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世纪30年代初,白色恐怖下的革命活动举步维艰。为了排遣内心的焦虑和无奈,同时抒发“坚如金”“冷若冰”“稳如山”“硬如铁”的革命斗争情怀,林育南用笔名“铁峦”先后给路若冰写了九封信,看似“情谊绵绵”,实则真实反映了这一时期党内斗争的情况以及革命活动的极端艰苦性。结合当时时局的风云变幻,从不同纬度正确理解这九封信的内容,对于客观认识和评价那段历史以及革命英雄人物在当下的党史、国史宣教中的作用,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林育南;革命先烈;革命情怀;中国共产党
[中图分类号]D64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28X(2019)01-0030-05
《党史研究与教学》2005年第3期刊登了李良明先生的《正确理解<林育南烈士书简九件>》一文。文章用铁证和实事给那些不负责任的所谓“玩文字”的人当头一棒,同时警示当下,在铁证面前,一切侮辱革命先烈的言辞和行为都应该得到应有的惩罚。今天再看九封书信的内容,其中有浓烈真挚的想念和关怀之情;有旅途辛劳的苦闷和不如意;更有革命工作的艰辛和困难重重以及入狱之后大无畏的革命情怀。本文试图从以上纬度出发,就林育南烈士这九封信,探索这一特殊历史时期,林育南烈士“坚如金”“冷若冰”“稳如山”“硬如铁”的革命情怀,警示当下的同时突出革命英雄人物在党史、国史宣教中的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一、林育南生平簡介及其九封信写作的时代背景
林育南是中国共产党早期杰出的革命家、宣传家和政论家。他在五四运动和大革命时期,组织指挥了一系列影响较大的青年、工人运动,收回了外国租界,筹备了多次国际及全国性的大会,创办、主编了20余种影响甚大的报刊,撰写了大量战斗性强、文辞优美的政论文章。他所从事的革命工作,都是开创性的。20世纪30年代初,大革命失败的阴霾逐渐淡去,但是上海的白色恐怖依旧很严重,地痞流氓化身的军警、特务,密密麻麻覆盖街头。在这种环境下,党组织的一切活动必须在秘密的状态下进行。足智多谋的林育南在“魔窟”里乔装打扮,在各种场合应付自如,出色完成了中央交给他的多项任务。可惜的是,这位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要贡献,且正值年富力强的奇才,被叛徒出卖,最后牺牲于龙华监狱。
从林育南致路若冰的九封信的时间、篇幅、发信地址及信件内容,结合当时党内时局的风云变幻,可以全面理解当时林育南的内心活动及革命情怀。第一封,发于1930年12月15日的杭州,780余字;第二封,发于1930年12月16的杭州,130余字。第三封,发于1930年12月17日的浙江去往衢州途中船上,150余字。上述三封信的时局主要是党纠正了李立三“左”倾错误;王明教条主义者妄图夺取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已经蠢蠢欲动。第四封,发于1930年12月24日的浙江衢州上营冯雨记饭店,600余字;第五封,发于1930年12月26日的浙江衢州,390余字。上述两封信的时局主要是蒋介石集合十万兵力,向中央苏区发动第一次反革命“围剿”,通往江西的道路全部被封锁。第六封发于1931年1月3日的上海寓所,100余字。时局主要是王明在俄老师的帮助下加紧“攻势”。第七封发于1931年1月10日的上海寓所,260余字;第八封发于1931年1月15日的上海寓所,100余字。上述两封信的时局主要是党的六届四中全会,在米夫的支持下,王明用非常手段取得党中央的领导地位。第九封发于1931年1月28日的龙华看守所,130余字,此时林育南已于1月17日被捕,随后在2月7日被杀害,年仅33岁。
九封信的前五封是林育南去中央苏区的途中写的,蒋介石发动的第一次反革命“围剿”阻止了林育南去江西的脚步,根据党中央的指示,林育南于1930年12月30日夜折返上海。还没来得及停下来歇歇脚,就加入新的斗争中去,而这也成为了林育南革命生涯的终点。在这之后的三封信和一张纸条则成了林育南留给世人最后的遗嘱,还有的就是对于无比激烈的各种斗争场景的无限想象以及叛变革命者丑恶嘴脸的揭露。
二、林育南“坚如金”“冷若冰”“稳如山”“硬如铁”的革命斗争情怀
从书信的内容来看,九封信都是写给路若冰的,在分析书信内容之前,要弄明白,为什么是给路若冰写信,而不是别人。李良明先生在分析这个疑问时写到:“大革命失败后,她(路若冰)在黄冈遭到国民党悬赏通缉,于1928年初只身跑到上海,又通过林育南与党组织接上关系。党派她到国民党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秘密从事革命工作。林育南一直视她为亲妹妹一般。因此,林育南向路若冰写信,既能通过路若冰把自己的思想反映给党的组织,又比较安全可靠,这是不难理解的”。但若果只是单纯的把她视为亲妹妹,倒也值得商榷。置身那个非常时代,革命时期的先烈们的一些举动,自然无法用现今的思维方式去衡量,但男女之间的“投缘”“共同语言”及相互之间的爱慕之情是极有可能发生的。当然,若以此作为负面案例对先烈进行诋毁和人身攻击是绝对不能容忍的。只能证明,路若冰在非常时期,是林育南最值得信赖的人,也是唯一能从实际工作到心理安抚帮助到林育南的人。同时,也是林育南“坚如金”“冷若冰”“稳如山”“硬如铁”的革命斗争情怀的直接见证者和传达者。通过九封信的具体内容分析,也足以证明这一点。
首先,从这九封信的语言风格来看,出现过一些“言情”之语,一来是为后文铺垫,或者是为了承接反映前文。二来是另有所指,并且是经过潜心钻研和精心设计的。如:第一封信中的开头部分“若冰我妹!你觉得奇怪吧。为何久无音信呢?我自己也觉奇怪,我今天处在此地,而且能忍耐到今天才写信给你,真是‘出外由外’,哪能由得自己呢?”看似思念之情绵绵,表达不完的相思之苦,实则特指下文所提出的“这些时的生活,真是难写”。紧接着阐述了生活难写的原因,本来要早离开的,“但不知不觉的有点留恋,几次走到西行的电车和汽车门口,本想跳上去找你(路若冰),但转念立刻把我制止,横直是要走的,而且已经告别了,何必又要去扰乱她妨碍她的功课呢?”看似难舍难分,十分眷恋路若冰,但从第四、六、八封信中也有提到过“功课”的事,第四封信里提到:“若冰,这些时我记念你,你的身心是否平安?工作及你的功课是否照常的做了?”第六封信的末尾写道:“有暇请你务必要切实的读读理论基础的书。”第八封信末尾一段写道:“我们生活环境和内容太相隔阂了,希望有机会能时时接近。”不难推测,这里绝不是简简单单的思念之情或者是“言情”语句。多封信的很多地方都出现了一些固定的用法,看似表达相思之苦,实则另有他指,或者只是一个精心策划的“幌子”,连当今读者都能“麻醉”,躲过反动派更是轻而易举,这就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这也正是林育南从事革命活动的高明之处,真不愧是党内奇才。 其次,从九封信的内容来看,则是在“幌子”的掩护下客观记录了这一时期党内斗争的真实情况,同时林育南烈士这一时期的革命情怀也表露得淋漓尽致,也多亏了路若冰女士保存了这弥足珍贵的九封信,使得那个非常年代的非常时段能够鲜活的展现在世人面前。
1930年冬,全国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的准备工作完成,12月上旬,林育南受党的委托,从上海转至江西中央苏区参加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5日抵达杭州。这时党内刚结束李立三“左”倾错误领导,而“这些时的生活,真是难写。因为校务改革的奋斗用尽了我一切的力量,才得到了相当的成效,同时因为交通的困难,所以迟之又迟仍然还留在这湖山胜地”。“校务”就是党内的事务,“改革”就是对党内骤然兴起的“左”倾错误进行纠正和抵制。这里林育南一方面在表达对纠正李立三“左”倾错误所取得的成绩的欣慰;另一方面又表现出因为交通困难,迟迟不能到达目的地的焦躁;最重要的是,在“校务改革”还没有完全胜利的时候,他却浪费了大把时间在路上,而不是投身于“校务改革”的极为矛盾的心情。林育南是具有很高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和丰富的实践斗争经验的,这就练就了他对于“左”倾错误极为敏锐的预判力,而王明等“空头政治家”正蠢蠢欲动,这使得林育南极为谨慎。于是,在第一封信中他写道:“冰是对待这‘冷酷的社会’的人们的武器!在这‘冷透了的人与人的关系’里,不要‘小热昏’,不要‘学观音’,应当‘坚如金’,应该‘冷若冰’!”在面对风云变幻的革命斗争形势,不是所有的革命者都能一如既往坚持革命斗争,所以,就出现了中途退出革命甚至是叛变革命者,相比较之下,他们显得多么的渺小。林育南在信中写道:“十几年来,我们仍在‘程门立雪’,可惜而且可耻呵,吉兄们竟已脱跑到暖阁里去了!”十几年的革命一直在谦虚地等待俄国老师的谆谆教诲,可惜的是革命依旧没能成功,而可耻的是一些人不能坚持自己,离开了革命的队伍。这是何等的心焦和煎熬!尽管如此,林育南的革命情怀依旧坚韧,他接着写道:“但我仍很悔恨我过去还有立足不甚坚定之处,在‘最近的校务改革’的奋斗中发现了过去的缺点,此后我更当造成‘山’一般的稳定,‘铁’一样的顽强!”这和脱离革命甚至走上对立面的那些“暖阁”中的人形成了鲜明对比,也使得林育南“坚如金”“冷若冰”“穩如山”“硬如铁”的革命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而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也一直是这么做的,他用生命诠释了他的革命信念。
第二封和第三封是承接第一封而来,旅途一再延期,正值年富力强的林育南根本无暇于山中游玩,这也更使得林育南“旅途深感枯寂,甚盼我妹复书,以慰离怀”,并且“请于接信后立即惠我佳音”。第三封信更是焦躁难以等待,苦苦煎熬着无所事事的日子,“真急人也!”“很希望在到衢州能得你的来信。”钱江逆流而上,“风景颇佳,惜天阴有雾,不能畅睹一切,且使人怅惘也。”焦心的等候和交通困难,使林育南不得不寄情于景,虽是美景,也不禁怅惘万千。
第四封信在继续表达“怅惘”心情的同时,终于找到了苦恼的原因:“大概是因旅途中无事做之故,倘若事忙疲乏或许不会如此。”在表达自己闲不住的心情的同时,他热切期盼“到达目的地,得个安身立命之所。”多天的等待加上一周的船上生活,使得林育南与时局所隔绝,他急于知道很多他很关心的事,他在信中写道:“你的身心是否平安?工作及你的功课是否照常的做了?你的生活还是欢快还是苦恼还是平常呢?大哥还和你来往吗?年兄代你谋的事做到了吗?最近校务改革的事你知道吗?”而使他“不胜快慰”的事,则是路若冰来信告诉他很关心的事。“我只希望在圣诞节或者新年中接到你的来信,那我就有福了!期待着吧!”急于了解一切他所关心的事,一刻也闲不住的林育南,把对回信的期盼当成了最幸福的事,这是多么令人感慨!
第五封信中,林育南“迫不及待的一气看完了两信”,“真有难以描写的感想”。并且叮嘱路若冰:“对待恶人的态度和精神——不把它放在眼里,不示弱和奋斗的精神是很对的!”
第六、七、八封通篇比较抢眼的字眼是“时间紧”“工作忙”。第六封信开篇就写道:“现在校务很有新的发展,而有待于吾人之努力者更切,因此,这些时我得更要费力参加。”这时,以王明为首的一波“空头政治”家,在俄国老师的支持下正在谋划着篡夺党的最高领导权,准备掌舵党中央。而随着反对王明的《为中共更加布尔什维克化而斗争》的小册子的同志多起来,说明更多的同志已经清醒地认识到这伙“洋房子里的人”的篡党野心。所以更要急切的团结更多的同志来反对这伙“洋房子里的人”。一月的天气很冷,但也比不上党内斗争的“酷寒”,王明等人已经有预谋地通过不正常的六届四中全会进入到了党的最高领导层,篡夺最高领导权是指日可待的事情,所以在这之前,必须揭露王明的真实面目,因此林育南在信中直呼:“我这些时真是忙呵!每天总是到处跑,个人的许多事都放着,为的是要将校务彻底改造一番,虽然我们的努力已有相当的成效,然距我们的期望尚远的很,这是要长期的努力奋斗,当然不是马上可以成功的。”反王明路线的斗争异常激烈,使得林育南“几乎‘废寝忘食’”而在第八封信中,林育南写道:“敌人与朋友之分者‘几稀’,这比拿着枪在阵地上开火还要残酷,‘阶级的生活’决定要我如此。”寥寥几十个字,反映了林育南当时参加反对王明“左”倾路线的斗争激烈程度比拿着枪上阵地与敌人搏杀有过之而无不及。也正是林育南“坚如金”“冷若冰”“稳如山”“硬如铁”的革命精神支持着他有必要而且必须这么做。
第九封信是林育南被捕之后在狱中留下的最后的遗嘱,就被捕日期及关押地点及时传递给路若冰:“兹接友函,谓贵同乡李君于十七日被累,二十三日转龙华司令部,现在生活平安,请勿念”。并就一些探狱注意事项告知路若冰。李良明先生撰文指出:“这封信,正是通过路若冰转告党组织,党组织才知道林育南等被捕的具体情况的。”根据蒋介石的密令,2月7日深夜,林育南与其他23人被国民党军警秘密枪杀。
三、以林育南为代表的革命英雄的榜样力量在党史、国史宣教中的突出作用 党的事业伟大而光荣,党史工作使命崇高,责任重大。努力提升党史、国史宣传教育工作水平,以史为鉴,继往开来,已经成为党史研究、教育、宣传工作者在新时代背景下面临的重要任务。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新时代背景下,党史、国史宣传教育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在中国共产党接近百年的奋斗当中,党的认识水平和执政能力有了质的飞跃;另一方面,伴随着时间的流逝,各种社会思潮此起彼伏,一段时期以来,以历史虚无主义为主的一些社会思潮在一些领域沉渣泛起,借党史、国史上许多重大、敏感问题发难,丑化、污蔑党和政府及革命先烈,对整个社会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基于此,新时代背景下对于党史、国史人物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革命英雄的榜样力量在党史、国史宣教中的突出作用应该得到重视。同时,这也是旗帜鲜明地抵制和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最有力的武器,增强党史、国史认同的最有效的方式。开展多种形式的党史、国史宣传教育,旗帜鲜明地与历史虚无主义做坚决斗争,更好地发挥党史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
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要认真学习党史、国史。2013年6月25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要继续加强对党史、国史的学习,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做好現实工作、更好走向未来,不断交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答卷。”叫在我们党近百年的奋斗历史中,无数共产党人为了追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不惜流血牺牲,靠的就是一种信仰,为的就是一个理想。”革命英雄的光辉事迹,无论怎么书写都是不为过的,这就要求党史、国史研究、宣传和教育工作者在致力于人文社会科学建设的同时,更加沉下心来,钻进党史、国史中,实事求是的还原历史的本来面貌,置身于当时的时代背景,设身处地地想革命先烈之所想,感同身受地理解革命先烈为什么那么做,来感受那股感天动地的浩然正气。
历史之中有营养,历史之中有智慧。长期以来,关于我国党史人物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少数领袖人物身上,一来他们是事实的当时历史的见证者和缔造者,二来他们具有某种权威性和代表性。而事实上,中国共产党近百年波澜壮阔的历史背后有无数默默无闻的优秀共产党员。由于历史上的种种原因,他们没有身居要职,他们的声音甚至被历史的烟尘所淹没,或者其思想总是小心翼翼地处于聚光灯的外围。但他们却到处闪耀着思想的火花,在中国共产党九十多年的发展史上留下了这样或那样的足迹。林育南就是那个没有引起学者们足够关注的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家之一。
林育南烈士,是中国共产党早期最为典型的革命英雄人物。林育南生命中最后的不到两个月的时间,是党内斗争最为激烈残酷的时段之一。随着共产国际从“遥控”变成直接“干预”,真正具有实践经验的革命家被陆续撤职和打压,而具有“空头理论”的一批所谓留学俄国的“知识分子”陆续回国,掌舵中国革命。这就使得真正认清中国具体实情的林育南等人心焦如焚,十分担心好不容易用先烈生命和鲜血建立起来的革命根基会毁在这批“洋先生”的手里。林育南又是颇具正义感的老资格共产党人,对于“左”倾有着高度的敏感,外加各种因素的错综杂乱,使得他格外警惕各种“左”倾抬头。
通过对林育南致路若冰的九封信的梳理,从另一个视角仰视那段非常年代的非常时段,总有一股股暖热之气回荡在心间。林育南表现出来的“坚如金”“冷若冰”“稳如山”“硬如铁”的革命情怀深深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林育南在生命最后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表现出来的革命精神,是党和人民的一笔巨大的财富,是对党员、干部和广大青年进行革命传统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道德教育的最好教材,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价值和启迪意义。
责任编辑:刘捷
[关键词]林育南;革命先烈;革命情怀;中国共产党
[中图分类号]D64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28X(2019)01-0030-05
《党史研究与教学》2005年第3期刊登了李良明先生的《正确理解<林育南烈士书简九件>》一文。文章用铁证和实事给那些不负责任的所谓“玩文字”的人当头一棒,同时警示当下,在铁证面前,一切侮辱革命先烈的言辞和行为都应该得到应有的惩罚。今天再看九封书信的内容,其中有浓烈真挚的想念和关怀之情;有旅途辛劳的苦闷和不如意;更有革命工作的艰辛和困难重重以及入狱之后大无畏的革命情怀。本文试图从以上纬度出发,就林育南烈士这九封信,探索这一特殊历史时期,林育南烈士“坚如金”“冷若冰”“稳如山”“硬如铁”的革命情怀,警示当下的同时突出革命英雄人物在党史、国史宣教中的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一、林育南生平簡介及其九封信写作的时代背景
林育南是中国共产党早期杰出的革命家、宣传家和政论家。他在五四运动和大革命时期,组织指挥了一系列影响较大的青年、工人运动,收回了外国租界,筹备了多次国际及全国性的大会,创办、主编了20余种影响甚大的报刊,撰写了大量战斗性强、文辞优美的政论文章。他所从事的革命工作,都是开创性的。20世纪30年代初,大革命失败的阴霾逐渐淡去,但是上海的白色恐怖依旧很严重,地痞流氓化身的军警、特务,密密麻麻覆盖街头。在这种环境下,党组织的一切活动必须在秘密的状态下进行。足智多谋的林育南在“魔窟”里乔装打扮,在各种场合应付自如,出色完成了中央交给他的多项任务。可惜的是,这位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要贡献,且正值年富力强的奇才,被叛徒出卖,最后牺牲于龙华监狱。
从林育南致路若冰的九封信的时间、篇幅、发信地址及信件内容,结合当时党内时局的风云变幻,可以全面理解当时林育南的内心活动及革命情怀。第一封,发于1930年12月15日的杭州,780余字;第二封,发于1930年12月16的杭州,130余字。第三封,发于1930年12月17日的浙江去往衢州途中船上,150余字。上述三封信的时局主要是党纠正了李立三“左”倾错误;王明教条主义者妄图夺取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已经蠢蠢欲动。第四封,发于1930年12月24日的浙江衢州上营冯雨记饭店,600余字;第五封,发于1930年12月26日的浙江衢州,390余字。上述两封信的时局主要是蒋介石集合十万兵力,向中央苏区发动第一次反革命“围剿”,通往江西的道路全部被封锁。第六封发于1931年1月3日的上海寓所,100余字。时局主要是王明在俄老师的帮助下加紧“攻势”。第七封发于1931年1月10日的上海寓所,260余字;第八封发于1931年1月15日的上海寓所,100余字。上述两封信的时局主要是党的六届四中全会,在米夫的支持下,王明用非常手段取得党中央的领导地位。第九封发于1931年1月28日的龙华看守所,130余字,此时林育南已于1月17日被捕,随后在2月7日被杀害,年仅33岁。
九封信的前五封是林育南去中央苏区的途中写的,蒋介石发动的第一次反革命“围剿”阻止了林育南去江西的脚步,根据党中央的指示,林育南于1930年12月30日夜折返上海。还没来得及停下来歇歇脚,就加入新的斗争中去,而这也成为了林育南革命生涯的终点。在这之后的三封信和一张纸条则成了林育南留给世人最后的遗嘱,还有的就是对于无比激烈的各种斗争场景的无限想象以及叛变革命者丑恶嘴脸的揭露。
二、林育南“坚如金”“冷若冰”“稳如山”“硬如铁”的革命斗争情怀
从书信的内容来看,九封信都是写给路若冰的,在分析书信内容之前,要弄明白,为什么是给路若冰写信,而不是别人。李良明先生在分析这个疑问时写到:“大革命失败后,她(路若冰)在黄冈遭到国民党悬赏通缉,于1928年初只身跑到上海,又通过林育南与党组织接上关系。党派她到国民党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秘密从事革命工作。林育南一直视她为亲妹妹一般。因此,林育南向路若冰写信,既能通过路若冰把自己的思想反映给党的组织,又比较安全可靠,这是不难理解的”。但若果只是单纯的把她视为亲妹妹,倒也值得商榷。置身那个非常时代,革命时期的先烈们的一些举动,自然无法用现今的思维方式去衡量,但男女之间的“投缘”“共同语言”及相互之间的爱慕之情是极有可能发生的。当然,若以此作为负面案例对先烈进行诋毁和人身攻击是绝对不能容忍的。只能证明,路若冰在非常时期,是林育南最值得信赖的人,也是唯一能从实际工作到心理安抚帮助到林育南的人。同时,也是林育南“坚如金”“冷若冰”“稳如山”“硬如铁”的革命斗争情怀的直接见证者和传达者。通过九封信的具体内容分析,也足以证明这一点。
首先,从这九封信的语言风格来看,出现过一些“言情”之语,一来是为后文铺垫,或者是为了承接反映前文。二来是另有所指,并且是经过潜心钻研和精心设计的。如:第一封信中的开头部分“若冰我妹!你觉得奇怪吧。为何久无音信呢?我自己也觉奇怪,我今天处在此地,而且能忍耐到今天才写信给你,真是‘出外由外’,哪能由得自己呢?”看似思念之情绵绵,表达不完的相思之苦,实则特指下文所提出的“这些时的生活,真是难写”。紧接着阐述了生活难写的原因,本来要早离开的,“但不知不觉的有点留恋,几次走到西行的电车和汽车门口,本想跳上去找你(路若冰),但转念立刻把我制止,横直是要走的,而且已经告别了,何必又要去扰乱她妨碍她的功课呢?”看似难舍难分,十分眷恋路若冰,但从第四、六、八封信中也有提到过“功课”的事,第四封信里提到:“若冰,这些时我记念你,你的身心是否平安?工作及你的功课是否照常的做了?”第六封信的末尾写道:“有暇请你务必要切实的读读理论基础的书。”第八封信末尾一段写道:“我们生活环境和内容太相隔阂了,希望有机会能时时接近。”不难推测,这里绝不是简简单单的思念之情或者是“言情”语句。多封信的很多地方都出现了一些固定的用法,看似表达相思之苦,实则另有他指,或者只是一个精心策划的“幌子”,连当今读者都能“麻醉”,躲过反动派更是轻而易举,这就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这也正是林育南从事革命活动的高明之处,真不愧是党内奇才。 其次,从九封信的内容来看,则是在“幌子”的掩护下客观记录了这一时期党内斗争的真实情况,同时林育南烈士这一时期的革命情怀也表露得淋漓尽致,也多亏了路若冰女士保存了这弥足珍贵的九封信,使得那个非常年代的非常时段能够鲜活的展现在世人面前。
1930年冬,全国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的准备工作完成,12月上旬,林育南受党的委托,从上海转至江西中央苏区参加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5日抵达杭州。这时党内刚结束李立三“左”倾错误领导,而“这些时的生活,真是难写。因为校务改革的奋斗用尽了我一切的力量,才得到了相当的成效,同时因为交通的困难,所以迟之又迟仍然还留在这湖山胜地”。“校务”就是党内的事务,“改革”就是对党内骤然兴起的“左”倾错误进行纠正和抵制。这里林育南一方面在表达对纠正李立三“左”倾错误所取得的成绩的欣慰;另一方面又表现出因为交通困难,迟迟不能到达目的地的焦躁;最重要的是,在“校务改革”还没有完全胜利的时候,他却浪费了大把时间在路上,而不是投身于“校务改革”的极为矛盾的心情。林育南是具有很高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和丰富的实践斗争经验的,这就练就了他对于“左”倾错误极为敏锐的预判力,而王明等“空头政治家”正蠢蠢欲动,这使得林育南极为谨慎。于是,在第一封信中他写道:“冰是对待这‘冷酷的社会’的人们的武器!在这‘冷透了的人与人的关系’里,不要‘小热昏’,不要‘学观音’,应当‘坚如金’,应该‘冷若冰’!”在面对风云变幻的革命斗争形势,不是所有的革命者都能一如既往坚持革命斗争,所以,就出现了中途退出革命甚至是叛变革命者,相比较之下,他们显得多么的渺小。林育南在信中写道:“十几年来,我们仍在‘程门立雪’,可惜而且可耻呵,吉兄们竟已脱跑到暖阁里去了!”十几年的革命一直在谦虚地等待俄国老师的谆谆教诲,可惜的是革命依旧没能成功,而可耻的是一些人不能坚持自己,离开了革命的队伍。这是何等的心焦和煎熬!尽管如此,林育南的革命情怀依旧坚韧,他接着写道:“但我仍很悔恨我过去还有立足不甚坚定之处,在‘最近的校务改革’的奋斗中发现了过去的缺点,此后我更当造成‘山’一般的稳定,‘铁’一样的顽强!”这和脱离革命甚至走上对立面的那些“暖阁”中的人形成了鲜明对比,也使得林育南“坚如金”“冷若冰”“穩如山”“硬如铁”的革命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而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也一直是这么做的,他用生命诠释了他的革命信念。
第二封和第三封是承接第一封而来,旅途一再延期,正值年富力强的林育南根本无暇于山中游玩,这也更使得林育南“旅途深感枯寂,甚盼我妹复书,以慰离怀”,并且“请于接信后立即惠我佳音”。第三封信更是焦躁难以等待,苦苦煎熬着无所事事的日子,“真急人也!”“很希望在到衢州能得你的来信。”钱江逆流而上,“风景颇佳,惜天阴有雾,不能畅睹一切,且使人怅惘也。”焦心的等候和交通困难,使林育南不得不寄情于景,虽是美景,也不禁怅惘万千。
第四封信在继续表达“怅惘”心情的同时,终于找到了苦恼的原因:“大概是因旅途中无事做之故,倘若事忙疲乏或许不会如此。”在表达自己闲不住的心情的同时,他热切期盼“到达目的地,得个安身立命之所。”多天的等待加上一周的船上生活,使得林育南与时局所隔绝,他急于知道很多他很关心的事,他在信中写道:“你的身心是否平安?工作及你的功课是否照常的做了?你的生活还是欢快还是苦恼还是平常呢?大哥还和你来往吗?年兄代你谋的事做到了吗?最近校务改革的事你知道吗?”而使他“不胜快慰”的事,则是路若冰来信告诉他很关心的事。“我只希望在圣诞节或者新年中接到你的来信,那我就有福了!期待着吧!”急于了解一切他所关心的事,一刻也闲不住的林育南,把对回信的期盼当成了最幸福的事,这是多么令人感慨!
第五封信中,林育南“迫不及待的一气看完了两信”,“真有难以描写的感想”。并且叮嘱路若冰:“对待恶人的态度和精神——不把它放在眼里,不示弱和奋斗的精神是很对的!”
第六、七、八封通篇比较抢眼的字眼是“时间紧”“工作忙”。第六封信开篇就写道:“现在校务很有新的发展,而有待于吾人之努力者更切,因此,这些时我得更要费力参加。”这时,以王明为首的一波“空头政治”家,在俄国老师的支持下正在谋划着篡夺党的最高领导权,准备掌舵党中央。而随着反对王明的《为中共更加布尔什维克化而斗争》的小册子的同志多起来,说明更多的同志已经清醒地认识到这伙“洋房子里的人”的篡党野心。所以更要急切的团结更多的同志来反对这伙“洋房子里的人”。一月的天气很冷,但也比不上党内斗争的“酷寒”,王明等人已经有预谋地通过不正常的六届四中全会进入到了党的最高领导层,篡夺最高领导权是指日可待的事情,所以在这之前,必须揭露王明的真实面目,因此林育南在信中直呼:“我这些时真是忙呵!每天总是到处跑,个人的许多事都放着,为的是要将校务彻底改造一番,虽然我们的努力已有相当的成效,然距我们的期望尚远的很,这是要长期的努力奋斗,当然不是马上可以成功的。”反王明路线的斗争异常激烈,使得林育南“几乎‘废寝忘食’”而在第八封信中,林育南写道:“敌人与朋友之分者‘几稀’,这比拿着枪在阵地上开火还要残酷,‘阶级的生活’决定要我如此。”寥寥几十个字,反映了林育南当时参加反对王明“左”倾路线的斗争激烈程度比拿着枪上阵地与敌人搏杀有过之而无不及。也正是林育南“坚如金”“冷若冰”“稳如山”“硬如铁”的革命精神支持着他有必要而且必须这么做。
第九封信是林育南被捕之后在狱中留下的最后的遗嘱,就被捕日期及关押地点及时传递给路若冰:“兹接友函,谓贵同乡李君于十七日被累,二十三日转龙华司令部,现在生活平安,请勿念”。并就一些探狱注意事项告知路若冰。李良明先生撰文指出:“这封信,正是通过路若冰转告党组织,党组织才知道林育南等被捕的具体情况的。”根据蒋介石的密令,2月7日深夜,林育南与其他23人被国民党军警秘密枪杀。
三、以林育南为代表的革命英雄的榜样力量在党史、国史宣教中的突出作用 党的事业伟大而光荣,党史工作使命崇高,责任重大。努力提升党史、国史宣传教育工作水平,以史为鉴,继往开来,已经成为党史研究、教育、宣传工作者在新时代背景下面临的重要任务。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新时代背景下,党史、国史宣传教育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在中国共产党接近百年的奋斗当中,党的认识水平和执政能力有了质的飞跃;另一方面,伴随着时间的流逝,各种社会思潮此起彼伏,一段时期以来,以历史虚无主义为主的一些社会思潮在一些领域沉渣泛起,借党史、国史上许多重大、敏感问题发难,丑化、污蔑党和政府及革命先烈,对整个社会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基于此,新时代背景下对于党史、国史人物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革命英雄的榜样力量在党史、国史宣教中的突出作用应该得到重视。同时,这也是旗帜鲜明地抵制和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最有力的武器,增强党史、国史认同的最有效的方式。开展多种形式的党史、国史宣传教育,旗帜鲜明地与历史虚无主义做坚决斗争,更好地发挥党史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
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要认真学习党史、国史。2013年6月25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要继续加强对党史、国史的学习,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做好現实工作、更好走向未来,不断交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答卷。”叫在我们党近百年的奋斗历史中,无数共产党人为了追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不惜流血牺牲,靠的就是一种信仰,为的就是一个理想。”革命英雄的光辉事迹,无论怎么书写都是不为过的,这就要求党史、国史研究、宣传和教育工作者在致力于人文社会科学建设的同时,更加沉下心来,钻进党史、国史中,实事求是的还原历史的本来面貌,置身于当时的时代背景,设身处地地想革命先烈之所想,感同身受地理解革命先烈为什么那么做,来感受那股感天动地的浩然正气。
历史之中有营养,历史之中有智慧。长期以来,关于我国党史人物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少数领袖人物身上,一来他们是事实的当时历史的见证者和缔造者,二来他们具有某种权威性和代表性。而事实上,中国共产党近百年波澜壮阔的历史背后有无数默默无闻的优秀共产党员。由于历史上的种种原因,他们没有身居要职,他们的声音甚至被历史的烟尘所淹没,或者其思想总是小心翼翼地处于聚光灯的外围。但他们却到处闪耀着思想的火花,在中国共产党九十多年的发展史上留下了这样或那样的足迹。林育南就是那个没有引起学者们足够关注的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家之一。
林育南烈士,是中国共产党早期最为典型的革命英雄人物。林育南生命中最后的不到两个月的时间,是党内斗争最为激烈残酷的时段之一。随着共产国际从“遥控”变成直接“干预”,真正具有实践经验的革命家被陆续撤职和打压,而具有“空头理论”的一批所谓留学俄国的“知识分子”陆续回国,掌舵中国革命。这就使得真正认清中国具体实情的林育南等人心焦如焚,十分担心好不容易用先烈生命和鲜血建立起来的革命根基会毁在这批“洋先生”的手里。林育南又是颇具正义感的老资格共产党人,对于“左”倾有着高度的敏感,外加各种因素的错综杂乱,使得他格外警惕各种“左”倾抬头。
通过对林育南致路若冰的九封信的梳理,从另一个视角仰视那段非常年代的非常时段,总有一股股暖热之气回荡在心间。林育南表现出来的“坚如金”“冷若冰”“稳如山”“硬如铁”的革命情怀深深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林育南在生命最后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表现出来的革命精神,是党和人民的一笔巨大的财富,是对党员、干部和广大青年进行革命传统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道德教育的最好教材,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价值和启迪意义。
责任编辑:刘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