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陆机与《平复帖》
陆机(261-303),字士衡,吴郡(今江苏苏州)人,一说吴县华亭(今上海市)人。他出身名门,祖父陆逊、父亲陆抗都是东吴名将,“世皆奕奕,为当代显人”。陆机曾官至前将军、平原内史,故世称“陆平原”。史书称他“少有异才,文章冠世”,著有《文赋》一书。陆机亦工书法,尤长于章草,是一位让后人仰慕的古代书法大家。
相传《平复帖》为陆机所书,是他听说好友患病,慰问病情,遥祝病体康复的一封信札。整幅帖长不足一尺,纸本,无款,共9行84字,字形质朴,介乎章草、今草之间,是我国古代书法墨迹中出自名家之手最早的字帖,比王羲之的手迹还早了六七十年,在宫廷和民间已流传了一千七百多个春秋,历代都被奉为至宝。因其中有“恐难平复”字样,故得名《平复帖》。
《平复帖》卷前有宋徽宗亲书标题“晋陆机平复帖”,并钤有双龙圆玺,前后钤“宣和”、“政和”印玺及多位鉴藏家藏印;其卷后有董其昌、溥伟、傅增湘的跋文,盖有自唐宋始到明清不同朝代流传有序的鉴藏印几十方。《平复帖》使用秃笔书写,笔法质朴老健,笔画自然,富有情趣。已故现代书法家启功先生曾有诗赞曰:“十年遍校流沙简,《平复》无惭署墨皇。”虽说陆机是这样一位文学、书法巨匠,然而他毕竟是一个文人,拥有懒散、自大的天性,因此易得罪小人。陆机又不是一个一般的文人,他锋芒毕露、恃才傲物,结果为小人所谗毁,在西晋“八王之乱”中被成都王司马颖杀害,时年仅有43岁。
二、有关《平复帖》的疑问
《平复帖》虽然被大家公认为西晋陆机的手迹,但也存在着不少令人生疑的地方。比如《平复帖》本来无款,不知是何人所作,到宋徽宗时才被认定为陆机所作。陆机没有其他的真迹传世,在没有比较互证的前提下,怎么可以断定是西晋陆机所作呢?还有的人把帖的内容和陆机所处的时代背景进行了比较,发现两者存在有较大出入的地方。如果真是陆机所书,帖的内容应该和他所处时代的历史背景相吻合,为什么会出现不相符的现象?这种情况如何解释?最大的疑点就是此帖流经乾隆皇帝之手时,他既没在此帖上题跋,也没有让盖内府诸玺,《三希堂法帖》中也没有录入。乾隆皇帝喜欢在一些名画和名帖上题跋是众所周知的。《平复帖》如果是陆机所作,其年代当比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还要早,并且名气上也不逊色,为什么《三希堂法帖》里却看不到?《平复帖》从元代到清代前这一段时间流传足迹不明,乾隆皇帝拿到手时是否发现了什么问题?基于上面这些疑问,有的学者认为《平复帖》不是陆机所作,而是出于同时代的他人之手。但这些都是猜测,没有足够的证据。《平复帖》到底是陆机所作,还是他人笔墨,仍是一个难解的谜。
三、《平复帖》二进故官
《平复帖》原为清宫旧藏,后来乾隆皇帝又把它赐给成亲王永瑆。同治、道光年间转入恭亲王府,民国时期落到了恭亲王后代溥心畲手里。溥心畲(1896-1963),名儒,字心畲,别号西山逸士,为清恭亲王奕?之孙。善绘画,在民国画坛有巨大声誉,与张大千齐名,素有“南张北溥”之称。1949年去台北,曾任教于台北国立师范大学。
民国时期的恭亲王府随着清王朝的灭亡也走向衰落,尽管王府的人员一再裁减,但是时局紧张、物价飞涨,导致王府的开支捉襟见肘,溥心畲不得不变卖一些祖上传下来的字画以维持家用。尤其是其老母亲项老太太的去世,使溥心畲手中更加拮据。溥心畲侍母至孝,决意为其体面发丧。溥母作为王妃,丧事一切从简,但49天的水陆道场却是不能少的,里里外外的开支让溥心畲无计可施,最后决定变卖陆机的《平复帖》。
其实,早在几年前,张伯驹鉴于当年唐韩幹《照夜白图》流失国外的教训,就曾委托琉璃厂阅古斋老板韩博文同溥心畲联系,婉转告诉溥心畲不要将《平复帖》卖给其他古董商,尤其是国外的古董商,自己想买下它。溥心畲答应了张伯驹的要求,但索价20万大洋。韩博文试图说服溥心畲能够降到10万大洋,但溥心畲一再表示,少于20万没有商量的余地。20万对于当时的张伯驹来说,一时无力筹措。后来,张伯驹从盐业银行借到6万大洋,又托友人张大千先生前去溥心畲处说合,但依然遭到拒绝。
这次溥母病故,溥心畲无力筹措费用。得知溥心畲准备出售《平复帖》的消息后,各路古董商纷纷借吊丧之机找上门来。其中既有利欲熏心的古董商,也有为外国人做掮客的中间商,更有从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角度欲购藏的收藏家,比如张伯驹等。事发突然,溥心畲左右为难。原来就在这些日子里,日本人的掮客曾多次造访溥心畲,声称愿出20万伪法币购买。而卖给日本人上对不起祖宗,下无法向子孙后代交代。然而手头的拮据又让他没有别的选择,因为别的任何字画都卖不上需要花销的价钱。最后,他选择了张伯驹。张伯驹没有丝毫的犹豫,尽管前不久他刚认捐了一笔10万元的抗日款,手里的积蓄已经不多了,但他还是东拼西凑,凄齐了4万大洋送到了溥府,《平复帖》从此到了张伯驹手里。
张伯驹收得《平复帖》的消息很快传到几个深知中国文物价值的日本人耳中,他们通过古董商白坚甫找到张伯驹,说愿出20万大洋高价收买《平复帖》。张伯驹语调平和地说:“金钱易得,国宝难求。我中华民族之国宝只要到了我张伯驹手里,就绝不会再流入异国他乡,所有外国人就死了这条心吧!请你告诉日本人,我张大爷从来不做见利忘义之事。”说着,他话锋一转,厉声说道:“请转告那些贪得无厌的无耻之徒,他们之所以昨天能掠走《自书告身帖》,是因为有民族败类在帮忙,这种事情恐怕今后就再难发生了!”提到唐代颜真卿的名作《自书告身帖》,白坚甫顿时狼狈不堪。原来《自书告身帖》就是通过他白坚甫的手转卖给日本人的。被张伯驹毫不客气地臭骂了一顿后,白坚甫鼠窜而逃。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为了保护《平复帖》,张伯驹可谓受尽了磨难。1941年初春的一个清晨,张伯驹在上海乘车上班时,突然遭到陌生人的绑架。绑匪声称需要300万元法币,才能赎出张伯驹。绑匪心里明白,张伯驹虽有过偌大的家业,实际上为收藏古画早已囊空如洗,索要这样的天价赎金,目的只有一个,就是逼迫张伯驹的家属变卖收藏品,特别是《平复帖》。但是绑匪做梦也没有想到,早在《平复帖》到手之初,张伯驹就明确告诉夫人潘素,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都不能动卖字画的主意。就在潘素忙着筹集款项,准备赎金的时候,被绑架的张伯驹越来越感觉到这些绑匪的胆怯,于是他开始绝食,以示抗议。原来日本古董商本想借助汉奸之手,冒充土匪绑票,让张伯驹就范,没想到张伯驹不惧此等卑鄙手段,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也决不卖《平复帖》。潘素竭尽所能,从亲朋好友处东挪西借,才凑了40多万元。绑匪拿走了钱,留下10日内把余款缴清才能放人的期限。就在这危难时刻,远在敦煌的张大千写来了信,主张“暂不低头”,鼓舞了潘素的信心。于是一桩绑架案就这样拖了下来,时间一长绑匪便陷入了尴尬的境地。没有想到张伯驹被绑架后,弱小的潘素竟然选择了不甘屈服!放人或者杀掉张伯驹都等于承认了自己的失败,因为他们的最终目的不是金线,而是《平复帖》!绑匪担心时间久了无法收场,只好在软禁张伯驹8个月后将其释放。后来张伯驹又卖掉地产,用22根金条买得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自此,中国历史上截至目前存世最早的书法和绘画作品尽归张伯驹。
抗战爆发以后,夫妻俩把所有的字画一一缝入衣被,全部携往西安。一路担惊受怕,寝食不安。总之,为了保护这些国宝,张伯驹一家受够了颠簸和惊吓。1949年北平解放前夕,又有两件国宝进入张伯驹的视野。一件是《伯远帖》,另一件是唐代李白的《上阳台帖》。卖主索价10万银元,由于时局紧张,筹措经费不易,最后张伯驹只购得了唐代李白的《上阳台帖》,而放弃了《伯远帖》。即使经历了这么多的磨难,包括《平复帖》在内的这批文物珍品,在张伯驹的保护下终究还是安然度过了战火纷飞的年代,迎来了和平的曙光。1956年,张伯驹先生毅然将自己珍藏的13件珍品捐献给国家,其中就包括陆机的《平复帖》和展子虔的《游春图》。
《平复帖》作为国宝历经劫难,它是不幸的,《平复帖》能结缘张伯驹二进故宫,它又是有幸的。
就在张伯驹捐献国宝近40年后的1995年,又发生了一件令人高兴的事。春节前夕,有人在北京琉璃厂旧货市场,偶然发现一件紫檀木盒,盒盖上刻有“西晋陆机平复帖”、“治晋斋”等字样。经文物鉴定专家王世襄先生鑒定,认为此盒极有可能是溥府遗物。但将《平复帖》放进木盒里时,盒子又显得大了一些。后经多方查寻,才在《墨缘汇观》中找到答案。原来,《平复帖》是附带一块宋代丝包首一同装进紫檀木盒中的。此盒正是《平复帖》的原装盒。《平复帖》能在流传千余年后,重新与其原装盒相聚,可谓珠联璧合,也是文物史上的一件奇事。
陆机(261-303),字士衡,吴郡(今江苏苏州)人,一说吴县华亭(今上海市)人。他出身名门,祖父陆逊、父亲陆抗都是东吴名将,“世皆奕奕,为当代显人”。陆机曾官至前将军、平原内史,故世称“陆平原”。史书称他“少有异才,文章冠世”,著有《文赋》一书。陆机亦工书法,尤长于章草,是一位让后人仰慕的古代书法大家。
相传《平复帖》为陆机所书,是他听说好友患病,慰问病情,遥祝病体康复的一封信札。整幅帖长不足一尺,纸本,无款,共9行84字,字形质朴,介乎章草、今草之间,是我国古代书法墨迹中出自名家之手最早的字帖,比王羲之的手迹还早了六七十年,在宫廷和民间已流传了一千七百多个春秋,历代都被奉为至宝。因其中有“恐难平复”字样,故得名《平复帖》。
《平复帖》卷前有宋徽宗亲书标题“晋陆机平复帖”,并钤有双龙圆玺,前后钤“宣和”、“政和”印玺及多位鉴藏家藏印;其卷后有董其昌、溥伟、傅增湘的跋文,盖有自唐宋始到明清不同朝代流传有序的鉴藏印几十方。《平复帖》使用秃笔书写,笔法质朴老健,笔画自然,富有情趣。已故现代书法家启功先生曾有诗赞曰:“十年遍校流沙简,《平复》无惭署墨皇。”虽说陆机是这样一位文学、书法巨匠,然而他毕竟是一个文人,拥有懒散、自大的天性,因此易得罪小人。陆机又不是一个一般的文人,他锋芒毕露、恃才傲物,结果为小人所谗毁,在西晋“八王之乱”中被成都王司马颖杀害,时年仅有43岁。
二、有关《平复帖》的疑问
《平复帖》虽然被大家公认为西晋陆机的手迹,但也存在着不少令人生疑的地方。比如《平复帖》本来无款,不知是何人所作,到宋徽宗时才被认定为陆机所作。陆机没有其他的真迹传世,在没有比较互证的前提下,怎么可以断定是西晋陆机所作呢?还有的人把帖的内容和陆机所处的时代背景进行了比较,发现两者存在有较大出入的地方。如果真是陆机所书,帖的内容应该和他所处时代的历史背景相吻合,为什么会出现不相符的现象?这种情况如何解释?最大的疑点就是此帖流经乾隆皇帝之手时,他既没在此帖上题跋,也没有让盖内府诸玺,《三希堂法帖》中也没有录入。乾隆皇帝喜欢在一些名画和名帖上题跋是众所周知的。《平复帖》如果是陆机所作,其年代当比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还要早,并且名气上也不逊色,为什么《三希堂法帖》里却看不到?《平复帖》从元代到清代前这一段时间流传足迹不明,乾隆皇帝拿到手时是否发现了什么问题?基于上面这些疑问,有的学者认为《平复帖》不是陆机所作,而是出于同时代的他人之手。但这些都是猜测,没有足够的证据。《平复帖》到底是陆机所作,还是他人笔墨,仍是一个难解的谜。
三、《平复帖》二进故官
《平复帖》原为清宫旧藏,后来乾隆皇帝又把它赐给成亲王永瑆。同治、道光年间转入恭亲王府,民国时期落到了恭亲王后代溥心畲手里。溥心畲(1896-1963),名儒,字心畲,别号西山逸士,为清恭亲王奕?之孙。善绘画,在民国画坛有巨大声誉,与张大千齐名,素有“南张北溥”之称。1949年去台北,曾任教于台北国立师范大学。
民国时期的恭亲王府随着清王朝的灭亡也走向衰落,尽管王府的人员一再裁减,但是时局紧张、物价飞涨,导致王府的开支捉襟见肘,溥心畲不得不变卖一些祖上传下来的字画以维持家用。尤其是其老母亲项老太太的去世,使溥心畲手中更加拮据。溥心畲侍母至孝,决意为其体面发丧。溥母作为王妃,丧事一切从简,但49天的水陆道场却是不能少的,里里外外的开支让溥心畲无计可施,最后决定变卖陆机的《平复帖》。
其实,早在几年前,张伯驹鉴于当年唐韩幹《照夜白图》流失国外的教训,就曾委托琉璃厂阅古斋老板韩博文同溥心畲联系,婉转告诉溥心畲不要将《平复帖》卖给其他古董商,尤其是国外的古董商,自己想买下它。溥心畲答应了张伯驹的要求,但索价20万大洋。韩博文试图说服溥心畲能够降到10万大洋,但溥心畲一再表示,少于20万没有商量的余地。20万对于当时的张伯驹来说,一时无力筹措。后来,张伯驹从盐业银行借到6万大洋,又托友人张大千先生前去溥心畲处说合,但依然遭到拒绝。
这次溥母病故,溥心畲无力筹措费用。得知溥心畲准备出售《平复帖》的消息后,各路古董商纷纷借吊丧之机找上门来。其中既有利欲熏心的古董商,也有为外国人做掮客的中间商,更有从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角度欲购藏的收藏家,比如张伯驹等。事发突然,溥心畲左右为难。原来就在这些日子里,日本人的掮客曾多次造访溥心畲,声称愿出20万伪法币购买。而卖给日本人上对不起祖宗,下无法向子孙后代交代。然而手头的拮据又让他没有别的选择,因为别的任何字画都卖不上需要花销的价钱。最后,他选择了张伯驹。张伯驹没有丝毫的犹豫,尽管前不久他刚认捐了一笔10万元的抗日款,手里的积蓄已经不多了,但他还是东拼西凑,凄齐了4万大洋送到了溥府,《平复帖》从此到了张伯驹手里。
张伯驹收得《平复帖》的消息很快传到几个深知中国文物价值的日本人耳中,他们通过古董商白坚甫找到张伯驹,说愿出20万大洋高价收买《平复帖》。张伯驹语调平和地说:“金钱易得,国宝难求。我中华民族之国宝只要到了我张伯驹手里,就绝不会再流入异国他乡,所有外国人就死了这条心吧!请你告诉日本人,我张大爷从来不做见利忘义之事。”说着,他话锋一转,厉声说道:“请转告那些贪得无厌的无耻之徒,他们之所以昨天能掠走《自书告身帖》,是因为有民族败类在帮忙,这种事情恐怕今后就再难发生了!”提到唐代颜真卿的名作《自书告身帖》,白坚甫顿时狼狈不堪。原来《自书告身帖》就是通过他白坚甫的手转卖给日本人的。被张伯驹毫不客气地臭骂了一顿后,白坚甫鼠窜而逃。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为了保护《平复帖》,张伯驹可谓受尽了磨难。1941年初春的一个清晨,张伯驹在上海乘车上班时,突然遭到陌生人的绑架。绑匪声称需要300万元法币,才能赎出张伯驹。绑匪心里明白,张伯驹虽有过偌大的家业,实际上为收藏古画早已囊空如洗,索要这样的天价赎金,目的只有一个,就是逼迫张伯驹的家属变卖收藏品,特别是《平复帖》。但是绑匪做梦也没有想到,早在《平复帖》到手之初,张伯驹就明确告诉夫人潘素,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都不能动卖字画的主意。就在潘素忙着筹集款项,准备赎金的时候,被绑架的张伯驹越来越感觉到这些绑匪的胆怯,于是他开始绝食,以示抗议。原来日本古董商本想借助汉奸之手,冒充土匪绑票,让张伯驹就范,没想到张伯驹不惧此等卑鄙手段,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也决不卖《平复帖》。潘素竭尽所能,从亲朋好友处东挪西借,才凑了40多万元。绑匪拿走了钱,留下10日内把余款缴清才能放人的期限。就在这危难时刻,远在敦煌的张大千写来了信,主张“暂不低头”,鼓舞了潘素的信心。于是一桩绑架案就这样拖了下来,时间一长绑匪便陷入了尴尬的境地。没有想到张伯驹被绑架后,弱小的潘素竟然选择了不甘屈服!放人或者杀掉张伯驹都等于承认了自己的失败,因为他们的最终目的不是金线,而是《平复帖》!绑匪担心时间久了无法收场,只好在软禁张伯驹8个月后将其释放。后来张伯驹又卖掉地产,用22根金条买得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自此,中国历史上截至目前存世最早的书法和绘画作品尽归张伯驹。
抗战爆发以后,夫妻俩把所有的字画一一缝入衣被,全部携往西安。一路担惊受怕,寝食不安。总之,为了保护这些国宝,张伯驹一家受够了颠簸和惊吓。1949年北平解放前夕,又有两件国宝进入张伯驹的视野。一件是《伯远帖》,另一件是唐代李白的《上阳台帖》。卖主索价10万银元,由于时局紧张,筹措经费不易,最后张伯驹只购得了唐代李白的《上阳台帖》,而放弃了《伯远帖》。即使经历了这么多的磨难,包括《平复帖》在内的这批文物珍品,在张伯驹的保护下终究还是安然度过了战火纷飞的年代,迎来了和平的曙光。1956年,张伯驹先生毅然将自己珍藏的13件珍品捐献给国家,其中就包括陆机的《平复帖》和展子虔的《游春图》。
《平复帖》作为国宝历经劫难,它是不幸的,《平复帖》能结缘张伯驹二进故宫,它又是有幸的。
就在张伯驹捐献国宝近40年后的1995年,又发生了一件令人高兴的事。春节前夕,有人在北京琉璃厂旧货市场,偶然发现一件紫檀木盒,盒盖上刻有“西晋陆机平复帖”、“治晋斋”等字样。经文物鉴定专家王世襄先生鑒定,认为此盒极有可能是溥府遗物。但将《平复帖》放进木盒里时,盒子又显得大了一些。后经多方查寻,才在《墨缘汇观》中找到答案。原来,《平复帖》是附带一块宋代丝包首一同装进紫檀木盒中的。此盒正是《平复帖》的原装盒。《平复帖》能在流传千余年后,重新与其原装盒相聚,可谓珠联璧合,也是文物史上的一件奇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