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起韩愈,大家都知道他是唐宋八大家第一人,对其所倡“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之言,更是耳熟能详。作为中唐“古文运动”的发起者和引领人,昌黎先生一生坎坷却富有卓识,仕途不顺却仗义执言,一篇论述师道的文章《师说》更是千古传诵,至今仍为经典。
韩愈从来到这个世上,就没怎么顺溜过。出生不到两个月,母亲辞世;3岁丧父,由其长兄韩会抚养;13岁韩会病故,由寡嫂抚养成才。幼时命运多舛艰辛,促使他发奋图强,刻苦攻读,终通六经。然而科举仕途屡败屡战,18岁赴京城参加进士考试,3次落榜,6年后才中进士。29岁时由宣武节度使董晋荐为推官,开始了其政治生涯。他心系民苦,触犯了皇帝宠臣李实,由监察御史贬为县令。在韩愈人生旅途中,与教育多有交集,一次为四门博士,两次为国子监博士,一次为国子监祭酒,还曾捐薪创设学校教化当地人民,其教育观体现在其著作《原性》上。
韩愈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对人性观的论述上。中国自古就有“性善”“性恶”和“性三品”等学说,韩愈也主张“性三品”,在他看来:“性也者,与生俱生也;情也者,接于物而生也。”性分上、中、下三品,人性具有仁、礼、信、义、智五种品质,情也分上、中、下三品,情的内容有喜、怒、哀、惧、爱、恶、欲七种。品为天生,是不移的,要围绕“三品”进行教化,进而达到改变之目的。韩愈的这种性情说对宋明理学产生了一定影响,也是他教育思想和实践的依据和来源。
中唐时期,儒学衰弱,风气不正,争名逐利,耻学于师,已快到师之不存的地步,韩愈深感不安,乃抗颜为师,作《师说》以求恢复师道。传道之为先,要传的是儒家之道、治国平天下之道,这是大道,是根本;而后才是授业,讲授六艺经传等儒家经典;解惑是解答学生学习中遇到的疑惑,这是过程和手段。他感慨“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发出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呼吁:只要闻道者,无论其大小贵贱、贫富先后,都要拜师学习。韩愈例举了童子之师,说明家庭教育为子择师,家长却以师为耻,而学习也只为句读不传道,这不是真正师者。他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选择老师的标准不是出身和年龄,而是看其道和业。既然道和业是标准,如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就不必拘泥名义上的老师,而是有道有业者皆可为师,即如圣人也无常师。韩愈不仅论述了教师的职责,而且提出了教师标准,还阐述了教师的作用,振聋发聩,令人耳目一新,时至今日价值犹在、影响犹存。
昌黎先生还写了《进学解》,要求进学,希望老师教诲学生要勤于学业,学生提出疑问老师给予解答。在文中,他以师生问答的形式,进一步阐述自己对于卫道、治学、做人和作文的见解,而且还特别提到了“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的经验之谈。这个勤就是“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这既是对前人治学经验的总结,也是韩愈本人治学的真实写照,折射出了韩愈的政治思想追求和进取意识。
今天,我们重温韩愈的教诲,深感道之存、师之存的责任和使命,深感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和要求,深感“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是“不耻相师”的现实根据。唯有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重树师道尊严的价值标杆,社会才能真正文明进步。◆
韩愈从来到这个世上,就没怎么顺溜过。出生不到两个月,母亲辞世;3岁丧父,由其长兄韩会抚养;13岁韩会病故,由寡嫂抚养成才。幼时命运多舛艰辛,促使他发奋图强,刻苦攻读,终通六经。然而科举仕途屡败屡战,18岁赴京城参加进士考试,3次落榜,6年后才中进士。29岁时由宣武节度使董晋荐为推官,开始了其政治生涯。他心系民苦,触犯了皇帝宠臣李实,由监察御史贬为县令。在韩愈人生旅途中,与教育多有交集,一次为四门博士,两次为国子监博士,一次为国子监祭酒,还曾捐薪创设学校教化当地人民,其教育观体现在其著作《原性》上。
韩愈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对人性观的论述上。中国自古就有“性善”“性恶”和“性三品”等学说,韩愈也主张“性三品”,在他看来:“性也者,与生俱生也;情也者,接于物而生也。”性分上、中、下三品,人性具有仁、礼、信、义、智五种品质,情也分上、中、下三品,情的内容有喜、怒、哀、惧、爱、恶、欲七种。品为天生,是不移的,要围绕“三品”进行教化,进而达到改变之目的。韩愈的这种性情说对宋明理学产生了一定影响,也是他教育思想和实践的依据和来源。
中唐时期,儒学衰弱,风气不正,争名逐利,耻学于师,已快到师之不存的地步,韩愈深感不安,乃抗颜为师,作《师说》以求恢复师道。传道之为先,要传的是儒家之道、治国平天下之道,这是大道,是根本;而后才是授业,讲授六艺经传等儒家经典;解惑是解答学生学习中遇到的疑惑,这是过程和手段。他感慨“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发出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呼吁:只要闻道者,无论其大小贵贱、贫富先后,都要拜师学习。韩愈例举了童子之师,说明家庭教育为子择师,家长却以师为耻,而学习也只为句读不传道,这不是真正师者。他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选择老师的标准不是出身和年龄,而是看其道和业。既然道和业是标准,如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就不必拘泥名义上的老师,而是有道有业者皆可为师,即如圣人也无常师。韩愈不仅论述了教师的职责,而且提出了教师标准,还阐述了教师的作用,振聋发聩,令人耳目一新,时至今日价值犹在、影响犹存。
昌黎先生还写了《进学解》,要求进学,希望老师教诲学生要勤于学业,学生提出疑问老师给予解答。在文中,他以师生问答的形式,进一步阐述自己对于卫道、治学、做人和作文的见解,而且还特别提到了“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的经验之谈。这个勤就是“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这既是对前人治学经验的总结,也是韩愈本人治学的真实写照,折射出了韩愈的政治思想追求和进取意识。
今天,我们重温韩愈的教诲,深感道之存、师之存的责任和使命,深感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和要求,深感“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是“不耻相师”的现实根据。唯有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重树师道尊严的价值标杆,社会才能真正文明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