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信息是一种重要的资源、机遇和资本,也是智慧的源泉。在“互联网+”环境下,信息素养是每个人的必备素养,也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我校教师只有紧跟学校信息化发展的步伐,遵循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策略,培养自己的信息化思维,促进自身信息素养持续的提高,才能为学校的“双高”专业群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关键词:互联网+;高职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策略
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强调:“信息化为中华民族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我们必须敏锐抓住信息化发展的历史机遇,加强网上正面宣传,维护网络安全,推动信息领域核心技术突破,发挥信息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全面推进’互联网+’,运用新技术新模式改造传统产业。”可见,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占据信息化发展制高点,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以信息化驱动现代化,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信息化已经成为现代化的战略引擎。
“互联网+”是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1]。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全社会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可见,“互联网+”是在互联网下推动生产要素变革、引发经营模式变革、促使组织方式变革、激发业务形态变革、引致用户角色变革和促进管理模式变革而发展起来的新业态[2]。简单來说,“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种传统行业”,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各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
一、“互联网+”环境下,高职院校教师信息素养的内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战略要求。因此,要实现现代化职业教育,高职院校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在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提出,适应“互联网+职业教育”发展需求,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推进虚拟工厂等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和普遍应用[3]。在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信息2.0行动计划》中,对信息素养进行了详细的要求,主要包含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和教师信息素养两个方面,继续开展职业院校、高等学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4]。在《云南省教育信息化“十三五”发展规划》中,推进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加快建成技术先进、资源丰富、应用广泛、安全高效的高等教育信息化体系,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以教育信息化带动高等教育现代化[5]。可见,举办高质量的教育,需要高职院校教师具有很高的信息素养。
高职院校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加工者和技能实践的先行者,还是问题的发现者和知识创造者[6],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知识领会、技能掌握和人格养成。在“互联网+”环境下,一切教学活动的过程都围绕互联网进行,老师在互联网上教,学生在互联网上学,各种信息在互联网上流动,知识在互联网上传播,线下的活动成为线上活动的补充与拓展。在我校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依靠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手段和共享教育资源等方式,使“互联网+”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大大提高了高职课堂的有效性。
我校是一所具有地方特色、高质量的学历教育和社会培训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的高等学校,凭借特大型国企办学优势,具备得天独厚的实习实训条件和践行“学以致用 德优技高”的校训,毕业生的数量、质量年年再创新高,并获得“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和国家“双高专业群建设单位”等殊荣,成为区域经济持续发展而培养高素质的“双技”人才的主要阵地。我校的毕业生之所以迅速成为各企事业单位的高技能、知识型员工,这与我校先进的信息化教学设备和持之以恒的重视教师信息素养、学生信息素养是分不开的。虽然国内的专家、学者对高职院校教师的信息素养的内涵看法不尽相同,但高职院校教师的信息素养是通过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四个要素来提升教师信息获取能力、资源整合能力、网络工具应用能力、基于网络的教学设计能力、网络环境下的课堂驾驭能力、信息时代的学习评价能力、利用网络进行交际的能力、网络道德修养和终身学习等九个方面的能力,其中信息意识是先导,信息知识是基础,信息能力是核心,信息道德是保证[7],具体表现为:(1)拥有必要的信息知识,熟练掌握各种信息化教学设备的使用;(2)能够快速、准确地搜索、判断、获取合适的信息,对其进行处理并产出适合自己讲授课程的教学资源;(3)能够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所授课程和课堂教学进行有机整合,并进行协作教学;(4)具有良好的信息道德和信息安全意识。
二、“互联网+”环境下,我校教师信息素养现状分析
2015和2016年,我校先后成功申报了“云南省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与提升工程项目”和“教育部中央电化教育馆第二批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实验校”建设项目;2019年,我校成功进入中央电化教育馆“职业院校学生信息化职业能力提升和认证”项目院校,并成为国家“双高专业群建设单位”,这标志着我校从规模化发展走向内涵式、高水平建设行列。我校通过前几年的信息化建设规范了数字化管理工作,现正加大步伐进行校本资源的制作、开放式教育资源平台建设和全校师生信息素养提升等软实力工程建设。由于学校具有较好的数字化校园环境,在信息技术和实践教学深度融合方面起到区域示范引领作用。
当然,全校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教师所学专业、所教课程类型、教师性别和年龄以及个人习惯的差异也影响信息素养的提高。通过对全校教职工的调查、研究,发现我校教职工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信息意识需要持续提高。信息意识是人对信息敏锐的感受力、持久的注意力和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力和洞察力。信息意识是教师产生信息需求,形成信息动机,进而自觉寻求信息、使用信息、形成信息兴趣的动力和源泉。我校教师在数字化校园建设和使用之后,全校大多数教师的信息素养也伴随教学环境的变化而日益提高,但少数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改变仍不明显,信息意识的主动性仍然有所欠缺。
2.信息知识匮乏。高职院校教师必须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方法,了解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具体包括以下的内容:(1)信息知识:包含信息、信息化、互联网+、大数据等;(2) 计算机基础知识:包含计算机的基本构造、工作原理、操作系统的原理和软件的判断与识别等;(3)网络知识:包含网络基础、浏览器的使用、信息检索、物联网等;(4) 数字资源制作知识:根据书本理论知识和生产工艺制作高质量的教学资源。我校的部分教师教师对这些知识的融会贯通还有一定距离。
3.信息能力欠缺。知识是能力的基础,高职院校教师不一定要有很强的研究能力,但一定要有较强的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在信息素养的知识方面未必很深,但一定要很广。信息能力是恰当选择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有效地采集信息、处理和加工信息、整合信息和创造信息的能力。学校绝大多数中青年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都比较强,能很好的满足课堂教学和科研的需要。会利用IE、火狐等浏览器浏览网页,用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正确获取自己想要的资源,能够下载、更新或安装需要的软件,能够卸载不需要的软件,能使用QQ、微信和电子邮件等与他人进行信息交流;会处理一些常见的电脑故障如死机、开机无法显示和病毒感染等问题;会使用一些防护软件对电脑安装的软件进行软件和系统清理;能识别安装某些软件后电脑的性能变得很差等。但也存在一些年龄较大的教师不能很好地掌握信息技术,對互联网了解太少。在使用互联网获取信息资源时,基本操作不太熟练,对互联网上的软件提醒听之任之,缺乏自己的判断,经常出现要获取某个信息资源,而得到的是一些非法的、不干净的、内含各种广告甚至是病毒的软件,从而导致计算机的运行速度很慢,引起系统崩溃,使设备不能正常运行而耽误工作。
4.信息道德重视不够。信息道德是指在信息获取、使用、创造和传播中应遵循的道德规范。教师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不侵犯他人隐私和知识产权,不制造、传播计算机病毒,不非法入侵和破坏数据库系统和网络资源,不发布违法信息,不利用网络从事违法犯罪活动等。对学生在网络上发布的不实言论和不良信息,需要及时制止,并进行积极的引导。教师要切实肩负“立德树人”的光荣职责,时刻牢记教师的教书育人使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习近平新时代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融入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终生。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讲授一定的信息伦理知识和信息法律法规,如网络安全法、知识产权法、网络舆论规则和其他相关条款,以引导学生在虚拟的网络上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三、“互联网+”环境下,高职院校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策略
1.教师要有正确的信息观念,培养自己的信息化思维。认识到信息、信息技术对课堂教学的积极促进作用。教师要有课堂教学信息的敏感度,知道什么样的信息能更好的促进课堂教学,能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活动。教师只有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才能熟练使用微课、幕课、翻转课堂和虚拟仿真等技术更好的呈现教学内容。教师必须及时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新型的教育理念:由封闭式、单一化的教育转变为开放式、多元化的教育;由知识传播型教育转变为知识催生型教育,比如在“互联网+”环境下,教师于要善于运用搜索引擎和微信公众平台,通过“订阅”功能,从网络上搜索本课程最新的信息和技术发展,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利用互联网实现对课堂教学的有效组合和管理,将一些技术实践与发展趋势有效结合。教师只有形成较好的信息化思维,才能从良莠不齐的信息资源中选择使用各种信息,更新课堂知识,补充教学内容,促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并指导学生全方位、多角度的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2.学校搭建便利、开放式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为教师获取信息资源提供有力保障。信息化教学资源是集教学资源的收集、处理、制作和呈现为一体的,其载体有网站、资源库、教学平台等三种形式。我校根据50多年职业教育办学经验和省级教学成果奖(三区四化六融合)的办学特色,准备将各种丰富的教学资源汇集于专业资源库共享平台,依托国家教学资源库平台,建设以工业、服务业为特色的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库,彰显我校特大型国企办职业教育的天然优势,从而实现优质资源共建、共享,并促进学校各类数字资源向全社会的推广使用。教师要根据职业教育“双师型”、“产教融合”、“工匠精神”和“双高建设”的要求,从课堂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出发,将教学资源和实际工作过程数字化,并通过信息重组,从而共享优质的数字化资源。
3.建立并完善提升教师信息素养的激励机制和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评价考核体系。通过激励机制,建立一套完备的评价、考核体系,有目的地把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贯穿并融入到教学的全过程。学校需要系统地对全校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鼓励教师在教学中运用互联网获取信息资源,不断提高信息处理能力,逐步提升自己的信息素养。对获得“教学信息化技能大赛”者在评职称时要适当给予倾斜,以便形成“教学促进比赛、比赛促进科研、科研促进教学”的良性循环。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评价不仅可以评价教师的信息化素养,还能促进教师信息化操作水平的持续提高。学校要根据职业教育“双师型”的指标,将教学资源数字化和工作流程的规范化来作为选取指标,构建教师信息素养评价体系。
4.建立教师信息素养培养反馈机制。“互联网+”环境下高职院校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和提升,是一种探索性尝试和创新型实践。在此过程中,肯定会遇到一些问题,需要及时建立相应的反馈机制,持续收集教师信息素养培养过程中的问题,并进行分类、汇总。比如我校教师通过信息化培训、信息化技能大赛(信息化教学技能大赛、微课大赛等)、指导学生参加“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教师已经积累了提升信息素养的方法与经验,也体会到了在提升信息素养过程中存在的难题或急需解决的问题。 5.加强信息交流与合作,共同提高信息能力。高职院校教师要加强信息交流,特别是教育教学和信息技能的交流和学习,让教师了解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学校在每学期集中培训时要聘请信息专家、网络专家和教育技术专家到学校进行讲座和实际操作。与同类学校多开展协作学习,通过成立软件开发实验室,网络攻防实验室和课件开发制作小组等形式,小組成员通过不断学习和交流,遇到问题共同解决,营造人人都是学生,人人都是教师,大家共同学习,共同进步,一起攻克技术难题的良好学习氛围。
作为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者和传播者,高职院校教师必须适应“互联网+”对教师信息素养的要求,积极主动地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结语
总之,在“互联网+”环境下,互联网在教学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已经深刻变革教学的全过程。全校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已经成为“互联网+”环境下信息社会的必备素养,只有深刻认识到提升信息素养对于落实“立德树人”和培养“双创”、“双技”人才的重要性,通过切实可行的计划来提升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才能形成高质量的教育。并且,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不仅仅是我校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需要,更是学校人才培养的前提。只有提高全校教师自身的信息素养,才能让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建立线上线下教学模式,达到“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泛在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国务院文件.《关于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40号.
[2]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高技术产业司、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编].中国“互联网+”行动百佳实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6年第1版.
[3]国务院文件.《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
[4]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通知 教技 (2018)6号.
[5]云南省教育厅文件. 《云南省教育厅关于加快推进高等学校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云教科(2017)17号.
[6]林聪.黑龙江高教研究.“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教师信息素养及构成.2016年8月
[7]赵任颖.新课程.“互联网+”时代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方案探究.2015年.
作者简介:
赵得椿(1982.4---),男,云南泸西人,汉族,硕士,网络工程师、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及信息化.
(本文系校级科研重点项目《“互联网+”环境下高职院校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策略研究---以昆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9-06).
关键词:互联网+;高职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策略
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强调:“信息化为中华民族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我们必须敏锐抓住信息化发展的历史机遇,加强网上正面宣传,维护网络安全,推动信息领域核心技术突破,发挥信息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全面推进’互联网+’,运用新技术新模式改造传统产业。”可见,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占据信息化发展制高点,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以信息化驱动现代化,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信息化已经成为现代化的战略引擎。
“互联网+”是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1]。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全社会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可见,“互联网+”是在互联网下推动生产要素变革、引发经营模式变革、促使组织方式变革、激发业务形态变革、引致用户角色变革和促进管理模式变革而发展起来的新业态[2]。简单來说,“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种传统行业”,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各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
一、“互联网+”环境下,高职院校教师信息素养的内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战略要求。因此,要实现现代化职业教育,高职院校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在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提出,适应“互联网+职业教育”发展需求,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推进虚拟工厂等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和普遍应用[3]。在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信息2.0行动计划》中,对信息素养进行了详细的要求,主要包含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和教师信息素养两个方面,继续开展职业院校、高等学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4]。在《云南省教育信息化“十三五”发展规划》中,推进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加快建成技术先进、资源丰富、应用广泛、安全高效的高等教育信息化体系,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以教育信息化带动高等教育现代化[5]。可见,举办高质量的教育,需要高职院校教师具有很高的信息素养。
高职院校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加工者和技能实践的先行者,还是问题的发现者和知识创造者[6],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知识领会、技能掌握和人格养成。在“互联网+”环境下,一切教学活动的过程都围绕互联网进行,老师在互联网上教,学生在互联网上学,各种信息在互联网上流动,知识在互联网上传播,线下的活动成为线上活动的补充与拓展。在我校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依靠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手段和共享教育资源等方式,使“互联网+”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大大提高了高职课堂的有效性。
我校是一所具有地方特色、高质量的学历教育和社会培训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的高等学校,凭借特大型国企办学优势,具备得天独厚的实习实训条件和践行“学以致用 德优技高”的校训,毕业生的数量、质量年年再创新高,并获得“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和国家“双高专业群建设单位”等殊荣,成为区域经济持续发展而培养高素质的“双技”人才的主要阵地。我校的毕业生之所以迅速成为各企事业单位的高技能、知识型员工,这与我校先进的信息化教学设备和持之以恒的重视教师信息素养、学生信息素养是分不开的。虽然国内的专家、学者对高职院校教师的信息素养的内涵看法不尽相同,但高职院校教师的信息素养是通过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四个要素来提升教师信息获取能力、资源整合能力、网络工具应用能力、基于网络的教学设计能力、网络环境下的课堂驾驭能力、信息时代的学习评价能力、利用网络进行交际的能力、网络道德修养和终身学习等九个方面的能力,其中信息意识是先导,信息知识是基础,信息能力是核心,信息道德是保证[7],具体表现为:(1)拥有必要的信息知识,熟练掌握各种信息化教学设备的使用;(2)能够快速、准确地搜索、判断、获取合适的信息,对其进行处理并产出适合自己讲授课程的教学资源;(3)能够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所授课程和课堂教学进行有机整合,并进行协作教学;(4)具有良好的信息道德和信息安全意识。
二、“互联网+”环境下,我校教师信息素养现状分析
2015和2016年,我校先后成功申报了“云南省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与提升工程项目”和“教育部中央电化教育馆第二批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实验校”建设项目;2019年,我校成功进入中央电化教育馆“职业院校学生信息化职业能力提升和认证”项目院校,并成为国家“双高专业群建设单位”,这标志着我校从规模化发展走向内涵式、高水平建设行列。我校通过前几年的信息化建设规范了数字化管理工作,现正加大步伐进行校本资源的制作、开放式教育资源平台建设和全校师生信息素养提升等软实力工程建设。由于学校具有较好的数字化校园环境,在信息技术和实践教学深度融合方面起到区域示范引领作用。
当然,全校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教师所学专业、所教课程类型、教师性别和年龄以及个人习惯的差异也影响信息素养的提高。通过对全校教职工的调查、研究,发现我校教职工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信息意识需要持续提高。信息意识是人对信息敏锐的感受力、持久的注意力和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力和洞察力。信息意识是教师产生信息需求,形成信息动机,进而自觉寻求信息、使用信息、形成信息兴趣的动力和源泉。我校教师在数字化校园建设和使用之后,全校大多数教师的信息素养也伴随教学环境的变化而日益提高,但少数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改变仍不明显,信息意识的主动性仍然有所欠缺。
2.信息知识匮乏。高职院校教师必须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方法,了解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具体包括以下的内容:(1)信息知识:包含信息、信息化、互联网+、大数据等;(2) 计算机基础知识:包含计算机的基本构造、工作原理、操作系统的原理和软件的判断与识别等;(3)网络知识:包含网络基础、浏览器的使用、信息检索、物联网等;(4) 数字资源制作知识:根据书本理论知识和生产工艺制作高质量的教学资源。我校的部分教师教师对这些知识的融会贯通还有一定距离。
3.信息能力欠缺。知识是能力的基础,高职院校教师不一定要有很强的研究能力,但一定要有较强的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在信息素养的知识方面未必很深,但一定要很广。信息能力是恰当选择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有效地采集信息、处理和加工信息、整合信息和创造信息的能力。学校绝大多数中青年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都比较强,能很好的满足课堂教学和科研的需要。会利用IE、火狐等浏览器浏览网页,用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正确获取自己想要的资源,能够下载、更新或安装需要的软件,能够卸载不需要的软件,能使用QQ、微信和电子邮件等与他人进行信息交流;会处理一些常见的电脑故障如死机、开机无法显示和病毒感染等问题;会使用一些防护软件对电脑安装的软件进行软件和系统清理;能识别安装某些软件后电脑的性能变得很差等。但也存在一些年龄较大的教师不能很好地掌握信息技术,對互联网了解太少。在使用互联网获取信息资源时,基本操作不太熟练,对互联网上的软件提醒听之任之,缺乏自己的判断,经常出现要获取某个信息资源,而得到的是一些非法的、不干净的、内含各种广告甚至是病毒的软件,从而导致计算机的运行速度很慢,引起系统崩溃,使设备不能正常运行而耽误工作。
4.信息道德重视不够。信息道德是指在信息获取、使用、创造和传播中应遵循的道德规范。教师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不侵犯他人隐私和知识产权,不制造、传播计算机病毒,不非法入侵和破坏数据库系统和网络资源,不发布违法信息,不利用网络从事违法犯罪活动等。对学生在网络上发布的不实言论和不良信息,需要及时制止,并进行积极的引导。教师要切实肩负“立德树人”的光荣职责,时刻牢记教师的教书育人使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习近平新时代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融入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终生。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讲授一定的信息伦理知识和信息法律法规,如网络安全法、知识产权法、网络舆论规则和其他相关条款,以引导学生在虚拟的网络上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三、“互联网+”环境下,高职院校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策略
1.教师要有正确的信息观念,培养自己的信息化思维。认识到信息、信息技术对课堂教学的积极促进作用。教师要有课堂教学信息的敏感度,知道什么样的信息能更好的促进课堂教学,能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活动。教师只有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才能熟练使用微课、幕课、翻转课堂和虚拟仿真等技术更好的呈现教学内容。教师必须及时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新型的教育理念:由封闭式、单一化的教育转变为开放式、多元化的教育;由知识传播型教育转变为知识催生型教育,比如在“互联网+”环境下,教师于要善于运用搜索引擎和微信公众平台,通过“订阅”功能,从网络上搜索本课程最新的信息和技术发展,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利用互联网实现对课堂教学的有效组合和管理,将一些技术实践与发展趋势有效结合。教师只有形成较好的信息化思维,才能从良莠不齐的信息资源中选择使用各种信息,更新课堂知识,补充教学内容,促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并指导学生全方位、多角度的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2.学校搭建便利、开放式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为教师获取信息资源提供有力保障。信息化教学资源是集教学资源的收集、处理、制作和呈现为一体的,其载体有网站、资源库、教学平台等三种形式。我校根据50多年职业教育办学经验和省级教学成果奖(三区四化六融合)的办学特色,准备将各种丰富的教学资源汇集于专业资源库共享平台,依托国家教学资源库平台,建设以工业、服务业为特色的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库,彰显我校特大型国企办职业教育的天然优势,从而实现优质资源共建、共享,并促进学校各类数字资源向全社会的推广使用。教师要根据职业教育“双师型”、“产教融合”、“工匠精神”和“双高建设”的要求,从课堂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出发,将教学资源和实际工作过程数字化,并通过信息重组,从而共享优质的数字化资源。
3.建立并完善提升教师信息素养的激励机制和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评价考核体系。通过激励机制,建立一套完备的评价、考核体系,有目的地把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贯穿并融入到教学的全过程。学校需要系统地对全校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鼓励教师在教学中运用互联网获取信息资源,不断提高信息处理能力,逐步提升自己的信息素养。对获得“教学信息化技能大赛”者在评职称时要适当给予倾斜,以便形成“教学促进比赛、比赛促进科研、科研促进教学”的良性循环。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评价不仅可以评价教师的信息化素养,还能促进教师信息化操作水平的持续提高。学校要根据职业教育“双师型”的指标,将教学资源数字化和工作流程的规范化来作为选取指标,构建教师信息素养评价体系。
4.建立教师信息素养培养反馈机制。“互联网+”环境下高职院校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和提升,是一种探索性尝试和创新型实践。在此过程中,肯定会遇到一些问题,需要及时建立相应的反馈机制,持续收集教师信息素养培养过程中的问题,并进行分类、汇总。比如我校教师通过信息化培训、信息化技能大赛(信息化教学技能大赛、微课大赛等)、指导学生参加“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教师已经积累了提升信息素养的方法与经验,也体会到了在提升信息素养过程中存在的难题或急需解决的问题。 5.加强信息交流与合作,共同提高信息能力。高职院校教师要加强信息交流,特别是教育教学和信息技能的交流和学习,让教师了解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学校在每学期集中培训时要聘请信息专家、网络专家和教育技术专家到学校进行讲座和实际操作。与同类学校多开展协作学习,通过成立软件开发实验室,网络攻防实验室和课件开发制作小组等形式,小組成员通过不断学习和交流,遇到问题共同解决,营造人人都是学生,人人都是教师,大家共同学习,共同进步,一起攻克技术难题的良好学习氛围。
作为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者和传播者,高职院校教师必须适应“互联网+”对教师信息素养的要求,积极主动地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结语
总之,在“互联网+”环境下,互联网在教学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已经深刻变革教学的全过程。全校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已经成为“互联网+”环境下信息社会的必备素养,只有深刻认识到提升信息素养对于落实“立德树人”和培养“双创”、“双技”人才的重要性,通过切实可行的计划来提升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才能形成高质量的教育。并且,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不仅仅是我校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需要,更是学校人才培养的前提。只有提高全校教师自身的信息素养,才能让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建立线上线下教学模式,达到“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泛在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国务院文件.《关于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40号.
[2]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高技术产业司、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编].中国“互联网+”行动百佳实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6年第1版.
[3]国务院文件.《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
[4]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通知 教技 (2018)6号.
[5]云南省教育厅文件. 《云南省教育厅关于加快推进高等学校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云教科(2017)17号.
[6]林聪.黑龙江高教研究.“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教师信息素养及构成.2016年8月
[7]赵任颖.新课程.“互联网+”时代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方案探究.2015年.
作者简介:
赵得椿(1982.4---),男,云南泸西人,汉族,硕士,网络工程师、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及信息化.
(本文系校级科研重点项目《“互联网+”环境下高职院校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策略研究---以昆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