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既是人口众多的国家,又是水资源极为缺乏的国家。人口众多就表明我国需要大量的水资源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所需与国家经济建设所需,而水资源极为缺乏则与上述的人口众多的需求产生了尖锐对立的矛盾,这种矛盾一旦在未来的某一天突然激化,水的问题将给人类带来最大的麻烦。本文就从给排水专业的角度阐述给排水施工过程中的节水技术。
【关键词】论述;建筑;给排水;施工;节水技术;问题;水资源;缺乏;匮乏
【中图分类号】TU758.7;TU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1—0214-01
引言:水资源的严重短缺已经在今年的年初在我国南方显现出来,一场突如其来的春旱就给我国的广大地区带来了如此巨大的影响,并且受此影响的竟然是我国水利资源相对较为丰富的南方地区。试想一下,一旦这样的情景出现在北方,又当如何。我国的伟大的领袖们在若干年前就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因此才有了“南水北调”、“高峡出平湖”等大手笔的工程以解我国缺水的燃眉之急。目前缺水仍然是摆在我国人民面前的大问题,因此,在给排水施工过程中采用先进的节水技水就变得极具现实意义与超前眼光。
1.建筑给排水施工中存在的水资源浪费问题
1.1 输水管道和阀门的泄露
建筑的给排水管道由于使用年代久远必然出现因锈蚀等原因而导致的渗漏,另外阀门的使用年限过长也会出现关闭不严,等现象,珍贵的水资源就这样在这些管道与阀门中源源不断地流失了。在建筑物外部的给水管道中我们也经常会看到跑冒滴漏等现象,这些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就是管道接缝出的橡胶圈由于常年使用失去弹性或常年处于法兰的夹持之中出现断裂致使密封不严从而出来水资源的严重浪费。既然在外面我们都可以看到水资源的浪费情况,那么,由于给排水的绝大多数管道都在我们看不到的地下,在我们看不到的地下,是不是还会有更多的跑冒滴漏现象呢,答案是肯定的。其实这种水资源的浪费也许就在我们身边,我们不妨检查一下家庭内部的抽水马桶与自来水的阀门看看有没有滴水现象,可不要小看隔一会滴下的一滴水,说不定最后人类的灭亡就因为失去最后的一滴水。在节水方面上海做得是最为出色的,上海的市政府为每位居民的家里都更换了较为先进较为省水的马桶内芯,仅此一项创举一个上海地区就可以每年节省数以亿吨的水资源,为国家做出了重大贡献,也为其他省市做出了表率。
1.2 卫生器具的超压出流造成水资源的隐形浪费
我们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卫生器具都会标定额定水流,这种额定水流就是满足日常生活所必需的水流,给水的额定流量即指器具的出口在单位时间内流出的水的总量。流出水头即指为了保证打开阀门时可以流出额定流量的水流而维持的静水压力。这个压力如果过大,就会在单时间内流现超过设备规定的额定流量,这种情况下就叫做产生了超压出流,超压出流就使水资源产生了浪费。超压出流量就是实际流出的水量与额定水量之间的差值。
1.3 在热水系统的施工设计中,干管循环造成大量的水资源浪费
其实不仅在上述的给水资源中存在严重的浪费,在我国的许多热水系统的设计施工中,水量的浪费也是极为惊人的。这些浪费集中体现在启动热水装置之后,热水并不能马上放出来,这一点相信所有使用过淋浴喷头的人都会有过这种糟糕的经历,一定要在放掉冷水以后,喷头里才会如现我们期待以久的热水。那么这些被我们无情地白白放掉的冷水就被给排水专业称之为无效冷水,这些无效冷水也就是我们所浪费的水量。目前在我国的绝大多数地区仍然在使用这种严重浪费水源的热水设备,据统计全国每年因为这种老式的热水供应而造成的水资源浪费就高达数百亿吨,这真是个惊人的数字。这种情况如果不加以遏止,无形中就给我们本来就缺水的现状带来了更大的压力。
1.4 我国整体的节水意识相对较弱
我国的节水意识直到近十数年才开始大面积普及,应该说水资源相关部门在这方面十分失职,以至我国的许多居民缺乏节水意识,对水资源肆意浪费。并且我国的居民目前极少有使用雨水以及冷凝水的,更为严重的是我国的几乎所有民居楼房都没有循环水的装置。我国相关的节水的政策并不适应节水的现状,一些鼓励节水的措施并内头得到贯彻落实。同时废水的利用率相对较低,建筑中的水工程的建设严重缺乏,导致建筑用水浪费严重。
2.建筑给排水施工中的重要节水技术
2.1 开发利用中水
中水主要就是指各种生活污水和废水经过特殊的处理,在达到相关的规定水质的标准之后,在生活以及市政和环境等不同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应用的非饮用水体。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中水的开发和利用势在必行。这是因为城市生活和生产中污水以及废水的排放量日益加剧,在没有经过任何处理的情况下就会致使水环境受到污染,进一步加剧水资源的短缺,严重制约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危害环境和人们的身体健康。
经过特殊处理的中水,具有水量大以及集中和水质稳定的显著特点,属于可再生的水资源,可以作为市政工程以及工业和农业用水,中水的回收再利用节约水资源的一种重要手段。中水的回收利用在建筑的给排水系统施工中酷友重要的作用,在进行施工的过程中,要根据当地的经济晴况以及环境的现状,把生活污水以及生活废水进行集中收集和净化处理,然后利用在建筑工程的杂用水中,就会减少对饮用水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城市的供水量。
2.2 对热水供应系统进行改善
在城市建筑的热水系统中由于设计以及施工和管理等多方面的因素,导致产生大量的无效冷水的现象。这就要求在我们在进行建筑给水系统的设计时,综合考虑各个方面的因素,尤其是整个系统中的多环路阻力的各种平衡。在进行供热系统的设计时缺乏这方面的考虑就会导致循环系统中离加热设备较近的环路中出现短流的现象,造成这部分环路中的水温下降。
2.3 使用节水型的卫生器具以及配水装置
卫生设备以及配水装置是水源的最终最终的使用单元,是影响整个建筑给排水系统节水效果的直接影响因素。在进行卫生设备以及配水装置的选择时,除了对其价格以及使用对象进行考虑之外,其节水性能也是需要考虑的重因素:
采用延时自闭式以及光电控制式的节水龙头。小便器以及大便器的水箱延时自闭的水龙头会在一定的出水时间后进行自动关闭,这样就可以有效的避免水箱的长流水现场的发生。
2.4 严格控制超压出流造成的水资源浪费
卫生器具中的超压出流现象造成水量的严重浪费,甚至会引发严重的供需矛盾,同时还缩短了阀门以及水龙头的使用寿命,严重影响水量的合理分配。
2.5 设置消防贮水池并进行加压
在城市的高层建筑中,消防用水量远远比不上人们的日常生活用水量,但是其给水系统的设计流量一般都会远远大于生活给水系统的设计流量,因为消防贮水的总量需要满足火灾发生时段之内的用水总量。
3.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和居民对生产生活用水的数量以及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我国的水资源就相对比较匮乏,这就要求在进行建筑的给排水施工中要不断的使用和推广节水新技术。同时要对加强对水资源的持续使用以及保护,在保护水环境平衡的基础上,提高水资源的质量以及再生能力,这就要求在建筑给排水施工中要不断的开发利用新技术,促进我国建筑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獻
[1]彭莹,陈宝龙.建筑给排水方面节水措施的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7).
[2]罗忠民,陈涓涓.节水技术在建筑给排水中的应用[J].西南给排水,2008.5(24).
[3]原妙丽.对建筑给排水节水措施的探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22).
[4]王海瑛,高兴英.对建筑给排水一些节水措施的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20).
[5]宋国新.建筑给排水工程中节水技术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28).
【关键词】论述;建筑;给排水;施工;节水技术;问题;水资源;缺乏;匮乏
【中图分类号】TU758.7;TU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1—0214-01
引言:水资源的严重短缺已经在今年的年初在我国南方显现出来,一场突如其来的春旱就给我国的广大地区带来了如此巨大的影响,并且受此影响的竟然是我国水利资源相对较为丰富的南方地区。试想一下,一旦这样的情景出现在北方,又当如何。我国的伟大的领袖们在若干年前就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因此才有了“南水北调”、“高峡出平湖”等大手笔的工程以解我国缺水的燃眉之急。目前缺水仍然是摆在我国人民面前的大问题,因此,在给排水施工过程中采用先进的节水技水就变得极具现实意义与超前眼光。
1.建筑给排水施工中存在的水资源浪费问题
1.1 输水管道和阀门的泄露
建筑的给排水管道由于使用年代久远必然出现因锈蚀等原因而导致的渗漏,另外阀门的使用年限过长也会出现关闭不严,等现象,珍贵的水资源就这样在这些管道与阀门中源源不断地流失了。在建筑物外部的给水管道中我们也经常会看到跑冒滴漏等现象,这些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就是管道接缝出的橡胶圈由于常年使用失去弹性或常年处于法兰的夹持之中出现断裂致使密封不严从而出来水资源的严重浪费。既然在外面我们都可以看到水资源的浪费情况,那么,由于给排水的绝大多数管道都在我们看不到的地下,在我们看不到的地下,是不是还会有更多的跑冒滴漏现象呢,答案是肯定的。其实这种水资源的浪费也许就在我们身边,我们不妨检查一下家庭内部的抽水马桶与自来水的阀门看看有没有滴水现象,可不要小看隔一会滴下的一滴水,说不定最后人类的灭亡就因为失去最后的一滴水。在节水方面上海做得是最为出色的,上海的市政府为每位居民的家里都更换了较为先进较为省水的马桶内芯,仅此一项创举一个上海地区就可以每年节省数以亿吨的水资源,为国家做出了重大贡献,也为其他省市做出了表率。
1.2 卫生器具的超压出流造成水资源的隐形浪费
我们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卫生器具都会标定额定水流,这种额定水流就是满足日常生活所必需的水流,给水的额定流量即指器具的出口在单位时间内流出的水的总量。流出水头即指为了保证打开阀门时可以流出额定流量的水流而维持的静水压力。这个压力如果过大,就会在单时间内流现超过设备规定的额定流量,这种情况下就叫做产生了超压出流,超压出流就使水资源产生了浪费。超压出流量就是实际流出的水量与额定水量之间的差值。
1.3 在热水系统的施工设计中,干管循环造成大量的水资源浪费
其实不仅在上述的给水资源中存在严重的浪费,在我国的许多热水系统的设计施工中,水量的浪费也是极为惊人的。这些浪费集中体现在启动热水装置之后,热水并不能马上放出来,这一点相信所有使用过淋浴喷头的人都会有过这种糟糕的经历,一定要在放掉冷水以后,喷头里才会如现我们期待以久的热水。那么这些被我们无情地白白放掉的冷水就被给排水专业称之为无效冷水,这些无效冷水也就是我们所浪费的水量。目前在我国的绝大多数地区仍然在使用这种严重浪费水源的热水设备,据统计全国每年因为这种老式的热水供应而造成的水资源浪费就高达数百亿吨,这真是个惊人的数字。这种情况如果不加以遏止,无形中就给我们本来就缺水的现状带来了更大的压力。
1.4 我国整体的节水意识相对较弱
我国的节水意识直到近十数年才开始大面积普及,应该说水资源相关部门在这方面十分失职,以至我国的许多居民缺乏节水意识,对水资源肆意浪费。并且我国的居民目前极少有使用雨水以及冷凝水的,更为严重的是我国的几乎所有民居楼房都没有循环水的装置。我国相关的节水的政策并不适应节水的现状,一些鼓励节水的措施并内头得到贯彻落实。同时废水的利用率相对较低,建筑中的水工程的建设严重缺乏,导致建筑用水浪费严重。
2.建筑给排水施工中的重要节水技术
2.1 开发利用中水
中水主要就是指各种生活污水和废水经过特殊的处理,在达到相关的规定水质的标准之后,在生活以及市政和环境等不同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应用的非饮用水体。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中水的开发和利用势在必行。这是因为城市生活和生产中污水以及废水的排放量日益加剧,在没有经过任何处理的情况下就会致使水环境受到污染,进一步加剧水资源的短缺,严重制约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危害环境和人们的身体健康。
经过特殊处理的中水,具有水量大以及集中和水质稳定的显著特点,属于可再生的水资源,可以作为市政工程以及工业和农业用水,中水的回收再利用节约水资源的一种重要手段。中水的回收利用在建筑的给排水系统施工中酷友重要的作用,在进行施工的过程中,要根据当地的经济晴况以及环境的现状,把生活污水以及生活废水进行集中收集和净化处理,然后利用在建筑工程的杂用水中,就会减少对饮用水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城市的供水量。
2.2 对热水供应系统进行改善
在城市建筑的热水系统中由于设计以及施工和管理等多方面的因素,导致产生大量的无效冷水的现象。这就要求在我们在进行建筑给水系统的设计时,综合考虑各个方面的因素,尤其是整个系统中的多环路阻力的各种平衡。在进行供热系统的设计时缺乏这方面的考虑就会导致循环系统中离加热设备较近的环路中出现短流的现象,造成这部分环路中的水温下降。
2.3 使用节水型的卫生器具以及配水装置
卫生设备以及配水装置是水源的最终最终的使用单元,是影响整个建筑给排水系统节水效果的直接影响因素。在进行卫生设备以及配水装置的选择时,除了对其价格以及使用对象进行考虑之外,其节水性能也是需要考虑的重因素:
采用延时自闭式以及光电控制式的节水龙头。小便器以及大便器的水箱延时自闭的水龙头会在一定的出水时间后进行自动关闭,这样就可以有效的避免水箱的长流水现场的发生。
2.4 严格控制超压出流造成的水资源浪费
卫生器具中的超压出流现象造成水量的严重浪费,甚至会引发严重的供需矛盾,同时还缩短了阀门以及水龙头的使用寿命,严重影响水量的合理分配。
2.5 设置消防贮水池并进行加压
在城市的高层建筑中,消防用水量远远比不上人们的日常生活用水量,但是其给水系统的设计流量一般都会远远大于生活给水系统的设计流量,因为消防贮水的总量需要满足火灾发生时段之内的用水总量。
3.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和居民对生产生活用水的数量以及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我国的水资源就相对比较匮乏,这就要求在进行建筑的给排水施工中要不断的使用和推广节水新技术。同时要对加强对水资源的持续使用以及保护,在保护水环境平衡的基础上,提高水资源的质量以及再生能力,这就要求在建筑给排水施工中要不断的开发利用新技术,促进我国建筑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獻
[1]彭莹,陈宝龙.建筑给排水方面节水措施的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7).
[2]罗忠民,陈涓涓.节水技术在建筑给排水中的应用[J].西南给排水,2008.5(24).
[3]原妙丽.对建筑给排水节水措施的探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22).
[4]王海瑛,高兴英.对建筑给排水一些节水措施的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20).
[5]宋国新.建筑给排水工程中节水技术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