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典诗歌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熠熠闪光的瑰宝。如何教好古诗,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教育作用?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来谈谈初中古诗教学法。
一、 了解诗人
了解诗人是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创作时的丰富情感的重要一环,它可以使学生对诗歌及诗人有一个初步感知,为理解诗歌作好铺垫。了解诗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诗人的诗风。诗风是指诗人创作中形成的独具特色的风格。初中生通过朗读、感悟可了解一些,教师不必讲得过深。如教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可引导学生复习《春望》,感悟诗人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对诗人、诗歌的感知在不断深化。
2.他人的评价。如讲孟浩然,可以从其他诗人或诗论入手来介绍。大诗人李白在《赠孟浩然》这首诗中不同寻常地写到“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还发出“高山安可仰”的长叹。杜甫也称赞他“清诗句句尽堪传”,引入我们学习的《过故人庄》。
3.诗人的创作背景。如教李清照的《如梦令》、《醉花阴》时,应让学生明白李词以南渡为界,分前后两期,前期多写淡恨清愁,相思之情;后期多抒发身世之悲苦,亡国之痛。故前期词风较欢快,《如梦令》就是前期所写;后期词风较哀愁,《醉花阴》就是后期所写。
二、 解读诗题
诗题往往点出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写作对象和场景。解读诗题往往要前后延伸和拓展,从多个角度了解诗歌。
1.分析诗题的结构、弄清关键字词的意思,进而弄清其所写的主要内容。如《泊秦淮》中的“泊秦淮”是动宾短语,“泊”是“停泊”的意思。“秦淮”是河名,进而提出相关问题,引发学生的思绪。
2.分析诗题中的写作对象和场景。如《春望》中“春”与“望”两个字眼的解释。
3.对借景抒情的古诗,一般说来,壮丽之景抒热爱赞美之情,清新自然之景抒闲适之情,萧瑟、悲凉之景抒悲哀、愁怨之情等。如李白的《望天门山》、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杜甫的《春望》。明白这些可让学生先从感情基调上把握全诗。
三、 创设情境
由于古诗产生的年代久远,所反映的思维、情感以及社会、民俗、人文、地理与学生有一定的隔阂。因此,可以采用多种方法配合,引导学生根据词语所蕴涵的意象展开丰富的想象,进入诗歌的意境中,品味深蕴其中的浓郁的诗情,获得强烈的审美体验,真正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效果。可通过散文描述法、音乐烘托法、绘画激趣法等方法创设情境,唤起读者心中的意象,进入诗歌的意境。
1. 散文描述法。用散文笔法描述诗的内容。如《天净沙·秋思》,秋天的黄昏,夕阳正在西沉,天色渐渐暗淡下来,郊原上一片寂静,只有几只刚刚归巢的乌鸦栖息在缠着枯藤的老树上,不时地哑哑地叫几声。稍远一点,在小桥流水的近旁,有稀稀落落的几家村舍,已经升起了炊烟。村外,静寂无人,我——一个流落异乡的游子,看到这些景象,怎能不引起满腔的乡愁,更何况此时的我正独自牵着一匹因长途跋涉而累瘦了的马,步履艰难地行走在这西风劲吹的古道上。唉!又是一年将尽,何日是归期?
2. 音乐烘托法。用音乐来诠释古诗,烘托气氛。如讲《题破山寺后禅院》,写寺院的闲雅、幽静和诗人的忘情脱俗、淡泊宁静来抒发诗人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时,可在朗读中配以幽雅空灵的《空山鸟语》古筝曲,让音乐走进古诗,让学生在弥漫着钟磬之声的赏心悦耳的古曲中展开联想,走入意境。
3. 绘画激趣法。利用古代山水画、课文插图、自绘简笔画来演绎古诗。如制作《观沧海》多媒体投影图画,让人身临其境,领悟曹操海涵天下的博大胸怀和统一中原的宏伟抱负。绘制简笔画既直观形象又可激发学生兴趣。
四、 理解诗句
理解诗句通常有释、补、调、想、品五法。教师在诗词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进行适时的点拨。
1. 释,即解释。应参照课文注释、根据上下文语境和古汉语知识来解释词。如《泊秦淮》中的“商女”是指以卖唱为生的女子,歌妓。《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宦游人”是指出门求官司的人;“儿女共沾巾中的“儿女”是指分手时的少男少女。
2. 补,即补充。根据上下文补出省略的成分和句子。如“君问归期未有期”应为“君问(我)归期(我)未有期”。“泊秦淮”应为“泊(于,在)秦淮”。“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应为“与君离别意(都是相同的),(因为我们现在)同是宦游人”。
3. 调,即调换。根据诗词的文意理解对诗词中的倒装句和互文句进行恰当的顺序调换。如“风烟望五津”为“望五津风烟”。
4. 想,即联想。借助诗词的语言形象来联想和想象诗词的意境及其所蕴涵的道理。如“海日生残夜”,先翻译为:黑夜尚未散尽,一轮红日就从大海中冉冉升起。可联想到黑夜之中孕育着光明,光明与黑暗同时存在于一个画面当中,最后光明冲破了黑暗,放出万道霞光。这是多么令人惊奇,令人鼓舞的一幅画呀!
5. 品,即品味。“品”字源于唐朝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品味诗词中的关键词、关键句的味道。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品一个“潜”字,写出了春雨滋润万物,而又默默无闻的美好品格,从中也折射出诗人杜甫关心天下苍生疾苦的善良情怀,后来该句也用来指过细的思想工作对人们产生潜移默化的良好作用。
五、 指导朗读
通过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朗读,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更能体会诗歌所表达的强烈真挚的情感,更能引起他们的共鸣,从而受到思想教育和美好情操的陶冶。初中阶段,应把朗读放在首位。
1.朗读教学时,要防止三种不良倾向。一是为读而读,二是放录音带而不亲自示范朗读。三是朗读前缺乏感情理解的基础和忽视感情积累、酝酿的过程,这样的效果也只能是事倍功半。
2. 古诗朗读要讲究节奏,这样才能琅琅上口,音韵优美。一般来说,按表音节奏划分多,按表意节奏划分少。四言为“二二”节奏,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五言有“二二一”节奏,也有“二一二”节奏,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七言有“二二三”也有“二二二一”节奏,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另外还有“二二一二”节奏,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同时,韵脚要读得响亮而稍长,读出诗歌的韵味。
3. 古诗的读法类型分朗读、朗诵和长吟三种。这三种节奏的处理要求有所不同,应当分清类型,朗读的速度为中速,朗诵稍慢,长吟则更慢。教师应注意对诗进行分类。另外,师生对朗读的要求也不一样,应该有所区别。
4.古诗词朗读首先要注意掌握感情基调。如壮志难酬、苍凉悲怆的《渔家傲》;豪迈奔放、想象瑰丽的《望天门山》;气壮山河、慷慨悲壮的《过零丁洋》;委婉含蓄、缠绵绯恻的情诗《无题》;与世无争、清新自然的《归园田居》;忧国忧民、沉郁顿挫的《春望》等均各具特色。
总之,在掌握必要的技巧的基础上,老师更要有激情,用激情来打动学生。
六、 角色表演
通过角色表演,学生会渐渐进入丰富的情感世界,进而引起情感共鸣。在表演时,可进行适当的分工,有导演、有主要演员和群众演员,有模拟场景,通过揣摩诗人当时的表情、动作、心理来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情感。
如教学《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可让两位男生戴上纸糊官帽,分别扮演王勃与杜少府,并在黑板写上提示板书:[地点]京城长安;[环境]古筝曲响,柳色青青,烟雾弥漫;[事件]送别友人;[对话]王、杜二人;[动作]劝酒——握手——劝慰——叮咛——告别。然后让学生根据以上信息,自由创作,最后由学生评议。通过表演课文内容,既激发了学生外在的学习乐趣,又引发了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内在乐趣,使每一个学生都最大限度地有所收获,有所发展,达到乐学和善学。这是一种强烈的发自内心深处的学习动机和激情,其效果不言自明。
(仁寿县第二高级职业中学)
一、 了解诗人
了解诗人是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创作时的丰富情感的重要一环,它可以使学生对诗歌及诗人有一个初步感知,为理解诗歌作好铺垫。了解诗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诗人的诗风。诗风是指诗人创作中形成的独具特色的风格。初中生通过朗读、感悟可了解一些,教师不必讲得过深。如教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可引导学生复习《春望》,感悟诗人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对诗人、诗歌的感知在不断深化。
2.他人的评价。如讲孟浩然,可以从其他诗人或诗论入手来介绍。大诗人李白在《赠孟浩然》这首诗中不同寻常地写到“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还发出“高山安可仰”的长叹。杜甫也称赞他“清诗句句尽堪传”,引入我们学习的《过故人庄》。
3.诗人的创作背景。如教李清照的《如梦令》、《醉花阴》时,应让学生明白李词以南渡为界,分前后两期,前期多写淡恨清愁,相思之情;后期多抒发身世之悲苦,亡国之痛。故前期词风较欢快,《如梦令》就是前期所写;后期词风较哀愁,《醉花阴》就是后期所写。
二、 解读诗题
诗题往往点出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写作对象和场景。解读诗题往往要前后延伸和拓展,从多个角度了解诗歌。
1.分析诗题的结构、弄清关键字词的意思,进而弄清其所写的主要内容。如《泊秦淮》中的“泊秦淮”是动宾短语,“泊”是“停泊”的意思。“秦淮”是河名,进而提出相关问题,引发学生的思绪。
2.分析诗题中的写作对象和场景。如《春望》中“春”与“望”两个字眼的解释。
3.对借景抒情的古诗,一般说来,壮丽之景抒热爱赞美之情,清新自然之景抒闲适之情,萧瑟、悲凉之景抒悲哀、愁怨之情等。如李白的《望天门山》、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杜甫的《春望》。明白这些可让学生先从感情基调上把握全诗。
三、 创设情境
由于古诗产生的年代久远,所反映的思维、情感以及社会、民俗、人文、地理与学生有一定的隔阂。因此,可以采用多种方法配合,引导学生根据词语所蕴涵的意象展开丰富的想象,进入诗歌的意境中,品味深蕴其中的浓郁的诗情,获得强烈的审美体验,真正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效果。可通过散文描述法、音乐烘托法、绘画激趣法等方法创设情境,唤起读者心中的意象,进入诗歌的意境。
1. 散文描述法。用散文笔法描述诗的内容。如《天净沙·秋思》,秋天的黄昏,夕阳正在西沉,天色渐渐暗淡下来,郊原上一片寂静,只有几只刚刚归巢的乌鸦栖息在缠着枯藤的老树上,不时地哑哑地叫几声。稍远一点,在小桥流水的近旁,有稀稀落落的几家村舍,已经升起了炊烟。村外,静寂无人,我——一个流落异乡的游子,看到这些景象,怎能不引起满腔的乡愁,更何况此时的我正独自牵着一匹因长途跋涉而累瘦了的马,步履艰难地行走在这西风劲吹的古道上。唉!又是一年将尽,何日是归期?
2. 音乐烘托法。用音乐来诠释古诗,烘托气氛。如讲《题破山寺后禅院》,写寺院的闲雅、幽静和诗人的忘情脱俗、淡泊宁静来抒发诗人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时,可在朗读中配以幽雅空灵的《空山鸟语》古筝曲,让音乐走进古诗,让学生在弥漫着钟磬之声的赏心悦耳的古曲中展开联想,走入意境。
3. 绘画激趣法。利用古代山水画、课文插图、自绘简笔画来演绎古诗。如制作《观沧海》多媒体投影图画,让人身临其境,领悟曹操海涵天下的博大胸怀和统一中原的宏伟抱负。绘制简笔画既直观形象又可激发学生兴趣。
四、 理解诗句
理解诗句通常有释、补、调、想、品五法。教师在诗词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进行适时的点拨。
1. 释,即解释。应参照课文注释、根据上下文语境和古汉语知识来解释词。如《泊秦淮》中的“商女”是指以卖唱为生的女子,歌妓。《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宦游人”是指出门求官司的人;“儿女共沾巾中的“儿女”是指分手时的少男少女。
2. 补,即补充。根据上下文补出省略的成分和句子。如“君问归期未有期”应为“君问(我)归期(我)未有期”。“泊秦淮”应为“泊(于,在)秦淮”。“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应为“与君离别意(都是相同的),(因为我们现在)同是宦游人”。
3. 调,即调换。根据诗词的文意理解对诗词中的倒装句和互文句进行恰当的顺序调换。如“风烟望五津”为“望五津风烟”。
4. 想,即联想。借助诗词的语言形象来联想和想象诗词的意境及其所蕴涵的道理。如“海日生残夜”,先翻译为:黑夜尚未散尽,一轮红日就从大海中冉冉升起。可联想到黑夜之中孕育着光明,光明与黑暗同时存在于一个画面当中,最后光明冲破了黑暗,放出万道霞光。这是多么令人惊奇,令人鼓舞的一幅画呀!
5. 品,即品味。“品”字源于唐朝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品味诗词中的关键词、关键句的味道。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品一个“潜”字,写出了春雨滋润万物,而又默默无闻的美好品格,从中也折射出诗人杜甫关心天下苍生疾苦的善良情怀,后来该句也用来指过细的思想工作对人们产生潜移默化的良好作用。
五、 指导朗读
通过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朗读,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更能体会诗歌所表达的强烈真挚的情感,更能引起他们的共鸣,从而受到思想教育和美好情操的陶冶。初中阶段,应把朗读放在首位。
1.朗读教学时,要防止三种不良倾向。一是为读而读,二是放录音带而不亲自示范朗读。三是朗读前缺乏感情理解的基础和忽视感情积累、酝酿的过程,这样的效果也只能是事倍功半。
2. 古诗朗读要讲究节奏,这样才能琅琅上口,音韵优美。一般来说,按表音节奏划分多,按表意节奏划分少。四言为“二二”节奏,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五言有“二二一”节奏,也有“二一二”节奏,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七言有“二二三”也有“二二二一”节奏,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另外还有“二二一二”节奏,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同时,韵脚要读得响亮而稍长,读出诗歌的韵味。
3. 古诗的读法类型分朗读、朗诵和长吟三种。这三种节奏的处理要求有所不同,应当分清类型,朗读的速度为中速,朗诵稍慢,长吟则更慢。教师应注意对诗进行分类。另外,师生对朗读的要求也不一样,应该有所区别。
4.古诗词朗读首先要注意掌握感情基调。如壮志难酬、苍凉悲怆的《渔家傲》;豪迈奔放、想象瑰丽的《望天门山》;气壮山河、慷慨悲壮的《过零丁洋》;委婉含蓄、缠绵绯恻的情诗《无题》;与世无争、清新自然的《归园田居》;忧国忧民、沉郁顿挫的《春望》等均各具特色。
总之,在掌握必要的技巧的基础上,老师更要有激情,用激情来打动学生。
六、 角色表演
通过角色表演,学生会渐渐进入丰富的情感世界,进而引起情感共鸣。在表演时,可进行适当的分工,有导演、有主要演员和群众演员,有模拟场景,通过揣摩诗人当时的表情、动作、心理来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情感。
如教学《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可让两位男生戴上纸糊官帽,分别扮演王勃与杜少府,并在黑板写上提示板书:[地点]京城长安;[环境]古筝曲响,柳色青青,烟雾弥漫;[事件]送别友人;[对话]王、杜二人;[动作]劝酒——握手——劝慰——叮咛——告别。然后让学生根据以上信息,自由创作,最后由学生评议。通过表演课文内容,既激发了学生外在的学习乐趣,又引发了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内在乐趣,使每一个学生都最大限度地有所收获,有所发展,达到乐学和善学。这是一种强烈的发自内心深处的学习动机和激情,其效果不言自明。
(仁寿县第二高级职业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