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背景下人们生活方式变化的研究

来源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njint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活方式的变化影响着人们社会化的进程,决定着人们社会化的水平和方向,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在消费、闲暇、政治生活、日常生活等领域发生了新的变化。以实证研究的方法,从日常生活方式、消费生活方式、闲暇生活方式、参与政治生活方式四个方面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政治面貌、婚姻状况、职业等情况不同对居民生活方式的影响表现出显著性差异。
其他文献
随着中国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易地扶贫搬迁面临着向乡村振兴转轨以及促进搬迁农户稳定脱贫的新要求。本文基于对贵州、四川和云南集中安置社区的调研,将安置在农村、保留和突出农村特色、以乡村振兴为战略目标的脱贫实践提炼为本土化安置情境下易地扶贫搬迁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脱贫模式。首先分析了本土化情境下搬迁农户稳定脱贫的关键问题,将其总结为多元增收、精神脱贫、社区融入三个方面。其次以安置社区探索易地搬迁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着力点为框架,基于人居环境改善、农业产业化、村民素质提升、社区功能增强四个方面总结和分析了本土化
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带领人民群众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推进乡村振兴,从根本上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中国共产党领导乡村发展坚持人民至上、实事求是、共同富裕、人的解放四重向度;经历了确立“翻身解放”奋斗方向、保障农民生存权利,推行“农业集体化”根本路线、缓解农村落后局面,强调“解放生产力”发展思路、释放农村发展活力,树立“解决温饱”目标导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践行“精准扶贫”战略方法、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五个历史发展阶段。蕴藏着强化党的政治领导力、注重党的思想引领力、发挥党的群众组织力、突出党的社
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组成部分,国有经济必须而且能够在高质量发展中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本文分析了坚持国有经济主导地位不动摇的价值逻辑,认为社会主义国有经济的生产经营活动以提高经济效益为手段,以满足民生需求和民生改善为宗旨,与私营经济追求剩余价值的动机有本质区别。将国有经济在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分析纳入“生产力—生产关系”理论框架,从构建技术创新体系、保护和提高生态生产力、建立和维护产品高质量标准体系方面探究了国有经济在推动社会主义生产力高质量发展中的独特优势;从在改革中践行公平正义理念、优化资源配置、优化组
公有资本是资本范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重要实践形式。公有资本范畴的生成是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共同演化的结果,本文论证了马克思关于资本的本质规定蕴含着公有资本范畴生成的理论可能性,以及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资本范畴出场的现实必要性;依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论述了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混合所有制中公有性质的资本等公有资本的具体形态;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质量发展、公益性产业和公共产品供给、贯彻落实国家战略和政策、应对重大灾害和突发性危机等方面论述了公有资本的主导性作用和实践成就;提出公有资本范畴是巩固社
中国共产党通过百年反贫困彻底解决了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人类发展奇迹.本文将中国共产党百年反贫困的历史进程按照每个阶段减贫的主要特征分
《人民日报》“7·1”社论记录了中国共产党使命建构与变迁中媒介话语的发展历程,在记录和表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阶段性成就与历史使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运用费尔克拉夫话语分析法,对改革开放以来的40篇“7·1”社论进行分析发现:当代中国共产党使命建构与变迁中媒介话语的基本逻辑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价值取向是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实践;媒介话语框架经历了以“改革”“建设”“人民”话语为主三个阶段;话语风格走向简洁化、大众化;话语策略具有鲜明的导向性,并逐步走向模式化。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中国将迈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发展阶段,生态文明建设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本文立足新发展阶段,从理论、战略、制度、文化、空间和后发机遇六个方面,构建了一个多维立体、辩证统一、既相互独立又相辅相成的优势体系,论述了新发展阶段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优势。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对西方生态思想的超越中提供了理论优势;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基本国策与总体战略规划,并有计划、有步骤地稳定推进体现了战略优势;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以及转化为治理效能的高效性彰显了制度优
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两个基本维度。“人与自然和解、人与人和解”的“两个和解”思想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实现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在实践中的具体量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两个共同体”理念。本文分析了“两个和解”思想的内涵,从自我意识的哲学视域、经济事实视域和社会发展规律视域提出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创立者终生追求的价值目标。通过阐释“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和人民美好生活的价值观、“人类命运共
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在成长、发展与壮大中构建了内涵丰富、独具特色的话语体系,其中“斗争”话语贯穿始终,地位十分重要。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新时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根据不同的历史任务,形成了丰富的斗争话语内容和表达形式。百年来斗争话语的演进具有根据社会主要矛盾提出斗争的理论逻辑、遵循客观规律发展推进斗争的历史逻辑以及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开展斗争的实践逻辑。回顾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的斗争话语,有助于深刻把握党的发展史和斗争史的内在关系,同时为百年变局
中国共产党的形象作为党的性质和执政能力的外化,是国家和社会建设的重要软实力,是客观事实与主观认知、历史继承与时代创新、个体性与整体性的统一。大数据技术的广泛应用在为中国共产党形象建构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茧房效应”“塔西佗陷阱”“蝴蝶效应”以及“工具困境”等挑战。通过全方位提升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引导舆论正向发展,夯实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党对媒介的全面领导,抓住中国共产党党员形象的关键、发挥基层党组织的特殊优势,创新宣传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全域化传播中国共产党的形象,建立多方联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