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人生的天平在实现自我与谋取社会价值间摇摆,让我们饱受选择的艰辛折磨时,他人的理想生活却上演了另一种可能——如果没有假想敌,幸福或许轻易而近切得多。
从未因需要随波逐流而做什么,这是我持之以恒的原则。 艾玛·奥巴赫
58岁的艾玛·奥巴赫出身富有家庭,拥有牛津大学中文学位的她,远离都市隐居乡野,在威尔士自建泥屋,度过了13年的躬耕生活,陪伴她的只有7只鸡、3只山羊、两匹马与两只猫。在别人看来艰苦而孤独的岁月,她怡然自得地享受着田园牧歌。生活中这样的“传奇”并不鲜见,都归于日益不堪忍受的生活工作压力爆发,而他们听到了内心深处的声音。
比生活中的传奇更多的是艳羡。也许我们有时并不认同他们的选择,但一定佩服他们追求自我的勇气。相比之下,我们内心的声音总是那么微小而容易动摇,在一百次信誓旦旦的“要做自己”的宏愿外,总会有一百零一次的欲言又止、瞻前顾后。情感的天平,总是在两种指向间摇摆——一边是“我们要幸福”,一边是“要竞争在社会金字塔上获得好位置”,一边感性而自我,一边理性而社会。
也正因如此,旅行成了更易于实现的选择,去追寻自我愉悦的满足——在一个感染力太过强大的社会里,个体的声音轻易被淹没,除了享受社会力量的“偶发空缺”,还能要求什么呢?可是有没有想过,这天平看似沉重的另一端,只是一个假想敌?如果我也放下名校学历去种田,会不会成为同窗的笑柄?如果我也放下高薪职位去支教,会不会成为同事的话题?
会,一定会有人这样说。可人们总是健忘的,那些被当成茶余饭后的谈资,很快就会淡漠远去,留下的只有自己尚且漫长的人生。年轻的时候最美好的生活总是在他方,到年老了才知道,经营自己的生活最重要。社会从来就没有像你想象的那样在意过你,而你一直在意别人如何看你。
忘记假想敌吧,甚至不曾存在什么天平。声音只有一种,那就是自己的,微小,但清晰的声音。它说,生命的全部意义,就在于活得更自得。
如果我知道要去哪里,全世界都要让路。
没有谁能真正告诉你适合穿Prada还是粗布衣,比起“回头是岸”这样的忠告,我倒是宁愿建议姑娘们不要轻易回头——其实,忍受不了平庸你可以在任何时候重出江湖;不愿再为五斗米折腰你也可以随时退庙堂而隐江湖。制造生活的意义永远在你于征途之上的“初心”与“自省”。
无法重启的滑动门
每一个投身职场一年后的姑娘,在和我讲起她们的生活时,都会语气严肃地告诫:“你要知道工作后的休假是一件多么奢侈的事!”显然对于懒觉和长假的向往已经一扫当初她们畅想晋升时代新女性时的鸡血状态——大概这就是每个人都需在真正试味生活后,才能判定自己究竟合不合适穿PRADA。当然,面对姑娘们的抱怨,倾听者们都习惯反问,那如果从现在开始就让你的人生放一个长假,远离贷款、账单和税额,重回旧时的田园牧歌,你愿意吗?
若是姑娘们认真去想这个问题,估计十有八九还是会放弃安逸,这便是新时代女性的纠结,去做叱咤职场的女魔头还是远离尘嚣的艾玛·奥巴赫这个问题贯穿于人生,在尘世繁嚣与田园无聊时这些困惑都会不断在大脑里刷屏。尼古拉斯·凯奇在《The Family Man》里因为自己的轻狂而被惩罚去体验自己曾经放弃的居家生活:他一觉醒来时发现旧爱成为妻子,但法拉利、顶级公寓却离他而去,取而代之的是郊区乏味的平庸生活。和赚人眼泪的其他大团圆电影并无不同,挥金如土的浪子最终会在被眼泪沾湿的纸巾里彻悟人生。生命里最终要的,不是“Choose Money” 而是 “Choose Us”。戏外观影的我们,无论是在40岁时怀念初恋或是留恋职场,都难有机会再开启一扇滑动门。
在成功学泛滥的这个时代里去谈田园牧歌或者身为女子“最初的幸福”,都好像只是心灵鸡汤的一味佐料。因为多数时候我们的决定并不由自己的愿望控制,而现实社会对人心的驱使又大大超出了自己的想象。当流传在坊间的“新男女屌丝标准”传阅到自己手里时,你会发现金钱、地位、权力俨然已成为衡量生命质量的唯一标准。浸淫在物欲里谈精神,多少有点空想主义。所以违背自己的初衷冲进激流里肉搏,这是时代语境对青年人的召唤——何况那些从小学开始就如影相随的竞争法则更是推波助澜。
其实如莎拉·杰西卡·帕克那样事业家庭两不误,同时还能成功解决丈夫外遇的楷模不是没有,在广阔的地球上或许还能抓出一大把。这些模范绝不是在小学课堂上或者初入社会前就被上帝启示她们究竟该要什么,事业的成功和家庭的幸福是所有现代女性两手都抓的,只不过在人生征途上,多数人走着走着便不自觉地丢了一样或者两样,直到走出很远才倏然觉醒,可惜回头已成徒劳。
书店里成功学既然能大行其道,那幸福学也不会自甘寂寞地不去分一杯羹。既然有人教你“三十岁前别结婚”那就有人告诉你“做淡定的女人”最美丽。此外,层出不穷的人生策略还有诸如“二十岁拥有一切”“一个人也能幸福”……当然,能给别人建议的著述者自当有个人的诀窍:精明的华裔女市长告诉你事业的高低决定了家庭的质量,而卡耐基爷爷则是苦口婆心地劝解你幸福与否只能靠女人自己不断修炼。只是,我们获得快乐的途径难道真的仅需表面的女权主义或者男本位思想就能解决吗?我想,若不是由心彻悟乾坤的信徒,纵使被念再多的经也白搭。
从未因需要随波逐流而做什么,这是我持之以恒的原则。 艾玛·奥巴赫
58岁的艾玛·奥巴赫出身富有家庭,拥有牛津大学中文学位的她,远离都市隐居乡野,在威尔士自建泥屋,度过了13年的躬耕生活,陪伴她的只有7只鸡、3只山羊、两匹马与两只猫。在别人看来艰苦而孤独的岁月,她怡然自得地享受着田园牧歌。生活中这样的“传奇”并不鲜见,都归于日益不堪忍受的生活工作压力爆发,而他们听到了内心深处的声音。
比生活中的传奇更多的是艳羡。也许我们有时并不认同他们的选择,但一定佩服他们追求自我的勇气。相比之下,我们内心的声音总是那么微小而容易动摇,在一百次信誓旦旦的“要做自己”的宏愿外,总会有一百零一次的欲言又止、瞻前顾后。情感的天平,总是在两种指向间摇摆——一边是“我们要幸福”,一边是“要竞争在社会金字塔上获得好位置”,一边感性而自我,一边理性而社会。
也正因如此,旅行成了更易于实现的选择,去追寻自我愉悦的满足——在一个感染力太过强大的社会里,个体的声音轻易被淹没,除了享受社会力量的“偶发空缺”,还能要求什么呢?可是有没有想过,这天平看似沉重的另一端,只是一个假想敌?如果我也放下名校学历去种田,会不会成为同窗的笑柄?如果我也放下高薪职位去支教,会不会成为同事的话题?
会,一定会有人这样说。可人们总是健忘的,那些被当成茶余饭后的谈资,很快就会淡漠远去,留下的只有自己尚且漫长的人生。年轻的时候最美好的生活总是在他方,到年老了才知道,经营自己的生活最重要。社会从来就没有像你想象的那样在意过你,而你一直在意别人如何看你。
忘记假想敌吧,甚至不曾存在什么天平。声音只有一种,那就是自己的,微小,但清晰的声音。它说,生命的全部意义,就在于活得更自得。
如果我知道要去哪里,全世界都要让路。
没有谁能真正告诉你适合穿Prada还是粗布衣,比起“回头是岸”这样的忠告,我倒是宁愿建议姑娘们不要轻易回头——其实,忍受不了平庸你可以在任何时候重出江湖;不愿再为五斗米折腰你也可以随时退庙堂而隐江湖。制造生活的意义永远在你于征途之上的“初心”与“自省”。
无法重启的滑动门
每一个投身职场一年后的姑娘,在和我讲起她们的生活时,都会语气严肃地告诫:“你要知道工作后的休假是一件多么奢侈的事!”显然对于懒觉和长假的向往已经一扫当初她们畅想晋升时代新女性时的鸡血状态——大概这就是每个人都需在真正试味生活后,才能判定自己究竟合不合适穿PRADA。当然,面对姑娘们的抱怨,倾听者们都习惯反问,那如果从现在开始就让你的人生放一个长假,远离贷款、账单和税额,重回旧时的田园牧歌,你愿意吗?
若是姑娘们认真去想这个问题,估计十有八九还是会放弃安逸,这便是新时代女性的纠结,去做叱咤职场的女魔头还是远离尘嚣的艾玛·奥巴赫这个问题贯穿于人生,在尘世繁嚣与田园无聊时这些困惑都会不断在大脑里刷屏。尼古拉斯·凯奇在《The Family Man》里因为自己的轻狂而被惩罚去体验自己曾经放弃的居家生活:他一觉醒来时发现旧爱成为妻子,但法拉利、顶级公寓却离他而去,取而代之的是郊区乏味的平庸生活。和赚人眼泪的其他大团圆电影并无不同,挥金如土的浪子最终会在被眼泪沾湿的纸巾里彻悟人生。生命里最终要的,不是“Choose Money” 而是 “Choose Us”。戏外观影的我们,无论是在40岁时怀念初恋或是留恋职场,都难有机会再开启一扇滑动门。
在成功学泛滥的这个时代里去谈田园牧歌或者身为女子“最初的幸福”,都好像只是心灵鸡汤的一味佐料。因为多数时候我们的决定并不由自己的愿望控制,而现实社会对人心的驱使又大大超出了自己的想象。当流传在坊间的“新男女屌丝标准”传阅到自己手里时,你会发现金钱、地位、权力俨然已成为衡量生命质量的唯一标准。浸淫在物欲里谈精神,多少有点空想主义。所以违背自己的初衷冲进激流里肉搏,这是时代语境对青年人的召唤——何况那些从小学开始就如影相随的竞争法则更是推波助澜。
其实如莎拉·杰西卡·帕克那样事业家庭两不误,同时还能成功解决丈夫外遇的楷模不是没有,在广阔的地球上或许还能抓出一大把。这些模范绝不是在小学课堂上或者初入社会前就被上帝启示她们究竟该要什么,事业的成功和家庭的幸福是所有现代女性两手都抓的,只不过在人生征途上,多数人走着走着便不自觉地丢了一样或者两样,直到走出很远才倏然觉醒,可惜回头已成徒劳。
书店里成功学既然能大行其道,那幸福学也不会自甘寂寞地不去分一杯羹。既然有人教你“三十岁前别结婚”那就有人告诉你“做淡定的女人”最美丽。此外,层出不穷的人生策略还有诸如“二十岁拥有一切”“一个人也能幸福”……当然,能给别人建议的著述者自当有个人的诀窍:精明的华裔女市长告诉你事业的高低决定了家庭的质量,而卡耐基爷爷则是苦口婆心地劝解你幸福与否只能靠女人自己不断修炼。只是,我们获得快乐的途径难道真的仅需表面的女权主义或者男本位思想就能解决吗?我想,若不是由心彻悟乾坤的信徒,纵使被念再多的经也白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