映新疆棉花质量存在的突出问题。
3.种植成本不断上升。根据《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分类,棉花生产总成本划分为物质与服务费用、人工成本和土地成本三大部分。物质与服务费用主要是指在棉花生产过程中投入的农业生产资料的各项支出,包含种子、农药、化肥、农膜、燃料费、机械作业费、固定资产折旧、保险税金以及其他管理费、财务费、销售费等。人工成本主要包括雇工成本和家庭用工折价两大部分。土地成本主要分为流转地租金和自营地折租两部分。从2011年至2016年的数据研究表明,新疆棉花的种植成本明显呈上升趋势,主要表现在物质与服务费用上,人工成本和土地成本上升幅度相对较小。而2014年至2015年目标价格试点后价格呈现断崖式下跌,从2013年547.75元/667m2下降到2014年的153.80/667m2和2015年的85.25/667m2,如果没有目标价格补贴,棉农的生产积极性肯定受到严重影响。
二、农业供给侧改革对新疆棉花发展的影响
1.升级新疆棉花产业集群。资源禀赋是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前提要素,政策推动将是产业集群的重要助推力。《农业部关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提出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由种植业牵头把地方特色小品种和土特产做成带动农民增收的大产业。农业供给侧改革虽然不能改变新疆的自然地理条件,但是可以给当地的交通运输条件、农业协会、政府政策等带来一定改变,从而可以影响新疆棉花的产业集群发展。同时,在农业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企业要素、市场要素都将强化产业集群或产业聚集。建设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现代农业发展思路,将不断强化农业生产中龙头企业的核心地位,促进农业企业或生产主体通过质量提高提升竞争力,实现良性竞争关系。《意见》中指出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这有利于减少新疆棉花买卖双方的信息搜寻成本,扩大销售区域,更有利于实现市场需求带动生产,克服地理位置的制约,有利于形成棉花种植、加工、销售的集聚。
2.促进新疆棉花质量的提高。《农业部关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提出推进结构调整,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在供给侧改革的推动下,国家级育制种基地和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将加快,推动新一轮农作物品种更新换代。2014年至2016年期间新疆棉花种植分别采用了34个、38个和37个品种,可谓品种“多杂乱”,而且棉种制售企业数量多、规模小、股权结构单一、创新能力弱、对棉花品种保护的重视程度不足、棉种的引进管理不规范等都导致了后续棉花的质量不如人意。为落实农业供给侧改革,将由种子局牵头加大种业自主创新重大工程实施力度,这将改善新疆棉花面临的品种繁多质量不稳定的问题,提高棉花种子的品质,从而提高棉花质量。
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棉花交易难以做到“优质优价”,容易导致“柠檬市场”现象产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棉农、加工厂、流通企业和纺织企业均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优质优价”的信息难以传递给生产者,使得棉农和纺织企业存在脱节,纺织企业需求信息不能有效传递给生产环节即棉农,从而只能被动接受低品质的棉花或高价购买优质进口棉花。《意见》中提出的推进农业信息化、推进“互联网 ”现代农业行动、全面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等,将有助于减少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市场失灵。农业供给侧改革将促进信息的有效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信息不对称,减少“柠檬市场”的发生,从而促进棉花质量的改变。
3.提升新疆棉农经济收益。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要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变化,以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为主要目标。农民增收是国家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的第一目标,也是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志。具体到棉花产业,就是提高棉农的合理种植收益。《意见》中提出推进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启动实施农业机械化装备发展行动方案,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条件成熟地区推进“机器换人”。同时提出的完善农业补贴制度推动农业三项补贴改革,新疆棉花生产在补贴制度性保护棉农的收益保持稳定不下降。 农业供给侧改革实施意见指出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推进“互联网 ”现代农业行动,统筹分析各类大数据资源,建立集数据监测、分析、发布和服务于一体的国家农业数据云平台并定期发布重要农产品供需信息。这有助于促进新疆棉花产业化、组织化、市场化,减少了许多中间环节,从而降低了棉农的交易成本。在资源由市场配置的条件下,准确及时的市场信息对棉花产业发展至关重要。由于棉花市场存在变化大,市场依存度高,产业链上涉及多个利益主体等特征,市场信息的准确性、时效性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棉花市场信息存在数据模糊、缺少等问题,使得各种资源难以有效配置,时常出现产需矛盾、供需错配等问题。信息化将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上述问题,使得准确的市场信息可以及时被棉农了解,避免信息不对称导致的收益减少。
三、关于促进新疆棉花发展、顺利实现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建议
1.建立具有激励功能的体制机制。首先,建立完善的產业链和社会化服务体系。结合新疆各地实际,用产业化手段将技术、服务、农户、基地、企业、市场等位于产业链不同环节的相关主体有机结合起来,利用网络信息平台实现信息流动顺畅,通过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智能化生产经营,实现成本降低和产品质量监控;构建政府引导、市场引领、利益共享的运行模式;建立有效地市场机制增强棉农议价能力,培育严格的质量标准体系和监管制度,约束企业不守信行为。其次,建立和培育风险防范机制,创新农业与金融的融合机制,提高棉花生产者的风险规避能力。一是棉花完善期货市场、现货市场、金融保险市场建设,帮助棉花生产经营者提高利用金融保险市场规避风险的能力;二是创新农村的金融服务体系,拓宽融资渠道,以降低棉花种植成本。
2.优化政府职能、加强相关政策的实施保障。一是优化补贴制度。棉花生产机械化和机采棉加工工艺的技术进步,需要前期较大的资金投入,具有规模经济特性。因此,对单个生产者或企业初期成本压力较大,通过补贴制度提供资金支持是鼓励企业或生产者技术创新与新技术利用的短期最快最有效地手段。二是设计与制定相配套的土地流转制度。在保障土地承包权基础上,用“三权分置”把土地经营权做活,实现土地流转和社会化服务双管齐下,让棉花产业链的相关主体得到均衡利益分配棉。
3.技术先行,加大技术体系的创新力度。农业供给侧改革强调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因此在原有的技术创新力度上,我们还需要下苦功夫,在提高棉花质量的基础上,实现技术的跨越式创新。一是农业生产智能化,将最大程度提高全生产要素利用率。开发和优化棉花生产的智能系统及软件,并广泛运用于棉花生产中,建立棉花全程质量监控技术体系,实现棉花生产的现代化。二是加强优质棉品种的选育,大规模更换优质棉花品种。提升品种入市的门槛,进一步促进良种研发和推广工作的开展,优化棉花品种品质结构,加大中高端产品开发,为发展中高端差异化产品提供品种保障。加强中绒棉、长绒棉、超级长绒棉、彩色棉多纤维类型育种,将马克隆值调整到以A级为主,改变目前品种以B级为主的状况。三是在现有的基础上全面配套机采棉,在此基础上广泛建设棉花生产与机械化作业示范区。
4.开展对外合作、开拓国际市场。在“一带一路”的倡议中,新疆位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区,发挥新疆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向西开放重要窗口作用,深化与中亚、南亚、西亚等国家交流合作,形成丝绸之路经济带上重要的交通枢纽、商贸物流和文化科教中心成为了新疆接下来几年的发展定位目标。新疆棉花应抓住这历史发展机遇,坚持“走出去”战略,不断扩大对外出口。政府应大力支持棉花农业企业开展跨国经营,建立农业合作示范区、农业对外开放合作试验区和境外生产加工基地等,吸收国外的低人工成本优势。完善农业跨境信息公开平台,完善对外贸易规则,使得新疆棉花的出口有利于各方,实现双赢,形成长效合作机制。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一、 新疆棉花发展面临的问题
1.产业集群程度低。产业集群如同一个生命体,它的成长、发展、成熟到衰退在各个不同的时期都体现出不同的特点。而农业产业集群在其发展的各阶段有着自己本身的特征和影响因素。新疆棉花加工业仍处于产业集群成长期的初级阶段,其产业进入门槛、所需技术均不高,而由于棉花加工产业的这些特点,盲目投资而导致的重复建设、加工能力建设与生产能力不匹配的问题也随之产生。从新疆棉花加工产业总体来看,加工技术落后、产品品种单一、附加值低为主要特征,高端加工价值链建设仍在起步阶段,产业链衔接不紧密,没有形成所匹配的市场规模,对进一步带动棉花生产发展还有限。新疆棉花产业集群形成的原因主要是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在棉花市场上的竞争力也主要来自于自然条件赋予它的优良品质;而集群内的主体、农户以及棉花加工企业之间仍处于相对分割的关系,还没有形成紧密联系互动的良性关系。人才支持、物流支持及其他产业链相关的支持力度激励效果较弱,相关产业协作性较低。
2.产品质量不稳定。长期以来,新疆棉花素以纤维长、丝光度好、品级高闻名,成为我国纺织企业生产配棉的首选原料,在市场上具有较高的竞争优势。自2010年以来尤其是临时收储政策实施后的2012年和2013年,新疆棉花的质量出现持续下滑的局面;2014年度,在目标价格补贴政策实施和市场机制的双重作用下,棉花收购加工企业质量意识增强,棉花质量较临时收储时期有所好转,但并不能满足纺织企业的需求;2015年棉花质量出现严重下滑,出现“纤维短、马值高”的质量问题;2016年度的总体质量状况略好于2015年度。棉花质量的波动,有气候因素影响,但也有多年来“重产、轻质”等深层次原因。纤维短、强度低、一致性差、机采棉短纤维和棉结含量高,是当前纺织企业反映新疆棉花质量存在的突出问题。
3.种植成本不断上升。根据《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分类,棉花生产总成本划分为物质与服务费用、人工成本和土地成本三大部分。物质与服务费用主要是指在棉花生产过程中投入的农业生产资料的各项支出,包含种子、农药、化肥、农膜、燃料费、机械作业费、固定资产折旧、保险税金以及其他管理费、财务费、销售费等。人工成本主要包括雇工成本和家庭用工折价两大部分。土地成本主要分为流转地租金和自营地折租两部分。从2011年至2016年的数据研究表明,新疆棉花的种植成本明显呈上升趋势,主要表现在物质与服务费用上,人工成本和土地成本上升幅度相对较小。而2014年至2015年目标价格试点后价格呈现断崖式下跌,从2013年547.75元/667m2下降到2014年的153.80/667m2和2015年的85.25/667m2,如果没有目标价格补贴,棉农的生产积极性肯定受到严重影响。
二、农业供给侧改革对新疆棉花发展的影响
1.升级新疆棉花产业集群。资源禀赋是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前提要素,政策推动将是产业集群的重要助推力。《农业部关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提出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由种植业牵头把地方特色小品种和土特产做成带动农民增收的大产业。农业供给侧改革虽然不能改变新疆的自然地理条件,但是可以给当地的交通运输条件、农业协会、政府政策等带来一定改变,从而可以影响新疆棉花的产业集群发展。同时,在农业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企业要素、市场要素都将强化产业集群或产业聚集。建设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现代农业发展思路,将不断强化农业生产中龙头企业的核心地位,促进农业企业或生产主体通过质量提高提升竞争力,实现良性竞争关系。《意见》中指出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这有利于减少新疆棉花买卖双方的信息搜寻成本,扩大销售区域,更有利于实现市场需求带动生产,克服地理位置的制约,有利于形成棉花种植、加工、销售的集聚。
2.促进新疆棉花质量的提高。《农业部关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提出推进结构调整,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在供给侧改革的推动下,国家级育制种基地和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将加快,推动新一轮农作物品种更新换代。2014年至2016年期间新疆棉花种植分别采用了34个、38个和37个品种,可谓品种“多杂乱”,而且棉种制售企业数量多、规模小、股权结构单一、创新能力弱、对棉花品种保护的重视程度不足、棉种的引进管理不规范等都导致了后续棉花的质量不如人意。为落实农业供给侧改革,将由种子局牵头加大种业自主创新重大工程实施力度,这将改善新疆棉花面临的品种繁多质量不稳定的问题,提高棉花种子的品质,从而提高棉花质量。
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棉花交易难以做到“优质优价”,容易导致“柠檬市场”现象产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棉农、加工厂、流通企业和纺织企业均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优质优价”的信息难以传递给生产者,使得棉农和纺织企业存在脱节,纺织企业需求信息不能有效传递给生产环节即棉农,从而只能被动接受低品质的棉花或高价购买优质进口棉花。《意见》中提出的推进农业信息化、推进“互联网 ”现代农业行动、全面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等,将有助于减少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市场失灵。农业供给侧改革将促进信息的有效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信息不对称,减少“柠檬市场”的发生,从而促进棉花质量的改变。
3.提升新疆棉农经济收益。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要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变化,以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为主要目标。农民增收是国家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的第一目标,也是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志。具体到棉花产业,就是提高棉农的合理种植收益。《意见》中提出推进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启动实施农业机械化装备发展行动方案,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条件成熟地区推进“机器换人”。同时提出的完善农业补贴制度推动农业三项补贴改革,新疆棉花生产在补贴制度性保护棉农的收益保持稳定不下降。 农业供给侧改革实施意见指出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推进“互联网 ”现代农业行动,统筹分析各类大数据资源,建立集数据监测、分析、发布和服务于一体的国家农业数据云平台并定期发布重要农产品供需信息。这有助于促进新疆棉花产业化、组织化、市场化,减少了许多中间环节,从而降低了棉农的交易成本。在资源由市场配置的条件下,准确及时的市场信息对棉花产业发展至关重要。由于棉花市场存在变化大,市场依存度高,产业链上涉及多个利益主体等特征,市场信息的准确性、时效性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棉花市场信息存在数据模糊、缺少等问题,使得各种资源难以有效配置,时常出现产需矛盾、供需错配等问题。信息化将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上述问题,使得准确的市场信息可以及时被棉农了解,避免信息不对称导致的收益减少。
三、关于促进新疆棉花发展、顺利实现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建议
1.建立具有激励功能的体制机制。首先,建立完善的產业链和社会化服务体系。结合新疆各地实际,用产业化手段将技术、服务、农户、基地、企业、市场等位于产业链不同环节的相关主体有机结合起来,利用网络信息平台实现信息流动顺畅,通过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智能化生产经营,实现成本降低和产品质量监控;构建政府引导、市场引领、利益共享的运行模式;建立有效地市场机制增强棉农议价能力,培育严格的质量标准体系和监管制度,约束企业不守信行为。其次,建立和培育风险防范机制,创新农业与金融的融合机制,提高棉花生产者的风险规避能力。一是棉花完善期货市场、现货市场、金融保险市场建设,帮助棉花生产经营者提高利用金融保险市场规避风险的能力;二是创新农村的金融服务体系,拓宽融资渠道,以降低棉花种植成本。
2.优化政府职能、加强相关政策的实施保障。一是优化补贴制度。棉花生产机械化和机采棉加工工艺的技术进步,需要前期较大的资金投入,具有规模经济特性。因此,对单个生产者或企业初期成本压力较大,通过补贴制度提供资金支持是鼓励企业或生产者技术创新与新技术利用的短期最快最有效地手段。二是设计与制定相配套的土地流转制度。在保障土地承包权基础上,用“三权分置”把土地经营权做活,实现土地流转和社会化服务双管齐下,让棉花产业链的相关主体得到均衡利益分配棉。
3.技术先行,加大技术体系的创新力度。农业供给侧改革强调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因此在原有的技术创新力度上,我们还需要下苦功夫,在提高棉花质量的基础上,实现技术的跨越式创新。一是农业生产智能化,将最大程度提高全生产要素利用率。开发和优化棉花生产的智能系统及软件,并广泛运用于棉花生产中,建立棉花全程质量监控技术体系,实现棉花生产的现代化。二是加强优质棉品种的选育,大规模更换优质棉花品种。提升品种入市的门槛,进一步促进良种研发和推广工作的开展,优化棉花品种品质结构,加大中高端产品开发,为发展中高端差异化产品提供品种保障。加强中绒棉、长绒棉、超级长绒棉、彩色棉多纤维类型育种,将马克隆值调整到以A级为主,改变目前品种以B级为主的状况。三是在现有的基础上全面配套机采棉,在此基础上广泛建设棉花生产与机械化作业示范区。
4.开展对外合作、开拓国际市场。在“一带一路”的倡议中,新疆位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区,发挥新疆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向西开放重要窗口作用,深化与中亚、南亚、西亚等国家交流合作,形成丝绸之路经济带上重要的交通枢纽、商贸物流和文化科教中心成为了新疆接下来几年的发展定位目标。新疆棉花应抓住这历史发展机遇,坚持“走出去”战略,不断扩大对外出口。政府应大力支持棉花农业企业开展跨国经营,建立农业合作示范区、农业对外开放合作试验区和境外生产加工基地等,吸收国外的低人工成本优势。完善农业跨境信息公开平台,完善对外贸易规则,使得新疆棉花的出口有利于各方,实现双赢,形成长效合作机制。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嘉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