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实际人口比统计数据少9000万的说法不靠谱
中国目前到底有多少人?中国的人口统计数字准确吗?
日前,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研究员易富贤在北京大学的一次学术会议上说,中国2016年的实际人口可能为12.9亿,比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少9000万,相当于西班牙人口的两倍。
9000万,接近一个亿的体量。中国人口的统计数据真有这么大的漏洞?美国学者的统计数据可信吗?
中国人口或比官方数据少9000万说法有误
易富贤,是《大国空巢》一书的作者,这本书称中国人口危机开始全面爆发,中国需要更高,而不是更低的出生率。他最近在北京大学的一次学术会议上说,1990年后中国官方的人口数据被夸大了。中国2016年的实际人口可能约为12.9亿。
而国家统计局今年1月公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包括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军人,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以及海外华侨人数)13.8271 亿人,比上年末增加 809 万人。
易富贤的数据与官方公布的数据相差9000万人。这是迄今坊间流传的中国人口统计差距最大的说法。
“我不赞成‘中国实际人口比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少9000万’这个说法。”发改委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杨宜勇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中国的人口统计差个几十万甚至一百万还说得过去,9000万这个说法是违反基本常识的。“我们有人口普查,而且人口入户调查就是按人头点出来的,人口数据比GDP准确多了。”
那么,我国的人口到底是怎么统计出来的?
人口普查,是在国家统一规定的时间内,按照统一的方法、统一的项目、统一的调查表和统一的标准时点,对全国人口普遍地、逐户逐人地进行的一次性调查登记。
人口普查是当今世界各国广泛采用的收集人口资料的一种最基本的科学方法,是提供国家基本人口数据的主要来源。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分别于1953年、1964年、1982年、1990年、2000年、2010年进行了6次全国人口普查。2010年之前的人口普查,基本上是按照行政区划来统计的,这样的方式下,有一些飞地(指隶属于某一行政区域管辖,但不与本区毗连的地土),或者三不管地界,特别是一些城乡接合部地区,可能会出现遗漏现象。
为保证人口普查数据准确而不出现遗漏,从2010年开始,我国的人口普查采取了“划区制图”方式。
国家统计局相关人士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自2010年进行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是通过地理信息系统,按照地图的界限,比如将北京从全市到区县,再到街道、乡镇,再到社区、居委会、村委会等一级级地细化,把每个边界都划分得非常清楚,更精确地绘制出了“小区”地图。这样能够保证在“小区”划分上基本不重复、不遗漏,保证无缝连接。划分出的每个边界都要每一级政府、每一级普查机构去确认。
为了在技术上达到更为准确的普查效果,当“小区”地图绘制完成,国家统计局要求普查员按照“小区”地图到现场勘查,将“小区”内所有可能有人居住的建筑物,都在地图上标出来,最后依靠建筑物去进行普查登记,达到“区不漏房”“房不漏户”“户不漏人”。
“我们总共在全国划定了600万个调查小区,一个小区基本上相当于一个居委会范围。”上述统计局人士说。
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条例》,人口普查每10年一次,在两次人口普查之间开展一次1%人口抽样调查,业内俗称“小普查”。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在2010年人口普查完成以后,针对普查结果,他们为2011、2012、2013、2014和2015年的小普查提前抽出样本,每年抽其中的一部分(大概三分之一)来进行调查;2015年小普查过后,再将2016、2017、2018、2019年这4年的年度调查样本重新抽出来,每年根据事先抽好的样本再去调查。
“根据样本调查,应该说对全国人口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一般来讲,调查样本对市级的代表性可能稍差一些,对省级就有比较好的代表性,对全国肯定没有问题。所以,我国的人口调查数据不是估算出来的,统计方法符合国际上统计调查的一些最基本原则。”上述统计界人士说。
中国的出生率被高估了吗?
与人口数量同样引发关注的还有“出生率”问题。
易富贤的研究认为,在1991年至2016年间,中国有3.776亿名新生儿,少于官方4.648亿新生儿的数据。中国高估了出生率。
中国的出生率被高估了吗?杨宜勇否定了这种说法,他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我国有一套新生儿出生系统。新出生的婴儿,只要开了出生证明,不管有没有去上户口,相关部门就已经掌握了出生信息。应该说,官方公布的新生儿数量是比较准确的。我们的计生政策管得严,超生了要罚款,只要补交了罚款,就能够上户口,就这样有的人还隐瞒着不上报。”
但杨宜勇也不否认“中国目前需要更高的出生率”这一说法,“中国目前确实需要更高的出生率,这一点我是认同的。从长期忧患意识来看,生育率最理想的状态是保持2.1或者2.2的人口更替水平。”
杨宜勇说的人口更替水平,指出生者增补死亡者,使人口以稳定速度更替的过程。一个国家的人口一旦达到更替水平,出生和死亡将逐渐趋于均衡。国际上普遍将2.1作为世代更替水平。
关于生育率,目前普遍采用的计算方式是总和生育率(指某国家或地区的妇女在育龄期间,每个妇女平均的生育子女数)。国际上通常将总和生育率低于1.3称为“低生育率陷阱”或者“极低生育率”,认为这样的生育率在人口更替、再生产和人口未来发展上不利。 一直以来,关于中国总和生育率高低的争议不断。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当时中国的总和生育率为1.22;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时,这一数字下降为1.18;之后2011、2012、2013年的总和生育率分别为1.04、1.26、1.24。
2016年10月出版的《中国统计年鉴2016》公布了2015年全国百分之一人口普查结果:2015年,中国育龄妇女的总和生育率仅为1.047。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国家卫计委副主任王培安表示,2016年的总和生育率达到1.7,而新世纪以来,总和生育率一直在1.5~1.6之间徘徊。这几个数据说明,全面二孩政策实施效果是相当明显、相当乐观的。
《中国统计年鉴2016》公布的1.047的总和生育率,显然低于国家卫计委公布的1.6、1.7的数据。哪一个更能反映现实?
杨宜勇向《中国经济周刊》解释说,人口普查有一个修正数,修正后的总和生育率是1.6。“之所以进行修正,是因为2010年左右中国的婴儿‘黑户’比较多,这些‘黑户’没有上户口。但是这些孩子在7年以后要上学,因此补报的人数也比较多。总和生育率就是通过这些数据和信息进行修正的。”
各方观点不一而足,但是在2016 年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显然对于生育率有明显的提振效果。事实上,即便是按照国家卫生计生委公布的1.7的生育率,距离发达国家2.1的世代更替水平还有一定差距。
于是,我国要不要废除多年来实施的计划生育国策,再次成为热议的焦点。
专家:计划生育依然是基本国策,不会废除
近年来,呼吁取消人口控制政策,改善数据质量的呼声不断。
此前,经济学家马光远撰文指出,当下最重要的问题仍然是生育率过低的问题。即使所有符合条件的都生二孩,每年最多出生人口2200万,而且根本没有持续性。从人口政策的趋势看,全面二孩仍然是过渡政策,最终的目的是全面废除计划生育。
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主要内容及目的涉及: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从而有计划地控制人口。应该说,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自制定实施以来,对我国的人口问题和发展问题的积极作用不可忽视。
然而,随着近年来总和生育率下降和老龄化加速,相应地,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也做出了从“单独二孩”到“全面二孩”的调整。
全面二孩政策的效果显而易见。国家卫计委年初召开的新闻发布会给出的答案是: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1‰抽样调查推算数据,2016年全年出生人口达到1786万人,比“十二五”时期年均增加了140万以上,比2015年多出生191万人,成为2000年以来最高的人口出生年份。
盡管如此,马光远认为,2016年虽然出生人数明显上升,但并没有扭转生育意愿下降的问题,也没有明显提高中国的总和生育率,距离1.8的目标还相去甚远。因此,中国仍面临人口悬崖,废除计划生育不会太远。
实施多年的计划生育政策真的需要废除吗?
杨宜勇持否定看法,他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计划生育依然是基本国策,但是,要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比如从放开一孩、放开二孩到自主生育。自主生育以后,再过10年、20年可能就要奖励生育。“这些都是计划生育的内容,不要偏颇。我建议到2020年实现自由生育。而实施自由生育并不是说中国现在人口少了、缺人了,自由生育不是为了更多的人口数量,主要是生育权问题。”
国家卫计委副主任王培安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也表示,中国的人口问题不缺数量,不光是现在不缺,未来几十年甚至一百年都不会缺人口数量。
王培安预言,到2030年峰值时期,中国人口将有14.5亿左右,到2050年还有14亿左右的人口,到本世纪末还有11亿以上的人口。因此,更应关注人口素质,同时也要特别关注人口结构问题。
中国目前到底有多少人?中国的人口统计数字准确吗?
日前,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研究员易富贤在北京大学的一次学术会议上说,中国2016年的实际人口可能为12.9亿,比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少9000万,相当于西班牙人口的两倍。
9000万,接近一个亿的体量。中国人口的统计数据真有这么大的漏洞?美国学者的统计数据可信吗?
中国人口或比官方数据少9000万说法有误
易富贤,是《大国空巢》一书的作者,这本书称中国人口危机开始全面爆发,中国需要更高,而不是更低的出生率。他最近在北京大学的一次学术会议上说,1990年后中国官方的人口数据被夸大了。中国2016年的实际人口可能约为12.9亿。
而国家统计局今年1月公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包括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军人,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以及海外华侨人数)13.8271 亿人,比上年末增加 809 万人。
易富贤的数据与官方公布的数据相差9000万人。这是迄今坊间流传的中国人口统计差距最大的说法。
“我不赞成‘中国实际人口比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少9000万’这个说法。”发改委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杨宜勇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中国的人口统计差个几十万甚至一百万还说得过去,9000万这个说法是违反基本常识的。“我们有人口普查,而且人口入户调查就是按人头点出来的,人口数据比GDP准确多了。”
那么,我国的人口到底是怎么统计出来的?
人口普查,是在国家统一规定的时间内,按照统一的方法、统一的项目、统一的调查表和统一的标准时点,对全国人口普遍地、逐户逐人地进行的一次性调查登记。
人口普查是当今世界各国广泛采用的收集人口资料的一种最基本的科学方法,是提供国家基本人口数据的主要来源。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分别于1953年、1964年、1982年、1990年、2000年、2010年进行了6次全国人口普查。2010年之前的人口普查,基本上是按照行政区划来统计的,这样的方式下,有一些飞地(指隶属于某一行政区域管辖,但不与本区毗连的地土),或者三不管地界,特别是一些城乡接合部地区,可能会出现遗漏现象。
为保证人口普查数据准确而不出现遗漏,从2010年开始,我国的人口普查采取了“划区制图”方式。
国家统计局相关人士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自2010年进行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是通过地理信息系统,按照地图的界限,比如将北京从全市到区县,再到街道、乡镇,再到社区、居委会、村委会等一级级地细化,把每个边界都划分得非常清楚,更精确地绘制出了“小区”地图。这样能够保证在“小区”划分上基本不重复、不遗漏,保证无缝连接。划分出的每个边界都要每一级政府、每一级普查机构去确认。
为了在技术上达到更为准确的普查效果,当“小区”地图绘制完成,国家统计局要求普查员按照“小区”地图到现场勘查,将“小区”内所有可能有人居住的建筑物,都在地图上标出来,最后依靠建筑物去进行普查登记,达到“区不漏房”“房不漏户”“户不漏人”。
“我们总共在全国划定了600万个调查小区,一个小区基本上相当于一个居委会范围。”上述统计局人士说。
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条例》,人口普查每10年一次,在两次人口普查之间开展一次1%人口抽样调查,业内俗称“小普查”。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在2010年人口普查完成以后,针对普查结果,他们为2011、2012、2013、2014和2015年的小普查提前抽出样本,每年抽其中的一部分(大概三分之一)来进行调查;2015年小普查过后,再将2016、2017、2018、2019年这4年的年度调查样本重新抽出来,每年根据事先抽好的样本再去调查。
“根据样本调查,应该说对全国人口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一般来讲,调查样本对市级的代表性可能稍差一些,对省级就有比较好的代表性,对全国肯定没有问题。所以,我国的人口调查数据不是估算出来的,统计方法符合国际上统计调查的一些最基本原则。”上述统计界人士说。
中国的出生率被高估了吗?
与人口数量同样引发关注的还有“出生率”问题。
易富贤的研究认为,在1991年至2016年间,中国有3.776亿名新生儿,少于官方4.648亿新生儿的数据。中国高估了出生率。
中国的出生率被高估了吗?杨宜勇否定了这种说法,他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我国有一套新生儿出生系统。新出生的婴儿,只要开了出生证明,不管有没有去上户口,相关部门就已经掌握了出生信息。应该说,官方公布的新生儿数量是比较准确的。我们的计生政策管得严,超生了要罚款,只要补交了罚款,就能够上户口,就这样有的人还隐瞒着不上报。”
但杨宜勇也不否认“中国目前需要更高的出生率”这一说法,“中国目前确实需要更高的出生率,这一点我是认同的。从长期忧患意识来看,生育率最理想的状态是保持2.1或者2.2的人口更替水平。”
杨宜勇说的人口更替水平,指出生者增补死亡者,使人口以稳定速度更替的过程。一个国家的人口一旦达到更替水平,出生和死亡将逐渐趋于均衡。国际上普遍将2.1作为世代更替水平。
关于生育率,目前普遍采用的计算方式是总和生育率(指某国家或地区的妇女在育龄期间,每个妇女平均的生育子女数)。国际上通常将总和生育率低于1.3称为“低生育率陷阱”或者“极低生育率”,认为这样的生育率在人口更替、再生产和人口未来发展上不利。 一直以来,关于中国总和生育率高低的争议不断。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当时中国的总和生育率为1.22;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时,这一数字下降为1.18;之后2011、2012、2013年的总和生育率分别为1.04、1.26、1.24。
2016年10月出版的《中国统计年鉴2016》公布了2015年全国百分之一人口普查结果:2015年,中国育龄妇女的总和生育率仅为1.047。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国家卫计委副主任王培安表示,2016年的总和生育率达到1.7,而新世纪以来,总和生育率一直在1.5~1.6之间徘徊。这几个数据说明,全面二孩政策实施效果是相当明显、相当乐观的。
《中国统计年鉴2016》公布的1.047的总和生育率,显然低于国家卫计委公布的1.6、1.7的数据。哪一个更能反映现实?
杨宜勇向《中国经济周刊》解释说,人口普查有一个修正数,修正后的总和生育率是1.6。“之所以进行修正,是因为2010年左右中国的婴儿‘黑户’比较多,这些‘黑户’没有上户口。但是这些孩子在7年以后要上学,因此补报的人数也比较多。总和生育率就是通过这些数据和信息进行修正的。”
各方观点不一而足,但是在2016 年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显然对于生育率有明显的提振效果。事实上,即便是按照国家卫生计生委公布的1.7的生育率,距离发达国家2.1的世代更替水平还有一定差距。
于是,我国要不要废除多年来实施的计划生育国策,再次成为热议的焦点。
专家:计划生育依然是基本国策,不会废除
近年来,呼吁取消人口控制政策,改善数据质量的呼声不断。
此前,经济学家马光远撰文指出,当下最重要的问题仍然是生育率过低的问题。即使所有符合条件的都生二孩,每年最多出生人口2200万,而且根本没有持续性。从人口政策的趋势看,全面二孩仍然是过渡政策,最终的目的是全面废除计划生育。
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主要内容及目的涉及: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从而有计划地控制人口。应该说,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自制定实施以来,对我国的人口问题和发展问题的积极作用不可忽视。
然而,随着近年来总和生育率下降和老龄化加速,相应地,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也做出了从“单独二孩”到“全面二孩”的调整。
全面二孩政策的效果显而易见。国家卫计委年初召开的新闻发布会给出的答案是: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1‰抽样调查推算数据,2016年全年出生人口达到1786万人,比“十二五”时期年均增加了140万以上,比2015年多出生191万人,成为2000年以来最高的人口出生年份。
盡管如此,马光远认为,2016年虽然出生人数明显上升,但并没有扭转生育意愿下降的问题,也没有明显提高中国的总和生育率,距离1.8的目标还相去甚远。因此,中国仍面临人口悬崖,废除计划生育不会太远。
实施多年的计划生育政策真的需要废除吗?
杨宜勇持否定看法,他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计划生育依然是基本国策,但是,要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比如从放开一孩、放开二孩到自主生育。自主生育以后,再过10年、20年可能就要奖励生育。“这些都是计划生育的内容,不要偏颇。我建议到2020年实现自由生育。而实施自由生育并不是说中国现在人口少了、缺人了,自由生育不是为了更多的人口数量,主要是生育权问题。”
国家卫计委副主任王培安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也表示,中国的人口问题不缺数量,不光是现在不缺,未来几十年甚至一百年都不会缺人口数量。
王培安预言,到2030年峰值时期,中国人口将有14.5亿左右,到2050年还有14亿左右的人口,到本世纪末还有11亿以上的人口。因此,更应关注人口素质,同时也要特别关注人口结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