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剧情简介】
天高地远穷甲天下的西海固。这是一个从黄土地里刨出来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王燕身上所发生的事情,在西海固那些渴望求学的孩子们身上几乎都发生过——学校的孩子们几乎每天都要朗读一首绿意盎然的小诗:“我家住在小山村,/清晨太阳从东方慢慢升起,/阳光洒在山坡上,/洒在森林里,/野花一朵朵遍地开放。/蝴蝶来了,/蜜蜂也来了。/夜晚月亮悄悄地把月光带进村子,/星星眨着眼睛,/好像在听老奶奶讲故事……”,但对于生活在一片光秃秃的黄土地上的孩子们来说,绿色只是他们的一个梦。
学校放暑假那天,王老师告诉大家,开学的时候,每人要交24.8元的学杂费。12岁的王燕生活在一个贫困的家庭里,家里有三个孩子上学,七十多块钱对于这个贫困的家庭不是一个小数字。和许多贫困的家庭在遇到类似的事情时会做出的选择一样,妈妈告诉她,为了保证两个弟弟上学,下个学期她不要再去上学了。于是,本片的故事就真正开始了。
生活在漫漫黄土地上的王燕要通过自己的聪明和努力,在一个暑假里把自己下个学期的学杂费挣出来。王燕从十个鸡蛋开始了她艰难而富有想象力的积累“财富”的过程。她把这十个鸡蛋拿到集上换回了三块钱。当妈妈逼她前去相亲的时候,她从前来相亲的男孩那儿用这笔钱买到了一支漂亮的笔。在老师那儿,这支笔卖到了五块钱,她又拿这五块钱到集上赊了一只小羊,把养大的小羊卖掉以后,她可以挣到去水固的路费,在那儿,生长着一大片绿色的枸杞林,摘一斤枸杞,她可以挣到两毛钱……追求梦想的路永远都是这么一波三折,但正是在这波折中一个农家女孩顽强的生命力和意志力才显得如此生动和鲜活。历经艰难,王燕终于扑进了那片绿色的海洋。
而同样还没读完小学的女孩三花却屈从了命运的安排,辍学回家并听话地出嫁。当她出嫁那天,王燕送给她一只笔,也给她留下了对知识的渴望。
与此同时,随着国家开发西部步伐的加快,当地孩子上学也得到更多外部的资助。新学期开始的时候,王燕和其他孩子一起迈进了学校的大门。在那片黄土地上,又一次响起了歌颂绿色的小诗,象征着这片土地绿色的希望。
全片通过一个自强不息的女孩挣学费的故事,展示了西部儿童渴望知识、自强自立、积极向上的精神,歌颂了西部人民生生不息、健康顽强的生命力,同时,呼唤人们更多地关注西部,关注西部的教育和孩子,是一部充满了生动细节和情趣的主旋律影片。
【经典镜头】
追逐阳光的故事
场景一:一面红旗迎风飘扬,镜头缓缓降下。这是一座简陋的学校操场,操场的中央立着篮球架,周围是低矮的土墙,墙外几乎寸草不生,远处是高低不平的黄土丘陵,还有被洪水冲出的深深的沟壑。
这是《上学路上》的第一个镜头,也是对故事背景的交代,干旱贫瘠的西北黄土地,再确切点就是宁夏西海固,一片昏黄的背景中,鲜艳的红旗昭示着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一个叫王燕的普通而倔强的孩子,为了能够继续留在这所简陋的乡村小学读书,开始了自己挣24.8元学杂费的曲折历程。
导演解析:在我看来,《上学路上》我不在乎一个西海固的孩子求学的精神如何感动人,我更在乎她是怎么一点点赚到学杂费的。我愿意拍这部电影,是因为这个剧本本身技巧娴熟,我有热情,是因为我还比较喜欢故事里那个实实在在的小王燕,我被她追逐阳光的故事打动了。
王燕的“第一桶金”
场景二:一只母鸡卧在窝里,王燕守候在一边等着它下蛋。大瓜二瓜跑来掏走了鸡蛋。大瓜二瓜跑开,王燕在后面追:别跑别跑,给我。王燕生气地回到院子,正好一只母鸡不慌不忙走过来。王燕高兴地跑向鸡窝。她看着鸡蛋笑了,小心翼翼地拿起鸡蛋。
王燕虽然埋怨妈妈重男轻女,但当母亲让她自己挣钱上学的时候,却没有一句争辩,而是开始认真策划着自己的挣钱计划,想去摘枸杞可连车费都没有。于是她想到了卖鸡蛋。十个鸡蛋三块,王燕在自己挣学费的路上挖到了“第一桶金”。
导演解析:第一次在预旺的集市上看见两个买农具的人,因为价钱没有说好,谈崩了。其实双方都有买卖之意,只是碍于面子。这时一个长须老者上前帮他二人说价撮合。这种说客俗称“牙行”,即买卖中介。他是以此为生的,他是最早的服务行业,他是最早的第三产业,他是交易中最复杂的人际关系的最高境界。
只有走进西海固,你才能明白当地人的精明和商业头脑,“一个鸡蛋走出五华里就能变成五块钱”,是当地人的一个信条,王燕的挣钱经历也就是从十个鸡蛋开始,卖了鸡蛋、买了笔,又从老师那里“赚了”五块钱。
【相关链接】
《上学路上》是《马燕日记》的电影版。马燕,宁夏回族自治区同心县预旺镇张家树小学学生(现已上了预旺中学),五年级时,因为家贫,马燕辍学。马燕的命运是无数西海固女孩的缩影:上过几年学,多少识几个字,辍学回家,十四五岁嫁人,二十几岁就可能是一大堆孩子的年轻妈妈。但马燕的命运神话般地在一个夜晚改变:当法国公使夫人到西海固参观的时候,马燕的妈妈,一个精明的农村妇女,把马燕写的三本日记塞到了公使夫人手里。不久,这三本日记通过法国驻华记者韩石到了法国,先在法国《解放报》上发表,引起法国社会哄动,然后正式出版,在欧洲成为畅销书,先后被翻译成六国文字,最近又“出口转内销”回到了中国。而马燕,小小的年纪就在法国有了一大笔的财产,在她18岁成人之前,法国出版社每月给她500元人民币,这在当地是一笔不小的财富。马燕重新上了学,她一家的命运也从此彻底改变。
天高地远穷甲天下的西海固。这是一个从黄土地里刨出来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王燕身上所发生的事情,在西海固那些渴望求学的孩子们身上几乎都发生过——学校的孩子们几乎每天都要朗读一首绿意盎然的小诗:“我家住在小山村,/清晨太阳从东方慢慢升起,/阳光洒在山坡上,/洒在森林里,/野花一朵朵遍地开放。/蝴蝶来了,/蜜蜂也来了。/夜晚月亮悄悄地把月光带进村子,/星星眨着眼睛,/好像在听老奶奶讲故事……”,但对于生活在一片光秃秃的黄土地上的孩子们来说,绿色只是他们的一个梦。
学校放暑假那天,王老师告诉大家,开学的时候,每人要交24.8元的学杂费。12岁的王燕生活在一个贫困的家庭里,家里有三个孩子上学,七十多块钱对于这个贫困的家庭不是一个小数字。和许多贫困的家庭在遇到类似的事情时会做出的选择一样,妈妈告诉她,为了保证两个弟弟上学,下个学期她不要再去上学了。于是,本片的故事就真正开始了。
生活在漫漫黄土地上的王燕要通过自己的聪明和努力,在一个暑假里把自己下个学期的学杂费挣出来。王燕从十个鸡蛋开始了她艰难而富有想象力的积累“财富”的过程。她把这十个鸡蛋拿到集上换回了三块钱。当妈妈逼她前去相亲的时候,她从前来相亲的男孩那儿用这笔钱买到了一支漂亮的笔。在老师那儿,这支笔卖到了五块钱,她又拿这五块钱到集上赊了一只小羊,把养大的小羊卖掉以后,她可以挣到去水固的路费,在那儿,生长着一大片绿色的枸杞林,摘一斤枸杞,她可以挣到两毛钱……追求梦想的路永远都是这么一波三折,但正是在这波折中一个农家女孩顽强的生命力和意志力才显得如此生动和鲜活。历经艰难,王燕终于扑进了那片绿色的海洋。
而同样还没读完小学的女孩三花却屈从了命运的安排,辍学回家并听话地出嫁。当她出嫁那天,王燕送给她一只笔,也给她留下了对知识的渴望。
与此同时,随着国家开发西部步伐的加快,当地孩子上学也得到更多外部的资助。新学期开始的时候,王燕和其他孩子一起迈进了学校的大门。在那片黄土地上,又一次响起了歌颂绿色的小诗,象征着这片土地绿色的希望。
全片通过一个自强不息的女孩挣学费的故事,展示了西部儿童渴望知识、自强自立、积极向上的精神,歌颂了西部人民生生不息、健康顽强的生命力,同时,呼唤人们更多地关注西部,关注西部的教育和孩子,是一部充满了生动细节和情趣的主旋律影片。
【经典镜头】
追逐阳光的故事
场景一:一面红旗迎风飘扬,镜头缓缓降下。这是一座简陋的学校操场,操场的中央立着篮球架,周围是低矮的土墙,墙外几乎寸草不生,远处是高低不平的黄土丘陵,还有被洪水冲出的深深的沟壑。
这是《上学路上》的第一个镜头,也是对故事背景的交代,干旱贫瘠的西北黄土地,再确切点就是宁夏西海固,一片昏黄的背景中,鲜艳的红旗昭示着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一个叫王燕的普通而倔强的孩子,为了能够继续留在这所简陋的乡村小学读书,开始了自己挣24.8元学杂费的曲折历程。
导演解析:在我看来,《上学路上》我不在乎一个西海固的孩子求学的精神如何感动人,我更在乎她是怎么一点点赚到学杂费的。我愿意拍这部电影,是因为这个剧本本身技巧娴熟,我有热情,是因为我还比较喜欢故事里那个实实在在的小王燕,我被她追逐阳光的故事打动了。
王燕的“第一桶金”
场景二:一只母鸡卧在窝里,王燕守候在一边等着它下蛋。大瓜二瓜跑来掏走了鸡蛋。大瓜二瓜跑开,王燕在后面追:别跑别跑,给我。王燕生气地回到院子,正好一只母鸡不慌不忙走过来。王燕高兴地跑向鸡窝。她看着鸡蛋笑了,小心翼翼地拿起鸡蛋。
王燕虽然埋怨妈妈重男轻女,但当母亲让她自己挣钱上学的时候,却没有一句争辩,而是开始认真策划着自己的挣钱计划,想去摘枸杞可连车费都没有。于是她想到了卖鸡蛋。十个鸡蛋三块,王燕在自己挣学费的路上挖到了“第一桶金”。
导演解析:第一次在预旺的集市上看见两个买农具的人,因为价钱没有说好,谈崩了。其实双方都有买卖之意,只是碍于面子。这时一个长须老者上前帮他二人说价撮合。这种说客俗称“牙行”,即买卖中介。他是以此为生的,他是最早的服务行业,他是最早的第三产业,他是交易中最复杂的人际关系的最高境界。
只有走进西海固,你才能明白当地人的精明和商业头脑,“一个鸡蛋走出五华里就能变成五块钱”,是当地人的一个信条,王燕的挣钱经历也就是从十个鸡蛋开始,卖了鸡蛋、买了笔,又从老师那里“赚了”五块钱。
【相关链接】
《上学路上》是《马燕日记》的电影版。马燕,宁夏回族自治区同心县预旺镇张家树小学学生(现已上了预旺中学),五年级时,因为家贫,马燕辍学。马燕的命运是无数西海固女孩的缩影:上过几年学,多少识几个字,辍学回家,十四五岁嫁人,二十几岁就可能是一大堆孩子的年轻妈妈。但马燕的命运神话般地在一个夜晚改变:当法国公使夫人到西海固参观的时候,马燕的妈妈,一个精明的农村妇女,把马燕写的三本日记塞到了公使夫人手里。不久,这三本日记通过法国驻华记者韩石到了法国,先在法国《解放报》上发表,引起法国社会哄动,然后正式出版,在欧洲成为畅销书,先后被翻译成六国文字,最近又“出口转内销”回到了中国。而马燕,小小的年纪就在法国有了一大笔的财产,在她18岁成人之前,法国出版社每月给她500元人民币,这在当地是一笔不小的财富。马燕重新上了学,她一家的命运也从此彻底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