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期,我们了解了墨的“前世今生”。墨带着书画家们的灵感被倾注于纸上,展现出不一样的风采。此时,往往有一位好朋友紧密相伴。这位好朋友,就是红色的印章。
说起来,印章的“红”与苏轼词中“朱阁”的“朱”竟然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是怎么回事呢?
天然的红
最初,印章是证明身份的信物,在书画作品上盖章,既能表示郑重,又可防人作伪。
宋、元以后,书画家们逐渐意识到,除了表明作者的身份,在作品上盖章还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一方面能为画面增添色彩和活跃度,另一方面还能调整作品的整体重心,补救布局上的不足。于是,书画家们越来越重视对印章的使用,让书、画、印艺术地结合起来。
我们已经知道,人类早期使用的墨取自天然。印章所呈現出的红色也一样,它来自一种俗称朱砂的红色矿石。
朱砂本身硬度不高,容易研磨。古人便直接将它研磨成细细的红色粉末,然后调入精制的菜籽油中。等到粉末均匀地和植物油混为一体后,再加入用艾叶制成的、细软如棉的艾绒,朱砂印泥就制作完成了。
大家别小看了朱砂粉末,它可不仅仅能被用来制作印泥。
中华传统的红
首先,将朱砂粉末加入漆液中,就成了朱漆。
古时,富贵人家用朱漆涂刷门、窗和墙,以示尊贵。苏轼词中的“朱阁”,就是用朱漆刷过的阁楼。因此,“朱门”也成了“豪门”的代言词。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就是对当时贫富不均、世态炎凉的诘(jie)问。
另外,朱漆还是制作漆器的主要原料。工匠们将数十甚至上百层朱漆涂抹在漆器的胎体上,然后再在上面雕刻出精美的花纹。复杂的制作过程让漆器成为古代的“豪门奢侈品”。
将朱砂粉末加入动物油脂中,再加入香料调制,就成了古代的化妆品咽脂。文人墨客可没少用“朱颜”“朱唇”一类的词汇来指代女性的美。这些美的背后,都有朱砂的身影。
将朱砂粉末加入胶中,能调制成红色的颜料,用来画画或是书写。敦煌壁画中就用到不少朱砂颜料。清朝时,用上等朱砂制成的红色颜料更是被皇帝专门用来批示奏折。
正因为朱砂带来的朱红色在中华文化中占有如此重要的位置,所以它又被称为“中国红”。
一专多能的红
除了被当成制作朱红色的原材料,朱砂在几千年的时光变迁中还有多种“化身”。
它是古代炼丹术士炼制丹药的原料。
它被认为能辟邪驱灾,因此常常被制作成带有吉祥寓意的器物或饰品。
它还能和蜂蜡一起组成朱蜡。笙、竽、葫芦丝等乐器就需要用到朱蜡来保养簧片,以保持音质。
如此好用的朱砂,古人如何不爱?
经久不哀的红
事实上,朱砂早在史前时代就已经和我们的先民结缘。那时的朱砂,不但是涂画陶器的颜料,还被用来混在泥沙中建造房屋,甚至被用在丧葬仪式中。考古学家猜测,这是因为朱砂与当时的某种原始信仰或崇拜相关。
到了商周时期,在笔墨书写的时代到来之前,朱砂就随着刻刀一起率先走上了甲骨。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涂朱甲骨”就是因为刻文嵌有朱砂粉末而得名的。即便到现在,人们也能一眼看到甲骨上明显的朱红字迹。
那些遥远时代的红色,之所以到今天依然清晰可见,是因为朱砂性质稳定,既不溶于水,常温下又不易氧化。
虽然用处多多,备受推崇,但朱砂也暗藏危险……
危险的红
朱砂,其主要成分是硫化汞,是汞(就是我们常说的水银)在大自然中最常见的化合物。但是,汞及其多种化合物都是有毒物质,朱砂就是其中之一,使用不当会对人体的肝、脑、消化道等组织造成损伤,甚至危及生命。
无奈古代科技不够发达,人们不知道朱砂暗藏毒物,这才将它们用在了本不该出现的地方,如供人服食的丹丸或药物中。如今,除必要的特殊用途外,朱砂基本被更安全的物质取代。
循环的红
从古至今,朱砂另一个最重要的用途便是用来提炼重金属汞。
我国在春秋时期就掌握了炼制汞的方法,不过,那个时候的炼制工作可能是“送命工作”。
最初,人们将朱砂放入开放式的容器中高温加热制汞,其中的硫化汞和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形成二氧化硫和“毒气”汞蒸气。这样不但降低了收集汞的效率,更是容易致命的危险操作。
因此,后来人们学聪明了,制作出密闭的炼制设备。炼制完成后,还会先让汞蒸气在容器里冷凝,然后再慢慢收集,从而大大降低了危险性。
厉害的是,古人不仅掌握了从朱砂中提炼汞,还学会了用汞来制作纯度更高的朱砂。
明朝“科普百科全书”《天工开物》里记载,古人用汞和一种名为石亭脂的东西制成“银石亭脂珠”,红得明亮纯正,是朱砂中的精品。
实际上,所谓的石亭脂,其实就是天然的硫。硫和汞相互反应,又回到了“朱砂精华”——硫化汞。
没想到吧?小小的朱砂在不同的条件下,遵循大自然中质量守恒的定律,不断地变换着自己的身份,而始终不变的,是它带来的那抹不可替代的“中国红”。
说起来,印章的“红”与苏轼词中“朱阁”的“朱”竟然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是怎么回事呢?
天然的红
最初,印章是证明身份的信物,在书画作品上盖章,既能表示郑重,又可防人作伪。
宋、元以后,书画家们逐渐意识到,除了表明作者的身份,在作品上盖章还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一方面能为画面增添色彩和活跃度,另一方面还能调整作品的整体重心,补救布局上的不足。于是,书画家们越来越重视对印章的使用,让书、画、印艺术地结合起来。
我们已经知道,人类早期使用的墨取自天然。印章所呈現出的红色也一样,它来自一种俗称朱砂的红色矿石。
朱砂本身硬度不高,容易研磨。古人便直接将它研磨成细细的红色粉末,然后调入精制的菜籽油中。等到粉末均匀地和植物油混为一体后,再加入用艾叶制成的、细软如棉的艾绒,朱砂印泥就制作完成了。
大家别小看了朱砂粉末,它可不仅仅能被用来制作印泥。
中华传统的红
首先,将朱砂粉末加入漆液中,就成了朱漆。
古时,富贵人家用朱漆涂刷门、窗和墙,以示尊贵。苏轼词中的“朱阁”,就是用朱漆刷过的阁楼。因此,“朱门”也成了“豪门”的代言词。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就是对当时贫富不均、世态炎凉的诘(jie)问。
另外,朱漆还是制作漆器的主要原料。工匠们将数十甚至上百层朱漆涂抹在漆器的胎体上,然后再在上面雕刻出精美的花纹。复杂的制作过程让漆器成为古代的“豪门奢侈品”。
将朱砂粉末加入动物油脂中,再加入香料调制,就成了古代的化妆品咽脂。文人墨客可没少用“朱颜”“朱唇”一类的词汇来指代女性的美。这些美的背后,都有朱砂的身影。
将朱砂粉末加入胶中,能调制成红色的颜料,用来画画或是书写。敦煌壁画中就用到不少朱砂颜料。清朝时,用上等朱砂制成的红色颜料更是被皇帝专门用来批示奏折。
正因为朱砂带来的朱红色在中华文化中占有如此重要的位置,所以它又被称为“中国红”。
一专多能的红
除了被当成制作朱红色的原材料,朱砂在几千年的时光变迁中还有多种“化身”。
它是古代炼丹术士炼制丹药的原料。
它被认为能辟邪驱灾,因此常常被制作成带有吉祥寓意的器物或饰品。
它还能和蜂蜡一起组成朱蜡。笙、竽、葫芦丝等乐器就需要用到朱蜡来保养簧片,以保持音质。
如此好用的朱砂,古人如何不爱?
经久不哀的红
事实上,朱砂早在史前时代就已经和我们的先民结缘。那时的朱砂,不但是涂画陶器的颜料,还被用来混在泥沙中建造房屋,甚至被用在丧葬仪式中。考古学家猜测,这是因为朱砂与当时的某种原始信仰或崇拜相关。
到了商周时期,在笔墨书写的时代到来之前,朱砂就随着刻刀一起率先走上了甲骨。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涂朱甲骨”就是因为刻文嵌有朱砂粉末而得名的。即便到现在,人们也能一眼看到甲骨上明显的朱红字迹。
那些遥远时代的红色,之所以到今天依然清晰可见,是因为朱砂性质稳定,既不溶于水,常温下又不易氧化。
虽然用处多多,备受推崇,但朱砂也暗藏危险……
危险的红
朱砂,其主要成分是硫化汞,是汞(就是我们常说的水银)在大自然中最常见的化合物。但是,汞及其多种化合物都是有毒物质,朱砂就是其中之一,使用不当会对人体的肝、脑、消化道等组织造成损伤,甚至危及生命。
无奈古代科技不够发达,人们不知道朱砂暗藏毒物,这才将它们用在了本不该出现的地方,如供人服食的丹丸或药物中。如今,除必要的特殊用途外,朱砂基本被更安全的物质取代。
循环的红
从古至今,朱砂另一个最重要的用途便是用来提炼重金属汞。
我国在春秋时期就掌握了炼制汞的方法,不过,那个时候的炼制工作可能是“送命工作”。
最初,人们将朱砂放入开放式的容器中高温加热制汞,其中的硫化汞和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形成二氧化硫和“毒气”汞蒸气。这样不但降低了收集汞的效率,更是容易致命的危险操作。
因此,后来人们学聪明了,制作出密闭的炼制设备。炼制完成后,还会先让汞蒸气在容器里冷凝,然后再慢慢收集,从而大大降低了危险性。
厉害的是,古人不仅掌握了从朱砂中提炼汞,还学会了用汞来制作纯度更高的朱砂。
明朝“科普百科全书”《天工开物》里记载,古人用汞和一种名为石亭脂的东西制成“银石亭脂珠”,红得明亮纯正,是朱砂中的精品。
实际上,所谓的石亭脂,其实就是天然的硫。硫和汞相互反应,又回到了“朱砂精华”——硫化汞。
没想到吧?小小的朱砂在不同的条件下,遵循大自然中质量守恒的定律,不断地变换着自己的身份,而始终不变的,是它带来的那抹不可替代的“中国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