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分析民族地区大学生诚信品德生成的地域特性,探索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民族地区大学生诚信品德建设的实现机制,提出实现机制的原则包括循序渐进原则、统筹协调原则和持续发展原则,引领实现机制主要包括输导机制、内化机制、外化机制、反馈机制和调适机制五大机制。
【关键词】民族地区 大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引领 诚信 品德建设 实现机制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0C-0043-03
诚信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准则之一,是民族地区大学生品德素养中最为基本和基础的德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民族地区大学生诚信品德建设是促进大学生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引领民族地区大学生诚信品德建设需要科学透视引领的实现机制,并遵循循序渐进原则、统筹协调原则和持续发展原则。
一、民族地区大学生诚信品德生成的地域特性
相对于非民族地区的大学生,民族地区大学生诚信品德的生成由于受到本民族生产生活习性、地域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甚至宗教信仰的不同影响,在生成形塑过程中会呈现出明显的差异,科学把握这种差异有助于有效引领民族地区大学生诚信品德建设的顺利实现。
(一)民族性。成长于民族地区的大学生,在生活习性、思维习惯、行为方式上受传统民族生产生产方式的影响深远,因此在生活、学习和工作的方方面面均呈现出明显的民族烙印和民族特性。深嵌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本民族基因历经了数千年遗传,虽经历朝代更替和社会变迁,但本民族的文化传统、民族习性的核心内容却是相对稳定、固化和完整的,除非受外力的强制性同化或割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民族地区大学生诚信品德建设的过程来看,诚信本身是一种重要的民族文化资源,尽管学生个体的民族出身、属性和特点以及表达方式上存在较大差异,但是诚信从古至今是许多民族崇尚的一种美德,在不同民族的传统文化作品、典籍、传说中经常可以看到有关诚信的记载和流传的故事。
(二)地域性。民族地区历史上大都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的边疆地区,交通设施、教育医疗、工业滞后的欠发达地区,地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到大学生身心成长的全过程;同时,地域以内的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深刻影响民族地区大学生的思维认知和行为方式。在理论体系的输导时,如何紧密结合受教育者的地域认知,是增强输导有效性的重要条件,受教育者在认知、认可和认同过程中往往会思考,所接受的理论知识对于自身、对于家人、对于家乡的价值是什么?作用有哪些?能不能满足地域建设和发展的实际需要?在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文化传承、政治参与提升等关切地域群体和个体利益中的问题更能引起受教育者的关注和共鸣。
(三)异质性。民族地区大学生的异质性,亦即个性发展的不均衡性和复杂性,是基于民族性与地域性的差异所展现出来的独特属性,是指大学生在学习方式、生活习惯、社团活动、政治参与等方面表现出来的思维、心理与行为差异。从时间维度来看,大学生拥有独特的异质性资源,主要源自群体性的传承与沿袭,表现为价值性、稀缺性和难以模仿性和难以替代性,构成了个体竞争优势的内生来源。从空间维度来看,不同民族基于气候和地理差异、自然资源、交通条件和语言风俗的不同,形成独有的生产生活方式,受传统思想、观念和行为的熏陶和影响所呈现出来的异质性特征,例如各个少数民族学生所掌握的独特语言文字、舞蹈艺术、武术歌曲等异质性技能。
(四)个体性。个体性是相对于群体性生产生活的传承,主要受个体本身的身体结构、成长环境、家庭状况、代际禀赋等要素影响而呈现的个体差异性的存在。个体性主要是道德价值个体性,以核心价值观作为价值准则、价值遵循、价值规范在不同大学生个体之间体现出来的价值选择与行为的差异。道德个体性一方面体现为个体差异性,另一方面又体现为和个体差异性直接关联的价值选择的独立性,在高校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是个人差异性与个体独立性的交织与融合。个体性总体上是个体差异性与独立性的整体表征,是校园生活和文化建设的主体,众多个体的差异个体性存在构筑了大学生群体生活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在民族地区大学生诚信品德培育过程中具有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积极作用和溢出效应。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民族地区大学生诚信品德建设的原则要求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民族地区大学生诚信品德建设的实现机制需要遵循统筹协调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和持续发展三大原则。
(一)循序渐进的原则。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民族地区大学生诚信品德建设需要按照理论体系的输导规律与个体的认知规律和特点的先后顺序进行,使大学生个体在诚信品德的养成上逐步认知、认可和认同。引领过程贯彻循序渐进的输导原则要求教育者认真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价值观的内涵、要义、特点,深刻领会价值体系与价值观科学体系与逻辑结构。从人的认识规律和特点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是遵循从感性到理性、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路径,大学生对价值体系与价值观的认识必然要经历这么一个过程。在理论输导体系中,教育者的科学输导至关重要,一个完整的输导系统包括诸多环节,某些环节需要教育者的重点阐述,有些环节只需教育者稍加提示而主要让受教育者去体验和践行,应该说,突出重点是遵循循序渐进原则的关键。在引领建设过程中,对某一方面、某一种具体体制机制的改革和优化,技术上、程序上先做什么,后做什么的“顺序”和“次序”相当重要,但是作为一项关涉众多方面和领域的系统工程,在考量一个制度体系的整体性革新和再造过程时,就不仅要考虑顺序或次序问题,还要考虑协调问题。
(二)统筹协调的原则。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民族地区大学生诚信品德建设是一项涉及众多方面、维度和领域的系统工程,由高校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构成的高教系统是一个引领建设的开放系统,“无论来自环境的干扰是什么、数量有多少,高教系统所具有的一个关键性特征是它有能力对干扰作出反应并能适应身处其中的那些条件而持续进行价值输导”。这一系统与社会其他系统是相互关联的互动系统,统筹协调意味着高教系统与其他社会系统之间、系统结构和要素功能之间已具有了内在相关性;高教系统的控制、协调与反馈组织机制能够正常运转,系统内部具有了相互制约性;高教系统之间和之中的能量和信息、物质和指令的输入与输出相互匹配,具有了耦合性。因此,要提升教育者引领建设的统筹协调能力,首先要精准研判大学生个体的利益诉求和兴趣偏好,既满足大多数个体的利益诉求又兼顾不同群体、团体的兴趣偏好;其次要建立和完善系统完备的理论输导机制,充分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相互教育的作用,使高教系统的各个构成部分实现顺畅协调。 (三)持续发展的原则。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民族地区大学生诚信品德建设是一项动态发展的可持续工程。无论是高教系统的构成要素,还是引领过程的环境和条件都是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这一客观事实与趋势要求在引领中要始终坚持持续发展的原则,即在确保满足当前高校师生利益诉求的同时,不损害往后师生满足其自身利益的需要。以高教系统为核心的输导体系,各种高校学生社团都应该受到尊重和爱护;要提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校园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质量;保护校园文化的生命力和多样性;使高校师生员工的行为规范和实践符合持续发展的标准;校园各类学生社团能够积极参与到诚信品德培育建设当中;建立校级综合建设与发展的总体构架、系统规划和评价体系;建立校际持续发展的区域交流与合作机制。这些当中的任何一个方面功能的削弱或增强都会影响其他组成部分以及系统持续发展的进程,所以在引领过程中,需要打破高校行政与教学部门和条块分割以及地区的界限,从全局着眼,从系统入手,进行综合分析、规划和调控。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民族地区大学生诚信品德建设的实现机制
从引领全过程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民族地区大学生诚信品德建设主要包括输导机制、内化机制、外化机制、反馈机制和调适机制五大机制。这些机制发挥作用既要充分掌握民族地区大学生特殊属性,又要把握机制本身运行的条件与环境。
(一)输导机制。输导机制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有机关联起来的首要机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民族地区大学生诚信品德培育,输导机制起到决定性的统领作用。输导机制不同于传统的灌输机制,关键在于是输导主体与客体的双向互动和输导方式的柔性化,将输送与开导相结合,既含有知识体系的传输,又圆融情理法,使受教育者在理性与感性的交织中领悟和接受理论。根据理论输导通道内部结构,理论输导主要通过课堂讲授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来实现,课外实践、大众传媒是理论输导的必要的有益的补充。输导机制重点在于理论输出,关键在引导。理论输出对于教育者提出了知识传授的科学化、规范化的要求,也就是教育者要深入钻研知识体系,消化吸收价值体系和价值观理论,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科学转化,同时,教学体系的规范化是确保理论输出有效性的前提,只有形成和运用一套成型的教育教学模式和体系并不断改进和完善,才能使教育者实现理论体系的自由转制和自如引导。教育者对理论体系的完整而娴熟把握再根据受教育者身心特点和个性特征,优化一对一的订单式培养方式,使同一理论体系适用于不同个体的自我发展需要。
(二)内化机制。内化是理论输导者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要求,把三个倡导转化给受教育者的过程,实质上是外部人和事物向人的内部精神、心理和意识转化的过程。受教育者在此过程中主动或被动地接受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并把它转变为自己的精神信仰、理想信念和行为规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机制的三个步骤:认识和理解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理论输导者阐释当今中国为什么需要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在现实中如何实现。从德育全过程来看,思想道德的形成机制,除了内化机制,还有体验体认机制、情境机制和固化机制参与到品德的形成当中来。其中,内化机制是关键,内化是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实现过程,在此过程中,大学生作为受教育者是具有一定自觉意识和兴趣偏好的特殊个体,其不同的身心条件、社会关系、生活阅历、教育经历等决定了他们对客观事物的看法是完全不同的,所以说大学生个体的主体性、主观性、趋同性、差异性是价值观内化的重要影响要素,如果忽视个体的个性,强调整齐划一和强制灌输,是不能达到预期效果的,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
(三)外化机制。外化机制与内化机制是道德品质形成发展过程的一体两面,大学生要形成相对稳定的特质和行为习惯,需要在内化与外化机制的共同作用。外化是一个复杂的主体与内在知识结构、信仰体系和外在环境互动过程,也是由心理过程、行为过程与反馈过程先后衔接、相互贯通的实施过程。大学生个体受所学习和接受的知识结构、信仰体系中的需要、动机、情感、信仰、信念、效能、功利等因素的影响,在作为行为选择之前进行综合的研判,即受心理的检验和评判,这一行为是否符合自身的实际需要。之后的行为过程是外化的执行动力机制,在心理过程的检验和推动下,个体历经倾向、选择和执行的考量,最终外显为具体的行为。外显的个体行为产生后所受他人和社会的价值判断后,随即会进行信息反馈。反馈中的正负反馈信息会对个体行为产生相反的调适作用,使个体继续进行、终止进行或调整进行外化动力机制,即正面反馈能够促使个体已有的需要、动机等外化因素驱动意识优化和升级,负面反馈则会促使自我终止或调整行为过程。
(四)反馈机制。反馈作为一种渗透于社会、经济及工程领域的思想和方法,对于提高教育者决策的性能具有重要作用,其中反馈机制的科学设计在相当程度上直接影响到反馈效能。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民族地区大学生诚信品德建设的反馈是个体决策过程与决策结果分析相互关联的信息,这些信息反映出决策过程中出现的逻辑不一致性,执行结果与预期结果之间的偏差。决策过程包括策略制定和决策执行两个连接阶段,前者是策略制定过程中的认知反馈,其主要化解决策个体在决策过程中出现的逻辑不一致现象和问题;后者是通过分析决策执行过程和结果来修正决策的信息。个体在行为决策过程中,因在思维过程中有限的大脑在短时间内需要处理大量信息且受环境的干扰,从而经常出现前后判断矛盾或不一致的状况,教育者在决策过程中不易发现这些不一致性,如果不能及时纠正则直接影响决策有效性。与此同时,个体决策在面对大量信息时,由于认知偏好和思维能力的局限,只能是有选择性地选取和利用信息,这样完全有可能滤掉其中重要的信息。因此,对行为结果进行反馈,科学设计反馈机制,可以有效地消除或减少由于个体受主观与客观因素引起的决策过程前后逻辑不一致的现象和问题,以此增强个体行为的正当性、合理性和有效性。
(五)调适机制。在信息网络化时代,信息网络的良性运行与社会协调构成信息网络社会,大学生个体作为信息网络社会的重要成员,作为网络活动参与者,相互之间进行信息交流和心理沟通,在情绪、感情、动机、态度上彼此影响和感染,从而在网络生活领域中形成一个较为普遍的心理趋向或心理氛围所形塑的大学生群体网络心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民族地区大学生诚信品德建设的调适机制主要是指心理调适机制,主要包括网络认识调适、情感调适、动机调适和网络心理承受力的准确把握。网络认知是大学生个体对网络形象和价值的认知、理解和评价,个体的认知主体、背景和对象的差异会导致对网络形象的认知呈现出不同的结果。网络情感是大学生个体对信息网络的一种内心认知、体验、感悟及其相应的情绪反应,这种情感既与社会公众对网络的评价相关,又与个体对网络的需要程度有关。网络动机是大学生个体参与网络活动及实现参与目标的内在动力和行为动因。网络动机是个体参与网络活动的动力,动机涵盖大学生学习、生活、工作和情感的诸多方面和维度的需要,其中某一方面都可能促使个体参与或回避网络活动。网络心理承受力是大学生个体对网络社会化的心理适应和应对能力。信息网络社会是传统社会的一次重大转型,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因为网络的兴起和发展产生了巨变,因而对人们的生存方式产生重要影响,那么,作为大学生个体如何理性地认可、接受和调适网络社会化的现实生活呢?这需要进行较为系统的网络信息知识的教育和培训,分阶段、有步骤、按层次地进行输导。
党的十八大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要求,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高校大学生道德建设,是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的重要体现。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基本道德规范,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尤其需要着力加强民族地区青年大学生的诚信品德建设,构建民族地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促进民族地区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
【参考文献】
[1]张澍军,王立仁.论德育过程的内化机制[J].社会科学战线,2003(2)
[2]杨勇,冯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的系统分析[J].广西社会科学,2012(3)
[3]马建国.个体道德发展的外化机制分析[J].河北学刊,2012(1)
[4]付立宏.信息网络社会化的心理调适机制[J].图书情报工作,1999(8)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立项课题“民族地区培育大学生诚信品德的整体性研究”(2015C525)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陈燕艺(1979— ),女,梧州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
(责编 黎 原)
【关键词】民族地区 大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引领 诚信 品德建设 实现机制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0C-0043-03
诚信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准则之一,是民族地区大学生品德素养中最为基本和基础的德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民族地区大学生诚信品德建设是促进大学生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引领民族地区大学生诚信品德建设需要科学透视引领的实现机制,并遵循循序渐进原则、统筹协调原则和持续发展原则。
一、民族地区大学生诚信品德生成的地域特性
相对于非民族地区的大学生,民族地区大学生诚信品德的生成由于受到本民族生产生活习性、地域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甚至宗教信仰的不同影响,在生成形塑过程中会呈现出明显的差异,科学把握这种差异有助于有效引领民族地区大学生诚信品德建设的顺利实现。
(一)民族性。成长于民族地区的大学生,在生活习性、思维习惯、行为方式上受传统民族生产生产方式的影响深远,因此在生活、学习和工作的方方面面均呈现出明显的民族烙印和民族特性。深嵌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本民族基因历经了数千年遗传,虽经历朝代更替和社会变迁,但本民族的文化传统、民族习性的核心内容却是相对稳定、固化和完整的,除非受外力的强制性同化或割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民族地区大学生诚信品德建设的过程来看,诚信本身是一种重要的民族文化资源,尽管学生个体的民族出身、属性和特点以及表达方式上存在较大差异,但是诚信从古至今是许多民族崇尚的一种美德,在不同民族的传统文化作品、典籍、传说中经常可以看到有关诚信的记载和流传的故事。
(二)地域性。民族地区历史上大都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的边疆地区,交通设施、教育医疗、工业滞后的欠发达地区,地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到大学生身心成长的全过程;同时,地域以内的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深刻影响民族地区大学生的思维认知和行为方式。在理论体系的输导时,如何紧密结合受教育者的地域认知,是增强输导有效性的重要条件,受教育者在认知、认可和认同过程中往往会思考,所接受的理论知识对于自身、对于家人、对于家乡的价值是什么?作用有哪些?能不能满足地域建设和发展的实际需要?在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文化传承、政治参与提升等关切地域群体和个体利益中的问题更能引起受教育者的关注和共鸣。
(三)异质性。民族地区大学生的异质性,亦即个性发展的不均衡性和复杂性,是基于民族性与地域性的差异所展现出来的独特属性,是指大学生在学习方式、生活习惯、社团活动、政治参与等方面表现出来的思维、心理与行为差异。从时间维度来看,大学生拥有独特的异质性资源,主要源自群体性的传承与沿袭,表现为价值性、稀缺性和难以模仿性和难以替代性,构成了个体竞争优势的内生来源。从空间维度来看,不同民族基于气候和地理差异、自然资源、交通条件和语言风俗的不同,形成独有的生产生活方式,受传统思想、观念和行为的熏陶和影响所呈现出来的异质性特征,例如各个少数民族学生所掌握的独特语言文字、舞蹈艺术、武术歌曲等异质性技能。
(四)个体性。个体性是相对于群体性生产生活的传承,主要受个体本身的身体结构、成长环境、家庭状况、代际禀赋等要素影响而呈现的个体差异性的存在。个体性主要是道德价值个体性,以核心价值观作为价值准则、价值遵循、价值规范在不同大学生个体之间体现出来的价值选择与行为的差异。道德个体性一方面体现为个体差异性,另一方面又体现为和个体差异性直接关联的价值选择的独立性,在高校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是个人差异性与个体独立性的交织与融合。个体性总体上是个体差异性与独立性的整体表征,是校园生活和文化建设的主体,众多个体的差异个体性存在构筑了大学生群体生活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在民族地区大学生诚信品德培育过程中具有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积极作用和溢出效应。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民族地区大学生诚信品德建设的原则要求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民族地区大学生诚信品德建设的实现机制需要遵循统筹协调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和持续发展三大原则。
(一)循序渐进的原则。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民族地区大学生诚信品德建设需要按照理论体系的输导规律与个体的认知规律和特点的先后顺序进行,使大学生个体在诚信品德的养成上逐步认知、认可和认同。引领过程贯彻循序渐进的输导原则要求教育者认真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价值观的内涵、要义、特点,深刻领会价值体系与价值观科学体系与逻辑结构。从人的认识规律和特点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是遵循从感性到理性、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路径,大学生对价值体系与价值观的认识必然要经历这么一个过程。在理论输导体系中,教育者的科学输导至关重要,一个完整的输导系统包括诸多环节,某些环节需要教育者的重点阐述,有些环节只需教育者稍加提示而主要让受教育者去体验和践行,应该说,突出重点是遵循循序渐进原则的关键。在引领建设过程中,对某一方面、某一种具体体制机制的改革和优化,技术上、程序上先做什么,后做什么的“顺序”和“次序”相当重要,但是作为一项关涉众多方面和领域的系统工程,在考量一个制度体系的整体性革新和再造过程时,就不仅要考虑顺序或次序问题,还要考虑协调问题。
(二)统筹协调的原则。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民族地区大学生诚信品德建设是一项涉及众多方面、维度和领域的系统工程,由高校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构成的高教系统是一个引领建设的开放系统,“无论来自环境的干扰是什么、数量有多少,高教系统所具有的一个关键性特征是它有能力对干扰作出反应并能适应身处其中的那些条件而持续进行价值输导”。这一系统与社会其他系统是相互关联的互动系统,统筹协调意味着高教系统与其他社会系统之间、系统结构和要素功能之间已具有了内在相关性;高教系统的控制、协调与反馈组织机制能够正常运转,系统内部具有了相互制约性;高教系统之间和之中的能量和信息、物质和指令的输入与输出相互匹配,具有了耦合性。因此,要提升教育者引领建设的统筹协调能力,首先要精准研判大学生个体的利益诉求和兴趣偏好,既满足大多数个体的利益诉求又兼顾不同群体、团体的兴趣偏好;其次要建立和完善系统完备的理论输导机制,充分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相互教育的作用,使高教系统的各个构成部分实现顺畅协调。 (三)持续发展的原则。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民族地区大学生诚信品德建设是一项动态发展的可持续工程。无论是高教系统的构成要素,还是引领过程的环境和条件都是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这一客观事实与趋势要求在引领中要始终坚持持续发展的原则,即在确保满足当前高校师生利益诉求的同时,不损害往后师生满足其自身利益的需要。以高教系统为核心的输导体系,各种高校学生社团都应该受到尊重和爱护;要提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校园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质量;保护校园文化的生命力和多样性;使高校师生员工的行为规范和实践符合持续发展的标准;校园各类学生社团能够积极参与到诚信品德培育建设当中;建立校级综合建设与发展的总体构架、系统规划和评价体系;建立校际持续发展的区域交流与合作机制。这些当中的任何一个方面功能的削弱或增强都会影响其他组成部分以及系统持续发展的进程,所以在引领过程中,需要打破高校行政与教学部门和条块分割以及地区的界限,从全局着眼,从系统入手,进行综合分析、规划和调控。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民族地区大学生诚信品德建设的实现机制
从引领全过程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民族地区大学生诚信品德建设主要包括输导机制、内化机制、外化机制、反馈机制和调适机制五大机制。这些机制发挥作用既要充分掌握民族地区大学生特殊属性,又要把握机制本身运行的条件与环境。
(一)输导机制。输导机制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有机关联起来的首要机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民族地区大学生诚信品德培育,输导机制起到决定性的统领作用。输导机制不同于传统的灌输机制,关键在于是输导主体与客体的双向互动和输导方式的柔性化,将输送与开导相结合,既含有知识体系的传输,又圆融情理法,使受教育者在理性与感性的交织中领悟和接受理论。根据理论输导通道内部结构,理论输导主要通过课堂讲授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来实现,课外实践、大众传媒是理论输导的必要的有益的补充。输导机制重点在于理论输出,关键在引导。理论输出对于教育者提出了知识传授的科学化、规范化的要求,也就是教育者要深入钻研知识体系,消化吸收价值体系和价值观理论,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科学转化,同时,教学体系的规范化是确保理论输出有效性的前提,只有形成和运用一套成型的教育教学模式和体系并不断改进和完善,才能使教育者实现理论体系的自由转制和自如引导。教育者对理论体系的完整而娴熟把握再根据受教育者身心特点和个性特征,优化一对一的订单式培养方式,使同一理论体系适用于不同个体的自我发展需要。
(二)内化机制。内化是理论输导者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要求,把三个倡导转化给受教育者的过程,实质上是外部人和事物向人的内部精神、心理和意识转化的过程。受教育者在此过程中主动或被动地接受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并把它转变为自己的精神信仰、理想信念和行为规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机制的三个步骤:认识和理解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理论输导者阐释当今中国为什么需要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在现实中如何实现。从德育全过程来看,思想道德的形成机制,除了内化机制,还有体验体认机制、情境机制和固化机制参与到品德的形成当中来。其中,内化机制是关键,内化是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实现过程,在此过程中,大学生作为受教育者是具有一定自觉意识和兴趣偏好的特殊个体,其不同的身心条件、社会关系、生活阅历、教育经历等决定了他们对客观事物的看法是完全不同的,所以说大学生个体的主体性、主观性、趋同性、差异性是价值观内化的重要影响要素,如果忽视个体的个性,强调整齐划一和强制灌输,是不能达到预期效果的,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
(三)外化机制。外化机制与内化机制是道德品质形成发展过程的一体两面,大学生要形成相对稳定的特质和行为习惯,需要在内化与外化机制的共同作用。外化是一个复杂的主体与内在知识结构、信仰体系和外在环境互动过程,也是由心理过程、行为过程与反馈过程先后衔接、相互贯通的实施过程。大学生个体受所学习和接受的知识结构、信仰体系中的需要、动机、情感、信仰、信念、效能、功利等因素的影响,在作为行为选择之前进行综合的研判,即受心理的检验和评判,这一行为是否符合自身的实际需要。之后的行为过程是外化的执行动力机制,在心理过程的检验和推动下,个体历经倾向、选择和执行的考量,最终外显为具体的行为。外显的个体行为产生后所受他人和社会的价值判断后,随即会进行信息反馈。反馈中的正负反馈信息会对个体行为产生相反的调适作用,使个体继续进行、终止进行或调整进行外化动力机制,即正面反馈能够促使个体已有的需要、动机等外化因素驱动意识优化和升级,负面反馈则会促使自我终止或调整行为过程。
(四)反馈机制。反馈作为一种渗透于社会、经济及工程领域的思想和方法,对于提高教育者决策的性能具有重要作用,其中反馈机制的科学设计在相当程度上直接影响到反馈效能。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民族地区大学生诚信品德建设的反馈是个体决策过程与决策结果分析相互关联的信息,这些信息反映出决策过程中出现的逻辑不一致性,执行结果与预期结果之间的偏差。决策过程包括策略制定和决策执行两个连接阶段,前者是策略制定过程中的认知反馈,其主要化解决策个体在决策过程中出现的逻辑不一致现象和问题;后者是通过分析决策执行过程和结果来修正决策的信息。个体在行为决策过程中,因在思维过程中有限的大脑在短时间内需要处理大量信息且受环境的干扰,从而经常出现前后判断矛盾或不一致的状况,教育者在决策过程中不易发现这些不一致性,如果不能及时纠正则直接影响决策有效性。与此同时,个体决策在面对大量信息时,由于认知偏好和思维能力的局限,只能是有选择性地选取和利用信息,这样完全有可能滤掉其中重要的信息。因此,对行为结果进行反馈,科学设计反馈机制,可以有效地消除或减少由于个体受主观与客观因素引起的决策过程前后逻辑不一致的现象和问题,以此增强个体行为的正当性、合理性和有效性。
(五)调适机制。在信息网络化时代,信息网络的良性运行与社会协调构成信息网络社会,大学生个体作为信息网络社会的重要成员,作为网络活动参与者,相互之间进行信息交流和心理沟通,在情绪、感情、动机、态度上彼此影响和感染,从而在网络生活领域中形成一个较为普遍的心理趋向或心理氛围所形塑的大学生群体网络心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民族地区大学生诚信品德建设的调适机制主要是指心理调适机制,主要包括网络认识调适、情感调适、动机调适和网络心理承受力的准确把握。网络认知是大学生个体对网络形象和价值的认知、理解和评价,个体的认知主体、背景和对象的差异会导致对网络形象的认知呈现出不同的结果。网络情感是大学生个体对信息网络的一种内心认知、体验、感悟及其相应的情绪反应,这种情感既与社会公众对网络的评价相关,又与个体对网络的需要程度有关。网络动机是大学生个体参与网络活动及实现参与目标的内在动力和行为动因。网络动机是个体参与网络活动的动力,动机涵盖大学生学习、生活、工作和情感的诸多方面和维度的需要,其中某一方面都可能促使个体参与或回避网络活动。网络心理承受力是大学生个体对网络社会化的心理适应和应对能力。信息网络社会是传统社会的一次重大转型,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因为网络的兴起和发展产生了巨变,因而对人们的生存方式产生重要影响,那么,作为大学生个体如何理性地认可、接受和调适网络社会化的现实生活呢?这需要进行较为系统的网络信息知识的教育和培训,分阶段、有步骤、按层次地进行输导。
党的十八大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要求,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高校大学生道德建设,是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的重要体现。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基本道德规范,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尤其需要着力加强民族地区青年大学生的诚信品德建设,构建民族地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促进民族地区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
【参考文献】
[1]张澍军,王立仁.论德育过程的内化机制[J].社会科学战线,2003(2)
[2]杨勇,冯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的系统分析[J].广西社会科学,2012(3)
[3]马建国.个体道德发展的外化机制分析[J].河北学刊,2012(1)
[4]付立宏.信息网络社会化的心理调适机制[J].图书情报工作,1999(8)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立项课题“民族地区培育大学生诚信品德的整体性研究”(2015C525)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陈燕艺(1979— ),女,梧州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
(责编 黎 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