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日益现代化的今天,如何理解伦理与道德的关系,如何解决伦理与道德的冲突,将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伦理与道德内涵分析
在现代社会,我们经常把伦理与道德合用,在某些场合相互换用,二者之所以能够相互替用,因为他们而后法律一样,其都是一种行为规范,规范着社会中人们的日常行为。很多符合伦理的行为同样是符合道德的,反之亦然。但是,我们不能就因为他们能够相互换用而忽视二者的本质区别,通过二者的内涵分析,就可以看出二者之间存在的客观差异。
伦是类别、次序,伦理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国文化中将其总结为五大类,即五伦:夫妇、父子、兄弟、君臣、朋友,其中相处应该遵循的方法就叫伦理。这些关系都是自然形成的,也是每一个人都要面对的。
道德,道是道路,是宇宙人生的自然规律,《中庸》说:率性之谓道,率性就是顺应自性的意思,就是顺应宇宙万物本体的运行规律。道包括宇宙人生方方面面,生活中任何事物都存在其自然的运行规律。德,是达到万物本体的方法。华夏文化中将其归纳为八条,称为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修养这八种品德,就能回归“道”。因此“道德”其实就是宇宙人生的自然规律,以及我们应当如何通达这种自然规律的方法,它是自然存在的,而不是人为规律的。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伦理的侧重点强调的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客观存在的各种社会关系,是当下现实生活领域中人与人之间的事情。它所突出的是如何保持现实中复杂的社会关系,如父子关系,夫妻关系,上下级关系等,并使之处于一种和谐与融洽的状态。道德则是对伦理的抽象与超越,它不再关注现实的具体的社会关系,而是将视线转向更为普遍和抽象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道德不规范人如何对待自己的父母妻子,它是为人如何对待他人乃至集体、宇宙或神提供规则与指导
在《欧绪弗洛篇》中伦理与道德的差异的体现
在西方文明的肇始,我们就可以看到这种冲突,试举一个很著名的例子来证明这一点。在《柏拉图全集》第一卷的,智者派的欧绪弗洛告诉苏格拉底,自己在控告自己的父亲,因为他的父亲杀死了一个佃农,而“我控告我父亲杀人,但是我父亲和其他亲属对我怀恨在心。他们说我父亲并没有杀那个人,被杀的那个人自己是个杀人犯,对这样的人不需要多加考虑,但是我父亲确实杀了人。他们说儿子控告父亲是不虔敬的,就像杀人一样。”这段文字中说的虔敬与伦理的关系密切,因为在古希腊早期各个城邦都有自己特别敬奉的神,并且将这个神视为城邦的保护神,甚至自称是这个神的后裔,类似于中国的祖先神。因此古希腊的众多旧神具有宗法象征意义,人与神的关系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伦理关系。所以对神不虔敬实际上也就是不符合伦理。事实上,在父权社会,儿子控告父亲确实为伦理所不容。
然而,对于欧绪弗洛控告父亲这件事,苏格拉底的第一反应是极其富有同情意味的,他对欧绪弗洛的这种行为持有赞同的立场:“天哪,欧绪弗洛!普通民众肯定不会深明大义。我想,任何普通人都不会认为控告自己的父亲是对的,而只有那些拥有极高智慧的人才会这样想。”可见苏格拉底甚至对此行为赋予了极高的赞扬,认为这是极具智慧的人才会作的事情。这是因为“欧绪弗洛告父”这件事已经超出了伦理之域,而上升到了道德的层面,无论如何杀人是违反道德的,而控告一个杀人犯则成了一种道德行为,无法再用伦理去要求和约束。
在《欧绪弗洛篇》的开头,苏格拉底就告诉欧绪弗洛,自己正陷入一桩官司,以美勒托为首的一群人以两件罪名控告他:腐蚀年轻人和不信旧神,创立新神。柏拉图让苏格拉底先提起此事并非闲聊,因为这桩官司与欧绪弗洛告父在精神上有相似之处。苏格拉底反对对传统的具有宗法象征意义的旧神的迷信与崇拜,并宣扬和启发人们去相信一个统一的代表理性的新神。他所反对的旧神正是来自于传统习俗和人伦的旧伦理的化身,而他所宣扬的新神代表的是新的,合乎理性的道德。“所以,苏格拉底的罪名本身就意味着鼓励青年运用自己的理性对父辈的传统观念进行重新审视和批判,摆脱家长权威和家族血缘纽带的束缚。”道德和理性之间存在着某种必然联系,不过这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之内。事实上,苏格拉底对于“普通民众”的基于家庭亲情和血缘的伦理是加以贬抑和拒斥的,或者说将其置于普遍的道德之下。如在《申辩篇》中,苏格拉底不屑于用亲情去博取法官的怜悯;在《克里托篇》中,克里托试图用苏格拉底儿子的悲惨境遇来打动他,劝他保全性命,却被他拒绝了。可以说,苏格拉底之死正是伦理与道德冲突的结果。
总结
现实生活中,伦理与道德都是必不可少的行为规范。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要关注和重视它们之间可能发生的冲突。在日益现代化的今天,如何理解伦理与道德的关系,如何解决伦理与道德的冲突,将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其中有一点我们不能忽视,那就是:伦理与道德的冲突根源于现实生活本身不同方面及不同层面之间的冲突,因此不能在理论上进行抽象的非此即彼的选择。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哲学系)
伦理与道德内涵分析
在现代社会,我们经常把伦理与道德合用,在某些场合相互换用,二者之所以能够相互替用,因为他们而后法律一样,其都是一种行为规范,规范着社会中人们的日常行为。很多符合伦理的行为同样是符合道德的,反之亦然。但是,我们不能就因为他们能够相互换用而忽视二者的本质区别,通过二者的内涵分析,就可以看出二者之间存在的客观差异。
伦是类别、次序,伦理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国文化中将其总结为五大类,即五伦:夫妇、父子、兄弟、君臣、朋友,其中相处应该遵循的方法就叫伦理。这些关系都是自然形成的,也是每一个人都要面对的。
道德,道是道路,是宇宙人生的自然规律,《中庸》说:率性之谓道,率性就是顺应自性的意思,就是顺应宇宙万物本体的运行规律。道包括宇宙人生方方面面,生活中任何事物都存在其自然的运行规律。德,是达到万物本体的方法。华夏文化中将其归纳为八条,称为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修养这八种品德,就能回归“道”。因此“道德”其实就是宇宙人生的自然规律,以及我们应当如何通达这种自然规律的方法,它是自然存在的,而不是人为规律的。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伦理的侧重点强调的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客观存在的各种社会关系,是当下现实生活领域中人与人之间的事情。它所突出的是如何保持现实中复杂的社会关系,如父子关系,夫妻关系,上下级关系等,并使之处于一种和谐与融洽的状态。道德则是对伦理的抽象与超越,它不再关注现实的具体的社会关系,而是将视线转向更为普遍和抽象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道德不规范人如何对待自己的父母妻子,它是为人如何对待他人乃至集体、宇宙或神提供规则与指导
在《欧绪弗洛篇》中伦理与道德的差异的体现
在西方文明的肇始,我们就可以看到这种冲突,试举一个很著名的例子来证明这一点。在《柏拉图全集》第一卷的,智者派的欧绪弗洛告诉苏格拉底,自己在控告自己的父亲,因为他的父亲杀死了一个佃农,而“我控告我父亲杀人,但是我父亲和其他亲属对我怀恨在心。他们说我父亲并没有杀那个人,被杀的那个人自己是个杀人犯,对这样的人不需要多加考虑,但是我父亲确实杀了人。他们说儿子控告父亲是不虔敬的,就像杀人一样。”这段文字中说的虔敬与伦理的关系密切,因为在古希腊早期各个城邦都有自己特别敬奉的神,并且将这个神视为城邦的保护神,甚至自称是这个神的后裔,类似于中国的祖先神。因此古希腊的众多旧神具有宗法象征意义,人与神的关系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伦理关系。所以对神不虔敬实际上也就是不符合伦理。事实上,在父权社会,儿子控告父亲确实为伦理所不容。
然而,对于欧绪弗洛控告父亲这件事,苏格拉底的第一反应是极其富有同情意味的,他对欧绪弗洛的这种行为持有赞同的立场:“天哪,欧绪弗洛!普通民众肯定不会深明大义。我想,任何普通人都不会认为控告自己的父亲是对的,而只有那些拥有极高智慧的人才会这样想。”可见苏格拉底甚至对此行为赋予了极高的赞扬,认为这是极具智慧的人才会作的事情。这是因为“欧绪弗洛告父”这件事已经超出了伦理之域,而上升到了道德的层面,无论如何杀人是违反道德的,而控告一个杀人犯则成了一种道德行为,无法再用伦理去要求和约束。
在《欧绪弗洛篇》的开头,苏格拉底就告诉欧绪弗洛,自己正陷入一桩官司,以美勒托为首的一群人以两件罪名控告他:腐蚀年轻人和不信旧神,创立新神。柏拉图让苏格拉底先提起此事并非闲聊,因为这桩官司与欧绪弗洛告父在精神上有相似之处。苏格拉底反对对传统的具有宗法象征意义的旧神的迷信与崇拜,并宣扬和启发人们去相信一个统一的代表理性的新神。他所反对的旧神正是来自于传统习俗和人伦的旧伦理的化身,而他所宣扬的新神代表的是新的,合乎理性的道德。“所以,苏格拉底的罪名本身就意味着鼓励青年运用自己的理性对父辈的传统观念进行重新审视和批判,摆脱家长权威和家族血缘纽带的束缚。”道德和理性之间存在着某种必然联系,不过这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之内。事实上,苏格拉底对于“普通民众”的基于家庭亲情和血缘的伦理是加以贬抑和拒斥的,或者说将其置于普遍的道德之下。如在《申辩篇》中,苏格拉底不屑于用亲情去博取法官的怜悯;在《克里托篇》中,克里托试图用苏格拉底儿子的悲惨境遇来打动他,劝他保全性命,却被他拒绝了。可以说,苏格拉底之死正是伦理与道德冲突的结果。
总结
现实生活中,伦理与道德都是必不可少的行为规范。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要关注和重视它们之间可能发生的冲突。在日益现代化的今天,如何理解伦理与道德的关系,如何解决伦理与道德的冲突,将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其中有一点我们不能忽视,那就是:伦理与道德的冲突根源于现实生活本身不同方面及不同层面之间的冲突,因此不能在理论上进行抽象的非此即彼的选择。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哲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