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国的改革发展到了攻坚阶段,重温邓小平理论,对于我们复兴中华民族,坚定中国梦有着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邓小平理论;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世界
党的十八大指出了复兴中华民族实现中国梦的伟大而令人向往的目标。应该说,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我们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与辉煌,但这离我们伟大的理想还有一段的距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的说法,中国的发展已经到了攻坚阶段,如何使中国冲出去,实现中国梦,我们还需要有新的思路、新的思维。笔者今天就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提出自己的认识。意在通过对邓小平理论的重新学习,目的是如何认识我们在新形势下,解决我们面临的新问题新任务。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解决了中国的温饱问题,走向了富国强民的振兴之路,所以,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我国要复兴中华民族,实现中国梦,该怎么办?我想,通过对邓小平理论的形成问题的重新学习,应该对我们有新的启发。
邓小平理论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它不仅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则和基本精神、而且对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路线、方针、政策有新的概括和总结,从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阐述了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形成了一整套新时期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体系,进而成为我们社会主义建设的行动指南——邓小平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是邓小平理论产生的理论基础
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而毛泽东思想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经过艰苦卓绝的实践探索而总结出来的革命和建设理论;实践证明,这个理论是一条真理,从实践上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性。
随着社会主义的不断完善、社会主义自身又面临一个现实的问题,这就是如何解决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一系列矛盾,很显然,诞生于19世纪四十年代的马克思主义不可能解决我们今天所面临的所有问题,何况马克思主义诞生时,还没有作为一种制度的社会主义,(1871年的巴黎公社仅是社会主义的一种尝试),社会主义要发展,就必须解决社会主义所面临的各种矛盾,而解决这个矛盾的前提是要有一个科学的理论,那么,这个科学理论是怎样建立?他要以哪个理论作为自己的思想理论基础?他立足于什么样的实际?
邓小平同志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战略家的远见卓识,旗帜鲜明地指出:“中国要搞好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必须改革开放,必须实事求是,这就从根本上说明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仍然是我们的行动指南,但是必须发展,两个“凡是”、教条主义不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我们的一切理论必须立足于中国实际,并把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灵活地、实事求是地和中国实践结合起来,真正在这个基本原则指导下,经过二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我们党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并且在这个科学理论的指导下,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一步一个脚印,他所取得的成就为世人瞩目。
邓小平理论概括起来,就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上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并把这一原理概括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就为以后我们的改革,作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它能使我们彻底解除思想上的种种禁锢和束缚,胆子放大;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上,从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等方面,首先肯定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同时他根据我们今天所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又不拘泥一些具体论述,而是在这个基本原则的指导下,科学地提出了“不吃大锅饭”、“按劳分配”、肯定社會主义经济是市场经济、鼓励竞争、尊重价值规律、提倡“多劳多得”、“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为手段实现共同富裕,生产关系只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而不能超越和落后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事实证明:正是在这些科学理论的指导下,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使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进一步完善,从而使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
在科学社会主义的问题上,邓小平同志旗帜鲜明地指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的立国之本,任何时候我们都必须坚持,“谁否认这一点,谁就下台”,这一理论的提出正是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下而总结出来的。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是国家政权问题,中国的历史和现实都已证明:只有四项基本原则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除此之外,别无良策,而四项基本原则的提出,恰恰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而得出的必然结论。正是在这一基本原则指导下,邓小平同志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把“三个有利于”作为衡量我们一切工作的行为准则,根据唯物辩证法提出来改革开放论,同时有关新时期的理论建设、思想、文化建设,党风建设、廉政建设、党政机构和作风建设、法制、教育、宗教等等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都进行了论述,形成了一套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需要的科学社会主义新的理论体系。
由此可见,邓小平理论的理论基础是在充分继承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之上而提出来的,这个理论的提出不仅没有否定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而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并使之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同时,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更进一步抨击了关于“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和“马克思主义消亡论”的论调,更进一步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是一个颠扑不破的科学理论。
二、中国国情是邓小平理论产生的实现基础
邓小平理论的实现基础就是中国国情,由于小平同志具有超凡的洞察力,加之他心系与人民(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邓小平同志语),毕生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敢于向传统观念挑战,善于了解实际,所以,他才能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关键时候,提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路线、方针、政策。 针对人口多,底子薄这一中国基本国情,邓小平同志从总体上提出了我们的社会主义要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科学论断,这一科学命题,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上分析,就是一切主观意识必须立足于中国国情这一客观实在,一切教条主义、经验主义、主观主义、悲观主义都是没有根据的,都是不可取的;同时,邓小平同志在这一科学论断的指导下,又具体提出,我们现在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因此,在具体行动指南上,要制定“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在社会主义划分的主要问题上明确指出:经济建设为中心,我们的一切工作都要为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服务;针对我国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力发展落后的实际,提出来改革开放也是解放生产力的科学论断;针对80年代中期的资产阶级自由化倾向,明确指出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的立国之本,这一点任何时候不能动摇,针对国际形势的变化,冷战结束,和平发展已成为当代国际形势的主体这一客观事实明确提出:抓住机遇,开放搞活,迎接挑战,面向未来;面对1956年以来的农村集体“大鍋饭”以及全国其他行业“吃大锅饭”的问题,邓小平同志果断地从农业入手,大胆地实行了“农村集体承包责任制”,搞活了农业、富裕了农民;同时又有步骤地、审慎地把这一成功经验借鉴到工业、商业等等其他领域,这就为打破过去僵死的计划体制而成功地走向市场经济奠定了物质基础;针对分配上的“平均主义”明确提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并通过此途径,“达到共同富裕”;针对社会风气地下,道德素质下降,社会腐败等丑恶现象的不出现,明确提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要求;针对人们思想僵化,明确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并在90年代就姓“资”姓“社”的问题进一步升华为“三个有利于”的科学理论;针对少数党员干部堕落腐化而在人民群众中造成的恶劣影响,指出:不仅要加强党的领导,而且要改善党的领导;针对民族、宗教、艺术以及历史遗留问题,都做出了具有深远影响的科学论断;在国家主权问题上,他发挥了外交家的胆略和气魄,果断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香港的和平回归后进一步稳定和繁荣,更加雄辩地证明了邓小平理论中这一创举的科学性和伟大性,同时,为澳门、台湾的回归祖国做出了典范。
不仅如此,在关于市场经济的具体运作上,还提出一些建设性意义的理论:如社会主义可以搞“经济特区”,可以搞好股份制,打破“铁饭碗”,允许企业破产、兼并等等,这些理论为我们下一步深入企业改革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其他诸如在军事上,根据当前国际形势的变化,提出裁军一百万的决议,针对我国教育落后,人口文化水平低下,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要下力气,抓好教育,并提出教育要“三个面向”,针对我国科技落后的现实状况,明确提出“科教兴国”的伟大号召,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
在外交上,小平同志针对国际大气候的变化,适应调整我国的对外政策,使我国在国际大舞台上,广结朋友,同时,开始扮演重要角色。
综上所述,邓小平理论的实现基础扎根于中国的实际,正是基于这一点,使邓小平理论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总之,邓小平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没有机械地、教条地照搬这些理论,而是在充分坚持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之上,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则和精髓为指南,实事求是地分析了国际国内的实际,灵活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和中国的实际结合起来,再以他革命家、理论家的果敢、远见和智慧,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形成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并能使之作为我们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伟大旗帜,正是在这个旗帜的指导下,是我们的改革开放以及整个社会主义事业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今天我们重温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背景和科学内涵,对于我们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我们有信心、有能力,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新的中央集体领导下,攻坚克难,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关键词】邓小平理论;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世界
党的十八大指出了复兴中华民族实现中国梦的伟大而令人向往的目标。应该说,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我们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与辉煌,但这离我们伟大的理想还有一段的距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的说法,中国的发展已经到了攻坚阶段,如何使中国冲出去,实现中国梦,我们还需要有新的思路、新的思维。笔者今天就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提出自己的认识。意在通过对邓小平理论的重新学习,目的是如何认识我们在新形势下,解决我们面临的新问题新任务。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解决了中国的温饱问题,走向了富国强民的振兴之路,所以,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我国要复兴中华民族,实现中国梦,该怎么办?我想,通过对邓小平理论的形成问题的重新学习,应该对我们有新的启发。
邓小平理论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它不仅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则和基本精神、而且对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路线、方针、政策有新的概括和总结,从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阐述了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形成了一整套新时期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体系,进而成为我们社会主义建设的行动指南——邓小平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是邓小平理论产生的理论基础
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而毛泽东思想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经过艰苦卓绝的实践探索而总结出来的革命和建设理论;实践证明,这个理论是一条真理,从实践上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性。
随着社会主义的不断完善、社会主义自身又面临一个现实的问题,这就是如何解决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一系列矛盾,很显然,诞生于19世纪四十年代的马克思主义不可能解决我们今天所面临的所有问题,何况马克思主义诞生时,还没有作为一种制度的社会主义,(1871年的巴黎公社仅是社会主义的一种尝试),社会主义要发展,就必须解决社会主义所面临的各种矛盾,而解决这个矛盾的前提是要有一个科学的理论,那么,这个科学理论是怎样建立?他要以哪个理论作为自己的思想理论基础?他立足于什么样的实际?
邓小平同志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战略家的远见卓识,旗帜鲜明地指出:“中国要搞好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必须改革开放,必须实事求是,这就从根本上说明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仍然是我们的行动指南,但是必须发展,两个“凡是”、教条主义不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我们的一切理论必须立足于中国实际,并把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灵活地、实事求是地和中国实践结合起来,真正在这个基本原则指导下,经过二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我们党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并且在这个科学理论的指导下,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一步一个脚印,他所取得的成就为世人瞩目。
邓小平理论概括起来,就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上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并把这一原理概括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就为以后我们的改革,作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它能使我们彻底解除思想上的种种禁锢和束缚,胆子放大;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上,从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等方面,首先肯定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同时他根据我们今天所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又不拘泥一些具体论述,而是在这个基本原则的指导下,科学地提出了“不吃大锅饭”、“按劳分配”、肯定社會主义经济是市场经济、鼓励竞争、尊重价值规律、提倡“多劳多得”、“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为手段实现共同富裕,生产关系只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而不能超越和落后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事实证明:正是在这些科学理论的指导下,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使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进一步完善,从而使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
在科学社会主义的问题上,邓小平同志旗帜鲜明地指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的立国之本,任何时候我们都必须坚持,“谁否认这一点,谁就下台”,这一理论的提出正是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下而总结出来的。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是国家政权问题,中国的历史和现实都已证明:只有四项基本原则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除此之外,别无良策,而四项基本原则的提出,恰恰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而得出的必然结论。正是在这一基本原则指导下,邓小平同志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把“三个有利于”作为衡量我们一切工作的行为准则,根据唯物辩证法提出来改革开放论,同时有关新时期的理论建设、思想、文化建设,党风建设、廉政建设、党政机构和作风建设、法制、教育、宗教等等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都进行了论述,形成了一套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需要的科学社会主义新的理论体系。
由此可见,邓小平理论的理论基础是在充分继承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之上而提出来的,这个理论的提出不仅没有否定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而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并使之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同时,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更进一步抨击了关于“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和“马克思主义消亡论”的论调,更进一步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是一个颠扑不破的科学理论。
二、中国国情是邓小平理论产生的实现基础
邓小平理论的实现基础就是中国国情,由于小平同志具有超凡的洞察力,加之他心系与人民(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邓小平同志语),毕生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敢于向传统观念挑战,善于了解实际,所以,他才能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关键时候,提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路线、方针、政策。 针对人口多,底子薄这一中国基本国情,邓小平同志从总体上提出了我们的社会主义要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科学论断,这一科学命题,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上分析,就是一切主观意识必须立足于中国国情这一客观实在,一切教条主义、经验主义、主观主义、悲观主义都是没有根据的,都是不可取的;同时,邓小平同志在这一科学论断的指导下,又具体提出,我们现在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因此,在具体行动指南上,要制定“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在社会主义划分的主要问题上明确指出:经济建设为中心,我们的一切工作都要为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服务;针对我国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力发展落后的实际,提出来改革开放也是解放生产力的科学论断;针对80年代中期的资产阶级自由化倾向,明确指出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的立国之本,这一点任何时候不能动摇,针对国际形势的变化,冷战结束,和平发展已成为当代国际形势的主体这一客观事实明确提出:抓住机遇,开放搞活,迎接挑战,面向未来;面对1956年以来的农村集体“大鍋饭”以及全国其他行业“吃大锅饭”的问题,邓小平同志果断地从农业入手,大胆地实行了“农村集体承包责任制”,搞活了农业、富裕了农民;同时又有步骤地、审慎地把这一成功经验借鉴到工业、商业等等其他领域,这就为打破过去僵死的计划体制而成功地走向市场经济奠定了物质基础;针对分配上的“平均主义”明确提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并通过此途径,“达到共同富裕”;针对社会风气地下,道德素质下降,社会腐败等丑恶现象的不出现,明确提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要求;针对人们思想僵化,明确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并在90年代就姓“资”姓“社”的问题进一步升华为“三个有利于”的科学理论;针对少数党员干部堕落腐化而在人民群众中造成的恶劣影响,指出:不仅要加强党的领导,而且要改善党的领导;针对民族、宗教、艺术以及历史遗留问题,都做出了具有深远影响的科学论断;在国家主权问题上,他发挥了外交家的胆略和气魄,果断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香港的和平回归后进一步稳定和繁荣,更加雄辩地证明了邓小平理论中这一创举的科学性和伟大性,同时,为澳门、台湾的回归祖国做出了典范。
不仅如此,在关于市场经济的具体运作上,还提出一些建设性意义的理论:如社会主义可以搞“经济特区”,可以搞好股份制,打破“铁饭碗”,允许企业破产、兼并等等,这些理论为我们下一步深入企业改革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其他诸如在军事上,根据当前国际形势的变化,提出裁军一百万的决议,针对我国教育落后,人口文化水平低下,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要下力气,抓好教育,并提出教育要“三个面向”,针对我国科技落后的现实状况,明确提出“科教兴国”的伟大号召,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
在外交上,小平同志针对国际大气候的变化,适应调整我国的对外政策,使我国在国际大舞台上,广结朋友,同时,开始扮演重要角色。
综上所述,邓小平理论的实现基础扎根于中国的实际,正是基于这一点,使邓小平理论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总之,邓小平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没有机械地、教条地照搬这些理论,而是在充分坚持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之上,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则和精髓为指南,实事求是地分析了国际国内的实际,灵活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和中国的实际结合起来,再以他革命家、理论家的果敢、远见和智慧,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形成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并能使之作为我们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伟大旗帜,正是在这个旗帜的指导下,是我们的改革开放以及整个社会主义事业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今天我们重温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背景和科学内涵,对于我们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我们有信心、有能力,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新的中央集体领导下,攻坚克难,实现伟大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