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今社会面临能源日益紧缺、生态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的多重危机,节能减排、保护环境是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手段,节能建筑成为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就建筑节能现状及改善措施进行了简单探讨。
关键词:建筑节能;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TE08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我国建筑节能的发展的情况
和国外的发达国家比较而言,我们的建筑节能开始的时间晚了一些,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第一次颁布了关于建筑节能的法定文件,即《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分)》,提出了节能率达到30%的要求,这成为我国建筑节能事业发展的良好开端。1998年的1月1号,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这是一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法定文件,它成为立法依据,用法律保障了我国建筑节能事业的前行。至今,建筑节能已经是我国的建筑界研究和探讨的热点,并且,成功的生态型建筑在不断建成。
二、我国建筑节能现状
1、未能意识到建筑节能的重要性
(1)相关节能的法令条例还不够成熟与完善。在城市规划,农村建设的道路中,要合理有效地利用能源,维护健康的生态环境,建筑节能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手段,然而,对于这项有利的节能手段,却没有全面有力的法令条例来保障它的实施,使得工程在实际开展时,受到了阻碍;
(2)作为建筑的使用者——人民群众,还没有正确看待建筑节能的意义,没有认识到建筑节能将带来的重大效益,从而,工程展开过程中,没有体现出良好的节约行为;同时,一个地区建筑节能工作开展的成效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地方领导的决策,但是不少地方政府对建筑节能的态度不够明确,没有在政策上予以良好的指导。
2、给予相关节能技术的支持力度不够
由于建筑节能工作所包含的内容呈现多样化,复杂化,要获得成效需要依靠先进的生产技术,质量过硬的建筑产品,而这些就需要技术上以及经济上的大力支持。我国建筑节能工作推进过程中,技术力量薄弱,创新成果不多是比较明显而重要的一个问题,现在,过渡地区的建筑节能标准将颁布实施,南方地区的节能工作也已启动,有关工作的顺利展开依赖于质量佳,技术新的产品,然而,在这方面,国家所给予的支持力量还是有所欠缺的。
3、国家与地方对建筑节能的鼓励政策不够充分
对我国而言,建筑节能还不是一项发展成熟的事业,仍然需要更多的宣传、提倡以及鼓励工作。比如工程中的甲方,仅仅依靠他们自己来做到对建筑节能的实施,短期内还是不能实现的。但是政府对建设相关单位的经济等鼓励并不是充分的,建筑节能若不能得到有力的经济,技术,或产品的支持,将会是十分地缓慢。
4、目前供热收费制度不合理
现在的供热收费不是按照热量而是根据建筑面积计算采暖费,系统采用垂直单管串联方式,不仅用户不能调节供暖量,外网亦不能适应系统动态调节控制,造成严重浪费。如此使得供热企业缺乏自主经营的动力,使得用户缺乏积极性。现在,北方采暖地区已建成非常多的节能建筑,保温效果明显增强,然而因为未去统计供热热量,且用户无法调整房间温度,热时开窗散热,造成了节能建筑并不能够真正地节能,反而浪费的情形。
三、我国建筑节能对策分析
1、树立正确的建筑节能理念
建设工作者应树立以人为本、全面节约和全寿命成本的正确的建筑节能理念。所有基本的建筑能源消耗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隔热、保温、隔音、节能、环保这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基本建筑舒适性能要求。所以,建筑节能的本质是基于人们的需求标准,提高工程的质量。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建筑设计、建造过程中要在节约资源的基础上提高建筑的综合性和舒适度。这就要求,建筑行业的工作人员应始终保持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始终将住房消费需求作为首要任务,加强建筑节能的意识,创造适应现代社会的人性化的作品。同时,建筑节能不应只停留在节约能源,还应该重视节约土地、节约材料和和建造过程的设计和建设节约,强调环境保护的概念,引入了绿色建筑的概念,实现整体节约。只做到以面几点,才可以保证建筑从开始到结束其使用寿命的综合成本最低。虽然早期的施工阶段,由于采用节能措施使得开发成本略有增加, 但从长远的观点看, 使用期的消耗和运营维护成本将大大降低, 购房者分摊到“使用年”上的成本远低于没有采取节能措施的综合成本。作为节能建筑的使用者,得到的不仅仅是舒适性,使用房屋的全寿命成本也降低。
2、建立推进建筑节能工作的保障措施
修改完善现有与建筑节能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加大宣传力度,强化监管机制,不给不法的开发商、投资商留有钻空子的机会。加大鼓励和扶持政策,设立一定的财政资金对贯彻执行建筑节能工作显著的企业予以奖励。制定建筑节能的产业政策,将建筑节能工作作为一项长效工作、可持续工作来抓,保障建筑节能工作的稳步发展。
3、建筑节能工作的重点应为公共建筑
公共建筑节能潜力很大,目前一些新建的公共建筑根本不考虑使用单位的负担能力和社会的资源负担能力。我国约为45亿m²的公共建筑其能耗以电为主,占总能耗的70%。如果按照节能50%的标准进行改造,总的节能潜力约为1.35亿吨标准煤。如果再考虑行为节能的因素,公共建筑的能耗更是远大于居住建筑能耗。尤其是办公建筑的能耗已成为办公费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公共建筑数量巨大、能耗巨大,是耗能大户,因此,公共建筑节能潜力巨大,不可忽视。
4、确保节能建筑工程的质量
建筑节能是一项新的工作,建筑节能技术也是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能否正确地运用这一新技术、新的保温材料,是确保工程质量的关键。要严格检测保温体系,加强对保温体系的技术鉴定和监控。加强对保温材料质量的控制,完善保温材料的进场验收及复检制度。重视门窗的选型、配套及质量,使其能达到综合节能的效果。要加强对监理、施工、监督等工程技术人员的培训,使其充分了解新的保温体系、保温材料和操作规程方面的知识。进一步完善监督检查及验收要点,对质量严格把关。还要抓住外墙外保温施工中容易出现的质量通病,如与墙体和各层间容易出现的空鼓问题,找平层、保护层容易出现的裂缝问题,饰面层与基层的牢固连接问题,易撞部位的加强和保护问题,门窗洞口保温层的施工问题等等。
5、开发和利用新能源
积极推进新型建筑节能材料,建设节约型社会。提高资源利用率, 大可再生资源在建筑领域的规模化应用。积极推广和使用新型节能材料,对环保、隔音、防污、保温、隔热、气密性、水密性、保温性、抗风性、抗变形性等特殊建筑節能材料大力推广,加强建筑节能重点技术的研究开发力度, 努力开发适合国情、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适用技术和建筑新材料、新技术和新的可再生资源,加快节能住宅产业化的进程,促进转化和推广建筑节能技术。鼓励发展新能源技术和可再生能源的综合利用研究,应注重“产学研”结合,加快建筑节能研发工作,大力推广新能源技术和开发利用可再生资源,对风能、地热、太阳能等可再生资源进行能源转换,这样不但节约了大量的不可再生资源,还可以防止大气污染,保护环境。例如:鼓励太阳能充足地区开发,利用太阳能建立太阳房、太阳能发电、太阳能热水器,以此来促进新能源发展的使用。
结束语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稳步发展,建筑耗能量在不断增大,而能源价格的不断走高,国家能源政策的不断完善和生存环境制约的标准不断提高,建筑节能将具有现实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然而,现阶段我国建筑节能还未形成完善的设计体系,仍需要建筑设计者不懈的努力,加以完善。
参考文献
[1]王纪芳,刘佩涛,柏云.建筑节能制约因素与改进途径[J].住宅产业,2010,(05).
[2]李洋.我国建筑节能设计现状及其问题探析[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07).
[3]陈浩然.浅谈建筑节能设计及措施[J].科技创新导报,2008,(21).
关键词:建筑节能;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TE08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我国建筑节能的发展的情况
和国外的发达国家比较而言,我们的建筑节能开始的时间晚了一些,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第一次颁布了关于建筑节能的法定文件,即《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分)》,提出了节能率达到30%的要求,这成为我国建筑节能事业发展的良好开端。1998年的1月1号,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这是一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法定文件,它成为立法依据,用法律保障了我国建筑节能事业的前行。至今,建筑节能已经是我国的建筑界研究和探讨的热点,并且,成功的生态型建筑在不断建成。
二、我国建筑节能现状
1、未能意识到建筑节能的重要性
(1)相关节能的法令条例还不够成熟与完善。在城市规划,农村建设的道路中,要合理有效地利用能源,维护健康的生态环境,建筑节能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手段,然而,对于这项有利的节能手段,却没有全面有力的法令条例来保障它的实施,使得工程在实际开展时,受到了阻碍;
(2)作为建筑的使用者——人民群众,还没有正确看待建筑节能的意义,没有认识到建筑节能将带来的重大效益,从而,工程展开过程中,没有体现出良好的节约行为;同时,一个地区建筑节能工作开展的成效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地方领导的决策,但是不少地方政府对建筑节能的态度不够明确,没有在政策上予以良好的指导。
2、给予相关节能技术的支持力度不够
由于建筑节能工作所包含的内容呈现多样化,复杂化,要获得成效需要依靠先进的生产技术,质量过硬的建筑产品,而这些就需要技术上以及经济上的大力支持。我国建筑节能工作推进过程中,技术力量薄弱,创新成果不多是比较明显而重要的一个问题,现在,过渡地区的建筑节能标准将颁布实施,南方地区的节能工作也已启动,有关工作的顺利展开依赖于质量佳,技术新的产品,然而,在这方面,国家所给予的支持力量还是有所欠缺的。
3、国家与地方对建筑节能的鼓励政策不够充分
对我国而言,建筑节能还不是一项发展成熟的事业,仍然需要更多的宣传、提倡以及鼓励工作。比如工程中的甲方,仅仅依靠他们自己来做到对建筑节能的实施,短期内还是不能实现的。但是政府对建设相关单位的经济等鼓励并不是充分的,建筑节能若不能得到有力的经济,技术,或产品的支持,将会是十分地缓慢。
4、目前供热收费制度不合理
现在的供热收费不是按照热量而是根据建筑面积计算采暖费,系统采用垂直单管串联方式,不仅用户不能调节供暖量,外网亦不能适应系统动态调节控制,造成严重浪费。如此使得供热企业缺乏自主经营的动力,使得用户缺乏积极性。现在,北方采暖地区已建成非常多的节能建筑,保温效果明显增强,然而因为未去统计供热热量,且用户无法调整房间温度,热时开窗散热,造成了节能建筑并不能够真正地节能,反而浪费的情形。
三、我国建筑节能对策分析
1、树立正确的建筑节能理念
建设工作者应树立以人为本、全面节约和全寿命成本的正确的建筑节能理念。所有基本的建筑能源消耗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隔热、保温、隔音、节能、环保这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基本建筑舒适性能要求。所以,建筑节能的本质是基于人们的需求标准,提高工程的质量。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建筑设计、建造过程中要在节约资源的基础上提高建筑的综合性和舒适度。这就要求,建筑行业的工作人员应始终保持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始终将住房消费需求作为首要任务,加强建筑节能的意识,创造适应现代社会的人性化的作品。同时,建筑节能不应只停留在节约能源,还应该重视节约土地、节约材料和和建造过程的设计和建设节约,强调环境保护的概念,引入了绿色建筑的概念,实现整体节约。只做到以面几点,才可以保证建筑从开始到结束其使用寿命的综合成本最低。虽然早期的施工阶段,由于采用节能措施使得开发成本略有增加, 但从长远的观点看, 使用期的消耗和运营维护成本将大大降低, 购房者分摊到“使用年”上的成本远低于没有采取节能措施的综合成本。作为节能建筑的使用者,得到的不仅仅是舒适性,使用房屋的全寿命成本也降低。
2、建立推进建筑节能工作的保障措施
修改完善现有与建筑节能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加大宣传力度,强化监管机制,不给不法的开发商、投资商留有钻空子的机会。加大鼓励和扶持政策,设立一定的财政资金对贯彻执行建筑节能工作显著的企业予以奖励。制定建筑节能的产业政策,将建筑节能工作作为一项长效工作、可持续工作来抓,保障建筑节能工作的稳步发展。
3、建筑节能工作的重点应为公共建筑
公共建筑节能潜力很大,目前一些新建的公共建筑根本不考虑使用单位的负担能力和社会的资源负担能力。我国约为45亿m²的公共建筑其能耗以电为主,占总能耗的70%。如果按照节能50%的标准进行改造,总的节能潜力约为1.35亿吨标准煤。如果再考虑行为节能的因素,公共建筑的能耗更是远大于居住建筑能耗。尤其是办公建筑的能耗已成为办公费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公共建筑数量巨大、能耗巨大,是耗能大户,因此,公共建筑节能潜力巨大,不可忽视。
4、确保节能建筑工程的质量
建筑节能是一项新的工作,建筑节能技术也是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能否正确地运用这一新技术、新的保温材料,是确保工程质量的关键。要严格检测保温体系,加强对保温体系的技术鉴定和监控。加强对保温材料质量的控制,完善保温材料的进场验收及复检制度。重视门窗的选型、配套及质量,使其能达到综合节能的效果。要加强对监理、施工、监督等工程技术人员的培训,使其充分了解新的保温体系、保温材料和操作规程方面的知识。进一步完善监督检查及验收要点,对质量严格把关。还要抓住外墙外保温施工中容易出现的质量通病,如与墙体和各层间容易出现的空鼓问题,找平层、保护层容易出现的裂缝问题,饰面层与基层的牢固连接问题,易撞部位的加强和保护问题,门窗洞口保温层的施工问题等等。
5、开发和利用新能源
积极推进新型建筑节能材料,建设节约型社会。提高资源利用率, 大可再生资源在建筑领域的规模化应用。积极推广和使用新型节能材料,对环保、隔音、防污、保温、隔热、气密性、水密性、保温性、抗风性、抗变形性等特殊建筑節能材料大力推广,加强建筑节能重点技术的研究开发力度, 努力开发适合国情、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适用技术和建筑新材料、新技术和新的可再生资源,加快节能住宅产业化的进程,促进转化和推广建筑节能技术。鼓励发展新能源技术和可再生能源的综合利用研究,应注重“产学研”结合,加快建筑节能研发工作,大力推广新能源技术和开发利用可再生资源,对风能、地热、太阳能等可再生资源进行能源转换,这样不但节约了大量的不可再生资源,还可以防止大气污染,保护环境。例如:鼓励太阳能充足地区开发,利用太阳能建立太阳房、太阳能发电、太阳能热水器,以此来促进新能源发展的使用。
结束语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稳步发展,建筑耗能量在不断增大,而能源价格的不断走高,国家能源政策的不断完善和生存环境制约的标准不断提高,建筑节能将具有现实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然而,现阶段我国建筑节能还未形成完善的设计体系,仍需要建筑设计者不懈的努力,加以完善。
参考文献
[1]王纪芳,刘佩涛,柏云.建筑节能制约因素与改进途径[J].住宅产业,2010,(05).
[2]李洋.我国建筑节能设计现状及其问题探析[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07).
[3]陈浩然.浅谈建筑节能设计及措施[J].科技创新导报,20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