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37年“七七事变”发生后,局势动荡不稳,大家心里都明白,日本鬼子迟早是要进来的,谁也不想做亡国奴。政府、大学都南撤了。有个词说的就是我们,叫“平津流亡学生”。
联大生活
我是“七七事变”整整一年后——1938年7月7日从天津坐轮船走的。我和堂弟(七叔的孩子)同岁,我们一起走,后来也一起上了联大。我们在香港待10天,再坐船到安南(越南的旧称),从安南再到云南,只能坐铁皮车,身边都是流亡学生,一进中国边境,大家又是唱《义勇军进行曲》,又是唱《松花江上》,心情澎湃得不得了。
到了昆明,又是另一种生活。联大的学生都是国家供应物资,吃的是所谓“资金饭”,毕业以后要还的。就这样,我开始经历以前从来没经过的艰苦生活,但那却是一片自由天地。
那时联大藏龙卧虎,3个学校的老师轮流上课,闻一多、朱自清、浦江清、刘文典、吴宓、冯至……大概一个老师上两个星期的样子。讲课之外,还有专门辅导你写作的老师,类似助教。
联大是非常自由的。你选了这门课,老师给签个字,就算收下你了。但是上课证交了以后,这一学期上不上课,没人管你;你考试考不好,也没人笑你。
1938年9月28日,灾祸自天而降。城楼上挂起了作为空袭警报的灯笼,我们觉得应该和以往一样,没什么实际轰炸。没想到头顶上真的响起震耳欲聋的隆隆声,几架涂着太阳旗的敌机像妖魔一样掠过,紧急警报催命似的鸣叫起来。天空有什么在闪烁,我们还来不及分辨,爆炸声便响起,我们宛如石柱被钉在地上,惊得动弹不得。窗子的玻璃碎裂了,一片片落下来,夹杂着尘土、瓦片、人们的哭喊……从此,整个昆明被迫进入“跑警报”的忙乱生活。
志同道不合
联大的学生里出了很多诗人,我那时参加高原文学社,社里有穆旦等。那时我才19岁,冒冒失失,说:我想加入高原。他们说:欢迎欢迎。于是开始写诗。
诗社里我当然比不过穆旦了,跟赵瑞蕻(杨苡的丈夫)还勉强能比。大家都在写东西,我写了一首思念哥哥的诗,拿给赵瑞蕻看,他就给我改。他很用心,改完后对我说:看看我给你改的。我看完笑一笑就撕了。每个人风格不一样,我不能接受他改的,但也不发脾气。那时候结婚的人,都有一张结婚证书,上面写着:“我俩志同道合,决定……国难时期一切从简……”后来我跟赵瑞蕻结婚,就没写“志同道合”,因为我俩“志同道不合”,喜欢的东西不一样。比如我特别喜欢戏剧,不管中国地方戏剧、外国戏剧,都喜欢,都想看。他对于看戏,简直是受罪。后来“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我们的想法在大方向上一致,但他不敢说,我敢说,所以总是我倒霉。
以前有人问,在联大时怎么谈恋爱?现在想想,每次都是一堆朋友在一起,谈诗论道,但就是知道这个人是不同的。
我的舍友萧珊,是巴金的女友。我比她先到联大,巴金写信托我照顾她。她人特别好,爱看书。那时大家好像都简简单单。新中国成立后她到《收获》工作,一分钱工资也不要,就是想工作。
可惜,我们联大的朋友、同学们,现在都离开了人世。那些年那些事,默默地影响着我,成为我毕生最宝贵的财富。
(摘自《环球人物》
联大生活
我是“七七事变”整整一年后——1938年7月7日从天津坐轮船走的。我和堂弟(七叔的孩子)同岁,我们一起走,后来也一起上了联大。我们在香港待10天,再坐船到安南(越南的旧称),从安南再到云南,只能坐铁皮车,身边都是流亡学生,一进中国边境,大家又是唱《义勇军进行曲》,又是唱《松花江上》,心情澎湃得不得了。
到了昆明,又是另一种生活。联大的学生都是国家供应物资,吃的是所谓“资金饭”,毕业以后要还的。就这样,我开始经历以前从来没经过的艰苦生活,但那却是一片自由天地。
那时联大藏龙卧虎,3个学校的老师轮流上课,闻一多、朱自清、浦江清、刘文典、吴宓、冯至……大概一个老师上两个星期的样子。讲课之外,还有专门辅导你写作的老师,类似助教。
联大是非常自由的。你选了这门课,老师给签个字,就算收下你了。但是上课证交了以后,这一学期上不上课,没人管你;你考试考不好,也没人笑你。
1938年9月28日,灾祸自天而降。城楼上挂起了作为空袭警报的灯笼,我们觉得应该和以往一样,没什么实际轰炸。没想到头顶上真的响起震耳欲聋的隆隆声,几架涂着太阳旗的敌机像妖魔一样掠过,紧急警报催命似的鸣叫起来。天空有什么在闪烁,我们还来不及分辨,爆炸声便响起,我们宛如石柱被钉在地上,惊得动弹不得。窗子的玻璃碎裂了,一片片落下来,夹杂着尘土、瓦片、人们的哭喊……从此,整个昆明被迫进入“跑警报”的忙乱生活。
志同道不合
联大的学生里出了很多诗人,我那时参加高原文学社,社里有穆旦等。那时我才19岁,冒冒失失,说:我想加入高原。他们说:欢迎欢迎。于是开始写诗。
诗社里我当然比不过穆旦了,跟赵瑞蕻(杨苡的丈夫)还勉强能比。大家都在写东西,我写了一首思念哥哥的诗,拿给赵瑞蕻看,他就给我改。他很用心,改完后对我说:看看我给你改的。我看完笑一笑就撕了。每个人风格不一样,我不能接受他改的,但也不发脾气。那时候结婚的人,都有一张结婚证书,上面写着:“我俩志同道合,决定……国难时期一切从简……”后来我跟赵瑞蕻结婚,就没写“志同道合”,因为我俩“志同道不合”,喜欢的东西不一样。比如我特别喜欢戏剧,不管中国地方戏剧、外国戏剧,都喜欢,都想看。他对于看戏,简直是受罪。后来“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我们的想法在大方向上一致,但他不敢说,我敢说,所以总是我倒霉。
以前有人问,在联大时怎么谈恋爱?现在想想,每次都是一堆朋友在一起,谈诗论道,但就是知道这个人是不同的。
我的舍友萧珊,是巴金的女友。我比她先到联大,巴金写信托我照顾她。她人特别好,爱看书。那时大家好像都简简单单。新中国成立后她到《收获》工作,一分钱工资也不要,就是想工作。
可惜,我们联大的朋友、同学们,现在都离开了人世。那些年那些事,默默地影响着我,成为我毕生最宝贵的财富。
(摘自《环球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