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工同酬不该是梦想

来源 :新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nao356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闻由头】
  
  7月16日《人民日报》报道,一些地方在同一个单位,干同样的活儿,聘用工和正式工、农民工和城镇工、编制外和编制内,收入甚至会相差10倍,同工不同酬,折射出其背后的用工双轨制。
  
  【观点争锋】
  
  担忧——“同工不同酬”造成社会不和谐
  “同工不同酬”用人机制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在相同劳动条件下,它既不能调动低薪职工的积极性,也容易让体制内的高薪职工无形中产生优越感,养尊处优,失去进取心。这种按身份决定薪酬标准的做法,一方面让在身份上处于劣势地位的职工不安心工作,另一方面也使得部分国有单位成了低素质员工的“养老院”和滋生腐败的温床。这不仅易造成单位内部不和谐,对单位提高工作效率与长远发展十分不利,而且还会伤害到公众对社会公平的期待与信仰。
  
  期许——既得利益不破,同工同酬难期
  要让“临时工”退出历史舞台,废除用工“双轨制”进而实现“同工同酬”,除落实《劳动法》相关规定外,更重要的是深化用工制度改革,彻底打破正式工手里的“铁饭碗”,而在打破“铁饭碗”这方面,目前事业单位以及国有大中型企业仍留有许多“死角”,同工不同酬现象也大多存在于这些单位。而且我们发现,越是效益好的国有企业(如垄断企业)和事业单位,其用工制度改革越是滞后,同工不同酬现象越是严重——如果说改革的实质就是利益重新分配,那么从中可以看出,要让既得利益者放弃不合理的既得利益有多难!这些人的既得利益不破,按劳分配、“同工同酬”将会遥不可期。
  
  反思——实现同工同酬必须要有法律保障
  《劳动法》第四十六条明确规定,“工资分配应当遵循按劳分配原则,实行同工同酬”。遗憾的是,先有《劳动法》对同工同酬的规定只是停留于一个原则性要求层面,并没有明确法律界限和法律追究的具体惩罚机制;接着新近公布的新《劳动合同法》依然没有对同工同酬给予具体明确的规定,一如《劳动法》的模糊笼统确认。最现实的选择应该是,细化法律,让同工同酬成为一项可诉的权利。美国、加拿大等有《工资法》、《平等报酬法》等相关法律,十分详尽,保障力很强,而我们现行的《劳动法》对“同工同酬”只有纲领性描述,并没有可操作性的细则,没有多少可诉性,因此有细化的必要。
其他文献
1981年春天,在3月30日下午2:30左右,美国总统里根在华盛顿的希尔顿大饭店遭枪击。子弹从左腋进入胸腔,擦心脏而过。他随即被保镖送入医院抢救。事发之时,与总统最靠近的是新闻秘书布雷迪脑部中弹,应声扑地。  当时,在如此严重的重大事件突发之际,美国政府与媒体之间是如何运作的呢?  事发时,担任副新闻秘书职务的斯皮克斯正在白宫办公室里,他接到手下人从枪击现场打来的电话,向他报告了三句话:“有人开枪
午时三刻,太阳挂在天空中央,是地面上阴影最短的时候。这在当时人看来是一天当中“阳气”最盛的时候。中国古代人们迷信的看法,认为杀人是“阴事”,无论被杀的人是否罪有应得,他的鬼魂总是会来纠缠判决的法官、监斩的官员、行刑的刽子手以及和他被处死有关联的人员。所以在阳气最盛的时候行刑,可以抑制鬼魂不敢出现。这应该是古人习惯在“午时三刻”行刑的最主要原因。  午时三刻这个时间,差不多是中午的十二点,这个时间,
这是上海东区一位中学心理老师所做的心理辅导个案。我用世界心理学界通常做个案研究的格式将其介绍给大家,供大家思考。
期刊
近日偶读一文,说一同胞初到美国,一分不花地到一美国人家挑选八成新的家具。临走时,美国人竟送100美元,请他将剩下的家具都拿走。原来那个小镇有个规定,乱扔不用的家具要被处以很重的罚款,居民必须自己找车将旧家具送到垃圾处理厂,还要交一笔数额不小的垃圾处理费、环保费。同胞感慨:“看来不见得是美国人慷慨大方、乐善好施,而是精明的一种表现,其实这种做法利人利己,何乐而不为呢!”  这样的家具处理方式,可谓一
1965年的一天,前线歌舞团在中南海紫光阁与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同志举行联欢晚会。晚会进行时,前线歌舞团团长何仿坐在周恩来边上,拿出烟抽。周恩来问:“你多大年纪了?”何仿回答说:“我是28年出生的,49年第一次见到总理时,我21岁,您当时说我还是一个毛孩子。您比我大30岁,我今年37岁,总理是67岁。”  周恩来说:“对。你抽烟?”何仿答:“搞艺术创作,要熬夜,抽烟提提神,就这样上了瘾。”周恩来说,“
不论是从教多年的老教师,还是刚毕业的年轻教师,都会有这样的感叹:“现在的学生不好教了……”  现在的中小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是父母惟一的寄托和希望,也是父母心目中的“小太阳”、“小皇帝”。大部分独生子女身体健康,智力发展较好,但独立生活能力差,胆小,任性,容易自卑,劳动观念差。那么,如何教育好独生子女呢?  第一,要学会对学生说“不”。独生子女习惯“以自我为中心”,认为周围的人或事都应该围着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