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介绍了临泉县小麦赤霉病重发情况,分析重发原因,总结了小麦赤霉病防治药剂筛选试验结果,分析了防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期为当地小麦赤霉病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 小麦赤霉病;发病情况;原因;药剂筛选;安徽临泉
中图分类号 S435.121.4 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15-0095-03
小麦赤霉病是由禾谷镰孢菌(Fusarium graminearum sc-hw.)、燕麦镰孢菌[Fusarium avenaceum(Fr.) Sacc.]等引起的真菌性病害。该病是典型的气流传播性病害,小麦抽穗扬花期内遇3 d以上连续阴雨天气,或者虽然降雨量不大,但是田间湿度较大(空气湿度80%~100%)时极易诱发赤霉病,造成小麦产量和品质下降,影响小麦主产区的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1-2]。近几年,小麦赤霉病连续在临泉县偏重发生流行,现已上升为临泉县小麦的主要病害。受区域大气候等因素影响,2016年临泉县绝大部分麦区气候条件适宜、菌源充足,加上缺乏抗病品种,导致赤霉病暴发流行,发生程度重于2015年,接近2012年,其中西部、南部麦区重于东部、北部麦区。为探明临泉县小麦赤霉病重发情况和成因,筛选出适合当地的防治药剂,笔者进行了大量调查和试验,现将具体情况总结如下。
1 小麦赤霉病重发情况及分析
1.1 田间发病情况
笔者从4月15日开始在临泉县各主要乡镇连续进行赤霉病发生情况调查,从田间调查情况看,2016年临泉县赤霉病重发态势非常明显,全县发病面积7.34万公顷次(较中等偏重发生的2012年增加220.4%),防治面积12万公顷次。5月10日调查,田间平均病穗率6.91%(较2012年增加 18.3%),最高达35%。其中,病穗率小于3%的面积为2.74万hm2,占总体的27.2%;病穗率3%~10%的面积为6.87万hm2,占总体的68.3%;病穗率10%~20%面积为0.37万hm2,占总体的3.7%;病穗率20%以上的面积为800 hm2,占总体的0.8%。一般田块病粒率0.5%~2.0%,部分田块达到3%~5%;减产田块一般减产5%~10%,漏防田块或者防治技术不到位田块减产率达到25%~30%。5月18—19日全县普查,田间加权平均病穗率6.91%、病情指数3.86、平均病粒率1.84%,其中早播麦田病穗率5.5%、病情指数2.7;适期播种麦田病穗率3%、病情指数0.8;迟播麦田病穗率12%、病情指数8.1,重发品种(周麦22、周麦27、矮抗58)一般病穗率13.3%。全县防治1次面积4.872万hm2,占总面积的48.4%,防治后病穗率7.1%、病情指数2.73、病粒率2%、病指防效66.3%,挽回损失率68.8%,挽回損失330 kg/hm2。全县防治2次以上面积4.73万hm2,占总面积的47%,防治后病穗率2.42%、病情指数0.75、病粒率0.14%、病指防效90.7%,挽回损失率97.8%,挽回损失469.5 kg/hm2。全县未防面积4 633.33 hm2,占总面积的4.6%,病穗率11.2%,病情指数8.1,病粒率4.0%~6.4%。
1.2 发病特点
2016年临泉县小麦赤霉病发生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发病早,显症时间提前。赤霉病是临泉县小麦常发的一种气候性病害,但一般在5月5日以后才能在田间看到该病有症状表现,而2016年病虫测报人员在4月22日田间调查时已发现有零星发病麦穗,较正常年份提前了2周。二是发生重,发病面积大。5月10日农业部门对全县各乡镇主要麦田进行普查,发现赤霉病在临泉县已普遍发生,超过3%病穗率的田块面积达5.34万公顷次,占总播种面积的53%。三是品种间有差异。近期田间普查时发现,赤霉病在不同小麦品种上发病率有明显差异,在淮麦系列(如淮麦22、淮麦33)发病率较低,而周麦系列(如周麦22、周麦27)田间发病率较高,矮抗58等品种发病率也较高。四是乡镇之间差异大。通过田间调查发现,临泉县中南部和西部乡镇发生较重,而北部和东部乡镇则明显较轻,如陶老、艾亭等靠近洪河地块田间发病率在15.3%左右,而杨桥、谭棚等北部乡镇田间发病率只有2.42%。五是防治效果明显。在调查时发现,各乡镇对高产示范片赤霉病防控工作抓的比较实,一般都喷防2~3遍,因而赤霉病发病率也相对较低,专业合作组织和种粮大户也能及时根据天气变化调整防控策略,喷防效果比较明显,调查时田间赤霉病发病率和蚜虫发生量都很低。一般农户虽然在各级政府的宣传发动下也进行了喷防,但由于施药技术、喷防药剂和防治时间把握不准,防治效果相对较差,个别漏防田块病麦穗率达到20%~30%。
1.3 重发原因分析
分析2016年临泉县小麦赤霉病发生特点,其重发原因如下:一是主栽品种大多不抗病。在临泉县播种面积较大的品种,如济麦22、周麦22、周麦26、周麦27、矮抗58等均不抗赤霉病;2016年临泉县不再实行小麦良种补贴,全省统一采购优良小麦种子,小麦品种多、乱、杂,在一定程度上为赤霉病重发埋下了隐患;赤霉病在临泉县白庙高产示范区展示的各小麦品种田也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但品种间还有一定的差异,病穗率在8%~71%不等。二是病源充足。近几年,小麦赤霉病在临泉县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2012中等偏重、2015年中等发生,田间菌源充足。据研究小麦赤霉病病源孢子可以附着在水稻和玉米秸秆上越冬,遇到适宜天气条件释放侵染,近几年随着临泉县玉米秸秆还田面积和数量逐年扩大,为赤霉病发生和蔓延提供了菌源基数。三是栽培条件适宜。2016年临泉县小麦播种密度较大、小麦长势较好、田间群体密度偏高,加上拔节肥追施面积大,小麦生长后期田间郁闭、湿度高等,均有利于小麦赤霉病发生与危害。四是气象条件有利。2016年临泉县小麦抽穗扬花期在4月14—25日,虽然没有遇到3 d以上的连续阴雨天气,可是4月16日、19日、23日、25日、26日均有不同程度降雨,总降雨量82 mm,而且降雨日与小麦扬花期吻合度非常高,导致2016年该病的重发。5月2日的中等降雨也加重了病害的发展和蔓延。 2 药剂筛选试验
小麦赤霉病防治药剂连续使用多年,现已产生较强的抗性,当前防治赤霉病理论上可以通过种植抗耐病品种减轻发病程度、减少防治次数,但实际上这样的品种非常少,笔者在调查中没有发现生产中有对赤霉病抗耐性较好的小麦品种,还必须依靠化学药剂防治[3-4]。针对2016年小麦赤霉病重发情况,为探明不同药剂、不同防治时期和不同施药次数对小麦赤霉病的田间防治效果,为今后的推广应用提供依据,笔者开展了一系列的试验和示范。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試验地概况。试验地位于安徽省临泉县麦棉原种场,试验小麦品种为淮麦33。所有试验小区栽培条件均一致,试验田土质为砂姜黑土,2015年10月14日0.25 m等行距播种,施复合肥(25-8-12)825 kg/hm2,小麦长势较好。土壤pH值6.8,土壤有机质1.93%,土壤肥力均匀。
2.1.2 试验药剂。试验药剂有59.7%咪鲜胺锰盐·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江苏辉丰农化股份有限公司);10%井冈·蜡芽菌悬浮剂(上海农乐生物制品有限公司);40%戊唑醇·多菌灵悬浮剂(江苏东宝农化股份有限公司);30%苯甲·丙环唑乳油(江苏东宝农化股份有限公司);10%苯甲·多抗可湿性粉剂(绩溪农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2.1.3 试验设计。试验设7个处理,分别为59.7%咪鲜胺锰盐·多菌灵可湿粉剂750 g/hm2(A);10%井冈·蜡芽菌悬浮剂1 500 g/hm2(B)、3 000 g/hm2(C);40%戊唑醇·多菌灵悬浮剂1 050 g/hm2(D);30%苯甲·丙环唑乳油450 g/hm2(E);10%苯甲·多抗可湿性粉剂600 g/hm2(F),以清水作对照(CK1)。
2.1.4 试验过程。小麦齐麦穗期(4月14日)施药处理1次,7 d后盛花期(4月21日)处理施药1次,为了验证最佳防效,于灌浆初期(4月27日)又施药处理1次。第1次施药当日温度21.5 ℃,湿度75%,微风。第2次施药当日平均气温22 ℃,多云,湿度76%,无风。第3次施药当日平均气温20 ℃,阴,湿度73%,微风。施药后32 d平均气温20.94 ℃,最高气温32 ℃,最低气温为10 ℃,降雨日11 d,降雨量116.5 mm。施药器械采用安徽绩溪稼乐植保机械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静电喷雾器,各处理兑水量450 kg/hm2,采用二次稀释法混匀后常规均匀喷雾,重点喷施于小麦穗部。
2.1.5 小麦不同生育期喷咪锰·多菌灵防效试验。试验共设5个处理,处理1:在小麦初穗期(4月10日)喷施第1遍药,1周后(4月18日)喷施第2遍;处理2:在小麦齐穗期(4月14日)喷施第1遍药,1周后(4月21日)喷施第2遍;处理 3:在小麦初花期(4月18日)喷施第1遍药,1周后(4月25 日)喷施第2遍;处理4:在小麦灌浆初期(4月26日)喷施第1 遍药,1周后(5月3日)喷施第2遍药;CK2:不施药(对照区)。
2.1.6 调查方法。小麦赤霉病病情发生稳定期调查各处理发病情况。调查方法采用五点随机取样法,每试验处理调查500穗,统计病穗率和病情指数,计算病穗防效和病指防效,并记录对作物的直接影响[5-6]。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药剂筛选试验。小麦处于蜡熟期时进行赤霉病防治效果调查,结果如表1、2所示。可以看出,参试药剂对小麦赤霉病均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处理C喷3次、处理F喷3次、处理A喷3次、处理C喷2次的防效较好,病穗防效分别达到87.39%、70.59%、70.17%、69.33%;病指防效也分别达到92.11%、80.00%、80.26%、80.26%。
喷1次防效较好的有处理C(病指防效65.79%、病穗防效52.94%)、处理A(病指防效62.63%、病穗防效56.30%)、处理B(病指防效53.42%、病穗防效36.55%)。
喷2次防效较好的有处理C(病指防效80.26%、病穗防效69.33%)、处理A(病指防效77.37%、病穗防效66.39%)、处理F(病指防效74.48%、病穗防效65.13%)、处理B(病指防效66.84%、病穗防效52.10%)。
喷3次各处理病指防效均超过70%,病穗防效除处理D(59.24%)外其余均超过了60%。其中,处理C病指防效92.11%、病穗防效87.39%;处理A病指防效80.26%、病穗防效70.17%;处理F病指防效80.00%、病穗防效70.59%;处理B病指防效76.84%、病穗防效64.71%;处理E病指防效75.53%、病穗防效63.45%;处理D病指防效71.84%、病穗防效59.24%。各试验药剂不同施药次数、剂量间防效差异明显,在同等剂量下防治3次的效果明显好于防治2次和1 次的效果,且随用药量的增加,防效提高明显。
2.2.2 小麦不同时期喷咪锰·多菌灵防效试验。处理1、2、3、4的病穗防效分别为51.05%、73.22%、76.57%、31.38%,病指防效分别为60.26%、77.15%、80.26%、37.15%(表3)。
2.2.3 安全性。试验观察,所有药剂处理区小麦生长正常,无药害现象发生。
2.3 结论
2.3.1 药剂选择。选用药剂59.7%咪鲜胺锰盐·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苯甲·多抗可湿性粉剂和10%井冈·蜡芽菌悬浮剂3 000 g/hm2喷施2~3次,防控效果显著(病指防效为53.42%~92.11%)。其中,10%井冈·蜡芽菌悬浮剂3 000 g/hm2喷施1、2、3次处理防控效果均最高,而10%井冈·蜡芽菌1 500 g/hm2防效稍低于59.7%咪鲜胺锰盐·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苯甲·多抗可湿性粉剂和10%井冈·蜡芽菌悬浮剂3 000 g/hm2;但高于40%戊唑醇·多菌灵悬浮剂和30%苯甲·丙环唑乳油。 2.3.2 防治时期和方法。在赤霉病偏轻发生年份,可在小麦齐穗至初花期喷施1次药剂;遇到阴雨天气重发年份,应选择在小麦齐穗至初花期喷第1遍药剂,1周后及时喷第2遍药。
3 防治过程中存在的問题
3.1 缺少抗耐病品种
2016年安徽省不再实施小麦良种统一招标采购,种子市场陷入混乱的局面,而当前市场又缺少对赤霉病抗(耐)性较好的品种,目前存在的一些对赤霉病抗(耐)性稍好的品种如淮麦22、淮麦33推广面积也不大。
3.2 资金缺口较大
临泉县小麦种植面积10.07万hm2,按喷防1遍赤霉病防控用药82.5元/hm2计算,总需求830.5万元,按照2016 年的形势需喷防2遍,总需求量为1 661万元。中央下拨给临泉县的小麦一喷三防资金710万元,加上统防统治资金50万元,总共才760万元,资金缺口较大。
3.3 群众认识不到位
目前,临泉县许多农户仍存在重治虫、轻防病的传统观念。田间发生蚜虫时农户有直观的认识,所以防治比较积极主动;而对于赤霉病等气候性病害则认识不足,认为“打不打药都一样,看不到病不打”,而当赤霉病病穗显症时再打药已经错过了最佳防治时期。
3.4 防控仍然留有死角
虽然2016年临泉县赤霉病防控起步较早,宣传发动全面展开,招标药剂提前到位,农业部门技术服务准确及时,但由于天气、劳动力、地理位置等方面的原因,依然存在一定程度的漏防和未防田块,面积虽然不大,但危害较重。
4 参考文献
[1] 马勇.小麦赤霉病药防的新理念[J].农学学报,2016(4):20-25.
[2] 成晓松,仇广灿,胡健,等.不同药剂及施药技术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研究[J].农学学报,2016(1):28-32.
[3] 陈永明,林付根,赵阳,等.论江苏东部麦区赤霉病流行成因与监控对策[J].农学学报,2015(5):33-38.
[4] 罗家传,王怡,何春伟,等.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及防治研究进展[J].农业科技通讯,2014(7):38-42.
[5] 张洁,伊艳杰,王金水,等.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技术研究进展[J].中国植保导刊,2014(1):24-28.
[6] 马鸿翔,陆维忠.小麦赤霉病抗性改良研究进展[J].江苏农业学报,2010(1):197-203.
关键词 小麦赤霉病;发病情况;原因;药剂筛选;安徽临泉
中图分类号 S435.121.4 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15-0095-03
小麦赤霉病是由禾谷镰孢菌(Fusarium graminearum sc-hw.)、燕麦镰孢菌[Fusarium avenaceum(Fr.) Sacc.]等引起的真菌性病害。该病是典型的气流传播性病害,小麦抽穗扬花期内遇3 d以上连续阴雨天气,或者虽然降雨量不大,但是田间湿度较大(空气湿度80%~100%)时极易诱发赤霉病,造成小麦产量和品质下降,影响小麦主产区的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1-2]。近几年,小麦赤霉病连续在临泉县偏重发生流行,现已上升为临泉县小麦的主要病害。受区域大气候等因素影响,2016年临泉县绝大部分麦区气候条件适宜、菌源充足,加上缺乏抗病品种,导致赤霉病暴发流行,发生程度重于2015年,接近2012年,其中西部、南部麦区重于东部、北部麦区。为探明临泉县小麦赤霉病重发情况和成因,筛选出适合当地的防治药剂,笔者进行了大量调查和试验,现将具体情况总结如下。
1 小麦赤霉病重发情况及分析
1.1 田间发病情况
笔者从4月15日开始在临泉县各主要乡镇连续进行赤霉病发生情况调查,从田间调查情况看,2016年临泉县赤霉病重发态势非常明显,全县发病面积7.34万公顷次(较中等偏重发生的2012年增加220.4%),防治面积12万公顷次。5月10日调查,田间平均病穗率6.91%(较2012年增加 18.3%),最高达35%。其中,病穗率小于3%的面积为2.74万hm2,占总体的27.2%;病穗率3%~10%的面积为6.87万hm2,占总体的68.3%;病穗率10%~20%面积为0.37万hm2,占总体的3.7%;病穗率20%以上的面积为800 hm2,占总体的0.8%。一般田块病粒率0.5%~2.0%,部分田块达到3%~5%;减产田块一般减产5%~10%,漏防田块或者防治技术不到位田块减产率达到25%~30%。5月18—19日全县普查,田间加权平均病穗率6.91%、病情指数3.86、平均病粒率1.84%,其中早播麦田病穗率5.5%、病情指数2.7;适期播种麦田病穗率3%、病情指数0.8;迟播麦田病穗率12%、病情指数8.1,重发品种(周麦22、周麦27、矮抗58)一般病穗率13.3%。全县防治1次面积4.872万hm2,占总面积的48.4%,防治后病穗率7.1%、病情指数2.73、病粒率2%、病指防效66.3%,挽回损失率68.8%,挽回損失330 kg/hm2。全县防治2次以上面积4.73万hm2,占总面积的47%,防治后病穗率2.42%、病情指数0.75、病粒率0.14%、病指防效90.7%,挽回损失率97.8%,挽回损失469.5 kg/hm2。全县未防面积4 633.33 hm2,占总面积的4.6%,病穗率11.2%,病情指数8.1,病粒率4.0%~6.4%。
1.2 发病特点
2016年临泉县小麦赤霉病发生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发病早,显症时间提前。赤霉病是临泉县小麦常发的一种气候性病害,但一般在5月5日以后才能在田间看到该病有症状表现,而2016年病虫测报人员在4月22日田间调查时已发现有零星发病麦穗,较正常年份提前了2周。二是发生重,发病面积大。5月10日农业部门对全县各乡镇主要麦田进行普查,发现赤霉病在临泉县已普遍发生,超过3%病穗率的田块面积达5.34万公顷次,占总播种面积的53%。三是品种间有差异。近期田间普查时发现,赤霉病在不同小麦品种上发病率有明显差异,在淮麦系列(如淮麦22、淮麦33)发病率较低,而周麦系列(如周麦22、周麦27)田间发病率较高,矮抗58等品种发病率也较高。四是乡镇之间差异大。通过田间调查发现,临泉县中南部和西部乡镇发生较重,而北部和东部乡镇则明显较轻,如陶老、艾亭等靠近洪河地块田间发病率在15.3%左右,而杨桥、谭棚等北部乡镇田间发病率只有2.42%。五是防治效果明显。在调查时发现,各乡镇对高产示范片赤霉病防控工作抓的比较实,一般都喷防2~3遍,因而赤霉病发病率也相对较低,专业合作组织和种粮大户也能及时根据天气变化调整防控策略,喷防效果比较明显,调查时田间赤霉病发病率和蚜虫发生量都很低。一般农户虽然在各级政府的宣传发动下也进行了喷防,但由于施药技术、喷防药剂和防治时间把握不准,防治效果相对较差,个别漏防田块病麦穗率达到20%~30%。
1.3 重发原因分析
分析2016年临泉县小麦赤霉病发生特点,其重发原因如下:一是主栽品种大多不抗病。在临泉县播种面积较大的品种,如济麦22、周麦22、周麦26、周麦27、矮抗58等均不抗赤霉病;2016年临泉县不再实行小麦良种补贴,全省统一采购优良小麦种子,小麦品种多、乱、杂,在一定程度上为赤霉病重发埋下了隐患;赤霉病在临泉县白庙高产示范区展示的各小麦品种田也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但品种间还有一定的差异,病穗率在8%~71%不等。二是病源充足。近几年,小麦赤霉病在临泉县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2012中等偏重、2015年中等发生,田间菌源充足。据研究小麦赤霉病病源孢子可以附着在水稻和玉米秸秆上越冬,遇到适宜天气条件释放侵染,近几年随着临泉县玉米秸秆还田面积和数量逐年扩大,为赤霉病发生和蔓延提供了菌源基数。三是栽培条件适宜。2016年临泉县小麦播种密度较大、小麦长势较好、田间群体密度偏高,加上拔节肥追施面积大,小麦生长后期田间郁闭、湿度高等,均有利于小麦赤霉病发生与危害。四是气象条件有利。2016年临泉县小麦抽穗扬花期在4月14—25日,虽然没有遇到3 d以上的连续阴雨天气,可是4月16日、19日、23日、25日、26日均有不同程度降雨,总降雨量82 mm,而且降雨日与小麦扬花期吻合度非常高,导致2016年该病的重发。5月2日的中等降雨也加重了病害的发展和蔓延。 2 药剂筛选试验
小麦赤霉病防治药剂连续使用多年,现已产生较强的抗性,当前防治赤霉病理论上可以通过种植抗耐病品种减轻发病程度、减少防治次数,但实际上这样的品种非常少,笔者在调查中没有发现生产中有对赤霉病抗耐性较好的小麦品种,还必须依靠化学药剂防治[3-4]。针对2016年小麦赤霉病重发情况,为探明不同药剂、不同防治时期和不同施药次数对小麦赤霉病的田间防治效果,为今后的推广应用提供依据,笔者开展了一系列的试验和示范。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試验地概况。试验地位于安徽省临泉县麦棉原种场,试验小麦品种为淮麦33。所有试验小区栽培条件均一致,试验田土质为砂姜黑土,2015年10月14日0.25 m等行距播种,施复合肥(25-8-12)825 kg/hm2,小麦长势较好。土壤pH值6.8,土壤有机质1.93%,土壤肥力均匀。
2.1.2 试验药剂。试验药剂有59.7%咪鲜胺锰盐·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江苏辉丰农化股份有限公司);10%井冈·蜡芽菌悬浮剂(上海农乐生物制品有限公司);40%戊唑醇·多菌灵悬浮剂(江苏东宝农化股份有限公司);30%苯甲·丙环唑乳油(江苏东宝农化股份有限公司);10%苯甲·多抗可湿性粉剂(绩溪农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2.1.3 试验设计。试验设7个处理,分别为59.7%咪鲜胺锰盐·多菌灵可湿粉剂750 g/hm2(A);10%井冈·蜡芽菌悬浮剂1 500 g/hm2(B)、3 000 g/hm2(C);40%戊唑醇·多菌灵悬浮剂1 050 g/hm2(D);30%苯甲·丙环唑乳油450 g/hm2(E);10%苯甲·多抗可湿性粉剂600 g/hm2(F),以清水作对照(CK1)。
2.1.4 试验过程。小麦齐麦穗期(4月14日)施药处理1次,7 d后盛花期(4月21日)处理施药1次,为了验证最佳防效,于灌浆初期(4月27日)又施药处理1次。第1次施药当日温度21.5 ℃,湿度75%,微风。第2次施药当日平均气温22 ℃,多云,湿度76%,无风。第3次施药当日平均气温20 ℃,阴,湿度73%,微风。施药后32 d平均气温20.94 ℃,最高气温32 ℃,最低气温为10 ℃,降雨日11 d,降雨量116.5 mm。施药器械采用安徽绩溪稼乐植保机械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静电喷雾器,各处理兑水量450 kg/hm2,采用二次稀释法混匀后常规均匀喷雾,重点喷施于小麦穗部。
2.1.5 小麦不同生育期喷咪锰·多菌灵防效试验。试验共设5个处理,处理1:在小麦初穗期(4月10日)喷施第1遍药,1周后(4月18日)喷施第2遍;处理2:在小麦齐穗期(4月14日)喷施第1遍药,1周后(4月21日)喷施第2遍;处理 3:在小麦初花期(4月18日)喷施第1遍药,1周后(4月25 日)喷施第2遍;处理4:在小麦灌浆初期(4月26日)喷施第1 遍药,1周后(5月3日)喷施第2遍药;CK2:不施药(对照区)。
2.1.6 调查方法。小麦赤霉病病情发生稳定期调查各处理发病情况。调查方法采用五点随机取样法,每试验处理调查500穗,统计病穗率和病情指数,计算病穗防效和病指防效,并记录对作物的直接影响[5-6]。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药剂筛选试验。小麦处于蜡熟期时进行赤霉病防治效果调查,结果如表1、2所示。可以看出,参试药剂对小麦赤霉病均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处理C喷3次、处理F喷3次、处理A喷3次、处理C喷2次的防效较好,病穗防效分别达到87.39%、70.59%、70.17%、69.33%;病指防效也分别达到92.11%、80.00%、80.26%、80.26%。
喷1次防效较好的有处理C(病指防效65.79%、病穗防效52.94%)、处理A(病指防效62.63%、病穗防效56.30%)、处理B(病指防效53.42%、病穗防效36.55%)。
喷2次防效较好的有处理C(病指防效80.26%、病穗防效69.33%)、处理A(病指防效77.37%、病穗防效66.39%)、处理F(病指防效74.48%、病穗防效65.13%)、处理B(病指防效66.84%、病穗防效52.10%)。
喷3次各处理病指防效均超过70%,病穗防效除处理D(59.24%)外其余均超过了60%。其中,处理C病指防效92.11%、病穗防效87.39%;处理A病指防效80.26%、病穗防效70.17%;处理F病指防效80.00%、病穗防效70.59%;处理B病指防效76.84%、病穗防效64.71%;处理E病指防效75.53%、病穗防效63.45%;处理D病指防效71.84%、病穗防效59.24%。各试验药剂不同施药次数、剂量间防效差异明显,在同等剂量下防治3次的效果明显好于防治2次和1 次的效果,且随用药量的增加,防效提高明显。
2.2.2 小麦不同时期喷咪锰·多菌灵防效试验。处理1、2、3、4的病穗防效分别为51.05%、73.22%、76.57%、31.38%,病指防效分别为60.26%、77.15%、80.26%、37.15%(表3)。
2.2.3 安全性。试验观察,所有药剂处理区小麦生长正常,无药害现象发生。
2.3 结论
2.3.1 药剂选择。选用药剂59.7%咪鲜胺锰盐·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苯甲·多抗可湿性粉剂和10%井冈·蜡芽菌悬浮剂3 000 g/hm2喷施2~3次,防控效果显著(病指防效为53.42%~92.11%)。其中,10%井冈·蜡芽菌悬浮剂3 000 g/hm2喷施1、2、3次处理防控效果均最高,而10%井冈·蜡芽菌1 500 g/hm2防效稍低于59.7%咪鲜胺锰盐·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苯甲·多抗可湿性粉剂和10%井冈·蜡芽菌悬浮剂3 000 g/hm2;但高于40%戊唑醇·多菌灵悬浮剂和30%苯甲·丙环唑乳油。 2.3.2 防治时期和方法。在赤霉病偏轻发生年份,可在小麦齐穗至初花期喷施1次药剂;遇到阴雨天气重发年份,应选择在小麦齐穗至初花期喷第1遍药剂,1周后及时喷第2遍药。
3 防治过程中存在的問题
3.1 缺少抗耐病品种
2016年安徽省不再实施小麦良种统一招标采购,种子市场陷入混乱的局面,而当前市场又缺少对赤霉病抗(耐)性较好的品种,目前存在的一些对赤霉病抗(耐)性稍好的品种如淮麦22、淮麦33推广面积也不大。
3.2 资金缺口较大
临泉县小麦种植面积10.07万hm2,按喷防1遍赤霉病防控用药82.5元/hm2计算,总需求830.5万元,按照2016 年的形势需喷防2遍,总需求量为1 661万元。中央下拨给临泉县的小麦一喷三防资金710万元,加上统防统治资金50万元,总共才760万元,资金缺口较大。
3.3 群众认识不到位
目前,临泉县许多农户仍存在重治虫、轻防病的传统观念。田间发生蚜虫时农户有直观的认识,所以防治比较积极主动;而对于赤霉病等气候性病害则认识不足,认为“打不打药都一样,看不到病不打”,而当赤霉病病穗显症时再打药已经错过了最佳防治时期。
3.4 防控仍然留有死角
虽然2016年临泉县赤霉病防控起步较早,宣传发动全面展开,招标药剂提前到位,农业部门技术服务准确及时,但由于天气、劳动力、地理位置等方面的原因,依然存在一定程度的漏防和未防田块,面积虽然不大,但危害较重。
4 参考文献
[1] 马勇.小麦赤霉病药防的新理念[J].农学学报,2016(4):20-25.
[2] 成晓松,仇广灿,胡健,等.不同药剂及施药技术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研究[J].农学学报,2016(1):28-32.
[3] 陈永明,林付根,赵阳,等.论江苏东部麦区赤霉病流行成因与监控对策[J].农学学报,2015(5):33-38.
[4] 罗家传,王怡,何春伟,等.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及防治研究进展[J].农业科技通讯,2014(7):38-42.
[5] 张洁,伊艳杰,王金水,等.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技术研究进展[J].中国植保导刊,2014(1):24-28.
[6] 马鸿翔,陆维忠.小麦赤霉病抗性改良研究进展[J].江苏农业学报,2010(1):197-203.