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国务院三号文件正式提出支持重庆打造成为长江上游地区的“购物之都”,本文根据重庆建设长江上游购物之都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详细地阐述了将重庆建设成长江上游购物之都的建议和措施。为2020年将重庆建成长江上游购物之都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重庆 长江上游 购物之都
直辖以来,重庆商贸流通业发展步伐加快,商品市场建设和培育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批骨干商业网点和重点市场相继建成投入使用;连锁、超市等商业新型业态出现并得到较快发展,品牌企业、重点市场的辐射带动功能明显增强,非公有制商业发展迅速。集购物、餐饮,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繁华都市商业圈,极大地满足了市民的物质文化需求。从上世纪末开始,重庆主城各区购物商圈应运而生,包括三峡广场、杨家坪商圈、观音桥商圈、南坪商圈等。知名品牌蜂拥而至、购物中心拔地而起。重庆百货业迎来了春天。
直至2009年1月26日,国务院三号文件正式提出支持重庆打造成为长江上游地区的“购物之都”,据此,重庆市商委提出目标,到2012年,我市将基本形成特色鲜明、布局合理、层次分明、功能配套、城乡贯通、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购物之都”框架。预计到2020年,重庆将建成市场规模庞大、商品种类齐全、消费环境优越、辐射范围广泛、都市特色明显,在国际上拥有一定知名度的长江上游地区“购物之都”。
按照标准目前我市长江上游“购物之都”建设已卓有成效
一是建成商圈16个,其中主城有8个。2009年上半年,主城解放碑、观音桥等8大商圈实现零售额435亿元,占主城区零售总额的72.1 %,江北区被评为“中国商业名区”,成为全国首批仅有的两个商业名区之一。
二是已建成社区商业网点1100余个,社区连锁经营网点115个,国家级商业示范社区3个,市级商业示范社区12个。
三是全市已有商业设施面积2930万平方米,5000平方米以上的商业网点397个,其中主城229个。仅2009年上半年主城区就投入35亿元,建成商业设施30万平方米。
四是建成百亿市场2个,50亿市场6个,亿元以上市场110个,极大提升了我市对周边省市的聚合辐射能力。
五是全市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企业已达3480家,实现零售额比上年同期增长38.3%,其中商社集团、中石油、烟草公司3家企业年销售额均已突破百亿大关。
六是生活服务业方兴未艾,生活服务业实现营业额65.01亿元,同比增长20.8%。
重庆购物之都建设存在的问题:虽然我市商圈打造富有成效,但必须看到,若与世界一流的购物城市比较,甚至与沿海城市相比,重庆仍有很大差距。
一是中心商圈规模不大,受地理环境限制,商业发展空间不足;
二是业态结构和空间布局不合理,中心商业区外的商业网点偏少且档次较低,与人口分布比例不协调,零售商业经营品类雷同,同质化竞争严重,经营特色不突出,缺少吸引力和凝聚力;
三是商业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商业企业内的人性化基础设施(座椅等休闲设施)不足,与之配套的交通、市政等设施不够完善;
四是中心商圈交通不畅通,车站设置不合理,造成乱停车、人车争道、堵车等现象较为突出,给消费者购物带来了诸多不便;
五是商圈内购物停车难,由于商圈内停车场建设不足,造成停车难,也制约了部分消费需求;
六是商业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和业务素质偏低,服务质量有待提高。
针对以上不足我市为建设长江上游购物之都将采取以下措施:
一、大力培育中心商圈和大型商贸企业
在“购物之都”建设中,应继续加强中心商圈和大型商贸企业的集聚带动效应。1.把渝中区打造成为“购物之都”标志区。2. 进一步提升沙区三峡广场中心商圈的品牌效应,打造百亿商圈。3.加大对重点大型商贸企业的扶持力度。4、是引导各大商圈错位发展,形成特色,制定大商圈、大市场、大企业培育计划。5、增加商业业态,建设开放完善的现代市场体系。
二、加强监督管理,完善管理机制,建立规范有序的市场经济秩序
“购物之都”建设需要规范的管理机制。1.对商业网点建设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打造特色商圈和商业街,避免同质化竞争。2.加强法治建设,认真执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加紧制定和完善地方性规章,行业标准;加强对产业主体、市场行为、流通秩序、信用制度,进行规范和控制;强化法律、法规监督执行,建立诚信、文明、公开、公平的市场秩序。3.加强市场监测与调控。4.加强商业信用体系建设。5.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推进电子商务社会化。6.加强对物流业的管理引导。7.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交通条件,打造快速便捷的交通系统网络。
三、积极推进大型批发市场的建设
1、搞好专项规划,科学布局大型批发市场的建设。2.对大型批发市场的建设,实行审批准入制,实行听证备案制度,防止重复建设;3、主城区内部分大型集散型批发市场,要逐步引导分期实施向主城外环沿线迁移。4、对纳入规划的重点批发市场项目,要在土地、税收政策、资金和金融上给予一定扶持,优先安排土地供应或预留土地指标,实行所得税优惠,财政资金给予建设补贴和贷款贴息,金融机构提供贷款支持等优惠。5、对现有重点批发市场,要分别制定改造提升规划,鼓励向电子商务和信息化管理转变。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购物之都”建设需要人才支撑,在人才培养上:
1.创新人才激励机制,集聚优秀商贸人才。2.积极引进和培养专业化、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的高层次商贸经营管理人才和职业经理人、专业技术人员。3.加强对营业员、服务员的技能培训,普及普通话,提高行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
五、提升重庆购物环境
为了提升重庆购物环境,提高购物质量,市商委将实施五大战略。
首先是品牌发展战略。其次是品质提升、开放发展和流通现代化战略。最后是商旅文联动发展战略。
六、针对性打造让各商圈独具特色
按照规划,观音桥将被定位于时尚消费品聚集区;三峡广场则将发展现代商贸、文化娱乐、休闲旅游等产业,各种购物中心、专卖店、影城、金融服务企业和特色餐饮企业将在这里落户。
综上所述,重庆建设“购物之都”的目标是,2012年商业设施面积、外来购物消费、外资商业企业、世界驰名品牌在2007年的基础上翻一番,将基本形成特色鲜明、布局合理、层次分明、功能配套、城乡贯通、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购物之都”框架。
关键词:重庆 长江上游 购物之都
直辖以来,重庆商贸流通业发展步伐加快,商品市场建设和培育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批骨干商业网点和重点市场相继建成投入使用;连锁、超市等商业新型业态出现并得到较快发展,品牌企业、重点市场的辐射带动功能明显增强,非公有制商业发展迅速。集购物、餐饮,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繁华都市商业圈,极大地满足了市民的物质文化需求。从上世纪末开始,重庆主城各区购物商圈应运而生,包括三峡广场、杨家坪商圈、观音桥商圈、南坪商圈等。知名品牌蜂拥而至、购物中心拔地而起。重庆百货业迎来了春天。
直至2009年1月26日,国务院三号文件正式提出支持重庆打造成为长江上游地区的“购物之都”,据此,重庆市商委提出目标,到2012年,我市将基本形成特色鲜明、布局合理、层次分明、功能配套、城乡贯通、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购物之都”框架。预计到2020年,重庆将建成市场规模庞大、商品种类齐全、消费环境优越、辐射范围广泛、都市特色明显,在国际上拥有一定知名度的长江上游地区“购物之都”。
按照标准目前我市长江上游“购物之都”建设已卓有成效
一是建成商圈16个,其中主城有8个。2009年上半年,主城解放碑、观音桥等8大商圈实现零售额435亿元,占主城区零售总额的72.1 %,江北区被评为“中国商业名区”,成为全国首批仅有的两个商业名区之一。
二是已建成社区商业网点1100余个,社区连锁经营网点115个,国家级商业示范社区3个,市级商业示范社区12个。
三是全市已有商业设施面积2930万平方米,5000平方米以上的商业网点397个,其中主城229个。仅2009年上半年主城区就投入35亿元,建成商业设施30万平方米。
四是建成百亿市场2个,50亿市场6个,亿元以上市场110个,极大提升了我市对周边省市的聚合辐射能力。
五是全市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企业已达3480家,实现零售额比上年同期增长38.3%,其中商社集团、中石油、烟草公司3家企业年销售额均已突破百亿大关。
六是生活服务业方兴未艾,生活服务业实现营业额65.01亿元,同比增长20.8%。
重庆购物之都建设存在的问题:虽然我市商圈打造富有成效,但必须看到,若与世界一流的购物城市比较,甚至与沿海城市相比,重庆仍有很大差距。
一是中心商圈规模不大,受地理环境限制,商业发展空间不足;
二是业态结构和空间布局不合理,中心商业区外的商业网点偏少且档次较低,与人口分布比例不协调,零售商业经营品类雷同,同质化竞争严重,经营特色不突出,缺少吸引力和凝聚力;
三是商业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商业企业内的人性化基础设施(座椅等休闲设施)不足,与之配套的交通、市政等设施不够完善;
四是中心商圈交通不畅通,车站设置不合理,造成乱停车、人车争道、堵车等现象较为突出,给消费者购物带来了诸多不便;
五是商圈内购物停车难,由于商圈内停车场建设不足,造成停车难,也制约了部分消费需求;
六是商业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和业务素质偏低,服务质量有待提高。
针对以上不足我市为建设长江上游购物之都将采取以下措施:
一、大力培育中心商圈和大型商贸企业
在“购物之都”建设中,应继续加强中心商圈和大型商贸企业的集聚带动效应。1.把渝中区打造成为“购物之都”标志区。2. 进一步提升沙区三峡广场中心商圈的品牌效应,打造百亿商圈。3.加大对重点大型商贸企业的扶持力度。4、是引导各大商圈错位发展,形成特色,制定大商圈、大市场、大企业培育计划。5、增加商业业态,建设开放完善的现代市场体系。
二、加强监督管理,完善管理机制,建立规范有序的市场经济秩序
“购物之都”建设需要规范的管理机制。1.对商业网点建设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打造特色商圈和商业街,避免同质化竞争。2.加强法治建设,认真执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加紧制定和完善地方性规章,行业标准;加强对产业主体、市场行为、流通秩序、信用制度,进行规范和控制;强化法律、法规监督执行,建立诚信、文明、公开、公平的市场秩序。3.加强市场监测与调控。4.加强商业信用体系建设。5.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推进电子商务社会化。6.加强对物流业的管理引导。7.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交通条件,打造快速便捷的交通系统网络。
三、积极推进大型批发市场的建设
1、搞好专项规划,科学布局大型批发市场的建设。2.对大型批发市场的建设,实行审批准入制,实行听证备案制度,防止重复建设;3、主城区内部分大型集散型批发市场,要逐步引导分期实施向主城外环沿线迁移。4、对纳入规划的重点批发市场项目,要在土地、税收政策、资金和金融上给予一定扶持,优先安排土地供应或预留土地指标,实行所得税优惠,财政资金给予建设补贴和贷款贴息,金融机构提供贷款支持等优惠。5、对现有重点批发市场,要分别制定改造提升规划,鼓励向电子商务和信息化管理转变。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购物之都”建设需要人才支撑,在人才培养上:
1.创新人才激励机制,集聚优秀商贸人才。2.积极引进和培养专业化、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的高层次商贸经营管理人才和职业经理人、专业技术人员。3.加强对营业员、服务员的技能培训,普及普通话,提高行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
五、提升重庆购物环境
为了提升重庆购物环境,提高购物质量,市商委将实施五大战略。
首先是品牌发展战略。其次是品质提升、开放发展和流通现代化战略。最后是商旅文联动发展战略。
六、针对性打造让各商圈独具特色
按照规划,观音桥将被定位于时尚消费品聚集区;三峡广场则将发展现代商贸、文化娱乐、休闲旅游等产业,各种购物中心、专卖店、影城、金融服务企业和特色餐饮企业将在这里落户。
综上所述,重庆建设“购物之都”的目标是,2012年商业设施面积、外来购物消费、外资商业企业、世界驰名品牌在2007年的基础上翻一番,将基本形成特色鲜明、布局合理、层次分明、功能配套、城乡贯通、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购物之都”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