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校的特色场馆是校本化的教育资源,需要对它进行统整、协调、分享,从而建立起相应的课程系统,使其价值最大化。不同的时期,江苏省南京市小学教育有着不同的代表性举措。特色场馆资源的优化整合,课程的重组改造,既是小学教育行动的创新,又是小学教育理念的创新。
【关键词】特色场馆;整合;课程;学习环境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61-0058-02
【作者简介】祁海燕,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南京,210002),南京市陶行知研究会秘书长,高级教师。
场馆的建设是为了儿童,从儿童的视角出发,南京市从市域层面,凝练出“快乐游学,探秘世界”的核心理念。它明确提出场馆要成为儿童快乐学习、快乐成长的场域,体现了学校关照儿童的情怀。从校内特色场馆的游学出发,游学世界。在游学的过程中,满足儿童的好奇心、探究欲,让儿童真正成为“富有开拓精神的探索者”和“世界的发现者”。
在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江苏省南京市众多小学陆续建立了基于校本特色的主题性场馆。特色场馆主要有四大类,分别是:科学类、艺术类、教育类、人文类。学校特色场馆为学生而建构,让学生参与建构,使学生在建构中获得成长。学校特色场馆,正在成為别样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
一、整合场馆资源,建设“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
学习环境涉及众多的资源,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需要对这些资源进行梳理、分析、选择、优化,在此基础上进行资源的整合。整合的过程,就是不断建构的过程。南京市特色场馆建构整合主要在市级、区级、校级三个层面。
1.市级层面的整合。
思想上,以学生“快乐游学,探秘世界”核心主张引领,推出“金陵少儿E博园”的网络教育平台,让学生借助网络去了解、发现、探究,从而增长知识,激发兴趣,培养能力。这种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将静态的、偏于校园一隅的场馆推向世界,使更多的学生能体验由场馆资源整合带来的知识享受,开拓了原有场馆的使用视野,提升了场馆建设的技术层次,延展了场馆的生命力。设计特色场馆“游学地图”,让人一目了然地判断出全市场馆建设、分布和类型是否均衡,对后期的场馆配套整合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2.区级层面的整合。
网络共享平台“校园文化场”的搭建是信息技术的整合。江宁区建设了网络平台“小学特色文化大平台——校园文化场”。文化场里分不同的板块推出全区特色场馆。这里有天景山小学的“童心鼓韵”,有铜山小学的“校园科技馆”,禄口小学的童话世界,土桥小学的“乐创科技馆”。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十几所学校的特色场馆,每一家都有各自的优势。网络共享平台的搭建,让场馆的精彩为更多学生了解并感受。
在评估政策上,融合区域《特色学校评估标准》的制定。如《栖霞区中小学特色学校评估标准》中,对学校进行特色创建指导和全面评价,在已经颁布的二十项细则中,从“特色名称及理念、特色标识及景观、特色制度、特色教师”等十个方面,指导学习并着力加强特色学校的建设。太阳城小学、炼油厂小学、摄山星城小学、石埠桥小学、八卦洲中心小学等学校纷纷推出自己的特色场馆以及与之匹配的系列课程。
3.学校层面的整合。
一是特色场馆与学校文化的整合。场馆成了学校文化的标志性载体,学校文化因为场馆有了更加明确的体现。二是特色场馆与学校课程的整合。课程的设立是确保场馆资源真正走进学生校生活的基本保证,学生在课程中体验,在课程中感悟,在课程中成长。场馆衍生出的校本课程极具个性色彩。通过校本课程的实施,我们对场馆资源进一步系统化、科学化、严谨性地梳理,从中遴选出适合儿童的具有校本特色的资源加以利用、深化。三是特色场馆与校外场馆的整合。引进社会专业资源,利用社会专业资源。社会专业资源的介入,一方面提升了学校场馆的专业品质,另一方面宣传了学校特色文化。四是特色场馆与网络资源的整合。江苏省南京小学特色场馆的网络教育平台“金陵少儿E博园”通过微视频的方式,将一个个固定的、静态的、包容有限的场馆,拓展开去,让更多的学生不受时空的限制,随时随地浏览,满足个性化的成长需求,激发学生对相关问题、相关现象的兴趣,引发他们主动探究的欲望,培养主动发现的能力。五是特色场馆与联盟学校资源的整合。联盟学校资源中既有国际上的合作学校,也有国内多省份的联盟学校,更多的是市内、区内校际间的互动。特色场馆的资源共享,是一种宣传,更是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传播与辐射。校际之间的交流将触角更多地从传统的教学走向学校文化的融合。
二、提升课程品质,优化“以学生为学习中心”的学习环境
课程建设是将场馆真正建设成为学生学习环境的重要方式。通过课程建设,将场馆资源融进学校发展,起到利用资源、支持学习、陪伴成长、形成特色、锻造师资、打造品牌的系列良性发展作用。课程的支撑是场馆资源内涵发展建设的重要途径。“特色场馆课程的顶层设计”的研制使南京市的小学场馆特色课程呈现多彩的面貌。
南昌路小学整个校园充满着浓浓的民乐风情,环境中匠心独具的民乐元素随处可见,浑然天成,这就是《韵润童心》的魅力;青云巷小学的《石头书》从儿童的视角,将古生物学最重要的科学知识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呈现出来,学生们徜徉在古生物神奇进化历程中;致远外国语小学的《生命微语》,以创意无限的校园“清明上河图”,述说远古的故事,揭开石头的秘密……
以学习项目的形式开设发现探究课程,从情境创设(真实情境;模拟情境;虚拟情境)→现象(观察能力;发现能力)→问题(问题生成;多元问题;问题整合)→项目(化石复原;模型塑造;环境再现)→实践(知识资料;探究方法;技术运用;工程制作)→形成成果(实物作品;探究报告)。《走进生物世界》是中山小学以科学馆、曲径探幽园等校内的场馆资源为原点,根据本校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分年段编订的校本课程;交通安全体验馆诞生的《滴滴叭叭乐活园》,让龙江小学的学生们在“豆豆、苗苗”的对话中,在“龙警官”讲安全中,在“趣味交通游戏棋”中体验了如何做到安全交通,从小便了解和掌握保护自己和他人的交通安全知识,增强交通安全的意识。
场馆资源的利用不仅仅存在于综合实践活动中,很多学校基于顶层设计,将场馆、学校特色、课堂教学、办学理念紧密结合,使得场馆与学科教学有机融合,拓展了学科教学的视野,丰富了学科教学的途径。场馆、课程、学习者,整合出儿童更多可以亲历的学习环境,以儿童的视角搭建课程的脉络,拓展场馆的时空,在新的学习场域中创新学习方式,创造学习成果,儿童在新的学习环境中不仅积累了知识,更重要的是舒展了生命。围绕小学特色场馆资源的整合及课程的建设,启示我们如何多角度看待教育资源,如何极有意义、建设性地充分利用教育资源为学校、为老师、为了每一位儿童的成长服务。我们要建设的不是一个个场馆,而是让儿童“快乐游学,探秘世界”的学习环境。
学习环境资源的整合,解决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设计、建设与应用的常见问题:一是环境与学习分裂的问题。为了建设环境而建设环境,使环境建设成了“面子”工程。而不是围绕课程与学习建设环境,让环境成为课程,让环境成为学习的资源,学习的脚手架,学习的平台。二是学习环境与学习者分裂的问题。学习环境,要以学生为中心,而不是以设计者、以教育者为中心。作为小学,要以儿童为中心,要有儿童的立场,儿童的视野。学习环境的建构中缺失了儿童,就会变成一潭死水。三是学习环境与学习情感分裂的问题。学习环境的建构,不止指向于认知因素,而且需要特别关注情感因素,建构有温度,有情趣,充满好奇的、便于探秘的,促进儿童情智发展的学习环境。
遍布南京市的校园特色场馆建设,不仅从实践上提供了基于校本特色设计与应用“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的一个个样例与经验,而且回答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的一些学习理论问题。“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的学习理论,正在引领南京特色场馆建设走向纵深推进。<\\Ysc01\d\江苏教育\2016年\2016江苏教育管理\管理12\KT1.TIF>
【关键词】特色场馆;整合;课程;学习环境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61-0058-02
【作者简介】祁海燕,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南京,210002),南京市陶行知研究会秘书长,高级教师。
场馆的建设是为了儿童,从儿童的视角出发,南京市从市域层面,凝练出“快乐游学,探秘世界”的核心理念。它明确提出场馆要成为儿童快乐学习、快乐成长的场域,体现了学校关照儿童的情怀。从校内特色场馆的游学出发,游学世界。在游学的过程中,满足儿童的好奇心、探究欲,让儿童真正成为“富有开拓精神的探索者”和“世界的发现者”。
在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江苏省南京市众多小学陆续建立了基于校本特色的主题性场馆。特色场馆主要有四大类,分别是:科学类、艺术类、教育类、人文类。学校特色场馆为学生而建构,让学生参与建构,使学生在建构中获得成长。学校特色场馆,正在成為别样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
一、整合场馆资源,建设“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
学习环境涉及众多的资源,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需要对这些资源进行梳理、分析、选择、优化,在此基础上进行资源的整合。整合的过程,就是不断建构的过程。南京市特色场馆建构整合主要在市级、区级、校级三个层面。
1.市级层面的整合。
思想上,以学生“快乐游学,探秘世界”核心主张引领,推出“金陵少儿E博园”的网络教育平台,让学生借助网络去了解、发现、探究,从而增长知识,激发兴趣,培养能力。这种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将静态的、偏于校园一隅的场馆推向世界,使更多的学生能体验由场馆资源整合带来的知识享受,开拓了原有场馆的使用视野,提升了场馆建设的技术层次,延展了场馆的生命力。设计特色场馆“游学地图”,让人一目了然地判断出全市场馆建设、分布和类型是否均衡,对后期的场馆配套整合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2.区级层面的整合。
网络共享平台“校园文化场”的搭建是信息技术的整合。江宁区建设了网络平台“小学特色文化大平台——校园文化场”。文化场里分不同的板块推出全区特色场馆。这里有天景山小学的“童心鼓韵”,有铜山小学的“校园科技馆”,禄口小学的童话世界,土桥小学的“乐创科技馆”。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十几所学校的特色场馆,每一家都有各自的优势。网络共享平台的搭建,让场馆的精彩为更多学生了解并感受。
在评估政策上,融合区域《特色学校评估标准》的制定。如《栖霞区中小学特色学校评估标准》中,对学校进行特色创建指导和全面评价,在已经颁布的二十项细则中,从“特色名称及理念、特色标识及景观、特色制度、特色教师”等十个方面,指导学习并着力加强特色学校的建设。太阳城小学、炼油厂小学、摄山星城小学、石埠桥小学、八卦洲中心小学等学校纷纷推出自己的特色场馆以及与之匹配的系列课程。
3.学校层面的整合。
一是特色场馆与学校文化的整合。场馆成了学校文化的标志性载体,学校文化因为场馆有了更加明确的体现。二是特色场馆与学校课程的整合。课程的设立是确保场馆资源真正走进学生校生活的基本保证,学生在课程中体验,在课程中感悟,在课程中成长。场馆衍生出的校本课程极具个性色彩。通过校本课程的实施,我们对场馆资源进一步系统化、科学化、严谨性地梳理,从中遴选出适合儿童的具有校本特色的资源加以利用、深化。三是特色场馆与校外场馆的整合。引进社会专业资源,利用社会专业资源。社会专业资源的介入,一方面提升了学校场馆的专业品质,另一方面宣传了学校特色文化。四是特色场馆与网络资源的整合。江苏省南京小学特色场馆的网络教育平台“金陵少儿E博园”通过微视频的方式,将一个个固定的、静态的、包容有限的场馆,拓展开去,让更多的学生不受时空的限制,随时随地浏览,满足个性化的成长需求,激发学生对相关问题、相关现象的兴趣,引发他们主动探究的欲望,培养主动发现的能力。五是特色场馆与联盟学校资源的整合。联盟学校资源中既有国际上的合作学校,也有国内多省份的联盟学校,更多的是市内、区内校际间的互动。特色场馆的资源共享,是一种宣传,更是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传播与辐射。校际之间的交流将触角更多地从传统的教学走向学校文化的融合。
二、提升课程品质,优化“以学生为学习中心”的学习环境
课程建设是将场馆真正建设成为学生学习环境的重要方式。通过课程建设,将场馆资源融进学校发展,起到利用资源、支持学习、陪伴成长、形成特色、锻造师资、打造品牌的系列良性发展作用。课程的支撑是场馆资源内涵发展建设的重要途径。“特色场馆课程的顶层设计”的研制使南京市的小学场馆特色课程呈现多彩的面貌。
南昌路小学整个校园充满着浓浓的民乐风情,环境中匠心独具的民乐元素随处可见,浑然天成,这就是《韵润童心》的魅力;青云巷小学的《石头书》从儿童的视角,将古生物学最重要的科学知识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呈现出来,学生们徜徉在古生物神奇进化历程中;致远外国语小学的《生命微语》,以创意无限的校园“清明上河图”,述说远古的故事,揭开石头的秘密……
以学习项目的形式开设发现探究课程,从情境创设(真实情境;模拟情境;虚拟情境)→现象(观察能力;发现能力)→问题(问题生成;多元问题;问题整合)→项目(化石复原;模型塑造;环境再现)→实践(知识资料;探究方法;技术运用;工程制作)→形成成果(实物作品;探究报告)。《走进生物世界》是中山小学以科学馆、曲径探幽园等校内的场馆资源为原点,根据本校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分年段编订的校本课程;交通安全体验馆诞生的《滴滴叭叭乐活园》,让龙江小学的学生们在“豆豆、苗苗”的对话中,在“龙警官”讲安全中,在“趣味交通游戏棋”中体验了如何做到安全交通,从小便了解和掌握保护自己和他人的交通安全知识,增强交通安全的意识。
场馆资源的利用不仅仅存在于综合实践活动中,很多学校基于顶层设计,将场馆、学校特色、课堂教学、办学理念紧密结合,使得场馆与学科教学有机融合,拓展了学科教学的视野,丰富了学科教学的途径。场馆、课程、学习者,整合出儿童更多可以亲历的学习环境,以儿童的视角搭建课程的脉络,拓展场馆的时空,在新的学习场域中创新学习方式,创造学习成果,儿童在新的学习环境中不仅积累了知识,更重要的是舒展了生命。围绕小学特色场馆资源的整合及课程的建设,启示我们如何多角度看待教育资源,如何极有意义、建设性地充分利用教育资源为学校、为老师、为了每一位儿童的成长服务。我们要建设的不是一个个场馆,而是让儿童“快乐游学,探秘世界”的学习环境。
学习环境资源的整合,解决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设计、建设与应用的常见问题:一是环境与学习分裂的问题。为了建设环境而建设环境,使环境建设成了“面子”工程。而不是围绕课程与学习建设环境,让环境成为课程,让环境成为学习的资源,学习的脚手架,学习的平台。二是学习环境与学习者分裂的问题。学习环境,要以学生为中心,而不是以设计者、以教育者为中心。作为小学,要以儿童为中心,要有儿童的立场,儿童的视野。学习环境的建构中缺失了儿童,就会变成一潭死水。三是学习环境与学习情感分裂的问题。学习环境的建构,不止指向于认知因素,而且需要特别关注情感因素,建构有温度,有情趣,充满好奇的、便于探秘的,促进儿童情智发展的学习环境。
遍布南京市的校园特色场馆建设,不仅从实践上提供了基于校本特色设计与应用“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的一个个样例与经验,而且回答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的一些学习理论问题。“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的学习理论,正在引领南京特色场馆建设走向纵深推进。<\\Ysc01\d\江苏教育\2016年\2016江苏教育管理\管理12\KT1.T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