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市场经济不断深入,城市园林建设日新月异。本在分析建设城市园林必要性的基础上,阐述城市园林的作用,介绍创建城市园林的措施,以为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城市园林;建设;必要性;作用;措施
城市园林是在中国传统园林和现代园林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城市发展,适应城市需要,顺应当代人的需求,以整
个城市辖区为载体,以实现辖区的园林化和建设国家园林城市为目标的一种新型园林建设。其总目标是“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人居和谐”,突出特点是“城中有乡、郊区有镇、城镇有森林、林中有城镇”。
1 建设城市园林的必要性
1.1 保护生态与环境的要求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环境日益恶化,生态失去平衡,空气、水、土壤等资源遭受污染,许多动植物濒临灭绝.森林面积逐步减少,水土流失严重,沙漠化和温室效应等使人类生活品质下降,各种“城市病”威胁人的健康。各种环境危机促使人类意识到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道路。建设园林城市,可有效维护生物多样性鹤.使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
1.2 发展民族文化特色的要求
由于信息传播和网络化的发展,造成文化国际化倾向的加剧。城市和建筑的标准化和商品化,使建筑和城市特色
逐步消失,城市面貌干篇一律,文脉难以继承,民族文化逐步失落。文化是衡量经济和技术进步的真正尺度,只有文化的发展,才能进一步带动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在科技和经济国际化的时代,更加要求文化的民族化、地方化和多样化。园林由于贴近人的生活,承载着大量历史文化的积淀,反映当地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建造园林所用材料,如植物、山石等具有地方特色,因而有利于产生具有民族化、地方化的效果。中国园林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在发展过程中产生许多不同的地方流派和民族风格,对东亚国家和欧洲的园林曾产生过巨大的影响,这些传统特色要很好地继承和发扬。
1.3 城市化程度提高的要求
城市化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城市化程度的提高会促进经济的发展。1998年我国城镇人口约占30%,据预测,到
2030年可达60%。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将会使小城市增多,大城市扩大。城市是大量人口聚居的地方.城市生态环境的好坏,对市民的身心健康影响至深 。因此,城市园林的建设也越来越重要。
1.4 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的要求
据统计,我国6o岁以上的老人已达1.3亿,占总人口的10%,至2020年将达到16%,进入老年型国家的行列。老龄化社会将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退休制度、劳保制度、社会福利政策、医疗保健、保险业及居住环境等嗍。同时对园林建设也提出更多的要求,从公园和绿地的分布、服务半径到园内的布局、设施,都要求能适合老年人生活的需要,以创造一个有利于老年人身心健康的环境。
1.5 人类生活方式的要求
随着经济的增长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劳动生产效率提高,使工作时间缩短,人们的闲暇时间增多。面对紧张快节
奏的工作,人们迫切需要利用闲暇时间放松身心,消除疲劳。因此,需加快城市园林建设的步伐,以满足人对绿色、自然环境的迫切需求。
2 城市园林的作用
2.1 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园林城市是由形态功能各异的公园、绿地构成的总体。无论具何形态和功能,都应把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作为首要
建设目标。城市园林应拥有很高的园林绿地率,其标准以能够保持城市生态平衡为准,要加快园林绿地的建设步伐,以适应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需要同。不仅要在人口密集的城市中心区发展公园、绿地,同时还要大力发展郊区的公园、绿地、风景区和生态林地。城市园林建设中,都应坚持以使用植物材料、种植高大乔木、复层种植为主,减少硬质铺装和大面积的纯草坪,以利于发挥最大的生态效益。在植保方面要严格限制使用有污染的药物,大力推广无污染的综合防治办法。
2.2 美化人居环境、美化市容
城市里高楼林立、车行如梭、烟尘弥漫、工作节奏很快,缺乏自然美和宁静感,易使人产生压抑感和疲劳感。回归自然已成为人类的一项重要追求。把大量具有自然气息的花草树木引进城市,按照园林手法加以组合栽植,形成美好的自然景色,美化人居环境、美化市容。美好的园林景色,不仅能满足人们的观赏需求,由于其能产生负氧离子,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们的生理需求,有益于身心健康。同时,美好的市容风貌,利于吸引人才和资金,利于经济、文化和科技事业的发展。为创造美好的人居环境和市容,仅依靠有限的公园是不够的,必须把居住区、单位庭院、道路河道及隔离防护的绿地等处都加以园林化。
2.3 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生活需要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园林除了满足人类的物质需求外,还满足了精神生活需求,是人类游玩、健身的重要
场所。目前的问题是现有公园的数量和所能提供的活动项刘成邦:城市园林建设研究目都已不能适应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生活需求。因此,要尽快增建新的公园,在居住小区、单位庭院绿地中适当增加文化设施,以便于就近参与活动,建设体育公园、音乐绘画公园、科技公园等,以满足更多人的需要。
2.4 发展郊区园林。引导农民调整农业结构
仅在城市中心地区发展园林,不能很好地解决城市生态问题,也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因此,园林的建设势必要
扩展到郊区。要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绿色产业,使之发挥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2.5 防灾避灾的场所
城市里楼房林立,人烟密集,一旦出现地震、火灾等灾害,必须有就近可疏散的防灾场所,这是城市建设者必须设法解决的一个大问题。城市中的公园和绿地在平常时期供人游玩,非常时期就是绝好的避灾场所。
2.6 发挥保持城市可持续利用功能
城市是用大量物化劳动建成的载体,应该想方设法使之能够永续利用,使之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发挥重大作用。
一个城市能否永续利用,其环境质量是很重要的因素,而园林绿化的数量和质量又是环境质量的决定性因素。如果在足够的公园和绿地中创造出优美的景观,不仅能起到净化美化环境的作用,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提高市民素质的作用,另外,还能使城市房地产增值,城市的品位和档次提升,这些有形和无形的作用,促进城市永葆青春,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 。
3 创建城市园林的措施
3.1 园林绿地规划
根据国家绿地规划要求,借鉴国外城市绿化的成功经验,改变过去用绿化点缀城市、见缝插针的城市绿化模式,
着重于整体城市大环境建设和整体规划,在结合大规模市政建设和旧城区改造的同时,同步进行高质量、高标准的园林城市建设。
3.2 设计创新
中国传统园林凝聚了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都受到人们的喜爱,其风格、技艺在世界上也是独树一帜,应很
好地加以继承,将其引入现代园林,使之发扬光大。要继承中国传统园林,绝不能简单地模拟仿建,必须大力创新,否则就没有生命力。为实现创新,很重要的一点是园林设计师要转变认识、放开眼界。转变认识,就是要从狭隘的园的圈子中摆脱出来;放开眼界,则是审视城市的整体环境,搞好景观环境设计。园林是环境的主体,环境中除有由植被、山石、水体、建筑构成的园林外,还有雕塑、道路、灯光、游乐设施以及标志物等物体.并且还要联系每一个空间环境的艺术设计,将环境中的诸多因素从位置、体量到色彩处理得和谐,与园林浑然一体。这就要求不仅要注重平面绿化,还要注重立体绿化;不仅要进行地面绿化,有条件的地方还耍力争搞好屋顶和阳台的绿化。这样做不仅增加景观,扩大观赏面,更重要的是由于覆盖率的提高,有利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状况,能够更好地发挥大园林的作用㈣。城市园林的设计要讲求风格。风格是由地理、历史、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及
造园所使用的材料等诸多因素构成的,而且是经过较长的时间积淀形成。其中,地理气候条件是最大限制因素,而文化艺术则是最积极活跃的因素。
3.3 将群众参与法制相结合
建城市园林是一项公益事业,具有社会性、群众性,无法离开社会和群众的支持。为使群众能热爱并积极参与。应以多种方式广泛地进行有关园林绿化和人类关系的宣传教育,进行有关植物种养知识的宣传教育,以提高其认识.培育其兴趣,力争把爱护园林绿化形成社会风气,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更重要的是要制定相应政策,大力倡导社会、单位及个人出资搞好各个地区绿地的园林建设,或投资兴建各种类型的公园和风景区。同时要大力加强园林绿化的法制力度,使各项事业的进展都行之有效。
3.4 加大人才培养的力度
创造富有特色的城市景观.必须依靠科学、依靠党的政策,特别是依靠科技人才去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因此,根据社会的需要,应多渠道、多方位地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园林绿化事业所需人才是多类型、多档次的,要按所需类型、档次分别加以培养。既要注重学校培养,也要注重实践自学培养和继续教育培养。在培养过程中。除了进行知识性、业务性教育外,更要重视品德教育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培养其具有专业的知识和强烈的事业心。
3.S 搞好园林事业的改革开放
园林系统都是按事业单位加以管理,此種做法很不适应大现代园林建设发展的需要。应该根据政事分离、政企分
离、重心下移的原则进行体制改革,从体制、机制上实现根本性的转变。在政策上鼓励社会、单位和个人兴办园林事业,从事园林设计施工和苗木经营等活动。可以预期,通过园林事业的改革开放,定会使园林城市蓬勃发展。创建园林城市,即建成适合人们高质量生活、工作、游憩的生态环境,也称为绿色城市,是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满足群众需求的唯一途径,才能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走进世界先进行列。
关键词:城市园林;建设;必要性;作用;措施
城市园林是在中国传统园林和现代园林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城市发展,适应城市需要,顺应当代人的需求,以整
个城市辖区为载体,以实现辖区的园林化和建设国家园林城市为目标的一种新型园林建设。其总目标是“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人居和谐”,突出特点是“城中有乡、郊区有镇、城镇有森林、林中有城镇”。
1 建设城市园林的必要性
1.1 保护生态与环境的要求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环境日益恶化,生态失去平衡,空气、水、土壤等资源遭受污染,许多动植物濒临灭绝.森林面积逐步减少,水土流失严重,沙漠化和温室效应等使人类生活品质下降,各种“城市病”威胁人的健康。各种环境危机促使人类意识到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道路。建设园林城市,可有效维护生物多样性鹤.使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
1.2 发展民族文化特色的要求
由于信息传播和网络化的发展,造成文化国际化倾向的加剧。城市和建筑的标准化和商品化,使建筑和城市特色
逐步消失,城市面貌干篇一律,文脉难以继承,民族文化逐步失落。文化是衡量经济和技术进步的真正尺度,只有文化的发展,才能进一步带动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在科技和经济国际化的时代,更加要求文化的民族化、地方化和多样化。园林由于贴近人的生活,承载着大量历史文化的积淀,反映当地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建造园林所用材料,如植物、山石等具有地方特色,因而有利于产生具有民族化、地方化的效果。中国园林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在发展过程中产生许多不同的地方流派和民族风格,对东亚国家和欧洲的园林曾产生过巨大的影响,这些传统特色要很好地继承和发扬。
1.3 城市化程度提高的要求
城市化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城市化程度的提高会促进经济的发展。1998年我国城镇人口约占30%,据预测,到
2030年可达60%。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将会使小城市增多,大城市扩大。城市是大量人口聚居的地方.城市生态环境的好坏,对市民的身心健康影响至深 。因此,城市园林的建设也越来越重要。
1.4 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的要求
据统计,我国6o岁以上的老人已达1.3亿,占总人口的10%,至2020年将达到16%,进入老年型国家的行列。老龄化社会将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退休制度、劳保制度、社会福利政策、医疗保健、保险业及居住环境等嗍。同时对园林建设也提出更多的要求,从公园和绿地的分布、服务半径到园内的布局、设施,都要求能适合老年人生活的需要,以创造一个有利于老年人身心健康的环境。
1.5 人类生活方式的要求
随着经济的增长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劳动生产效率提高,使工作时间缩短,人们的闲暇时间增多。面对紧张快节
奏的工作,人们迫切需要利用闲暇时间放松身心,消除疲劳。因此,需加快城市园林建设的步伐,以满足人对绿色、自然环境的迫切需求。
2 城市园林的作用
2.1 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园林城市是由形态功能各异的公园、绿地构成的总体。无论具何形态和功能,都应把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作为首要
建设目标。城市园林应拥有很高的园林绿地率,其标准以能够保持城市生态平衡为准,要加快园林绿地的建设步伐,以适应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需要同。不仅要在人口密集的城市中心区发展公园、绿地,同时还要大力发展郊区的公园、绿地、风景区和生态林地。城市园林建设中,都应坚持以使用植物材料、种植高大乔木、复层种植为主,减少硬质铺装和大面积的纯草坪,以利于发挥最大的生态效益。在植保方面要严格限制使用有污染的药物,大力推广无污染的综合防治办法。
2.2 美化人居环境、美化市容
城市里高楼林立、车行如梭、烟尘弥漫、工作节奏很快,缺乏自然美和宁静感,易使人产生压抑感和疲劳感。回归自然已成为人类的一项重要追求。把大量具有自然气息的花草树木引进城市,按照园林手法加以组合栽植,形成美好的自然景色,美化人居环境、美化市容。美好的园林景色,不仅能满足人们的观赏需求,由于其能产生负氧离子,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们的生理需求,有益于身心健康。同时,美好的市容风貌,利于吸引人才和资金,利于经济、文化和科技事业的发展。为创造美好的人居环境和市容,仅依靠有限的公园是不够的,必须把居住区、单位庭院、道路河道及隔离防护的绿地等处都加以园林化。
2.3 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生活需要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园林除了满足人类的物质需求外,还满足了精神生活需求,是人类游玩、健身的重要
场所。目前的问题是现有公园的数量和所能提供的活动项刘成邦:城市园林建设研究目都已不能适应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生活需求。因此,要尽快增建新的公园,在居住小区、单位庭院绿地中适当增加文化设施,以便于就近参与活动,建设体育公园、音乐绘画公园、科技公园等,以满足更多人的需要。
2.4 发展郊区园林。引导农民调整农业结构
仅在城市中心地区发展园林,不能很好地解决城市生态问题,也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因此,园林的建设势必要
扩展到郊区。要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绿色产业,使之发挥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2.5 防灾避灾的场所
城市里楼房林立,人烟密集,一旦出现地震、火灾等灾害,必须有就近可疏散的防灾场所,这是城市建设者必须设法解决的一个大问题。城市中的公园和绿地在平常时期供人游玩,非常时期就是绝好的避灾场所。
2.6 发挥保持城市可持续利用功能
城市是用大量物化劳动建成的载体,应该想方设法使之能够永续利用,使之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发挥重大作用。
一个城市能否永续利用,其环境质量是很重要的因素,而园林绿化的数量和质量又是环境质量的决定性因素。如果在足够的公园和绿地中创造出优美的景观,不仅能起到净化美化环境的作用,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提高市民素质的作用,另外,还能使城市房地产增值,城市的品位和档次提升,这些有形和无形的作用,促进城市永葆青春,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 。
3 创建城市园林的措施
3.1 园林绿地规划
根据国家绿地规划要求,借鉴国外城市绿化的成功经验,改变过去用绿化点缀城市、见缝插针的城市绿化模式,
着重于整体城市大环境建设和整体规划,在结合大规模市政建设和旧城区改造的同时,同步进行高质量、高标准的园林城市建设。
3.2 设计创新
中国传统园林凝聚了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都受到人们的喜爱,其风格、技艺在世界上也是独树一帜,应很
好地加以继承,将其引入现代园林,使之发扬光大。要继承中国传统园林,绝不能简单地模拟仿建,必须大力创新,否则就没有生命力。为实现创新,很重要的一点是园林设计师要转变认识、放开眼界。转变认识,就是要从狭隘的园的圈子中摆脱出来;放开眼界,则是审视城市的整体环境,搞好景观环境设计。园林是环境的主体,环境中除有由植被、山石、水体、建筑构成的园林外,还有雕塑、道路、灯光、游乐设施以及标志物等物体.并且还要联系每一个空间环境的艺术设计,将环境中的诸多因素从位置、体量到色彩处理得和谐,与园林浑然一体。这就要求不仅要注重平面绿化,还要注重立体绿化;不仅要进行地面绿化,有条件的地方还耍力争搞好屋顶和阳台的绿化。这样做不仅增加景观,扩大观赏面,更重要的是由于覆盖率的提高,有利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状况,能够更好地发挥大园林的作用㈣。城市园林的设计要讲求风格。风格是由地理、历史、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及
造园所使用的材料等诸多因素构成的,而且是经过较长的时间积淀形成。其中,地理气候条件是最大限制因素,而文化艺术则是最积极活跃的因素。
3.3 将群众参与法制相结合
建城市园林是一项公益事业,具有社会性、群众性,无法离开社会和群众的支持。为使群众能热爱并积极参与。应以多种方式广泛地进行有关园林绿化和人类关系的宣传教育,进行有关植物种养知识的宣传教育,以提高其认识.培育其兴趣,力争把爱护园林绿化形成社会风气,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更重要的是要制定相应政策,大力倡导社会、单位及个人出资搞好各个地区绿地的园林建设,或投资兴建各种类型的公园和风景区。同时要大力加强园林绿化的法制力度,使各项事业的进展都行之有效。
3.4 加大人才培养的力度
创造富有特色的城市景观.必须依靠科学、依靠党的政策,特别是依靠科技人才去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因此,根据社会的需要,应多渠道、多方位地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园林绿化事业所需人才是多类型、多档次的,要按所需类型、档次分别加以培养。既要注重学校培养,也要注重实践自学培养和继续教育培养。在培养过程中。除了进行知识性、业务性教育外,更要重视品德教育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培养其具有专业的知识和强烈的事业心。
3.S 搞好园林事业的改革开放
园林系统都是按事业单位加以管理,此種做法很不适应大现代园林建设发展的需要。应该根据政事分离、政企分
离、重心下移的原则进行体制改革,从体制、机制上实现根本性的转变。在政策上鼓励社会、单位和个人兴办园林事业,从事园林设计施工和苗木经营等活动。可以预期,通过园林事业的改革开放,定会使园林城市蓬勃发展。创建园林城市,即建成适合人们高质量生活、工作、游憩的生态环境,也称为绿色城市,是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满足群众需求的唯一途径,才能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走进世界先进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