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班级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是一种隐性的教育力量,表现一个班级独特的精神风貌。班级文化是班级的灵魂所在,对小学生的发展有导向、规范、陶冶、激励等作用。班级文化建设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学生作为班级文化的建设者与享用者,即作为班级文化的主体,其主动性必需得到尊重与体现。良好班级文化的建设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为着眼点,从物质、制度、精神等方面进行建设。
【关键词】班级文化 意义 作用 建设
Some thoughts on how to build the elementary class cultures
Mu Chunliang
【Abstract】The class culture, as the second kind of culture, is one recessive education power and can show us the special spirit, style and features of a class. The class culture is the soul of a class and has a function for leading the direction, edifying the sentiment and inspiriting pupil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lass culture should obey a certain principle. The go-aheadism of students, who is the people building and sharing the class culture, which is to say, the main body of the class culture, must be respected and incarnated. The main construction body of the good class culture is the student, so teachers should start from developing pupils’ body and mind healthily and construct it from the martial, system and spirit.
【Keywords】Class culture Significance Function Construction
班级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是一种隐性的教育力量,表现一个班级独特的精神风貌。班级文化是班级的灵魂所在,对小学生的发展有导向、规范、陶冶、激励等作用。班级文化建设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学生作为班级文化的建设者与享用者,即作为班级文化的主体,其主动性必需得到尊重与体现。良好班级文化的建设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为着眼点,从物质、制度、精神等方面进行建设。
1.建设良好班级文化的重要意义。
1.1 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优美的班级环境有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整齐光洁的教室环境,美观科学的教室布置,文明健康的文化教育设施……无不给学生以巨大的精神力量。学生在优美的环境中受到感染和熏陶,触景生情,因美生爱,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班级,热爱学校,进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高尚品德。学生在幽静的环境中学习,感到舒心怡神,从而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丰富多彩、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对低俗的非理性的文化及各种消极腐败思想也能起到很好的抑制作用,所有这些都有利于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1.2 有利于规范学生的行为。健全的规章制度及健康的集体舆论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及思想言行具有规范作用。当学生的思想言行不符合制度规范及集体舆论的要求时,他就会自我调节矫正。学生有时可能不接受老师的教育,但却不能反驳同学们的批评,谁都不愿意成为“众矢之的”。优美的班级环境同样能规范学生的行为,试想:你会在地面光洁、环境优美的场所乱扔纸屑、随地吐痰吗?你会在雪白的墙壁上乱涂乱画吗?不会!这些不良行为都会自动消失。
2.良好的班级文化对小学生发展的作用。
2.1 导向作用。进入学校,小学生的学习、生活等都主要以班级这一小型的社会组织为依托,总会受到这一组织所形成的文化的影响,朝着班级文化所认同的目标发展。班级文化对学生的导向作用具体表现为:
班级文化对小学生发展的目标和举措有积极的宣传、解释和实施作用。小学生发展的目标在于使他们形成良好的身体素质和符合他们年龄特征的心理发展水平。这一目标的达成,不能靠机械的说教或单纯的书本知识的教与学。班级文化通过各种活动,宣传身心发展的目标,并将所设定的各项举措付诸实施,在活动过程中把小學生的发展引导到班级奋斗目标所确定的方向上去。如,班级制度文化的建设,可以具体的宣传心理发展的目标,班级的各种文娱活动,可切实锻炼小学生的心理素质等。
2.2 规范作用。由于小学生发展的不成熟,是非判断能力较弱,所以小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必要的规章制度的规范与约束。班级制度文化所确立的各项制度、守则等,都有很强的约束力。班级制度文化以其有形或无形的方式,直接或间接的告诉小学生什么是好的,该做的,什么是不好的,不能做的。规范功能主要通过以下三条途径得以实现:制度制约(规章、纪律、守则等);观念制约(理念、道德、舆论等);氛围制约(环境、关系、风气等)。班级制度的制约主要是指《学生考核细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班规、细则对学生的约束力。观念的规范作用是制度规则等被内化后,学生形成的价值判断的外显。如班级对某件事所形成的舆论。如果某些人违反了班级规范,就会受到集体舆论的谴责,严重的还可能会被集体孤立起来甚至受到一定的惩罚。氛围制约主要是指班风、学风等对学生行为方式的影响等。
2.3 陶冶作用。班级文化的陶冶作用是班级的物质文化,如教室环境等对小学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以及班风、学风等文化氛围对学生的熏陶与感染。班级文化的陶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陶冶美的情操。优美的班级物态文化,如干净整洁的教室,美观科学的教室布置,文明健康的文化教育设施……无不给学生以巨大的精神力量。学生在优美的环境中受到感染和熏陶,触景生情,因美生爱,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班级,热爱学校,进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高尚品德。不仅可以使生活其中的小学生得到美的享受,而且可以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养成他们热爱美、追求美、创造美的热情,培养他们求真尚美的情趣。也有利于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二是丰富知识,开拓视野。丰富多彩的班级文化,可以使参与其中的小学生了解广博的人类文化,受到人类科学文化的熏陶,从各种角度和层次去汲取人类文化的精神食粮,获得的丰富的知识,并开阔他们的视野,使他们不会仅仅局限于某种狭窄的生活与认识空间,以至于心胸都变得狭窄。三是发展良好的人格。班级的班风、学风,各种规范以及组织系统等,可使小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学会与人交往等,更重要的是在良好班风、规章制度等的熏染与规范下,小学生的人格会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3.良好班级文化的建设。
3.1 班级文化建设的总原则。
3.1.1 增强意识,总体设计。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优化小学班级文化,要求教育工作者首先应正确认识小学班级文化对学生心理发展的巨大作用,增强积极组织并参与班级文化建设的良好意识。在增强小学班级文化建设意识的同时,还要加强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的总体设计,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规律,系统的分析班级文化建设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找准班级文化建设的重点,保证班级文化建设的系统性、完整性和前瞻性。班级文化建设的总体设计必须从有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出发,既要考虑文化的物态建设,即硬件建设,又要着重考虑精神观念形态建设。特别要注意班风建设,良好的班风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求实进取的健康心理。
3.1.2 在开展活动中建设班级文化。班级的各种活动是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重要渠道。学生可以在活动中学到知识,得到锻炼,增长才干,提高素质。开展小学班级文化活动,我们要作到:①内容丰富,形式多样。②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力求每次活动都能发挥教育人,团结人,培养人的作用,在安排上要科学合理不脱离实际,力求结合年级、班级、特长和节日等,穿插安排各种活动。③要充分发挥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教师应该多出主意,提供条件,尽量让学生自编自导。自娱自乐,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此外,在活动开展中,我们还应遵循小学生的身心發展的特点和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组织活动。
3.2 良好班级文化的构建。
3.2.1 美化班级的班级物质文化。班级的物质文化主要是指教室的环境布置等。教室不仅是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场所,更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主阵地。教室环境作为班级文化中的物质组成部分,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有其独特的文化价值。整洁、美观、优雅的室内环境,犹如细雨润物,容易给人营造良好的心境,使学生获得心理上的平衡;一个安静、和谐的学习与生活空间,可以催人奋进,可以影响学生对事物的判断和看法,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方式。因此,我们应该重视提高班级物质文化建设的“文化”品位。要在学校给班级提供的教育设备基础上,对教室进行精心“包装”,让教室的每面墙壁、每个角落都具有教育内容,富有教育意义。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来说就是“无论是种植花草树木,还是悬挂图片标语,或是利用墙报,我们都将从审美的高度深入规划,以便挖掘其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并最终连学校的墙壁也在说话的远大目标。”具体而言,班级物质文化建设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3.2.2 开发班级的制度文化。班级制度文化的建设,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制度化的文化环境,为他们提供了评定品格行为的内在尺度,使每一个学生时时都在一定的准则规范下自觉的规范自己的言行,使之朝着班级的群体利益,符合教育培养目标的方向发展。
3.2.3 强化班级的精神文化。班级精神文化也可以称为观念文化,它是班级中全体成员的群体意识、舆论风气、价值取向、审美观念和精神风貌的反映,是班级文化的核心与灵魂。班级精神文化弥漫在班级的各个角落,时时撞击着学生的心灵。学生经过长期的耳濡目染,社会化水平不断提高。班级精神文化对人的感染力是巨大的,它使置身于其中的每一个学生都感到一种无形力量和高尚精神的存在,有意或无意地影响、支配着学生的行为,陶冶学生的情操。创造一个团结、文明、勤奋、向上的浓厚精神文化氛围,对提高全班学生素质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那么如何建设上进、和谐、自觉的精神文化呢?
要着力于培养学生“人人都是班集体主人”的观念,帮助学生树立“人人都得为班集体负责、作贡献”的意识。例如在培养良好的学风过程中,班主任一方面利用革命前辈胸怀大志、刻苦学习的精神,现代青年自学成才的顽强毅力,身残志坚的优秀少先队员的感人事例,通过故事会、演讲会、主题班会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另一方面,还要注意树立榜样,示范引路。包括一部分优秀学生的榜样作用及教师的示范作用。
班级人际关系主要包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新型的班级人际关系表现为:学生热爱班集体,并在集体主义原则指导下做到个人服从集体;师生关系融洽,民主平等,尊师爱生;学生之间团结友爱、互助合作;非正式群体的目标与班集体的目标一致,成为实现集体目标的积极的辅助力量。
总之,良好班级文化对小学生的发展影响深远,我们应重视班级文化的建设,注重探求良好的班级文化建设途径,来引领并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班级文化 意义 作用 建设
Some thoughts on how to build the elementary class cultures
Mu Chunliang
【Abstract】The class culture, as the second kind of culture, is one recessive education power and can show us the special spirit, style and features of a class. The class culture is the soul of a class and has a function for leading the direction, edifying the sentiment and inspiriting pupil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lass culture should obey a certain principle. The go-aheadism of students, who is the people building and sharing the class culture, which is to say, the main body of the class culture, must be respected and incarnated. The main construction body of the good class culture is the student, so teachers should start from developing pupils’ body and mind healthily and construct it from the martial, system and spirit.
【Keywords】Class culture Significance Function Construction
班级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是一种隐性的教育力量,表现一个班级独特的精神风貌。班级文化是班级的灵魂所在,对小学生的发展有导向、规范、陶冶、激励等作用。班级文化建设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学生作为班级文化的建设者与享用者,即作为班级文化的主体,其主动性必需得到尊重与体现。良好班级文化的建设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为着眼点,从物质、制度、精神等方面进行建设。
1.建设良好班级文化的重要意义。
1.1 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优美的班级环境有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整齐光洁的教室环境,美观科学的教室布置,文明健康的文化教育设施……无不给学生以巨大的精神力量。学生在优美的环境中受到感染和熏陶,触景生情,因美生爱,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班级,热爱学校,进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高尚品德。学生在幽静的环境中学习,感到舒心怡神,从而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丰富多彩、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对低俗的非理性的文化及各种消极腐败思想也能起到很好的抑制作用,所有这些都有利于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1.2 有利于规范学生的行为。健全的规章制度及健康的集体舆论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及思想言行具有规范作用。当学生的思想言行不符合制度规范及集体舆论的要求时,他就会自我调节矫正。学生有时可能不接受老师的教育,但却不能反驳同学们的批评,谁都不愿意成为“众矢之的”。优美的班级环境同样能规范学生的行为,试想:你会在地面光洁、环境优美的场所乱扔纸屑、随地吐痰吗?你会在雪白的墙壁上乱涂乱画吗?不会!这些不良行为都会自动消失。
2.良好的班级文化对小学生发展的作用。
2.1 导向作用。进入学校,小学生的学习、生活等都主要以班级这一小型的社会组织为依托,总会受到这一组织所形成的文化的影响,朝着班级文化所认同的目标发展。班级文化对学生的导向作用具体表现为:
班级文化对小学生发展的目标和举措有积极的宣传、解释和实施作用。小学生发展的目标在于使他们形成良好的身体素质和符合他们年龄特征的心理发展水平。这一目标的达成,不能靠机械的说教或单纯的书本知识的教与学。班级文化通过各种活动,宣传身心发展的目标,并将所设定的各项举措付诸实施,在活动过程中把小學生的发展引导到班级奋斗目标所确定的方向上去。如,班级制度文化的建设,可以具体的宣传心理发展的目标,班级的各种文娱活动,可切实锻炼小学生的心理素质等。
2.2 规范作用。由于小学生发展的不成熟,是非判断能力较弱,所以小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必要的规章制度的规范与约束。班级制度文化所确立的各项制度、守则等,都有很强的约束力。班级制度文化以其有形或无形的方式,直接或间接的告诉小学生什么是好的,该做的,什么是不好的,不能做的。规范功能主要通过以下三条途径得以实现:制度制约(规章、纪律、守则等);观念制约(理念、道德、舆论等);氛围制约(环境、关系、风气等)。班级制度的制约主要是指《学生考核细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班规、细则对学生的约束力。观念的规范作用是制度规则等被内化后,学生形成的价值判断的外显。如班级对某件事所形成的舆论。如果某些人违反了班级规范,就会受到集体舆论的谴责,严重的还可能会被集体孤立起来甚至受到一定的惩罚。氛围制约主要是指班风、学风等对学生行为方式的影响等。
2.3 陶冶作用。班级文化的陶冶作用是班级的物质文化,如教室环境等对小学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以及班风、学风等文化氛围对学生的熏陶与感染。班级文化的陶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陶冶美的情操。优美的班级物态文化,如干净整洁的教室,美观科学的教室布置,文明健康的文化教育设施……无不给学生以巨大的精神力量。学生在优美的环境中受到感染和熏陶,触景生情,因美生爱,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班级,热爱学校,进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高尚品德。不仅可以使生活其中的小学生得到美的享受,而且可以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养成他们热爱美、追求美、创造美的热情,培养他们求真尚美的情趣。也有利于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二是丰富知识,开拓视野。丰富多彩的班级文化,可以使参与其中的小学生了解广博的人类文化,受到人类科学文化的熏陶,从各种角度和层次去汲取人类文化的精神食粮,获得的丰富的知识,并开阔他们的视野,使他们不会仅仅局限于某种狭窄的生活与认识空间,以至于心胸都变得狭窄。三是发展良好的人格。班级的班风、学风,各种规范以及组织系统等,可使小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学会与人交往等,更重要的是在良好班风、规章制度等的熏染与规范下,小学生的人格会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3.良好班级文化的建设。
3.1 班级文化建设的总原则。
3.1.1 增强意识,总体设计。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优化小学班级文化,要求教育工作者首先应正确认识小学班级文化对学生心理发展的巨大作用,增强积极组织并参与班级文化建设的良好意识。在增强小学班级文化建设意识的同时,还要加强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的总体设计,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规律,系统的分析班级文化建设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找准班级文化建设的重点,保证班级文化建设的系统性、完整性和前瞻性。班级文化建设的总体设计必须从有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出发,既要考虑文化的物态建设,即硬件建设,又要着重考虑精神观念形态建设。特别要注意班风建设,良好的班风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求实进取的健康心理。
3.1.2 在开展活动中建设班级文化。班级的各种活动是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重要渠道。学生可以在活动中学到知识,得到锻炼,增长才干,提高素质。开展小学班级文化活动,我们要作到:①内容丰富,形式多样。②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力求每次活动都能发挥教育人,团结人,培养人的作用,在安排上要科学合理不脱离实际,力求结合年级、班级、特长和节日等,穿插安排各种活动。③要充分发挥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教师应该多出主意,提供条件,尽量让学生自编自导。自娱自乐,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此外,在活动开展中,我们还应遵循小学生的身心發展的特点和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组织活动。
3.2 良好班级文化的构建。
3.2.1 美化班级的班级物质文化。班级的物质文化主要是指教室的环境布置等。教室不仅是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场所,更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主阵地。教室环境作为班级文化中的物质组成部分,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有其独特的文化价值。整洁、美观、优雅的室内环境,犹如细雨润物,容易给人营造良好的心境,使学生获得心理上的平衡;一个安静、和谐的学习与生活空间,可以催人奋进,可以影响学生对事物的判断和看法,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方式。因此,我们应该重视提高班级物质文化建设的“文化”品位。要在学校给班级提供的教育设备基础上,对教室进行精心“包装”,让教室的每面墙壁、每个角落都具有教育内容,富有教育意义。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来说就是“无论是种植花草树木,还是悬挂图片标语,或是利用墙报,我们都将从审美的高度深入规划,以便挖掘其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并最终连学校的墙壁也在说话的远大目标。”具体而言,班级物质文化建设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3.2.2 开发班级的制度文化。班级制度文化的建设,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制度化的文化环境,为他们提供了评定品格行为的内在尺度,使每一个学生时时都在一定的准则规范下自觉的规范自己的言行,使之朝着班级的群体利益,符合教育培养目标的方向发展。
3.2.3 强化班级的精神文化。班级精神文化也可以称为观念文化,它是班级中全体成员的群体意识、舆论风气、价值取向、审美观念和精神风貌的反映,是班级文化的核心与灵魂。班级精神文化弥漫在班级的各个角落,时时撞击着学生的心灵。学生经过长期的耳濡目染,社会化水平不断提高。班级精神文化对人的感染力是巨大的,它使置身于其中的每一个学生都感到一种无形力量和高尚精神的存在,有意或无意地影响、支配着学生的行为,陶冶学生的情操。创造一个团结、文明、勤奋、向上的浓厚精神文化氛围,对提高全班学生素质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那么如何建设上进、和谐、自觉的精神文化呢?
要着力于培养学生“人人都是班集体主人”的观念,帮助学生树立“人人都得为班集体负责、作贡献”的意识。例如在培养良好的学风过程中,班主任一方面利用革命前辈胸怀大志、刻苦学习的精神,现代青年自学成才的顽强毅力,身残志坚的优秀少先队员的感人事例,通过故事会、演讲会、主题班会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另一方面,还要注意树立榜样,示范引路。包括一部分优秀学生的榜样作用及教师的示范作用。
班级人际关系主要包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新型的班级人际关系表现为:学生热爱班集体,并在集体主义原则指导下做到个人服从集体;师生关系融洽,民主平等,尊师爱生;学生之间团结友爱、互助合作;非正式群体的目标与班集体的目标一致,成为实现集体目标的积极的辅助力量。
总之,良好班级文化对小学生的发展影响深远,我们应重视班级文化的建设,注重探求良好的班级文化建设途径,来引领并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